<p class="ql-block">昵稱: 熱帶雨林</p><p class="ql-block">美篇號: 250733633</p> <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是越王勾踐劍被發(fā)現六十周年,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我們去了湖北省博物館,要親眼目睹一下天下第一劍——越王勾踐劍的風采。博物館有好幾個入口,我們去的那天只開了東門,大概是為了方便參觀者吧,因為進大廳二樓就是越王勾踐劍展廳。</p> <p class="ql-block">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忍辱負重、發(fā)憤圖強的故事已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了,但鮮為人知的是,勾踐的故事最早出于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而司馬遷的原文并沒有“臥薪”兩個字,只是說勾踐“坐臥既仰膽,飲食亦嘗膽也”,臥薪嘗膽,是后人為了文學創(chuàng)作而演繹發(fā)揮出來的??!</p> <p class="ql-block"> 進入大廳,就被震撼到了,偌大的博物館大廳,中央并無立柱,視野不受阻擋,給人一種豁然開朗之感,而巨大的圓形頂燈,將浩瀚星空引入室內,營造出浪漫而神秘的氛圍,如圓形穹頂下的廣闊空間,給觀眾帶來獨特的視覺體驗。 </p> <p class="ql-block"> 參觀者年輕人居多,證明如今的年輕人,文化層次都很高,主動去了解中華民族的根脈,追求精神與心靈的滋養(yǎng)??纯凑箯d前門前若市和后面長長的隊伍,就知道現在參觀博物館有多火!??</p> <p class="ql-block"> 展廳分段放人進入,當我們來到展柜前時,深深地受到了一次心靈的撞擊!雖然隔著玻璃櫥柜,仍然擋不住劍體上那寒光閃閃光輝!這把劍長55.7厘米,比我想象中的寶劍要短一些??,歷經兩千多年歲月,卻沒有明顯銹蝕,劍身的黑色菱形暗紋、劍柄的同心圓裝飾依然清晰,仿佛剛從鑄劍爐中取出。不由讓人驚嘆,兩千多年前的青銅鑄造技藝,是怎樣做到的?沒有現代工業(yè)技術和設備,工匠是如何能將青銅(銅、錫、鉛合金)的配比控制的如此精確?這把精美絕倫的寶劍的制作工藝,遠遠超過了我們對那個時代的想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65年12月,春秋越王勾踐劍出土于湖北省江陵望山的一號楚國貴族墓。因為越國最終被楚國所滅,勾踐劍在楚國貴族墓中發(fā)現也不難理解。越國共有十一位越王,迄今為止,已經發(fā)現了六把越王劍,越王勾踐劍?,因其劍身銘文"越王鳩淺自作用劍"證實了它就是越王勾踐劍,被譽為"天下第一劍"。</p><p class="ql-block">注: 勾踐,姓姒,名鳩淺,因越國與中原地區(qū)發(fā)音不同,音譯為“勾踐”。</p> <p class="ql-block"> 越王劍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越國歷代君主監(jiān)制并使用的"自作用劍",代表了當時青銅短兵器制造的最高水平,兼具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技價值。上個月,湖北省博物館剛剛發(fā)布了越王勾踐劍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表明,越王勾踐劍劍身含錫量約18%~20%,推測要經過7道制作工藝,其中劍身表面的菱形花紋要經過“熱鍍錫”工藝。</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劍身上的鳥蟲書銘文讓我們看到了那個年代的文字,仿佛能透過劍身穿越時空,來到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歷史現場,看到了勾踐胸懷復仇大志,不分晝夜練劍習武,寒光閃閃,舞劍如虹的場景,有種“歷史具象化”的奇妙共鳴。</p> <p class="ql-block">展板解開了越王勾踐劍的幾個謎團。</p> <p class="ql-block"> 越王勾踐劍被發(fā)現的前三十年,在中國國內一直是“藏而不展”的。1993年,在新加坡文化交流活動中,工作人員疏忽導致劍身受損,留下永久傷痕。此事引發(fā)對國寶文物保護的重視,后來,國家明文規(guī)定越王勾踐劍今后不準在國外展出。</p><p class="ql-block">(照片是網上截圖,現場是看不到傷痕的。)</p> <p class="ql-block"> 看罷越王劍,又奔向另一個鎮(zhèn)館之寶——曾侯乙編鐘。</p> <p class="ql-block"> 這套戰(zhàn)國早期青銅編鐘共65件,總重2500多公斤,具備完整的十二律半音階體系,銘文記載了先秦音樂理論,1978年出土于湖北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這些出土文物,將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曾國呈現在世人面前,曾侯乙生活在公園前五世紀,是周朝開國重臣南宮適之后,曾國國君。編鐘的出土表明,曾侯乙生前非常重視樂器制造與音律研究,興趣廣泛,同時也是擅長車戰(zhàn)的軍事家。關于曾國,歷史上留下的資料很少,而這套編鐘的出現,使得歷史學家研究曾國有了豐富形象的實物為證,并將中國古代青銅文化成就推向巔峰。</p> <p class="ql-block"> 在沒進入編鐘展廳之前,我還不以為然,在電視上看過啊,但是,當我來到展廳玻璃窗前,被深深的震撼了!天吶!這是多么偉大的系統(tǒng)工程??!我不懂樂器,但還是被戰(zhàn)國時期的能工巧匠們所折服,編鐘,要達到一鐘雙音,每個鐘的大小,重量要有精確的計算,精密的制造,每一步都需音樂、科技、工程、藝術的深度融合,不由得驚嘆古人的“全能”??!而且,2400多年前的青銅構件,至今能奏響精準音律,仿佛能聽見戰(zhàn)國貴族宴樂時的鐘鳴回響,一下子把遙遠的歷史拉到眼前。</p> <p class="ql-block"> 作為歷史上的活化石,文明使者,曾侯乙編鐘多次出國展出,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古代文明的高度,印證了先秦時期中國在音樂、科技、文化領域已達到同期世界領先水平,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燦爛輝煌的重要見證。</p> <p class="ql-block"> 仔細看看編鐘支架上作為支撐的小銅人。他們個個都是武士裝束,他們圓臉杏眼,五官端莊,神態(tài)自若,舉臂支撐托舉鐘架,佩掛合鞘銅劍,顯示出武士的英姿,體現了戰(zhàn)國時期尚武崇力的風氣 。不得不佩服編鐘制造者的巧妙構思,就連支撐架都做的不同尋常,充滿了藝術魅力????!之前去歐洲時,看到有雕刻的人物作為石柱支撐著建筑,還以為是歐洲的獨創(chuàng),如今看到這些“舉重”的小銅人,才知道中國的這種創(chuàng)意比他們不知早了幾千年!</p> <p class="ql-block"> 與編鐘同時在曾侯乙墓中被挖掘的還有以下的青銅器皿:</p> 銅提鏈壺 <p class="ql-block"> 看這個銅尊盤,工藝精美,制作復雜,原來古代貴族生活用品如此奢華講究!</p> <p class="ql-block"> 銅聯禁大壺,禁是放酒器的底座。仔細看看,壺和禁重240斤就靠下面四個小動物支撐著!??</p> <p class="ql-block">大銅尊缶</p> <p class="ql-block"> 誰能想到,這個類似瓢狀的銅匜(yi)竟是洗臉用的器皿??。</p> <p class="ql-block">君子以鐘鼓導志,以琴瑟樂心。</p><p class="ql-block"> ——戰(zhàn)國· 《荀子·樂論》</p><p class="ql-block">琴瑟和鳴這個詞大家都很熟悉了,究竟什么是瑟呢?在展廳里,我找到了答案,原來竟是如此簡單的一塊木板,當然,瑟上的琴弦已經不在了。</p> <p class="ql-block"> 博物館太大了,它有展廳十余個,展出文物46萬余件!看一天也看不過來?。r間有限,精力有限,我們只看了兩件鎮(zhèn)館之寶及一部分青銅器展品,已經是收獲滿滿了! 此次參觀,仿穿越了時空,與古人進行了一場心靈的對話,真切地感受到了古代文明的輝煌,讓喜歡歷史的我對中國歷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這些文物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它們承載著我們祖先的智慧和汗水,見證了歷史的滄桑變遷。要了解古代歷史,博物館是必去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謝謝??????!</p><p class="ql-block">攝影: 熱帶雨林</p><p class="ql-block">撰稿: 熱帶雨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