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游濟南,趵突泉必到,還要去走走大明湖。但大明湖的前世今生,我們卻未必了解。</b></p><p class="ql-block"><b> 大明湖,有一條貫穿南北的百花堤,也被稱作“曾堤”。相傳,蘇軾就是看到百花堤后,深受啟發(fā),才修了杭州西湖“蘇堤”的。</b></p> <p class="ql-block"><b> 北宋熙寧五年,53歲的曾鞏調(diào)任齊州知州,也就是相當今天的市長。濟南城地勢南高北低。歷史上每到夏季,泉水、雨水毫無節(jié)制地往北宣泄,時常造成水患。曾鞏考察后,決定在北城一帶興修水利,疏通河道??僧敃r官府沒有專門的款項。按照規(guī)矩,新官上任,朝廷會撥出錢款,為其修筑一間館舍。在曾鞏看來,造福于民,才是地方官的本分,怎能只顧自己享受,而棄百姓于水火。于是,他把修建官邸的銀倆捐出,又把自己多年來的積蓄補進去,建起了濟南北門水閘,從那以后,大明湖成為蓄水池。北城的水患得到徹底解決。他覺得治理水害,造福一方,比其他任何事情都要重要。在中國古代文人看來,離民之官猶如無源之泉,注定不會長久。</b></p> <p class="ql-block"><b> 他帶領(lǐng)百姓,用大明湖的淤泥,修筑了貫穿南北的百花堤,方便人們從南岸的百花湖,前往大明湖北岸。這條堤所以又人們被稱為“曾堤“。</b></p> <p class="ql-block"><b> 曾鞏在齊州為官兩年后離任,百姓紛紛擁上街頭,不僅攔住他的馬,還拉起吊橋關(guān)閉城門,不愿讓他離去。曾鞏只好在夜間悄悄出城赴任。政聲人去后,豐碑在人間。曾鞏是江西南豐人,他離任后,人們建起一座南豐祠,紀念這位恪守盡職,造福百姓的好官。</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