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是到大同的第三天。昨天因為要看演出,只游覽了上華嚴寺,寶塔地宮和下華嚴寺尚未觀看,所以吃過早飯,我們就前往華嚴寺。</p> <p class="ql-block"> 從停車地庫出來,正碰上周未大同潘家園(與北京同名)古玩地攤開集,而且規(guī)模不小。因時間安排的緊湊,只走馬觀花粗看了一下,攤上雖多數(shù)為普貨和新貨,但也有一些小老件。</p> <p class="ql-block"> 進了寺門,直奔華嚴寶塔,排隊觀看純銅打造的地宮。今天排隊的人比昨天少多了,大約十來分鐘就進入塔內。</p><p class="ql-block"> 華嚴寶塔原建于遼代,現(xiàn)塔是2010年新建的,同時這座塔,也是全國第二大純木榫卯結構的木塔(第一當然是應縣木塔)。</p><p class="ql-block"> 這座塔從外面看好像是3層,實際里面夾著2個暗層,所以一共是5層,它的上面有12塊書法名匾,下方則有一座純銅地宮,由100噸純銅打造,還藏有高僧的舍利。</p> <p class="ql-block"> 進入寶塔,第一層供奉著香檀木雕刻的釋迦牟尼佛。</p> <p class="ql-block"> 從第一層順臺階往下走就是地宮,華嚴寶塔地宮是中國現(xiàn)存唯一的純銅千佛地宮,由100噸純銅打造,面積達500平方米。地宮內部供奉四尊主佛及448尊小佛像,總計超1000尊佛像,并藏有元代高僧舍利。</p> <p class="ql-block"> 華嚴寶塔的牌匾共12塊,分布于各層,內容涵蓋佛教經典與歷史典故,書法風格多樣 。</p> <p class="ql-block"> 華嚴寶塔的正對面為下華嚴寺的正殿薄伽教藏殿,此殿為遼代遺物,建于遼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薄伽”為“薄伽梵”之略,是世尊釋迦牟尼梵名,薄伽教藏意為儲藏之所。殿坐西朝東,殿面闊五間(25.6米),進深四間(18.4米),殿頂為單檐九脊歇山式,采用了我國傳統(tǒng)的木骨與斗栱相結合的手法,具有簡潔,疏朗的特色,整體外觀穩(wěn)固,輕巧,是國內現(xiàn)存遼代小型殿閣式建筑的典型。</p><p class="ql-block"> 華嚴寺分上下,緣于遼代大雄寶殿原建筑毀于1122年遼金戰(zhàn)爭,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建大雄寶殿,而位置較低的薄伽教藏殿則保留遼代原建,??明代宣德、景泰年間修繕華嚴寺時,因建筑功能與空間管理的需要,按位置高低正式分割為上、下兩寺,各自設立山門并獨立運營。???上下寺雖歷史上曾分立,但自1961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后,整合為同一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 在薄伽教藏殿內寬大的佛壇上,完整的保存著三十一尊遼代彩塑,正中三尊大佛端坐在蓮花臺上,為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佛,以主佛為中心,配置四大菩薩、脇侍、供養(yǎng)童子,四大天王等像,構成一堂諸佛講經的生動場面。諸菩薩或婀娜或賢淑,栩栩如生,造型生動傳神。其中一尊合掌露齒的脇侍菩薩,上身微裸,體型豐滿,線條流暢,是彩塑藝術中的珍品。</p><p class="ql-block"> 此殿是整個華嚴寺的精華。</p> <p class="ql-block">中尊盧舍那佛?。</p> <p class="ql-block">北尊毗盧遮那佛?。</p> <p class="ql-block">南尊釋迦牟尼佛。</p> <p class="ql-block"> 薄伽教藏殿是華嚴寺唯一保存完好的遼代建筑,其造型和殿內的佛像與遼寧錦州義縣的奉國寺有同工異曲之美,奉國寺的大雄殿規(guī)模相比要大,里面供奉了七尊佛。</p> <p class="ql-block"> 附:義縣奉國寺位于遼寧省錦州市義縣古城東街,始建于遼開泰九年(1020年),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遼代木構建筑群,以遼代大雄殿、彩繪泥塑佛像群和建筑彩畫并稱“三絕”,1961年被列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附:薊縣獨樂寺觀音閣,重建于遼統(tǒng)和二年(984年)。與大同華嚴寺、義縣奉國寺為保存至今的遼代三座著名寺院。</p> <p class="ql-block">華嚴寺外的廣場。</p> <p class="ql-block"> 因為晚上要乘車回京,從華嚴寺出來,就直奔云岡石窟。</p> <p class="ql-block"> 云岡石窟位于大同市西郊17公里處的武州山南麓,是中國著名的石窟群。</p><p class="ql-block"> 過去到云岡石窟,可以乘車直抵山下,現(xiàn)在進了山門要行走一段路程。</p> <p class="ql-block"> 云岡的大部分洞窟在北魏孝文帝元宏遷都洛陽前完工,但是造像工程則一直延續(xù)到正光年間。云岡石窟的開鑿歷時約150年,歷經北魏、東魏、西魏、北齊、隋、唐等朝代,現(xiàn)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9000余尊,是中國石窟藝術寶庫中的瑰寶。</p><p class="ql-block"> 當天游客較多,進窟需要排長隊。</p> <p class="ql-block"> 云岡石窟白佛爺是位于第二十窟的露天大佛,高13.7米,為北魏時期犍陀羅風格造像的代表作,因砂巖泛白而得名,現(xiàn)為云岡石窟的標志性景觀。</p> <p class="ql-block"> 從云岡石窟回來,下午五點多,我們從大同南站乘坐高鐵返回北京。</p> <p class="ql-block">路上拍攝到的落日景色。</p> <p class="ql-block"> 三天的大同之行結束了,我從視覺、味覺、聽覺全方位感受了大同的巨變,感受了大同民眾對一位前任市長的高度評價和愛戴,也引發(fā)了我對那位盡職盡責、造福一方的人民公仆內心由衷的敬佩。三天的經歷讓我喜歡上這座城市,雖然在管理方面有的地方還不夠完善,需要改進,但瑕不掩瑜,現(xiàn)今的大同是值得稱贊的,是值得來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