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笑三語:平正、平穩(wěn)、平齊——195 臨寫《圣教序》之“際”字</p><p class="ql-block"> 家人們早上好!我是清和堂主人范云峰。在書法臨習(xí)的漫漫長路中,每一個字都像是一座等待攀登的山峰,蘊含著無盡的奧秘與樂趣。今日,三語就來聊聊臨寫《圣教序》中的“際”字。</p> <p class="ql-block"> 《圣教序》作為書法史上的經(jīng)典之作,其字里行間蘊含著無盡的藝術(shù)魅力與書寫智慧。“際”字在其中看似平常,實則大有乾坤,書寫時較為平正,卻在平正中暗藏玄機,尤其是左耳的書寫不宜過高,右側(cè)的上半部分要形成撇低捺高之勢。</p><p class="ql-block"> 先看字形平正方面,“際”字整體重心平穩(wěn),左右部分高度基本對齊,沒有強烈的欹側(cè)之感。左耳旁(阝)約占整個字寬度的三分之一,右部“示”則占據(jù)三分之二,右部是主筆舒展的區(qū)域。這里要特別注意,左耳旁頂部低于右部橫畫,底部與右部豎鉤收筆處基本平齊,這種平齊關(guān)系使得整個字在視覺上達(dá)到一種和諧穩(wěn)定的狀態(tài)。</p><p class="ql-block"> 再來說說左耳旁(阝)的臨寫要點。第一筆“橫撇彎鉤”起筆略低,不宜過高,露鋒輕入,向右上微仰,大概 15 度左右即可。轉(zhuǎn)折處稍作停頓后向左下撇出,順勢接上彎鉤。彎鉤部分弧度要自然,收筆輕提,巧妙地指向右部第一橫的起筆方向,從而實現(xiàn)筆意的呼應(yīng)。豎筆在彎鉤末端正下方起筆,中鋒下行,略向左傾,與右部形成向背關(guān)系,收筆時略作停頓。</p><p class="ql-block"> 右部“示”的臨寫也有講究。上半部撇低捺高,短橫起筆與左耳旁頂部平齊或略高,露鋒入筆,向右上微仰,收筆輕頓。豎鉤在短橫中間偏右處起筆,中鋒下行,挺直且略向右弓,與左耳豎形成“()”向勢,至底部頓筆后向左上鉤出,鉤要短促有力。撇從豎鉤中部偏上處起筆,向左下緩行,弧度較小,收筆含蓄。捺從豎鉤與撇的交叉點稍下處起筆,向右下漸行漸按,至捺腳處重按后提筆出鋒,形成“撇低捺高”的美妙態(tài)勢。下半部分兩點相互呼應(yīng),左點緊貼豎鉤下部,露鋒入筆,向左下輕按后回鋒收筆。右點在捺腳下方,向右下斜點,與左點形成“八”字開張之勢,筆意連貫。</p><p class="ql-block"> 臨寫過程中,有一些關(guān)鍵細(xì)節(jié)與易錯點需要我們格外留意。比如左耳旁過高,就會擠壓右部空間,破壞整個字的平衡,所以一定要注意其頂部始終低于右部短橫。撇捺角度失衡也是常見問題,撇過于平或捺過于平都會失去“撇低捺高”的動態(tài)美感,捺的斜度應(yīng)大于撇。右部豎鉤歪斜也不可取,豎鉤需挺直中正,微帶右弓感,不可明顯左傾或右倒。另外,捺畫生硬也是需要避免的,捺腳出鋒前需漸按蓄力,防止突然重按形成“斷筆”感。</p><p class="ql-block"> 要想與《圣教序》的風(fēng)格契合,還需注意幾個方面。筆意連貫方面,左耳彎鉤與右部橫畫、撇捺與兩點之間需有空中筆勢銜接,仿佛有一種無形的絲線將它們串聯(lián)起來。疏密對比上,左耳旁緊湊,右部撇捺舒展,完美體現(xiàn)“疏可走馬,密不透風(fēng)”的藝術(shù)原則。平中見奇則是整體平正的基礎(chǔ)上,通過“撇低捺高”的微妙動態(tài)避免呆板,展現(xiàn)出獨特的藝術(shù)韻味。</p><p class="ql-block"> 通過反復(fù)練習(xí)左耳旁的高度控制和右部撇捺的斜度對比,我們就能逐漸掌握“際”字的平衡與靈動。同時,建議大家對照拓本多觀察細(xì)節(jié),尤其注意筆畫之間的角度和位置關(guān)系,如此才能在臨習(xí)中不斷進(jìn)步,領(lǐng)略《圣教序》的深厚魅力。希望家人們在臨寫“際”字的過程中,能有所收獲,感受書法帶來的樂趣與啟迪。 </p><p class="ql-block">范云峰乙巳七月初三北京早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