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竹筍與沙塔</p><p class="ql-block"> ——關(guān)于學生使用AI寫作的隨想</p><p class="ql-block"> 劉繼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關(guān)于學生寫作是否用Al有了不同說法。有的說:Al的出現(xiàn),強制不用都不行,勢不可擋,早用比晚用要好。有的說:學生是打基礎(chǔ)階段,用上了Al,會出空中樓閣,弊大于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寫。上周末,一位當老師的朋友遞來一篇習作,說整體尚可,但局部有些蹊蹺,難以評點,讓我看看。我接手細讀,但見文字流暢,辭藻雅致,每句話都仿佛蘊含著不凡的洞見,風度翩翩之中,卻暗藏著一絲不自然的“狡猾”。</p><p class="ql-block"> 老師順便將學生介紹于我,與那位學生交談后,老師便直言:“在你高中畢業(yè)前,再也不要用AI寫作文了?!彼龖寺暫谩_@話說得絕對,但我深知教育不是追求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而是尋找適合此時此刻、此情此景的恰當。</p><p class="ql-block"> 據(jù)老師講,那學生并非有意欺瞞。相反,她花了兩個多小時苦心經(jīng)營這篇作文,卻總覺詞不達意,腦海中紛繁的思緒無法落成恰切的文字。于是求助于AI,讓它為文章增色添彩,潤飾邏輯。她以為這只是技術(shù)性的修補,卻不知已然踏入了思維的迷途。</p><p class="ql-block"> 且看那段經(jīng)AI潤色后的文字:“然而,若表達僅止步于展露,則極易陷入失語的困境。片刻的激情可能流于宣泄,模糊的感受難以引發(fā)共鳴,獨特的觀點也常因缺乏支撐而顯得空洞。因此,我們需要走向澄清。澄清自我是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的過程,能推動認識的深化...”</p><p class="ql-block"> 表面上看,這段話辭藻華麗,結(jié)構(gòu)工整,甚至引用了認識論的觀點,頗為唬人。但細究之下,卻是邏輯混亂的雜燴。“展露”為何導致“失語”?“澄清”又如何與“認識深化”相連?這些跳躍的推理,看似高深,實則空洞。老師在批注中連寫六個“為什么”,表達對這種概率組合而非思維產(chǎn)物的困惑。</p><p class="ql-block"> 我對AI寫作還處在初級階段的初始階段,據(jù)成手講,Al寫作猶如在無垠沙海中用精妙算法挑出沙粒,堆砌成塔。每個詞匯都恰當,每處連接都順暢,但整體卻是無根的建構(gòu),無機物的聚合。而人的寫作,哪怕是稚拙的初稿,也如竹筍破土:開始或許丑陋,外殼褐黃,內(nèi)芯脆弱,但那是真實的生命在掙扎成長。假以時日,自會褪去粗陋,顯露出碧玉般的內(nèi)質(zhì)。</p><p class="ql-block"> 當然,并非全盤否定AI的輔助價值。對于寫作困難者,AI可以提供表達上的腳手架;對于時間緊迫者,AI能夠快速生成基礎(chǔ)文本;對于語言學習者,AI更是得力的練習伙伴。這些工具性價值,不容抹殺。</p><p class="ql-block"> 但危險在于,過度依賴AI會導致思維能力的退化。寫作的本質(zhì)不是產(chǎn)出優(yōu)美的文字,而是思維的訓練與整理。當我們讓AI代勞組織思想、構(gòu)建論證時,我們便放棄了最珍貴的思維鍛煉機會。那些看似“詞不達意”的掙扎時刻,恰是思維突破的前奏;那些邏輯上的斷裂處,正指向需要加強理解的盲點。</p><p class="ql-block"> 更深刻的是,有人認為AI生成的文本缺乏真正的主體性和原創(chuàng)性。它重組既有模式,卻無法產(chǎn)生真正的新見;它模仿人類表達,卻無法傳遞真實的情感體驗。學生若習慣于此,不僅會失去發(fā)展個人風格的機會,更可能喪失與自我內(nèi)心對話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當前的教育評估體系仍建立在紙筆考試基礎(chǔ)上,這為我們保留了強制學生獨立寫作的空間。但若有一天,技術(shù)發(fā)展到在任何場合都無需人類親自執(zhí)筆的程度,那么即使肉身尚存,人類的思維本質(zhì)或許已瀕臨危機。</p><p class="ql-block"> 有思想的權(quán)威者說:教育的使命,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培育能獨立思考、真實表達的人。在這個AI日益強大的時代,我們更需要珍視那些不完美但真實的思維軌跡,保護那些艱難但自主的表達嘗試。</p><p class="ql-block"> 有話語權(quán)者說:竹筍不會因別人長得更高而停止生長,也不會因仿真竹的出現(xiàn)而放棄破土。它的使命就是按自己的方式成長,展現(xiàn)出生命的獨特形態(tài)。學生的寫作亦然——不是為了產(chǎn)出完美文本,而是為了思維的真實躍動與生命的自然舒展。</p><p class="ql-block"> 話又回到爭辨上來,一位學者說: 在這條路上,AI可以是工具,但永遠不應成為主體;可以輔助,但永遠不應替代。因為我們最終要培養(yǎng)的,不是文字的工匠,而是會思考、能感受、敢表達的人。另一位朋友比較尖銳:Al勢不可擋,省時省力有效率,為什么不用?機關(guān)筆桿子過去一寫加班加點,點燈熬油,現(xiàn)在已游刃有余,只是給審材料的領(lǐng)導添了麻煩。一些寫手,更是輕車熟路,指揮Al變成自己風格,可貴的是寫手用心了。關(guān)于學生用Al是不是早了點,尚不敢斷言。但A|出現(xiàn)了,誰能擋得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