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壇”位于北京市朝陽區(qū)日壇北路,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兩代帝王祭祀“大明之神”太陽神的地方。 日壇于1956年作為公園對外開放,由于所處位置在各國駐華使館區(qū),又免費開放,是各國外交官員及附近居民最喜歡去的場所。 西天門是日壇正門。 走過西天門,是一條長長的直通神壇的神路。 神壇四周是圓形綠瓦紅墻的譴墻。 譴墻上有綠琉璃龍吻。 神壇正西有白石欞星門三座。 神壇東、南、北三面各有白石欞星門一座。 壇面在明代時為紅琉璃,以象征太陽,清代改為方磚墁砌。 正中祭壇為漢白玉石砌成的方臺。 清暉觀日。 北天門。 鐘樓位于北天門的南側(cè),內(nèi)有大鐘一口。 具服殿是皇帝祭祀前更衣和休息之所。原在南方,清乾隆七年(1742年)改建于壇西北角。 具服殿前的一對石獅。 祭日影壁。影壁上是瓷畫《祭日》。 祭日博物館。 《祭日》壁畫片斷。 館內(nèi)展示了從古代的“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到明清時皇帝祭日出巡的浩蕩場面,陳列了日壇的歷史文物。 館內(nèi)還展示了一些舊時日壇用于祭祀的器皿。 藕荷色祭器是日壇特有的祭器顏色。 祭日壁畫館的旁邊是馬駿烈士墓園。 馬駿烈士是回族人,是中共天津市早期領(lǐng)導(dǎo)人之一,是原中共北京市市委書記,后被張作霖殺害。犧牲后葬在此地,1951年重修此墓時郭沫若為其題寫墓碑。文化大革命時期遭到破壞,1987年再次重修,鄧穎超親自題寫了墓碑。 祭壇東北面為神庫、神廚、宰牲亭等配套建筑。<br> 神廚,面闊三間,座北向南。 神庫是存放祭祀器具之所。 宰牲亭是保留下來的唯一古建筑。 園中有古樹44棵。 千年九龍柏。 大法桐。 懸鈴木。 日壇公園東南面是兒童樂園。 兒童樂園的西邊是“曲池勝春”景區(qū)。 園內(nèi)有一曲池,四周垂柳拂岸,池畔倚建古色古香的石舫、水榭和涼亭,池上架有曲橋、拱橋,儼然一幅江南水鄉(xiāng)的畫卷。 疊石假山。 清暉亭,亭額是著名書法家陳叔亮所題。 “曲池勝春”景區(qū)隨拍。 日壇公園修有健身步道1500米,是老少皆宜的健身場地。今日的日壇不再是帝王的祭祀之場所,而是百姓的休閑、娛樂和健身之樂園。 <h3 style="text-align: right"><b>—THE END—</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