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蕩口初印象</p><p class="ql-block">圖、文/巴浪</p><p class="ql-block"> 到蕩口古鎮(zhèn),是8月10日的早上九點半,恰好周日。本以為是江南古鎮(zhèn),小橋流水人家,應是摩肩接踵,人滿為患,萬萬沒想到的是人跡罕至,頗為冷清。第一次去,我故意不做攻略,就是為了來一次原汁原味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蕩口人杰薈萃,有華氏義莊的人文形勝,也有一代國學大師錢穆與其侄錢偉長文理雙擎,更有王莘賦予的“越過高山,越過平原,跨過奔騰的黃河長江”《歌唱祖國》的豪邁之情,當耳旁回響起這首歌的韻律,環(huán)顧偌大的冗長巷子里人氣寥落,從心里上確實有巨大的反差,怪不得后來上網查詢?yōu)槭裁??才會有“蕩口古?zhèn)陰氣重”的網傳,到底啥問題莫衷一是。</p><p class="ql-block"> 忽然想起遠在千里之外的溫陵南片區(qū),她也曾被想把聚寶街、青龍巷、萬壽路、富美等一帶原住民安置他處,把這塊宋元最具活力的街區(qū)進行商業(yè)化修復,然后植入現(xiàn)代網紅打卡業(yè)態(tài),這種殺雞取卵的簡單粗暴會延宕很久,想到這里,不禁毛孔支楞,寒顫不已。幸運的是泉州南片區(qū)的居民堅決為己續(xù)命煙火氣,才有至今還能隨處可見車馬暄,人聲沸。市井自然就得有市聲、叫賣、插諢打科,就得有慢條斯理和匆匆而過,就得有販夫走卒討價還價,就得有粗鄙撒潑。這種續(xù)命的堅持恰恰保住這些玲瑯滿目的煙火人氣,保住了差點臻于消失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派宋元市井圖景,</span>不得不說是一次令人深刻的堅持,對與錯?都留給歷史來甄別。</p> <p class="ql-block"> 繞著蕩口古鎮(zhèn)一圈,一個現(xiàn)象令我驚詫,這里的古橋著實的多,橋的類型繁多,有平橋、拱橋、磚石橋、單孔橋及風雨廊橋,每一座橋都有不錯的名稱,就像這堵墻上標注的,每一座橋的名稱又與各個時代的特征緊密的聯(lián)系起來,<span style="font-size:18px;">例如耕讀橋因“晴耕雨讀”得名;文昌橋橫跨北倉河,寓意著此地學子都能獲得文昌帝君護佑而金榜題名;春暉橋便是用來紀念華幼武的孝;如果都這樣優(yōu)雅地命名橋的話,那就顯得太陽春白雪了。俗話說紅花也有綠葉襯托,</span>就像這堵墻上標注的“賣魚橋”、“賣雞橋”也一樣能與優(yōu)雅共存著,這種共存就是煙火氣,就是生活氣,要不然就是“貼標”或者“忽悠”,賣雞橋在古時候真的是賣雞的地方,她只是通過橋來交易;賣魚橋也是同樣的功能,通的都是老百姓最為自然的日常。</p><p class="ql-block"> 原來我還真的以為花顏橋,一定是風光無限的橋,至少能在卞之琳所描繪的“橋”里尋覓到些許的曼妙,其實不然,蕩口的“花顏橋”,覺得應該顏這個字上寓意有更多的延續(xù)。然而,她卻和橋旁邊的“花沿橋”年糕來一個令人錯位的聯(lián)系。原來是因蕩口過年吃年糕的習俗,年糕鮮艷的顏色久而久之就“沾染”到橋,據(jù)說逢年過節(jié)的時候,這“花沿橋”邊的糕餅店就成了人氣爆棚的好地方,人氣大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趣的沾染就牽絆到了高大上的名號,</span>真實的生活一定離不開煙火氣的,可惜的是此刻人煙稀少又是啥情況呢?想著數(shù)著,<span style="font-size:18px;">略微合計一下,這里可是多達二十八、九座橋,看著</span>在這里佇立佰仟年的古橋,仍然履行著他們對于這方人家的共同責任,這里的人家卻不知所蹤。種種現(xiàn)實隱約著“半遮面”,這里的流水和橋、黛瓦粉墻和諧的美依然存在著,這遠勝于那些慣于拍腦袋的人了。“沒錯,我也喜歡蕩口”,沒錯我更喜歡這里的古橋與人,最好是熙熙攘攘,摩肩接踵那樣!</p> <p class="ql-block"> 走過古鎮(zhèn)的橋,還不能忽視古鎮(zhèn)中心那片一二十多畝的水塘,環(huán)顧四周,人少了些什么,等了估摸三五分鐘,看到一位悠閑的老人家,輕輕地問了一下這個池塘的名稱,老人家笑著看了一下我,“哦,你是游客!”、“很少有人會問我這個池塘名稱哦!”,“這個池子叫做花笑池” ?!笆遣皇呛吞撇⒂嘘P的呢?”,老人家順口回“那是!”,原來唐伯虎化名華安進華府,三點秋香的事竟然會在這一方小橋流水人家古鎮(zhèn)里發(fā)生;難道俗稱“華太師”華廈?就是故事里的華太師?記憶中的耳熟能詳,在這里一下子被激發(fā)出來,如果沒錯的話,唐伯虎點秋香里的那位華太師非此君莫屬了。也許不做攻略的好,就是在驀然回首之間有了一份突如其來的驚喜,尤其是這里的華氏的“華”與“笑”的緣起,似乎在不經意間,更加趨于有趣、有意思、有不可多得的快意。</p><p class="ql-block"> 進入古鎮(zhèn),眺望這枕著大片水塘的明清古典黛瓦粉墻,毗鄰人家的小橋流水,多了一份靈動,少了一份慵懶;多了些許清爽,少了一點俗媚。蕩口的好在于水,在于因水平添生機,在于因水而徒增柔美、在于因水推動人文卓興,這樣悅水的古鎮(zhèn)是不是暗合“仁者悅水”,應該說不無關系吧!當然這里的人喜水更多的體現(xiàn)在那些幽深冗長的小巷板石,錯落有致的青磚人家,還有數(shù)不清的幾乎每家都有的臨水碼頭,可能和“一得”有某種聯(lián)系,但凡臨水而居的村落,都有怡然自得的恬淡,一得也就順其自然地說得過去了。</p> <p class="ql-block"> 已經是十點了,進入蕩口的小廣場,用門可羅雀一點也不過分,看著依然緊閉的人家店門,剛開始,我還和友人們說今天很幸運,這個鎮(zhèn)子幾乎是為我們幾個開放著,在這里享受難得寧靜,無錫朋友啞然一笑,有一點難以覺察的不自然,對于這些我都是根本就沒有往心里去,那一刻就沉浸進去,還用“偷得浮生半日閑”來自娛自樂自己。于是就往錢穆家巷子方向走去,踩著略微潮濕的石板上,慢慢的踱著,似乎時間也一下子慢了許多,仿佛又回到了道才巷樣子,七十年代中后期,那時的道才巷是用類似長條的,五六十公分不一的鵝卵石橫鋪著,只要是下著雨,便可以光可鑒人,待到傍晚時分,借著人家窗戶透出的光,會泛著柔柔的、朦朧一般的幽光,由近及遠,逐漸看去,每一層光影在高低不一的石板上,恍若五線譜上上下下地蕩漾著流出不同的旋律似的,如果把這樣的“旋律”播放出來,可能就會是那個年代的“流行曲”——《泉水叮咚》了。</p><p class="ql-block"> 走向錢穆故居著實也有近兩百米,這樣的長度能完勝道才巷,只是她的寬度又完勝道才巷的三倍,只有用幽長來談道才巷才能與這條通往賓四先生有了空間的聯(lián)系。其實石板巷子總能若有若無的勾起那年那月的回味,盡管在此刻沒能遇著“丁香般”、“撐著油紙傘的”、“結著愁怨的”,興許慢慢的走說不定能邂逅,哪怕是徐娘也能給江南長巷來一份詩一樣的景致,或許這就是,來自戴先生無奈般的短暫暢想罷吧。</p> <p class="ql-block"> 走了約莫兩個多小時,穿過略有斑駁古橋,流連于清水來往行舟,探訪太多的人家。感受著“人家盡枕河”,還有“欸乃一聲山水綠”的清流,記得從蕩口回來時,信手搜索有關描寫蕩口的詩句里,只有這句“百載尚存青史厚’不僅傳送華氏義莊數(shù)百年的家風還有錢穆國學深厚的不朽傳奇。</p><p class="ql-block"> 蕩口古鎮(zhèn)其實還有不少的美好,比如成排的柳樹,沿著河道兩旁映襯著千年流淌的水,每當河水安靜時更加沾染出墨綠色般的碧玉;一旦驟雨來臨就把這泓暈染出水粉般深綠;待到細雨霏霏時,整條河就如同剛剛磨礪出的祖母綠。徜徉在這綠意盎然蕩口,只要一拐角就能看到寧靜時的從容,這不這位如同吟誦歌者一樣,安然看著手機微聲哼著江南小調,這份安逸似成相識。哦!那是七十年代末的富美渡口碼頭處,三五個喝著小酒,打著節(jié)拍,彈著橫抱琵琶“噔、噔、噔”起調,唱出《三千兩金》的南音十分相同,同樣的享受在綠水環(huán)繞,這是何等的愜意,假如當年琵琶名家華蘅芳?能來到泉州,能聆聽到南音琵琶的唐宋雅韻,他會作何感想?!他是否會擊節(jié)稱嘆?是否會欣然入座?是否會捻攏彈撥?如果這樣的斷想能夠成真,或許就能留下太多藝苑佳話了吧!或者場景互換,他們都蒞臨蕩口這一泓碧水畔,在隆冬時節(jié)來一場南音《梅花》,或者在暮雨時辰就一曲《風打梨》,應景與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周邊一定要有昊多知音,哪怕票友也行,最最主要的是,蕩滌去這里稍顯灰色的靜謐,這樣來看,人間真滋味才能獨具魅力,不遜天上宮闕半分。</p> <p class="ql-block"> 古鎮(zhèn)的一磚一瓦都像數(shù)字技術一樣,錄下太多的文化密碼,這里有家國同構的一景一物,這里有“煙雨入江南,水波令人沉醉”的“小蘇州,銀蕩口”的雅致。這塊位于無錫東南的鵝真蕩口岸不大,然而卻是歷史名人眾多,多到從明清、民國到現(xiàn)在幾百年來層出不窮涌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正是這里的人文厚積薄發(fā),也是這里的山水靈動推波助瀾,更是這里的江南人家煙火里薪火相傳的結果。信不!信手拈來一個都能撰寫出一部大部頭的駢文麗章。<span style="font-size:18px;">蕩口不大,可她卻容納了太多振聾發(fā)聵的</span>在明清、近代各個領域獨領風騷偉大人物。在這些偉大的故事里,似乎這里的安靜有點過于沉默,有點過于低調,也許這樣的沉默是不是又在孕育著新一波人文形勝的噴涌,如果是,那將是蕩口孝義之鄉(xiāng)的鳳凰涅槃,更能在“一得榭”傳承里,再次詮釋著:孝鎮(zhèn)義莊,吳韻千年鐘蕩口;高才絕技,群賢一脈出鵝湖。楹聯(lián)所賦予的鐘靈毓秀,人杰地靈的欣欣向榮盛況。</p><p class="ql-block"> 蕩口已經擁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千慮一得”的過去,蕩口還將延續(xù)著</span>“一得”給予的滿血復活。就像這歌詞“越過高山,越過平原,跨過奔騰的黃河長江”一樣雄壯,當汽車車輪緩緩向前滾動時,蕩口即將給予的印象,如同耳畔似乎響起“……,從今走向繁榮富強”那般鮮活,那般絢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