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梅雨時節(jié)的湖州之行落了筆,接下來該寫些什么,卻遲遲沒了頭緒。2025年整個夏天,都蟄伏于申城,這居高不下的暑氣里,停住的不只是遠行的腳步,連思緒也變得斷斷續(xù)續(xù),像張支離破碎的網。索性不再糾結,想到什么便寫點什么吧,寫字本來就是份隨心的副業(yè)。</p><p class="ql-block">思緒這么一松弛,“七十二家理想村”便跳了出來。七十二家理想村位于蘇州太倉市瀏河鎮(zhèn)瀏南村,長江瀏河口南岸——怡然仍然把它納入婁城故事系列。婁城即太倉,因春秋時吳王曾在此地建倉屯糧,故而得名太倉。具有悠久歷史的婁城,有故事!</p> <p class="ql-block">關于七十二家村的歷史,要上溯到明代,因有七十二戶居民為修筑海塘而定居在此,逐漸形成了七十二家村 。后來,再后來,七十二家村存在環(huán)境較差、交通不便等問題,加上它毗鄰省際邊界,“散亂污”作坊和廢品回收點等回潮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慢慢淪為邊緣村落……2021 年,七十二家理想村項目被納入蘇州市文化產業(yè)重點項目,當地先后投入 4.3 億元對 1150 畝核心區(qū)域進行統(tǒng)一規(guī)劃開發(fā)建設。</p> <p class="ql-block">“七十二家理想村?”火燕感到驚訝,他曾在太倉工作多年,并沒有聽到過這個名字。但一說到具體位置,他恍然大悟:咳,那不就是瀏河大壩嗎!當年曾在大壩上的飯店里吃魚,被咬的渾身是包——火燕所說的差不多是20年前的事情了。</p> <p class="ql-block">關于七十二家村的開發(fā),秉持“尊重自然、尊重原鄉(xiāng)面貌”的理念,當地在保留江南原鄉(xiāng)風貌基礎上融入現(xiàn)代建筑美學,同時盤活閑置房屋、農田等資源,打造出了集親子研學、田園度假、藝術鄉(xiāng)野體驗等功能為一體的新鄉(xiāng)村聚落綜合體 。</p> <p class="ql-block">我們到訪七十二家村,是6月6日的傍晚。一般來說,外來車輛不能進村,但是如果說要在村里用餐,車便可以開進去,實際上我們也確實想在村里用餐,火燕網上查詢了一下,當年他們吃飯的鴨碼頭飯店還在。</p><p class="ql-block">這便是瀏河大壩了,所謂江尾海頭的所在,新瀏河在此匯入長江后流入東海……</p> <p class="ql-block">這里是瀏河大壩上海與太倉的無縫銜接的地方。太倉和上海自古以來密不可分。明代崇禎十年(1497)太倉建州,轄上海崇明,隸屬蘇州府,兩地注來經太倉。清代雍正二年(1724),太倉升為江蘇省直隸州,轄鎮(zhèn)洋、寶山、嘉定、崇明四縣。民國9年(1920年),太倉朱愷儔等旅滬工商界人士,自籌資金興建滬太公路,連接寶山嘉定等地,使瀘太民眾的交注更加便捷,關系更加密切!</p> <p class="ql-block">時至今日,太倉和上海兩地的關系與百年之前更是不可同日而語。</p> <p class="ql-block">“北窗外是一道很高的長堤,長堤外是浩闊的長江,往東不遠,有一個古老的閱兵臺,是戚繼光留下的遺跡;往西不遠,是鄭和下西洋的碼頭所在。江風陣陣,濤聲隱隱……”</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是余秋雨《霜冷長河》中提及的七十二家村的相關場景。余秋雨的《霜冷長河》最早出版于1999年,那時的七十二家村還沒有升級整治,應該是很古樸的吧?余秋雨是落腳于大壩下的七十二家村嗎?</span></p> <p class="ql-block">這便是瀏河閱兵臺了,它的位置在瀏河口南側江堤邊,現(xiàn)也屬于七十二家理想村的范圍內。原稱點將臺,即余秋雨文中提到的“有一個古老的閱兵臺,是戚繼光留下的遺跡”,但眼下的閱兵臺一點都不古老,應該是復修的產物。但是,這銹跡斑斑的大炮,還有矗立在閱兵臺的4塊碑刻,真實記載了抗金抗倭的史實。</p> <p class="ql-block">據介紹:閱兵臺由兵臺、炮臺、廳堂、碑刻四部分組成。占地411?7平方米,坐西向東,面朝長江,呈長方形,長23米,寬13?3米。兵臺中后端為廳堂,單檐歇山頂,抬梁,穿斗混合式構架,通高4米,面闊三間,四周加施檐廊,通面闊13米,通進深6?5米。炮臺寬4.6米,朝向江面架設鐵炮四門。</p> <p class="ql-block">但是,我們到訪時閱兵臺大門緊閉,我們只看看外觀吧,等有機會再來拜訪!</p> <p class="ql-block">閱兵臺沒有開放,我們有點不甘心,在鐵柵欄旁邊轉,于是順著旁邊的臺階走下了江堤,竟意外發(fā)現(xiàn)江堤下、瀏河邊的村級小路旁,有《日本侵略軍侵犯沿江地區(qū)圖片展》。</p> <p class="ql-block">——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fā)動了“九?一八”事變,日本侵略軍大肆侵略中國。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軍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變,淞滬抗戰(zhàn)爆發(fā),日本侵略軍侵占上海的閘北、江灣一帶。瀏河口長江岸線戰(zhàn)略位置突出,1932年3月2日,中國軍隊在上海北翼防線被撕裂,瀏河鎮(zhèn)淪陷,遭到日本侵略軍的嚴重摧殘。</p><p class="ql-block">1932年,通過瀏河鎮(zhèn)新閘橋的日本侵略軍步兵第59聯(lián)隊。</p> <p class="ql-block">1932年3月1日傍晚,日本侵略軍侵占茜涇鎮(zhèn)后留駐了“茜涇守備隊”。</p> <p class="ql-block">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略者步步緊逼,妄圖鯨吞我國。1932年1月28日夜,日軍進攻上海,“一二八”淞滬抗戰(zhàn)爆發(fā)。圖為蔡廷鍇將軍率領的國民黨第十九路軍在太倉瀏河舉行軍事會議。</p> <p class="ql-block">1932年,日本侵略軍的工兵第3聯(lián)隊對碉堡實施爆破,防止抗日武裝利用。</p> <p class="ql-block">1932年,日本侵略軍觀測瀏河鎮(zhèn)上的我軍碉堡。</p> <p class="ql-block">——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淞滬會戰(zhàn)爆發(fā),1937年8月下旬至11月中旬,日本侵略軍從瀏河口長江沿線登陸,對沿江村莊和居民實施了慘無人道的暴行,史稱“七十二家村慘案”。</p><p class="ql-block">圖為1937年“七七”事變后的11月13日,日軍野田、助川、永津、高橋、佐藤部隊在常熟白茆口登陸。</p> <p class="ql-block">日本侵略軍第11師團在1932年8月下旬和9月初多次侵犯瀏河鎮(zhèn)至楊林口一帶,圖為該師團先頭部隊往太倉縣城疾馳。</p> <p class="ql-block">1937年,進犯瀏河鎮(zhèn)的目本侵略軍將搶來的糧食運往前線。</p> <p class="ql-block">1937年,日本侵略軍侵占瀏河鎮(zhèn)。</p> <p class="ql-block">1937年,日本侵略軍遭到我軍頑強阻擊后倉皇敗退,其侵占太倉的陰謀終告破。</p> <p class="ql-block">1939年5月,葉飛率領新四軍第一支隊第六團以江南抗日義勇軍(簡稱“江抗”)名義,從茅山抗日根據地東進至蘇常太澄錫虞地區(qū)開展游擊戰(zhàn)爭。圖為東進的新四軍。</p> <p class="ql-block">瀏河七十二家村殘存的20世紀30年代日本侵略軍修筑的碉堡。</p> <p class="ql-block">1987年,日本新深大學教授古廄忠夫(左四)一行,來到瀏河新鎮(zhèn)村陳雪琴(左二)家中,調查日本侵略軍在瀏河“七十二家村慘案”中所犯的罪行。</p> <p class="ql-block">這是當年遺留的工事,是敵方的還是我方的,忘記了?這工事處于大壩下,應該是大壩抬高的緣故。</p> <p class="ql-block">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37年“八?一三”淞滬會戰(zhàn)爆發(fā),太倉/瀏河都現(xiàn)在時代的風口浪尖。不能忘懷的是,發(fā)生于“七十二家村慘案”。</p><p class="ql-block">8 月 23 日凌晨,日軍以密集炮火攻擊后,從瀏河口南側的小川沙沿江地帶強行登陸。一部分登陸日軍直趨瀏河鎮(zhèn),七十二家村成為日軍燒殺的重點區(qū)域。日軍對村民隨意開槍打死、用刺刀刺死,村民張文元、陸孟元兩家 13 口被殺絕,徐某 6 歲兒子躲在柴堆也被日軍用刺刀挑死。日軍還強奸婦女,村民王德明懷有身孕的妻子被強奸后,日軍甚至用刺刀劃開其肚皮,將胎兒挑在刺刀上取樂。此外,日軍燒毀了龍家橋村至七十二家村一帶的農戶住房以及廟宇、學校等,村民陳丕明被日軍戳得半死,日軍還澆上汽油將他連同房屋一起焚燒。</p> <p class="ql-block">此次慘案中,太倉縣第 2 區(qū)瀏新鄉(xiāng)遇難村民達 78 人,受傷致殘的有 200 余人,700 戶人家的 2000 余間房屋被毀,其中又以七十二家村所受損失最為慘重,所以被稱作“七十二家村慘案”。</p> <p class="ql-block">我們沿著瀏河北岸一路走來,認真地觀看《日本侵略軍侵犯沿江地區(qū)圖片展》,回想著發(fā)生于七十二家村的“七十二家村的慘案”,內心充滿了悲憤,完全忽略了新瀏河南岸的美麗風景,而這秀美風光與歲月靜好,更讓我們銘記歷史,勿忘國恥,珍愛和平!</p> <p class="ql-block">當這座美麗的石拱橋映入眼簾時,我們就要走進七十二家理想村核心處了!</p> <p class="ql-block">且慢,72家堡又映入我們的眼簾!</p><p class="ql-block">瀏河枕江臨海,歷來為海防江防要塞和兵家必爭之地。自古至今沿江構筑過許多軍事設施:明代成化年間,瀏河口北岸筑“劉河堡”(指瀏河口的城堡),抵御倭寇侵犯;清初,瀏河口南岸又筑炮臺;如今,閱兵臺方圓5公里內還留有17個“碉堡”。這些軍事設施,幾乎貫穿了瀏河整個開埠史,彰顯出瀏河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p> <p class="ql-block">不知道這72家堡,在抗擊日寇侵略中是否能發(fā)揮些作用。</p> <p class="ql-block">愚以為這是一張有點意境的照片。斑駁的碉堡沉默佇立,見證歲月滄桑。狗尾草在旁肆意生長,與天空的云、遠處的樹,交織出往昔與當下的對話,歷史的厚重與生命的蓬勃,在此刻相融 。</p> <p class="ql-block">過了72堡,便是進入村子的主干道了,這是一條漂亮的旅游專線,不知怎地,怡然想到了山西的長城一號線!</p> <p class="ql-block">再沿著新瀏河向西望去,沿著河堤就是一系列的餐飲娛樂設施,如今新瀏河大堤也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p> <p class="ql-block">江堤下有江海市集,這是由舊民宅改造而成,提供江海特色餐飲、購物和體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走到這里,我們折返,回到閱兵臺處取車,然后再去尋“鴨碼頭”吃飯。在七十二家理想村核心區(qū)東南角,我們看到了新瀏河上的另一座橋梁,它如琴鍵、如絲帶,橫跨靜謐水面,與周圍蔥郁樹林、茵茵草地相融,每一處線條都藏著自然的詩意。</p> <p class="ql-block">不遠處是一座很有特色的觀景樓,據介紹,這座樓命名為“江海之帆”,是集觀景平臺、觀光電梯于一體的長江邊標志性自然生態(tài)觀測點,總高度約30米。外觀設計靈感來自“帆”字變形,名為“江海之帆",寓意“江海之畔,揚帆起航”。共設有3個不同高度的觀景平臺,登此高“帆”,極目遠眺,能同時感受到天空、大地、水域的遼闊,可直觀烏群、江海、稻田、杉林、村落等自然人文景觀。</p> <p class="ql-block">再回過頭來向西南望去,一輪燦爛的夕陽入懷。夕陽把天空染成暖金,余暉灑在水面,碎成粼粼波光。遠處房屋輪廓模糊,像舊時光里的剪影……</p> <p class="ql-block">正在這個時候,一輛小火車緩緩駛來,這便是七十二家理想村的“江海號”小火車,它的行駛路線全長約2.7公里,單程耗時30分鐘左右,全程分設5處驛站停靠點,途經果林、田園等自然景觀。</p><p class="ql-block">可以當時手懶,沒有拍照,這張照片是從網上找到的,但情景是怡然真實所見。</p> <p class="ql-block">從七十二理想村東南角,我們又回到了大堤的江口處,看到“318此生必駕”的標識,我們眼中一亮,再一琢磨,這江尾海頭之江口與西藏之“318 ”、皖南之318并沒有直接關聯(lián),只是一種招貼而已,是集一處住宿、餐飲一體服務中心。</p><p class="ql-block">余秋雨當年寫《霜冷長河》,時不時住在這里?“北窗外是一道很高的長堤,長堤外是浩闊的長江,往東不遠,有一個古老的閱兵臺,是戚繼光留下的遺跡;往西不遠,是鄭和下西洋的碼頭所在。江風陣陣,濤聲隱隱……”——此處似乎正合了他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老瀏河鴨碼頭”就在江口的旁邊,但已經不是火燕印象中的樣子了,條件要好得多了,我們要了他們的招牌菜老鴨煲與白絲魚,兩道菜有模有樣,味道也不錯,怡然不愿意拍照。</p><p class="ql-block">落日余暉中,從鴨碼頭望向七十二家理想村,一片靜美的田園風光!</p> <p class="ql-block">再回到江堤這一側,我的天啊,好美的落日呀!夕陽把天空染成橘紅。波光粼粼的水面,馱著落日的余暉,連灘涂都沾滿了淺淺的溫柔。</p> <p class="ql-block">遠處的城市輪廓在暮色里沉默,再向海邊延伸一點,那便是我們的電廠,那熟悉的廠房、高聳的煙囪,還有曾經一同工作的同事們,現(xiàn)在都成了最美的風景!</p> <p class="ql-block">待我們用完晚餐,夜幕已經完全把村莊裹挾,但是靜靜流淌的瀏河,粉霧似紗,暖燈如星,把我們帶進七十二家村的朦朧夜色。</p> <p class="ql-block">暮色為幕,風車身披紅裝,葉片似發(fā)光的羽翼,遠方流淌的燈光與風車倒影一同,在水面揉碎成一個彩虹似的夢……</p> <p class="ql-block">這是夜色中的江堤市集,看樣子沒有多少游客。</p> <p class="ql-block">關于七十二家理想村,其特色不少:建筑風格融合古今:在保留江南原鄉(xiāng)面貌的基礎上,融入現(xiàn)代建筑美學;文旅業(yè)態(tài)豐富多,有特色稻田閱讀場景“風物滿倉”、上海三聯(lián)書店、江海市集等,還有“江海號”小火車、乘坐竹筏或自駕皮劃艇等;民宿集群特色鮮明,有樹蛙部落、溪地阿蘭若、大樂之野等;自然景觀優(yōu)美宜人:地處江海河交匯之地,東臨長江,北依新瀏河,有江灘、濕地、燈塔等景觀;文化底蘊深厚:歷史可追溯到明代,與鄭和下西洋的歷史密切相關等。</p> <p class="ql-block">我們七十二家村之行,只是從歷史的角度了解了七十二家村,僅僅是叩門而入,尚未登堂入室,不過歷史是其本源,我們訪之切不可舍本求末。</p><p class="ql-block">——歷史是不能忘記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