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第721篇文章</b></p> <p class="ql-block"> 在2025年教師節(jié)即將到來之際,“迎教師節(jié) 弘強國志”這一主題,既承載著對全體教師的崇高敬意,也傳遞著“以教育之力托舉強國夢想”的時代使命。而題目中的“善德師”,并非泛稱,特指我相識半年有余的善德老師。從最初在《教師交流園地》投稿時與她相遇,到后來通過一篇篇她的文章、一次次她的審稿評論慢慢走近,我眼中的善德老師,不僅是三尺講臺旁的耕耘者,更是始終踐行“學為人師,行為示范”、以善德傳家、躬身報國的踐行者。她的每一件事都真實可感,她的故事,恰是“弘強國志”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注腳。</p> <p class="ql-block"> 善德老師的“善德”,不是憑空而來,而是藏在血脈傳承的根脈里。她曾在文章里提起,爺爺是縣里第一任縣委書記,一輩子扎根基層、為民服務;父親則是村里的老干部,早年負責會計工作,親身經(jīng)歷了農(nóng)村分田到戶的改革浪潮。更特別的是,他們村曾是全國農(nóng)業(yè)學大寨的示范村,即便分田到戶后,也始終守著大寨精神里“艱苦奮斗、集體為先”的底色。她的父親就是這樣一位忠厚老實的村干部:管著村里的賬目,手里過的錢物不少,卻從沒有貪過生產(chǎn)隊的一根一線、一分一厘,把“清廉”二字刻進了日常的每一件小事里。這份“不謀私、守本分、重集體”的家風,像春雨潤物般浸潤著善德老師的成長,讓她自小就懂得“根正才能行遠,德厚方能立身”,也為她后來選擇教育事業(yè)、堅守善德初心埋下了最堅實的種子。</p> <p class="ql-block"> 帶著這樣的家風底色,善德老師走進中學,成了一名教師,還同時分管著學校的會計工作。在崗位上,她把父輩的“清廉”勁兒學了個十足,甚至比父輩更嚴謹。學校的每一筆收支,她都會逐筆審核、反復核對,小到一張報銷單據(jù)的簽字,大到一筆專項資金的使用,都要做到賬目清晰、依據(jù)充分,從不讓賬目有半點模糊,更不給任何貪污腐敗的念頭留一絲縫隙。有人說會計工作枯燥又繁瑣,不如教學來得有成就感,但善德老師從不這么想——她總說“學校的錢是教育經(jīng)費,每一分都要花在學生身上、花在教學上”。她用賬本上的清清楚楚,給同事們做著“守規(guī)矩、盡職責”的示范;用工作中的一絲不茍,給學生們傳遞著“認真做事、清白做人”的態(tài)度。這種不用言語的言傳身教,比任何課堂上的道理都更有力量,慢慢影響著身邊的每一個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教師交流園地》和《讀書筆記分享會》兩個欄目的管理員、評論員善德老師</span></p> <p class="ql-block"> 除了學校的本職工作,善德老師還在兩個官方欄目里扛起了沉甸甸的責任。作為《教師交流園地》的管理員,我作為投稿者,最清楚她的認真勁兒:每一篇投稿,她都不會隨便掃一眼就過,而是逐字逐句看內(nèi)容質(zhì)量,看觀點是否積極、表達是否準確,甚至連一個標點符號的錯誤、一個用詞的不當,都會在評論里耐心指出來,還會寫下真誠的改進建議,比如“這段案例可以結(jié)合教學實際再細化些”“這個觀點如果補充些國學素材會更有深度”。后來,《讀書筆記分享會》欄目主持人風清楊看中了她的負責與專業(yè),特意邀請她擔任那里的管理員和評論員,她也成了風清楊最得力的助手。兩個欄目的審稿、評論工作加起來并不輕松,每天要處理至少200至300篇稿件,回復上百條留言,但善德老師從沒有過一絲敷衍。有一次我問她“這么忙不累嗎”,她回復說“既然接了這份活兒,就得對作者負責、對欄目負責,更要對‘傳遞教育正能量’這件事負責,累點不算啥”。</p> <p class="ql-block"> 更讓人佩服的是,善德老師做人做事極有分寸,總能在細節(jié)里讓人感受到她的謙和與擔當。從她的文章和日?;永锬芸闯鰜?,她為人謙虛謹慎,從不張揚自己的付出,也不斤斤計較得失——遇到好處,總想著先讓給別人;碰到麻煩,總想著自己多扛一點,哪怕自己多吃虧、多受累,也不愿讓別人受委屈。對待《教師交流園地》和《讀書筆記分享會》的兩位主持人,她始終帶著敬重,不管是商量工作還是匯報進展,都態(tài)度誠懇、耐心傾聽;和同欄目的其他管理員相處,更是彼此尊重、互相支持,遇到欄目運營的難題,會主動牽頭商量解決辦法,誰手頭忙不過來,她就主動搭把手分擔,從不讓分歧或矛盾絆住工作的腳步。即便偶爾遇到不同聲音、聽到不好聽的話,善德老師也從不會急著辯解或爭執(zhí),而是常以古人智慧為鑒——她曾說自己常學習藺相如“以和為貴”的胸襟、鮑叔牙“知人容人、顧全大局”的氣度,總能把這份古訓“古為今用、舉一反三”,將“忍辱負重”落在實處,始終從大局出發(fā)。有一次欄目運營中,有人對管理工作提出了和大家不同的意見,言語里還帶著些情緒,甚至覺得現(xiàn)有安排不夠貼合投稿者需求。她看到后沒有反駁,反倒想起藺相如面對廉頗時的包容、鮑叔牙體諒伙伴時的寬厚,先靜下心來主動找對方溝通,耐心傾聽對方對欄目發(fā)展的想法,再慢慢解釋當前安排的考量;過程中還像鮑叔牙那樣,主動肯定對方意見里的合理之處,說“你提的這點很重要,確實得站在投稿者角度多琢磨”,最后和大家一起結(jié)合這些意見調(diào)整了部分運營細節(jié)。事后我問她“不覺得委屈嗎”,她卻說:“大家都是為了欄目好,有不同意見很正常,就像古人說的‘和而不同’,不能因為幾句不好聽的話影響工作,更不能影響對讀者、對投稿人的審稿和評論?!痹谒睦?,這兩個欄目不是某個人的私產(chǎn),而是官方搭建的集體平臺,每一次審核、每一條評論,都要對集體負責、對教育交流的初心負責,絕不能摻雜個人情緒或私利——這份堅守,正是她從藺相如、鮑叔牙的故事里學來的“大格局”,也是她待人處事最真實的底色。</p> <p class="ql-block"> 善德老師常說“先愛家,再愛國”,這份樸素的“大局觀”,也悄悄影響著兩個欄目的互動。從前,《教師交流園地》和《讀書筆記分享會》像是兩條平行線,各自運營、互不往來,投稿者和管理員之間也鮮有交集。但在善德老師和其他管理員的帶動下,情況慢慢變了:她會主動串聯(lián)起兩個欄目的力量,卻從不讓彼此的活動“混為一談”——當《讀書筆記分享會》開展【我的書柜】征文活動時,她會把活動亮點同步給《教師交流園地》的管理員,還在自己的評論里輕聲引導:“喜歡分享書柜故事的朋友,也可以去《教師交流園地》看看【三和教育大討論】,說不定能從教育視角給讀書多些新思考”;等到《教師交流園地》推進【三和教育大討論】時,她又會在《讀書筆記分享會》里友好宣傳:“關(guān)注教育理念的伙伴,不妨去聊聊‘三和教育’,或許能為咱們的讀書分享添些現(xiàn)實溫度”。她還特別有智慧,更懂得用“夸人”的方式拉近距離、搭起橋梁——在《教師交流園地》和同事聊工作時,她總?cè)滩蛔√崞稹蹲x書筆記分享會》:“那邊的管理員做【我的書柜】征文時,對作者的用心特別值得我們學,每條評論都帶著溫度”;等到了《讀書筆記分享會》和伙伴商量事,又會主動夸起《教師交流園地》:“咱們可以多參考他們做【三和教育大討論】的思路,管理員們梳理討論方向時特別有條理,水平是真的高”。也正是帶著這份智慧,她會牽頭讓兩個欄目的管理員互相取經(jīng):《讀書筆記分享會》琢磨【我的書柜】征文的宣傳方式時,她會請來《教師交流園地》的伙伴分享過往活動的推廣經(jīng)驗;《教師交流園地》梳理【三和教育大討論】的討論方向時,她也會邀請《讀書筆記分享會》的管理員從“閱讀與教育結(jié)合”的角度提建議。如今,兩個欄目依舊各辦各的特色活動,卻沒了從前的隔閡:管理員之間常互相支持、取長補短,投稿者也愿意跨欄目交流心得,氛圍越來越融洽。這份“各辦活動、互搭橋梁”的默契,其實藏著最樸素的愛國情懷——善德老師總說“兩個欄目都是教育交流的小平臺,把各自的活動辦扎實,再幫著彼此多搭個溝通的橋,讓教育的思考和讀書的熱情流動起來,讓更多人愛上學習、關(guān)注教育,本身就是對‘弘強國志’最實在的踐行”。</p> <p class="ql-block"> 我從未見過善德老師本人,不知道她的身高體重,也不清楚她的身體狀況,但單看她每天要做的事,就足以讓人心里發(fā)緊。除了學校的教學、會計工作,兩個欄目的管理和評論,日常里還有很多人找她——男女老少的投稿者,都喜歡找她在作品里寫評論,說“善德老師的評論既專業(yè)又暖心,能學到東西”;欄目主持人有什么大事、重要事情,也總放心交代她去做,說“交給她,我們都踏實”。每到周末,別人都想著休息放松,她卻要擠時間去社區(qū)上公益課,帶著學生和家長一起學習《弟子規(guī)》,用國學經(jīng)典滋養(yǎng)人心;公益課結(jié)束后,還要整理活動照片、統(tǒng)計參與人數(shù),常常熬夜到很晚,眼睛幾乎連歇一歇的空都沒有。更別說,她還得兼顧自己的學習與創(chuàng)作。善德老師總說“自己不學習,根本勝任不了這些工作”——為了精準審稿、寫出有深度的評論,她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深耕教育理論和國學領(lǐng)域,每天再忙都會抽時間讀幾頁書、記幾句筆記;光審別人的稿也不行,她覺得“作為管理員,自己也要寫稿投稿,才能更懂作者的辛苦,也能給大家做個示范”。所以她會利用碎片時間構(gòu)思文章,從教育感悟到國學心得,再到對愛國情懷的思考,一篇篇認真寫、認真投。從學習積累到構(gòu)思落筆,每一步都要花心思、擠時間,這些看似不起眼的事,加起來又是一大筆時間成本。誰都能算過來,這樣連軸轉(zhuǎn)的日子,她一天至少要忙夠20個小時,能留給自己休息的時間,恐怕只有三四個小時。我們這些熟悉她的人,看著都心疼,忍不住問她“你為什么要這么拼”。其實答案就藏在她的每一份付出里——她做這一切,從不是為了自己,不是圖名,也不是圖利,而是為了社會大眾,為了讓更多人感受到教育的溫暖,為了教育事業(yè)能多一分熱度;是為了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國學經(jīng)典與圣賢教育傳遞下去,更是為了讓“弘揚國志”的初心能傳得更遠,讓愛國主義的種子能多在一個人心里發(fā)芽。就像她在公益課上常說的“教育不只是教知識,更要教孩子愛自己的國家”,她把這句話刻進了心里,也落實到了每一件事里:公益課上講《弟子規(guī)》,會關(guān)聯(lián)家國情懷;審稿時會格外關(guān)注作品里的愛國初心;帶動兩個欄目互動,也是想凝聚更多教育力量,為“強國”添一份力。這份“不為己、只為公”的堅持,比任何外貌描述都更讓人記住她的模樣,也更讓人敬佩。</p> <p class="ql-block"> 為了讓欄目里的征文活動辦得更出彩、更豐富,善德老師更是費了不少心思,幾乎把所有休息時間都搭了進去。她會主動到處約人投稿,不管是熟悉的作者,還是剛加入的新人,都會耐心說明活動意義,鼓勵大家參與;為了做好宣傳,她自己找宣傳圖片、設(shè)計宣傳文案,有時候一張圖片要選好幾個版本,一段文案要修改三四遍,直到自己滿意;評論區(qū)里,她總能及時出現(xiàn),用真誠的評論帶動大家的參與熱情,有人投稿后沒人互動,她就先留言點贊,再寫下具體的閱讀感受,慢慢調(diào)動起整個欄目的氛圍;就連活動的宣傳材料,從內(nèi)容撰寫到格式排版,也都是她一手操持。她心里清楚,征文活動是欄目交流的重要機會,少一個環(huán)節(jié)、漏一點細節(jié),都可能影響效果,所以每一件事都親力親為,從不計較自己多花了多少時間、多費了多少精力。可這份投入的背后,是她一次次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是她主動舍去陪伴親人的寶貴時光。有一次她在評論里提到,孩子周末想讓她陪著去公園,她卻因為要準備公益課的課件、處理欄目稿件,只能跟孩子說“下次再去”,語氣里滿是愧疚。但即便這樣,她也從沒有過抱怨,因為她知道,自己做的事能幫到更多人,能為教育事業(yè)、為愛國主義教育多盡一份力,這份價值,讓她覺得所有犧牲都值得。她總說“盼著家庭更和睦,社會更和諧,盼著人與自然相融、世界安寧”,而她做的這些事,正是在一點點靠近這個目標——用善德影響身邊人,用教育推動社會變好,用愛國情懷凝聚力量。</p> <p class="ql-block"> 都說“善有善報,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善德老師的付出,也在家人身上有了溫暖的回響。今年她的孩子參加高考,以接近600分的好成績被山東師范大學錄取——這不僅是孩子自己努力的結(jié)果,更像是對善德老師“行善積德、言傳身教”的最好回饋。孩子說“媽媽總說要認真做事、心懷家國,我想考上師范,以后也像媽媽一樣當老師,教更多人愛學習、愛國家”。聽到這話,善德老師既欣慰又感動,也更堅定了自己的選擇:無論在學校管賬目、在欄目做審核,還是在社區(qū)上公益課,都要始終把“弘揚愛國情懷”放在心里,把“傳遞善德力量”扛在肩上,用自己的行動,影響更多人、帶動更多人。</p> <p class="ql-block"> 這些事,不是我憑空編造的,而是善德老師實實在在做出來的,是我們大家有目共睹的。她的文章里寫過家風,她的工作里藏著認真,她的公益課上滿是熱忱,就連她犧牲休息時間約稿、做宣傳的樣子,我們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這些事騙不了人,因為每一個細節(jié)都能找到痕跡——投稿者的感謝評論、欄目里的活動記錄、社區(qū)公益課的照片,都是最好的證明。我也不是隨便寫這些的,正是因為親眼看到她的付出,被她的堅持深深打動,覺得這樣的故事不寫出來太可惜,才一筆一筆把這些真實的細節(jié)記錄下來。教師節(jié)的腳步越來越近,再想起善德老師的點點滴滴,我忽然更明白“弘強國志”的意義——它從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藏在每一個像善德老師這樣平凡卻堅定的人身上:藏在她父輩傳下來的清廉家風里,藏在她學校工作中的認真嚴謹里,藏在她欄目管理中的責任擔當里,藏在她公益課上的熱忱付出里,藏在她對傳統(tǒng)文化的堅守里,更藏在她對每一個學生、每一位作者的真誠里。這樣的善德老師,是師者的榜樣,更是“強國路上”最可愛的同行人。在這個屬于她的節(jié)日里,我們不僅要向她道一聲“教師節(jié)快樂”,更要把她的“善德”故事講給更多人聽,讓這份真實的力量,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也讓更多人明白:只要每個人都守好自己的初心、做好自己的事,就能匯聚成“弘強國志”的磅礴力量。</p> <p class="ql-block"> 這篇文章以“迎教師節(jié) 弘強國志2025”為背景,聚焦善德老師的真實事跡,核心內(nèi)容圍繞其“善德傳家、多角擔當、智慧協(xié)作、無私奉獻”展開:從爺爺(縣第一任縣委書記)與父親(清廉村會計、堅守大寨精神)傳承的“清廉守正”家風,到她作為中學教師兼會計時嚴守財務紀律、以言行示范“清白做人”,作為《教師交流園地》《讀書筆記分享會》雙欄管理員逐稿細審、日處理數(shù)百稿件仍堅守責任,作為公益講師周末扎根社區(qū)教《弟子規(guī)》并融入家國情懷;同時展現(xiàn)她遇分歧以藺相如、鮑叔牙為鑒的包容智慧,主動串聯(lián)兩欄目通過“互夸、取經(jīng)”打破隔閡,各辦【我的書柜】【三和教育大討論】等特色活動卻形成協(xié)作氛圍,以及她每日忙碌近20小時、犧牲休息與陪伴家人時間仍兼顧自我學習,最終其言傳身教結(jié)出碩果——孩子以近600分考入山東師范大學并立志傳承“愛學習、愛國家”信念。</p> <p class="ql-block"> 文章的教育意義深遠,既為教師群體樹立“學為人師,行為示范”的標桿,證明教師的影響力在日常言行中,教育需以品德滋養(yǎng)學生、以家國情懷引領(lǐng)成長,踐行“立德樹人”;也向社會大眾傳遞“小平臺踐大志向”的信念,啟示“弘強國志”無需驚天動地,做好本職、傳遞善德、關(guān)注教育文化傳承即是踐行;更強化“家風育人、善德傳家”的價值,以善德老師的家風與孩子的成長回饋印證“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引導讀者重視家庭品德教育,明白“先愛家再愛國”,個人與家庭的向上是社會和諧、國家強盛的基礎(chǔ)。</p> <p class="ql-block">作者:黃勇哲</p> <p class="ql-block">時間:2025年8月24日(星期日)</p> <p class="ql-block">作品創(chuàng)作地點:中國廣州市</p> <p class="ql-block">全文共計:5884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