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之行的第十二天,我們離開拉薩市區(qū),開始踏上返途了。雖然在拉薩市區(qū)呆的時間不長,但也算圓了一個夢。這么多年一直想去西藏,但總是因為各種原因錯過,如今終于實現(xiàn)了這個夢想。而且這次計劃先過來探個路,打算以后還是要自駕去西藏,玩得更詳盡些。我們是走318川藏線到拉薩的,返程則是走109青藏線,從拉薩出發(fā),來到那曲,然后到達格爾木,再經(jīng)過蘭州到西安,途中要穿越壯美的昆侖山脈,領(lǐng)略無人區(qū)可可西里的神秘景色。返程第一天要去的第一個景區(qū),是位于拉薩市當雄縣的世界最高湖泊-納木錯。<br> 據(jù)介紹,納木措位于西藏自治區(qū)中部,是西藏第二大湖泊,也是中國第三大的咸水湖。湖面海拔4718米,形狀近似長方形,東西長70多千米,南北寬30多千米,面積約1961km2。早期的科學(xué)考察認為,納木措的最大深度為33米,但最近兩年對湖泊的重新測量發(fā)現(xiàn),納木措最深處超過了120米。蓄水量768億立方米,蓄水量龐大,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湖泊。“納木措”為藏語,蒙古語名稱為“騰格里?!保际恰疤旌敝?。納木措是西藏的“三大圣湖”之一。 納木措是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的第一神湖,為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br> 離開拉薩時差不多到上班時間了,此時拉薩的街道漸漸熱鬧,車輛與行人絡(luò)繹不絕。出了市區(qū)沿著青藏線109國道一路向北,沿途能看到綿延的念青唐古拉山脈,欣賞其壯麗的雪山景色。以前只聽說過唐古拉山,開始以為念青唐古拉山與唐古拉山有關(guān)聯(lián),實際兩者是完全不同的兩座山脈。念青唐古拉山脈,是青藏高原的主要山脈之一,其主峰念青唐古拉峰海拔7111米,是離拉薩最近、海拔最高的一座極高山。念青唐古拉山脈全長1400公里,平均寬度80公里,平均海拔5000—6000米,西起西藏“圣湖”納木錯南側(cè)的窮母崗日峰,東至然烏以北的安久拉,從西藏中部大致沿東南方向一直伸入到藏東南,為青藏高原東南部最大的冰川區(qū)和海洋性冰川集中地區(qū),東段冰川占整條山脈冰川總面積的六分之五,境內(nèi)的易貢八玉溝的卡欽冰川為西藏最大冰川,也是中國最大的海洋性冰川。 從拉薩到納木措大概200多公里,走了5個多小時。下午13時40分,才來到納木措景區(qū)游客集散中心。我們在這里換乘觀光車進入景區(qū),如自駕可開車進去。3月下旬是淡季,門票60元,觀光車85元,共145元/人。5月1日起旺季是門票110元,觀光車100元,全價票210元/人。我們門票和觀光車費用都含在團費里。 從集散中心乘坐景區(qū)的觀光車,行駛了30分鐘才到達湖邊。與另一座圣湖羊卓雍措不同,羊卓雍措觀景臺在旁邊的山峰上,離湖邊有一定距離。而納木措在路邊下觀光車車后,可沿小路一直走到湖邊。路邊有兩個石碑,分別寫有“納木措,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咸水湖泊”,“納木措—念青唐古拉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 來到湖邊,湖水仍結(jié)冰還沒完全融化。納木措每年冬季湖內(nèi)就會結(jié)冰,要到翌年5月始消融殆盡,冬季結(jié)冰期長達五個月,冰層厚度可達61厘米。現(xiàn)在3月底了,冰層已在漸漸融化之中,由于冰層厚薄不一,分別呈現(xiàn)出白、藍兩種不同的顏色。 納木措南面有終年積雪的念青唐古拉山,北側(cè)和西側(cè)有高原丘陵和廣闊的湖濱。它的東南部是直插云宵,終年積雪的念青唐古拉山的主峰,北側(cè)倚偎著和緩連綿的高原丘陵,廣闊的草原繞湖四周,天湖像一面巨大寶鏡,鑲嵌在藏北的草原上。 納木措在位于藏北高原的東南部,西藏自治區(qū)的中部,拉薩市區(qū)劃的西北邊界上和其以北的當雄縣和那曲市東南邊界班戈縣之間,約有60%的湖面在那曲地區(qū)的班戈縣內(nèi),40%的湖面在拉薩市的當雄縣內(nèi)。 在藏族古老的傳說中,納木措與念青唐古拉山是一對恩愛夫妻。念青唐古拉山是威嚴的山神,統(tǒng)領(lǐng)著北方的廣大疆域,而納木措則是美麗的湖神,她是帝釋天的女兒,擁有深藍色的肌膚,騎著飛龍,右手持龍頭禪杖,左手拿佛鏡。 納木措完全封凍后,冰面厚達2米以上,不但可行人走畜,而且可行駛汽車。但現(xiàn)在已到三月份,厚冰正在融化之中。雖有不少游客走到冰面去游玩,靠岸邊還好些,走太遠就存在一定風險。這里游玩項目不多,主要就是騎白牦牛拍照。 不時看有當?shù)夭孛裱刂吂?,朝遠處山峰方向走去。我也朝那邊走去,越往里走這邊游客越來越少。湖邊設(shè)有一些打卡標志,供游客拍照打卡。 納木措是一個封閉式湖泊,湖區(qū)降水很少,日照強烈,出水途徑只有湖面蒸發(fā),每年蒸發(fā)的水量為23.04億立方米。入水途徑有兩部分,湖水來源主要是天然降水和高山融冰化雪補給,一部分是流域內(nèi)冰川的融水,另一部分是流域總面積土地上降雨所形成的徑流。 走到了寫有“納木措“的石碑處,旁邊有觀魚臺景點。在湖邊有一些用石塊堆起的瑪尼堆。抬眼望去,頭頂深邃而疏朗的藍天,與純凈的湖水渾然一體,遠處雄奇皚皚的雪峰猶如瓊樓玉宇,忽隱忽現(xiàn)。 納木措的純凈、安詳是高原的象征,其湖水靠念青唐古拉山的冰雪融化后補給,沿湖有不少大小溪流注入,主要有羅薩、打爾古藏布、查哈蘇太河等水注入。 這里石林下方有一座寺廟,不時有藏民走進去。納木措是藏傳佛教的著名圣地,意為天湖。相傳這里是密宗本尊勝樂金剛的道場,信徒們尊其為四大威猛湖之一。 在12世紀末,藏傳佛教達隆嘎舉派創(chuàng)始人達隆塘、巴扎西貝等高僧曾到湖上修習(xí)密宗要法。信徒傳說,每到羊年,諸佛、菩薩、護法神會集在納木湖設(shè)壇,大興法會,此時如人前往朝拜轉(zhuǎn)湖念經(jīng)一次,其福無量,勝過平時朝禮轉(zhuǎn)湖念經(jīng)10萬次。 納木錯是天湖女神,相傳納木錯的水源是天宮御廚里的瓊漿玉液,是天宮神女的一面絕妙的寶鏡。另有傳說有位勤勞美麗的牧女一夜在夢里得到神的旨意,便來到納木錯邊,看見從湖邊升起一漂亮女子并對她說:到普蘇隆來領(lǐng)孩子。后來果然靈驗了。 來到半島頂端,看遠處有一片石林,可返回集合的時間快到了,沒時間走過去了,便用無人機飛過去拍拍那處石林。實際上那里有三號乘車點,只是不了解情況,不敢隨便走遠。 這片石林景觀,是納木措標志性景觀,有合掌石、藥王石、圣鷹聽海、佛掌祈福、滄海龍骨等景點。合掌石因形似兩只合攏的手掌而得名,別稱"父母石"。該石被藏族傳說視為父親念青唐古拉山峰與母親納木措女神的愛情化身,象征二者忠貞不渝的情感。 扎西半島是個由石灰?guī)r構(gòu)成的約10平方公里的半島。中間是幾十米高的小山,最北端紛雜林立著無數(shù)石柱和奇異的石峰,峰林之間還有自然連接的石橋。 由于曾長期被天湖水侵蝕,因此島上分布著許多幽靜的巖洞,洞里布滿了鐘乳石,形成了獨特的喀斯特地貌。扎西島上如此奇異多彩、巧奪天工的地貌,實屬奇觀。 在山崖下有一座扎西寺,扎西藏語為吉祥的意思,寺廟至今仍香煙繚繞,暮鼓晨鐘。在的轉(zhuǎn)經(jīng)路旁,有一個很大的山洞,稱之為蓮花生洞,據(jù)說洞里有自然生成的蓮花生靈塔。 來到了迎賓石前,迎賓石又名夫妻石,該景觀由兩柱巨石構(gòu)成,相傳象征天門入口,在藏族神話體系中與納木措女神信仰緊密關(guān)聯(lián),被視作掌管藏北草原財富的守護神。當?shù)厣特渹鹘y(tǒng)習(xí)俗中需先向迎賓石祈福,待守護神許可后方可朝拜納木措湖以求生意興隆。 迎賓石的兩根花崗巖巨石呈南北走向分布,主柱高約30米,副柱高約18米,柱體表面可見冰川運動形成的垂直節(jié)理。兩石間距約4米,形成天然門闕狀地貌, 因其特殊的地理形態(tài)與宗教文化內(nèi)涵被稱為“納木措湖的門神”,并被藏族群眾視為“天界與人間的分界”。 扎西半島是納木錯宗教活動最為集中的地方,山峰下有多座寺廟。據(jù)記載,早在吐蕃王朝時期,納木措就被視為神湖。松贊干布統(tǒng)一西藏后,曾派大臣祿東贊前來祭祀湖神,祈求國泰民安。 返回到剛才下車位置,等景觀車過來后上車返回游客集散中心。汽車卻是往前開,繞半島一圈。整個納木措的面積很大,周圍有五個半島從不同的方位凸入水域,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扎西半島。扎西半島也叫吉祥愛情島,是納木錯最大的半島,也是游覽納木錯最重要的景點。<br> 這次到納木措只是蜻蜓點水般打個卡,還有許多景點沒去,其中最有名的要數(shù)圣象天門,在湖對面的納木措北岸。真正要詳盡看看納木措,還是要走轉(zhuǎn)湖路線,不過環(huán)湖一圈約280公里,需要的時間比較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