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初次知道鳳凰古城是在當(dāng)代大文學(xué)家,鳳凰古城在沈從文的書里。他在《邊城》中所描寫的老船夫、翠翠、吊角樓、渡船、賽龍舟等湘西民風(fēng)給我留下深刻影響。這是文學(xué)的湘西,文學(xué)形象的鳳凰。<br> 而后,又看到當(dāng)代大畫家也是鳳凰人黃永玉的故鄉(xiāng)畫,這是中國畫中的鳳凰。<br> 再后來,中國女高聲苗族歌唱家宋祖英唱的苗族“哭嫁歌”及“小背簍,晃悠悠”,唱出了湘西風(fēng)情。這是歌聲里的湘西鳳凰。<br> 近年來,中央電視臺,鳳凰衛(wèi)視中文臺多次報導(dǎo)鳳凰古城風(fēng)貌,使鳳凰古城飛出了湘西,飛出了神州,飛向了五洲四海。這是影視中的鳳凰古城,更形象,更直觀。從此,鳳凰古城使我魂牽夢繞。在二零零六年十月下旬我終于同老伴到鳳凰古城,住在沱江邊吳家碼頭吊角樓,暢游采風(fēng)好幾天。<br> 鳳凰古城地處湘西、川東、黔北,大山聳立,萬溪流秀,林木爭翠,古稱苗疆。苗族占全縣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在明清時代已是湘西的政治軍事重鎮(zhèn)。<br> 鳳凰古城是最亮麗的風(fēng)景線是沱江穿過古城一段及民族街。<br> 北門城樓名曰“壁輝”,雄立于沱江邊。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高11米,門洞高4米,兩扇木門上釘鐵皮,鉚園夾大釘。木門用紫紅砂石砌筑。東北門城樓同巨石古城墻相連,集軍事及防洪重任于一身。<br> 北門碼頭西邊不遠(yuǎn)是河跳巖,這實際上是一條古道橋梁,始建于唐代,現(xiàn)重修筑,立于沱江中十五個大巖礅,上鋪木梁,跳巖全長100米。在跳巖下游十余米又修一道雙石礅跳巖,每條66個石礅,每個石礅高約3米,成為沱江上一道獨(dú)特風(fēng)景線。每過跳巖,即刺激、又興奮,更歡樂。<br> 北門跳巖,虹橋第一橋洞邊及我們住的吳家碼頭是沱江在鳳凰三個最為集中的洗衣、洗菜點。白天,洗衣,洗菜者不斷,浣者多為婦女。尤其那木棒搗衣聲,像是沱江邊演奏的打擊樂。據(jù)說,過去婦女在跳巖處洗衣菜,大老爺們坐在岸上聊天。有時浣者爭吵打起架來,而雙方的丈夫在岸上邊觀戰(zhàn),邊點評,邊嬉笑,但從不參戰(zhàn)。<br> 北門渡口是最熱鬧的地方。游船從這里起航。木制的游船像條鯉魚,船尾酷似鯉魚尾巴。每條船能乘坐十位游客,船頭一位老大撐船。游船沿約百米寬的沱江順流而下。兩邊吊角樓二至三層,飛檐翹角,懸出江面部分有美人靠,欄桿上雕有萬字,喜字,亞字等。懸柱有八棱、四棱,低端雕有繡球、金瓜。窗棱圖案千姿,古樸雅秀。坐在美人靠上,品著清茶,俯瞰沱江滿江翡翠,晝夜不息,游船穿梭,鴨鵝嬉水,瑞雨落江,遠(yuǎn)處白云如絲絹,繞翠山飄忽,愜意似仙。最原始,保存最好的吊角樓要數(shù)連接虹橋兩岸一段。我用標(biāo)準(zhǔn)鏡頭拍了幾張,是具有特色的吊角樓成為歷史的永恒。不知這段吊角樓,到某一天即將消失,以新代古了。<br> 虹橋風(fēng)雨樓橫臥沱江之上已六百余年了,橋洞三孔,橋樓三層。一樓為鋪面,二樓為文化茶樓,三層為頂樓。從二樓窗戶西可俯瞰沱江兩岸及北門城樓,渡口全景。東可觀回龍?zhí)?、奪翠樓、望江亭、萬壽宮、遐昌閣,萬名塔景觀。每當(dāng)晨霧朦朧,遠(yuǎn)山、近樓、塔宮、亭閣在云霧中忽隱忽顯,引得游人如醉如癡,似乎飄于仙界,游于夢幻之中。<br> 游船過萬名塔到聽濤山,這里是沈從文先生別具一格的墓地。墓地就是一塊立于山麓重約幾噸瑪璃巨石墓碑。正面鐫刻沈夫人張兆和從沈從文先生著作中選出的“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rèn)識人”。而墓碑石背面鐫刻沈夫人妹妹張充和從美國寄來的挽聯(lián):<br> 不折不從,星斗其文;<br> 亦慈亦讓,赤子其人。<br> 末句聯(lián)讀為“從文讓人”。沈從文先生謙讓容納品德永照千古。<br> 北門碼頭及虹橋下游不遠(yuǎn)處,各停留一蓬船。蓬船上各有三位苗家妹邊擊鼓、邊跳舞,邊唱歌。游船上游客也是邊對唱,邊歡呼與之呼應(yīng)。這可真是滿江秀水滿江歌,游船喜載五洲客,萬國貴賓集鳳凰,鳳凰飛出大山窩。苗族姑娘每唱完一曲民歌,總以高亢的“呦,喂!”結(jié)尾,苗味極濃。苗族喜歌,歌曲是苗家人生的伴侶,心靈的火花,情感的彩霞,戰(zhàn)斗中的雷霆,精神的支柱。<br> 每當(dāng)夜幕降臨,華燈初上,鳳凰古城又是一幅虛幻的神奇世界。沱江兩岸,樓、門、橋、燈、塔、亭、閣、樹、金黃色,藍(lán)綠色彩燈閃爍,倒映于江中隨波變幻。漂流的河燈,一盞盞,一串串,一片片,像似流動的星星,整個沱江變成了流動的銀河,其神奇也哉!架起相機(jī)不停的咔嚓。<br> 今日,我已返回岳陽兩月,卻依然與夢里游鳳凰。乘船飄沱江,入苗寨,<br> 幻入古苗歷史文化之中。又聽到苗族的《遷徒歌》:“陸路馬路又難走,水路<br> 船行更困難;男的劃竹作套,女的撕裙作纜;嗚呼嗚呼越過山頭,啊嗬啊嗬沖過險灘……”。<br> 張長宇 于2007年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