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浙江縉云縣壺鎮(zhèn)的山水間,藏著一座石頭砌就的歲月迷宮——石頭村。普通嶺古道穿村而過,像一條時光絲帶,串聯(lián)起這里的往昔與今朝,每一塊石頭、每一道石縫,都藏著農(nóng)村人的智慧、執(zhí)著與對生活的堅守。8月中旬初,我們在巖背村住了2夜后返家時,帶著探秘之心特意拐過此村一睹這獨特的風貌。</p> <p class="ql-block">從古代的時光里“長”出來的石頭村,經(jīng)歲月的不斷雕琢成了現(xiàn)在的樣子。約600年前,先輩們尋著山水而來,見這里石多土少,便依著山性、順著地勢,用雙手把零散的石頭“搭”成了家。他們沒有精巧的現(xiàn)代工具,全憑對土地的敬畏、對生活的執(zhí)著,一塊塊遴選、壘砌。粗糙的手掌與堅硬的石頭相磨,把石頭嵌成墻、鋪成路,讓石頭有了溫度,成了遮風擋雨的依靠。這是農(nóng)村人最本真的智慧:順應自然,又不服輸?shù)馗脑熳匀唬檬^在山水間“摳”出一方安身立命的天地,讓歲月的根須,在石縫里深深扎下。</p> <p class="ql-block">普通嶺古道穿村而過,把外面的世界引到石頭村,也把石頭村的故事帶向遠方。曾經(jīng),石板路上馬蹄聲、腳步聲交錯,石頭村是旅人歇腳的港灣;如今,古道成了游客探尋古意的小徑,石頭村也成了詩意的民宿之鄉(xiāng)。村里的老人們,守著石墻老屋,把故事熬成,講給往來的人聽。年輕人則把舊石屋改造成民宿,讓石頭的粗獷與現(xiàn)代的舒適相融。</p> <p class="ql-block">你看那“巖源客棧”,石頭墻保留著歲月的斑駁,紅燈籠陽光下泛著光,像是把日子里的辛勤與希望,都曬成了香噴噴的收獲。這是農(nóng)村人的執(zhí)著:不管時光怎么變,對生活的熱愛不變,把祖祖輩輩的生活印記,變成吸引外人的獨特風景,讓石頭村在時代浪潮里,既守著根,又向著新。</p> <p class="ql-block">在石頭村,石頭是筋骨,也是靈魂。每堵石墻的縫隙里,都嵌著農(nóng)村人的堅持。石頭不規(guī)整,他們就慢慢找角度、調(diào)位置,一堵墻砌好久,卻從沒想過放棄;道路被雨水沖壞,他們就撿來石頭補上,代代相傳,把路鋪得平平整整。這堅持,是對家園的守護,是把“過日子”過成一種信仰。他們不懂“工匠精神”的大道理,卻用一生踐行:把每件小事做好,把每個石頭壘穩(wěn),讓石頭村經(jīng)得起歲月沖刷,成為子孫后代的底氣。</p> <p class="ql-block">當陽光斜照進石頭村,石墻投下長長的影,古道上的石板泛著柔光,你會懂:這里的石頭,不是冰冷的建材,是農(nóng)村人用智慧、執(zhí)著與堅持寫成的生命史詩。石頭村,是歲月的饋贈,更是一群普通人,在山水間,用平凡又偉大的力量,筑成的人間奇跡。</p> <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縉云縣壺鎮(zhèn)石頭村又名巖下村, 始建于明建文帝三年(1402年) ,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 。該村位于浙江省麗水市縉云縣壺鎮(zhèn)鎮(zhèn)東北部,地處括蒼山西端蒼嶺段,海拔約588米的丘陵平畈間,東臨仙居界,北接磐安界。因其坐落于巍峨險峻的百丈巖下,故以“巖下”得名 。又因全村房屋、路面、臺階、橋梁等建筑,清一色用石頭建成,所以俗稱石頭村。</p><p class="ql-block">石頭村保留了大量明清至民國時期的建筑,現(xiàn)有200余幢石屋 ,以兩層的石木結(jié)構建筑為主,屋面為人字型雙坡屋頂,外墻封閉,內(nèi)向空間開敞,中間為天井,具有典型的浙中山地建筑風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