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黑龍江省大慶市舉辦李清富新書《千秋永賦》研討會紀實</b></h1> 前段時間(8月16日14時),由大慶日報·大慶書友會、中共薩爾圖區(qū)委宣傳部主辦的“承千秋之韻 啟永賦之新”——李清富《千秋永賦》新書研討會暨“放下手機讀會書”主題系列讀書會活動,在大慶百湖影視基地思齊詩書畫院舉行。現(xiàn)將花絮整理如下<div><br></div> 研討會上介紹作者李清富及新書《千秋永賦》,李清富是土生土長的大慶人,他深耕古典詩詞與賦體文學多年,作品多次榮獲全國大賽一等獎。而這部他潛心十年打磨的賦學力作被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剛一問世,便以其厚重的學術價值驚艷大慶文學界,目前已被中國國家圖書館、四家省級圖書館以及72所“985”“211”雙一流名校圖書館收藏上架。 《千秋永賦》的作者李清富在講話 會上李清富講述了自己創(chuàng)作過程與體會。 李清富發(fā)言 尊敬的各位前輩<br>各位專家學者<br>大慶文學界的老師們:<br>大家下午好!<div><br> 今天,在這塊承載著工業(yè)榮光與文脈傳承的土地上,我們聚在一起,共同探討古典文學的傳承路徑,分享《千秋永賦》新作,我的內心充滿感恩之情。首先,要衷心感謝大慶市日報社?大慶書友會、薩爾圖區(qū)委宣傳部的精心組織,感謝區(qū)文聯(lián)、市作協(xié)和詩詞楹聯(lián)學會的領導以及大慶各讀書會領導的積極參與,更要感謝在百忙之中遠道而來的各位師長、專家學者、茉語清瀾朗誦團隊以及思齊詩書畫院的朋友們!你們的關注與支持,讓這本淺陋的作品有了面對公眾的勇氣,也讓“賦”這一古老文體在當代有了更多被看到、被傳承的可能。</div><div><br>借此機會,我想以“承‘千秋’之韻,啟‘永賦’之新”為主題,與大家分享《千秋永賦》的創(chuàng)作歷程,以及我對賦體文學傳承的一點淺見。</div><div><br></div> 我對古詩詞產生興趣并著手研究是緣于2011年時與工作相關聯(lián)的需要,而真正對“賦體”的研究與創(chuàng)作則是始于2016年??赡苁菑漠厴I(yè)到工作這近30年對國學經典的熱衷與學習,無形中為我積累了一定的古文功底。從而間接地成就了今天這本書的問世。也從沒想過有一天我能以“賦作者”的身份,與各位探討這門承載著兩千余年文明記憶的文體。<div><br></div> <p class="ql-block"><b>一、創(chuàng)作賦文的感悟</b></p><p class="ql-block">雖然上高中時我接觸過“賦”這種文體,如杜牧《阿房宮賦》或王勃的駢文《滕王閣序》等等,但是印象不深。直到2016年,我偶然間在網站上看到一些賦體文章,便產生了興趣,于是我網購了第一部對我今生產生重大影響的書籍---《中國辭賦鑒賞辭典》,并利用業(yè)余時間開始研究古代辭賦名家的作品,并做了大量的筆記,尤其是對生字的積累和反復記憶。</p> 《千秋永賦》這本書中原定要錄入18篇賦文,包括《中國共產黨賦》。該文于2021年兩次獲得地方政府舉辦的全國大型詩詞大賽一等獎和建黨百年大慶市征文一等獎,并刊登于《青島詩刊》、《百家詩選》等國內重要期刊上。由于該文屬于涉政體裁而被出版社拿掉。這篇文章的創(chuàng)作我花了五個多月的時間,看了10部與中國共產黨黨史相關的連續(xù)劇和電影,研究了兩遍《百年黨史》,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可謂極其艱辛,其間幾度想放棄,在朋友的鼓勵下最終得以完成。2018年,為參加“慶祝大慶油田開發(fā)六十周年、城市建設四十周年”由大慶市委宣傳部、文旅局與市文聯(lián)共同主辦的主題征文大賽,也為了作為大慶人的我,用真情實感以“賦體”形式書寫?zhàn)B育我的這塊沃土,重拾石油大會戰(zhàn)那段光輝歲月和城市建設的風雨歷程,我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先后走訪了大慶油田歷史陳列館、鐵人紀念館、大慶博物館,看了兩遍95集關于大慶的《大型系列電視紀實片》,查閱了近百萬字的史料。力求讓每一個字都扎根于真實的歷史土壤,應對大慶歷史抱有由衷的敬畏之心。每一個典故、每一處細節(jié),都要經得起推敲,要配得上這片土地的厚重。<div><br></div> 可以說,無論是《大慶賦》還是《馬頭琴賦》,每一篇文章都付出了我巨大的心力和代價。這種創(chuàng)作的艱辛,我想在座的各位老師都深有體會。我們都知道,古今學者或評論家大多將宋詞比作“戴著鐐銬的舞蹈”,而我則認為“賦體”是“戴著鐐銬在刀尖上跳舞”,賦因體量大,又具備詩詞的平仄、押韻和四六成句,它的創(chuàng)作難度極大。為了能夠輕松地應對這種文體,也倒逼我在研究賦體理論之外而廣泛涉獵諸如《四書五經》等國學經典著作,以便豐富文化修養(yǎng),夯實古文功底,否則很難駕馭這種體裁。<div><br></div> <p class="ql-block"><b>二、十年磨一劍的堅守</b></p><p class="ql-block">從對古體詩詞的創(chuàng)作研究再到《千秋永賦》的出版發(fā)行,前后正好歷時十年。這些年,與其說是“寫作”,不如說是一種“修行”。從對賦體的一知半解,到逐漸摸到門徑;從史料的浩如煙海,到理論的抽絲剝繭;從個人情感的自然流露,到對文化傳承的自覺擔當,每一步都浸透著摸索的艱辛,也充滿了頓悟的喜悅。</p> <p class="ql-block">各位老師都知道,作為一種古老文體,“賦”已有兩千多年的演變歷史。而從隋朝至清代的1300多年間,賦始終作為科舉考試的應用文體而存在。賦體文學兩千余年的發(fā)展史,如一條蜿蜒的長河,史料繁雜,觀點紛紜。要寫一部“賦體文詮論”,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賦從何來”“賦向何去”的問題。為了理清這條脈絡,我翻遍了大量的文獻。從《漢書·藝文志》,到劉勰《文心雕龍》;從康熙《御定歷代賦匯》的序言,到當代學者對“賦體”的探索,我像一個考古者,在故紙堆中小心翼翼地拼接著賦體的演變軌跡(而在這個過程當中,最讓我痛苦的是記憶力的嚴重衰退,導致我事倍功半,如《文心雕龍》這部書,我至少就看了五遍以上,還是記不?。?。 </p> <p class="ql-block">六七年的時間里,我累計閱讀了30多部古籍,其中包括《文心雕龍》《賦史》《中國文學史》《歷代賦論匯編》《漢書·藝文志》等等。還有近20篇高校古典文學教授的學術論文,做了10余本讀書筆記。這些資料不僅支撐了書中“賦之流變”“歷代賦論”的撰寫,更讓我確信,賦體的生命力,正在于它始終與時代同頻共振。正如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和城市精神,只有扎根歷史,才能煥發(fā)新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我所研究的古籍和現(xiàn)當代賦體論文中,我發(fā)現(xiàn)幾乎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關于歷代精品賦文的解析,或賦體探源、究理等,即便有關于賦的寫作實踐指導也是零散的,無法全方位展呈賦的創(chuàng)作理論和技巧,并不適于初學者和創(chuàng)作者作為參考資料去研讀,也正是因為這樣,在深耕賦體理論以及個人擁有比較豐富的創(chuàng)作實踐后,我才利用了兩個半月完成了10篇10余萬字具有實踐性或實戰(zhàn)性的論文,雖然不夠成熟或者缺乏深度,但尚可以讓賦文愛好者大致了解賦的全貌以及寫作技巧。</p> <p class="ql-block">有關文體選擇,我也是在“守正”與“創(chuàng)新”之間尋找平衡。如何讓當代讀者既能感受到古體賦的韻味,又能理解其內涵,這是我在創(chuàng)作和著書中反復琢磨的問題。傳承不是復制,更不是完全復古。賦體要“古為今用、古聲新唱”,必須在“守正”的基礎上加以“創(chuàng)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中《肇東八里湖游記》、《幽蘭辭》和《端午詠嘆調》,都是以五七言詩、宋詞參差的語言加上賦體的結構特點完成的。如《長津湖戰(zhàn)役賦》就是以《滿江紅》詞牌作為結尾收筆,意在既保持了該賦中所描述的抗美援朝英烈們視死如歸的悲壯,同時又增強全文的感染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種探索并非易事。比如寫《馬頭琴賦》時,我既想體現(xiàn)蒙古族文化的蒼涼雄渾,又想讓漢族讀者感受到共鳴。為此,我專門在網上去觀看馬頭琴演奏,觀察演奏家運弓的姿態(tài),看蒙古大草原的風光。將聽覺轉化為視覺,讓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都能體會到那份悠遠與深情。</p> <p class="ql-block">我始終認為,文體的選擇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內容的質地與溫度和內涵的厚重與深度,讓賦體從“象牙塔”走向“人間煙火”,讓更多人知道,賦不僅能寫“帝子長洲,天人舊館”,也能寫“油田燈火,濕地沙鷗”;不僅能頌“千秋偉業(yè)”,也能歌“人間微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學的靈魂是情感,它是文章的第一要義,賦也不例外。古人寫賦,或“發(fā)憤以抒情”(屈原),或“勸百而諷一”(揚雄),或“寄慨于山水”(歐陽修),本質上都是“以賦言志”。對我而言,每一篇賦的創(chuàng)作,都是一次情感的投射與升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寫《蒲公英文學獎賦》時,我想到的是李繼平先生對文學的堅守與熱愛,是他的無私奉獻感動了我。是他在黑土地上默默播撒文學的希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始終相信,沒有情感的賦,只是文字的堆砌;只有注入真情,賦才能“帶著體溫”走進讀者的心里。這種情感,或許是對家鄉(xiāng)的熱愛,或許是對英雄的崇敬,或許是對文化的敬畏,但歸根結底,是對“人文”的關懷,對“時代”的回應。</p> <p class="ql-block"><b>三、文學傳承與時代擔當</b></p><p class="ql-block"> 《千秋永賦》的書名,取“千秋傳承,永世賦新”之意。這既是我對賦體文學的期許,也是我作為創(chuàng)作者的使命。在我看來,賦體的傳承,不是把它供奉在大學圖書館里收藏,而是要讓它成為當代文化的“活態(tài)基因”;賦體的創(chuàng)新,也不是對傳統(tǒng)的背離,而是要在“守正”中“開新”。我認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一是要“承千秋之韻”,在歷史長河中汲取養(yǎng)分。</span></p><p class="ql-block">賦體文學之所以能綿延兩千余年,在于它始終是中國文化的“百科全書”。從《子虛賦》中的漢代風物,到《三都賦》中的魏晉地理,從《兩京賦》中的建筑藝術,到《赤壁賦》中的人生哲思,賦記錄了中國人的宇宙觀、價值觀、審美情趣。傳承賦體,首先要做的就是“讀懂古人的智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書中“上部·文學與賦簡史”中,我梳理了從兩漢到明清的賦學脈絡,不僅是為了呈現(xiàn)歷史,更是為了讓讀者看到,賦體的每一次演變,都與時代需求緊密相關。兩漢大賦的“鋪張”,是因為帝國需要彰顯國力;魏晉小賦的“清麗”,是因為文人轉向內心求索;唐宋律賦的“規(guī)范”,是因為科舉需要選拔人才。這種“與時俱進”的品格,正是賦體最珍貴的“千秋之韻”。</p> <p class="ql-block">同時,歷代賦論中蘊含的創(chuàng)作智慧,更值得我們汲取。劉勰說“賦者,鋪采摛文,體物寫志”,強調賦的“寫實”;陸機說“賦體物而瀏亮”,突出賦的“明暢”;姚鼐說“賦當以氣為主”,重視賦的“風骨”。這些理論,對當代賦創(chuàng)作依然具有指導意義。比如我在寫《雷賦》時,便借鑒了“以氣馭文”的理念,力求氣勢貫通,盈而不泄。傳承,不是簡單的“復制粘貼”,而是要理解傳統(tǒng)背后的精神內核,只有讀懂這些,我們才能真正接過古人遞來的“接力棒”。</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二是啟永賦之新,讓古老文體扎根當代土壤。</span></p><p class="ql-block"> 如果說“承千秋之韻”是回望歷史,那么“啟永賦之新”則是面向未來。賦體要在當代煥發(fā)活力,必須回答一個問題:傳承它的價值和意義在哪里,它能為這個時代做什么? </p> 在我看來,至少有三個方向:<br>一是書寫“大國氣象”。今天的中國,正經歷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從“改變自然”的壯舉到“航天探月”的輝煌,從“生態(tài)文明”的實踐到“文化自信”的彰顯,有太多“宏闊俊偉、氣象萬千”的題材等待賦來書寫。<div><br>二是挖掘“地方文脈”。每個城市、每個地域都有獨特的歷史文化,賦體擅長“鋪陳風物”,正好可以成為地方文化的“代言人”。比如大慶的石油文化、哈爾濱的冰雪文化、齊齊哈爾的鶴文化,都可以通過賦的形式得到更生動的呈現(xiàn)。這不僅能增強地域文化認同,更能讓賦體走進日常生活。</div><div><br>三是表達“個體情愫”。賦體并非只能寫“宏大敘事”,也能抒發(fā)個人的喜怒哀樂。我的《幽蘭辭》《梅花賦》《草賦》,便是借草木寄情,表達對平凡生命的尊重。《靈犬賦》則是通過描寫人與動物的溫情,傳遞“萬物有靈”的理念。讓賦體從“廟堂之高”走向“江湖之遠”,才能真正貼近當代讀者。</div><div><br>當然,創(chuàng)新離不開對“度”的把握。我反對兩種極端,一種是“食古不化”,死守古人格式,讓賦變得晦澀難懂;另一種是“離經叛道”,完全拋棄賦的體式特征,名為“新賦”實為“偽賦”。真正的創(chuàng)新,應如古人所說“隨心所欲不逾矩”,既保持“鋪陳排比、駢散結合”的文體特征,又融入現(xiàn)代視角與語言節(jié)奏,讓讀者“既見古人,亦見今人”。</div><div><br></div> <b>四、感恩研討會---以文會友,共賦新篇</b><br> 《千秋永賦》能走到今天,離不開太多人的幫助。感謝大慶這片土地的滋養(yǎng),讓我有源源不斷的創(chuàng)作靈感;感謝歷代賦家的智慧,為我指明探索的方向;感謝國家圖書館、各名校圖書館的認可,讓這本書能進入學術視野;更感謝今天到場的各位專家學者,你們的批評與指正,將是我未來創(chuàng)作的動力。<br>如果有人問我:“花這么大的精力和財力出一本賦書,值得嗎?”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因為賦體文學的傳承,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一代人的責任。當我看到它被72所“雙一流”名校圖書館收藏的證書,想到或許有某個年輕學子會因為它而愛上賦體,甚至投身創(chuàng)作,我就覺得所有的付出都有了意義。<br>各位老師,賦體文學的長河,從《詩經》《楚辭》流淌至今,曾見證過漢唐的雄風,也經歷過宋元的雅致,如今正等待著我們?yōu)樗⑷胄碌睦嘶?。大慶這座城市教會我,“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上?!眰鞒匈x體,我們或許面臨著“讀者少、研究者少”的困境,但只要我們心懷熱愛、腳踏實地,就一定能讓這種古老的文體在新時代煥發(fā)出新的生機與希望。<br>最后,愿以吾輩之筆,承千秋文脈;以吾輩之心,賦時代新聲?!逼诖c各位一道,在賦體文學的道路上繼續(xù)探索,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遐播寰宇,為中華民族走上世界民族之巔,而奉獻我們的一份微薄之力!<br>謝謝大家!<div><br></div> 在研討會現(xiàn)場,參會的專家學者紛紛對《千秋永賦》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見解。 肖銅先生講評 <b>肖銅先生</b>(大慶市全民閱讀主講師、大慶醫(yī)學高等??茖W校副校長)說,這本書把賦的歷史沿革學術論著、創(chuàng)作成果熔鑄到一本專著之中。這是一部文學科普著作,“控引天地、錯綜古今”;這也是一部文學研究著作,“鋪采摛文,體物寫志”;這更是一部文學創(chuàng)作著作,“古為今用,古聲新唱”。《千秋永賦》就是一本值得放下手機、鑒賞學習的書,更是足以收藏館閣、流傳后世的一本書。 王天臣先生點評 <b>王天臣</b>(黑龍江省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會員、大慶市全民閱讀主講師)認為,《千秋永賦》展現(xiàn)出了珍貴的學術堅守與文化擔當。著作資料詳實、論證嚴謹,更以復古創(chuàng)新的實踐,拓展賦體現(xiàn)代題材,為傳統(tǒng)文化傳承開辟新路徑。 王法勝先生點評 <b>王法勝</b>(大慶石化作協(xié)主席,大慶市全民閱讀主講師)點評說,《千秋永賦》是一部承古開新之作,全書結構清晰,成功將古典形式與時代主題結合。既尊重賦體傳統(tǒng)體制與藝術高度,又主張融入當代生活情感,探索其服務于當代的可行路徑。雖有部分闡釋稍簡、題材可拓等微瑕,但有效喚起了大眾對賦體的關注,彰顯了賦體與時代同行的生命力。 孫忠誠先生點評 <b>孫忠誠</b>(原大慶市教師發(fā)展學院師訓部副主任、副研究員,大慶市全民閱讀主講師)說,這是一部“難能可貴”的力作。作者身為大慶公務員,在學術基礎薄弱的環(huán)境中,克服研究難點,獨立撰成30萬字綜合性專著,實屬不易。本書融賦史、賦論與創(chuàng)作為一體,既填補了當代賦學缺乏系統(tǒng)、實用專著的空白,又以規(guī)范典雅的自撰范文樹立了創(chuàng)作標桿,對引領辭賦研究風氣、推動正統(tǒng)辭賦創(chuàng)作具有重要價值。 張大海先生點評 <b>張大海</b>(大慶師范學院文學院講師、大慶市全民閱讀主講師)說:李清富先生在《論賦之價值》中的一個觀點我很贊同,他說:“賦的最大價值還在于‘應用’。當前賦體研究多理論而少創(chuàng)作,缺乏實踐支撐。但這本書卻兼具理論與實踐,尤為可貴,然而書中賦文數(shù)量與主題仍有擴充空間。 楊鐵鋼撰寫書評 大慶市教師進修學院原黨委書記楊鐵鋼未能參加本次研討會,為本書寫了書評。書評如下: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千秋永賦》讀后記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楊鐵鋼</p> 《論語》第七章《述而》開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翻譯成今天的白話就是:只敘說和闡明前人的學說,而不自己創(chuàng)作;相信并愛好古代的東西”。這是孔子的治學主張和謙虛的態(tài)度。從實而論,孔子是既述又作、述作并行的,不然,他也成不了圣人。讀了李清富的《千秋永賦》,使我立刻想起了孔圣的前言,并認定:李清富是“信而好古”的人,《千秋永賦》是既述又作的成果,值得點贊和研讀。<div><br>《千秋永賦》煌煌30萬言,由上、中、下三部組成。但按其表現(xiàn)的內容和作法,實為“述”、“作”兩部分:上部“文學與賦簡史”和中部“賦論輯要”上篇“歷代賦論”為“述”,即對前人有關賦的產生發(fā)展、定義內涵、文體特征、種類劃分、寫作要求等的認知論述、研究成果進行梳理、鉤沉、歸納、詮釋;中部下編“著者賦論”和下部“著者文輯”為“作”,即是李清富對“賦”的認識、理解和看法的闡發(fā),以及自我創(chuàng)作經驗體會的表白,更有創(chuàng)作實踐成果——賦體作品的展示。由此使《千秋永賦》成為近年來,業(yè)界少有的“賦”學理論探究和賦體作品創(chuàng)作相輔相成、有機合一的佳作。</div><div><br>賦,是一種文體,與近體詩及詞、曲都是由漢語及漢字的獨特性所決定而成的最具中國特色并為中國所獨有的文學體裁。相比于其它文體——體裁,從古至今,賦都是小眾化的——從事賦體創(chuàng)作的作家少,出產的作品數(shù)量少,能賞讀賦體作品的讀者少,即使在賦最繁盛并以其作為一時代文學標志的兩漢依然如此。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賦體作品創(chuàng)作技法要求高而難作,賦體作品的技法含量大而難讀。因此,認知賦尤其要創(chuàng)作賦必以學為先導、根基。學到精深程度才能“述”,有“學”、能“述”才能“作”?!肚镉蕾x》的出版證明了李清富對賦體知識的學習達到了專業(yè)——高校古典文學教師的程度,因此,他的“述”做到了理之清通、詮之透辟、論之暢達。也因此,才使專業(yè)人士讀后,欽佩其積學之廣,治學之嚴,成效之顯;非專業(yè)人士讀后,可明“賦是中國所有文學體裁中唯一一種詩與文的融合體,可稱為一種另類,即詩即文,亦詩亦文”(9),可知賦的肇始之源在“詩”(《詩經》)與“騷”(楚辭),可觀賦的發(fā)展流變?yōu)轵}體賦——→漢大賦——→駢賦(俳賦)——→律賦——→文賦,可辨各類賦體制特點與寫作方法,進而嘆服《千秋永賦》不愧為引領后學在文學殿堂暢游最為可靠適用的向導指南。</div><div><br></div> 相比于《千秋永賦》“述”的部分,其“作”的成果更為可喜可賀。“著者賦論”不計“引言”和“賦論后語”為10篇,是李清富多年“研賦、學賦、作賦的一些心得與體會”。10篇賦論按其表達的內容又可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由“論文以載道”“賦體的文學傳承淺論”“論賦家修養(yǎng)”三篇構成,從宏觀的視角探討文學規(guī)律,涉及的是文學價值論、發(fā)展論、作家論的問題。因是規(guī)律、大道、常理,所以仍不乏“述”的內容,但確有創(chuàng)見,更可貴的是能與時俱進,守正不阿。如下之論即可見一斑:作家的“品格、情懷、胸襟和境界等因素匯成作品的氣韻;才華、學問、修養(yǎng)和閱歷等因素成就作品的質地;而所處的不同時代、人文環(huán)境及社會生態(tài)則決定了作品的風骨”(165),因此,作家應明確和堅守如下正念認知:“人品決定文品”、“積學方能廣才”、“閱歷決定作品的厚度”、“創(chuàng)造力決定生命力”;“我們需要更多有良知、有正義感和責任感的文學愛好者、文學家們勇敢擔起時代賦予的文化使命,創(chuàng)作出更多符合和反映時代精神,弘揚正風、正氣,以及具有教育意義或審美情趣的好作品,為當今的文化天地注入源源不斷的清流。另一方面,中國當代的文化藝術界主管部門也要時刻肩負起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正統(tǒng)的傳統(tǒng)文化使命,讓‘文以載道’真正地發(fā)揮其應有的價值和作用,并加強對各種門類文藝作品的審核和篩查力度,徹底清除文化毒瘤,不斷地培養(yǎng)出優(yōu)良而利國利民的好文風”(159);“在對待中國文學的承繼上,應采取‘雙向’原則……取其精華,用其可用才是正道……文化復興、文化自信、文化強國也正在引領時代浪潮。由于中國文化具有強大的包容性和兼容性,因此,我國的文化事業(yè)在發(fā)展壯大的過程中還應該繼續(xù)持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239)李清富如上主張、觀點,看似老生常談,實則源于自身對文學大道規(guī)律的深切體認,是發(fā)自內心的感悟和呼吁,對作家個人的成長和整個文學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實為洞察深刻之見、緊關切要之論?!爸哔x論”其余七篇,則以微觀視角研討賦的體制特點、創(chuàng)作技藝、鑒賞方法。因多是李清富學賦、作賦、賞賦的獨家實踐做法和心得體會,因此對同道共好者尤具現(xiàn)實、切近的學習、借鑒的價值和作用。也正因此,決定了《千秋永賦》具有當下賦體愛好者、創(chuàng)作者應學必備的案頭書的價值和功效。<div><br></div> “著者賦論”是李清富理論創(chuàng)作的成果,《千秋永賦》中的“著者文輯”則是李清富賦體作品創(chuàng)作的集成。17篇賦作,除《大道賦》表現(xiàn)的是抽象的現(xiàn)象、規(guī)律外,其它16篇按其表現(xiàn)的題材可分自然、人文兩大類。自然類可分景物(《云賦》《雪賦》《雷賦》《肇東八里湖賦》)、動物(《蒼鷹賦》《靈犬賦》《蚊蠅賦》)、植物(《梅花賦》《幽蘭賦》《禾苗賦》《草賦》)三小類;人文類又可分為事物(《端午節(jié)詠嘆調》《大慶賦》《蒲公英文學獎賦》)、器物(《馬頭琴賦》)兩小類。如從體裁、風格賞析可知:《長津湖戰(zhàn)役賦》《大慶賦》近漢大賦;景物、動物、植物、器物之作似魏晉詠物抒情小賦。上述諸作,不論何者,都是李清富集長期熱愛、學習賦體所積的學識和數(shù)十載人生歷練所獲的感悟,加上持之以恒的寫作實踐所成的素養(yǎng)、能力綜合發(fā)力的成績:是思想濃度很高的賦作,是情感寄蘊飽滿的賦作,是藝術含量豐盈的賦作,因此是不可多見的今人所寫的真正賦作。稱得上是繼承性發(fā)展、創(chuàng)新性轉化的藝術實踐和優(yōu)秀成果!<div><br></div> 李清富藝術實踐的所得及其成果《千秋永賦》的出版給我們的啟示是:愛好文學,是人生高雅、美好的情趣與追求;愛好文學、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必須遵循人生、藝術的大道、規(guī)律而行,才能有得有成。這個大道、規(guī)律就是:做人為基、博學兼修、述作并行、守正創(chuàng)新,這也正是李清富成功的密碼所在。<div><br>李清富創(chuàng)作、出版《千秋永賦》,可喜可賀。同時,也確有明確認識已成以期大成的必要?!肚镉蕾x》首先是成色含量達到專業(yè)水準的文體(賦)學著作,但也有微瑕可辨,突出表現(xiàn)為如下兩個方面:</div><div><br></div> 一是行文表達有欠謹嚴。如第39頁,本是評述“宋詞主要成就”,引當代詞學大家葉嘉瑩先生之論作結即可。卻接述“自宋代以后,涌現(xiàn)出不少關于詞作的論著”,并一直講到近代王國維《人間詞話》,不算贅述亦屬失宜。再如第100頁至103頁,介紹的是明代陳山毓的賦論——作賦“五秘”之說,言明逐條引證剖析,卻在第四條終結。讀者不解,回首細究,才明作者將“五秘”之三“氣”和之四“情”合二為一成“論賦家才氣與情感”加以綜評。非不可行,但終因缺乏必要交代申明導致行文前后矛盾。《論賦之鑒賞》一章的行文之弊亦然(見173-183頁)。<div><br>二是編輯體例不夠簡明扼要。集稿成書,重在編目,要在歸納得當、眉目清晰、簡明扼要。觀《千秋永賦》編目體例,繁復錯雜:初分三部,部下有篇有章,章之內容標目及排序均欠邏輯章法的考量。</div><div><br></div> 《千秋永賦》可讀可學;所存微瑕可辨可免。清富盛年,前程遠大:一如既往,持之以恒,更上層樓,可期可待!<br><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 2025年8月10-12日</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r></div> <p class="ql-block">研討會上<b>竇同關</b>(大慶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大慶市全民閱讀主講師),<b>霍東來</b>(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大慶市詩詞楹聯(lián)學會副會長),<b>魏立平</b>(黑龍江作協(xié)會員、大慶詩詞楹聯(lián)學會會長助理),<b>包晰瑩</b>(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講師),<b>任左群</b>(大慶市薩爾圖區(qū)作協(xié)副主席)等均在會上發(fā)言,深入剖析《千秋永賦》的理論架構與文化價值。</p> 會上朗誦的《千秋永賦》書中的代表作《梅花賦》 現(xiàn)場朗誦李清富的《端午詠嘆調》 兩個半小時的研討會在熱烈的掌聲中,落下了帷幕。<div>也許,這就是對古典文化與賦體的探索和追尋吧。</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會后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