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題記:《醉翁亭記》(歐陽修),全文最后一句: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p><p class="ql-block">八月上旬,游革命搖籃井岡山,登云海草甸武功山,小憩廬陵文化發(fā)源地吉安(古稱廬陵)。江西自古書院興盛,書院數(shù)量居全國之最,有“江右書院甲天下”之說。走讀吉安地區(qū)的白鷺洲書院、青原山陽明書院,感受廬陵文化之燦爛!</p> <p class="ql-block">萬古廬陵,明珠璀璨,</p><p class="ql-block">千年吉安,熠耀神州。</p><p class="ql-block">古廬陵三杰: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民族英雄文天祥、編纂《永樂大典》的解縉。他們不僅在各自的領域取得了卓越成就,而且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p> <p class="ql-block">千年書院,狀元故里</p><p class="ql-block">白鷺洲書院,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區(qū)沿江路248號,為江西四大書院之一。白鷺洲書院在當時起了榜樣領頭作用,遍及吉州縣城鄉(xiāng)的千百書院相繼建立繁榮起來。</p><p class="ql-block">白鷺洲書院不僅以其雄厚的學術底蘊著稱,更以其“獨占鰲頭”之地,風景與文風同樣秀美,吸引著無數(shù)文人墨客。贛江之水,悠悠流淌,滋養(yǎng)著這片土地上的每一份智慧與靈感。</p> <p class="ql-block">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李白)</p> <p class="ql-block">白鷺洲書院的書院大橋是一座鋼混木結構仿古建筑廊橋,全長226米,主橋長194米,東西兩側引橋各32米,融合了橋、廊、亭的古典建筑風格。橋身以紅色為主色調,灰色為輔,與書院建筑群相得益彰,橋身斗拱架梁飛檐翹角,造型美麗,氣韻非凡。橫梁600余幅書畫小品內涵豐富,彰顯了廬陵文化底蘊。</p> <p class="ql-block">復古亭在書院門右前方,為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改建,將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精神代代相傳。</p> <p class="ql-block">欞星門?是白鷺洲書院的正門,門前有文天祥的塑像。該建筑穩(wěn)重大氣,具有濃厚的歷史感。</p> <p class="ql-block">文天祥 初名云孫,江南西路吉州廬陵縣人,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學家,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杰并稱為“宋末三杰”。寶祐三年(1255年),二十歲的文云孫到白鷺洲書院讀書,師從歐陽守道。宋理宗寶祐四年(1256年),二十一歲的文云孫中進士第一,成為狀元。成為狀元的文云孫改名文天祥,改字為宋瑞。</p> <p class="ql-block">道心堂位于書院前庭四合院,在這古色古香兩層樓中設有內容豐富、翔實的白鷺洲書院文化展覽,讓觀展的人更好了解廬陵文化,知曉書院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廬陵文化</p><p class="ql-block">廬陵文化是指以廬陵古治屬為核心,輻射而涵蓋現(xiàn)今吉安市十余縣(區(qū))及周邊市區(qū)的區(qū)域性文化,廬陵文化源于七千年前的青銅文化,以“三千進士冠華夏,文章節(jié)義金廬陵”而著稱于世。廬陵府歷史上考取進士三千和狀元二十一。</p> <p class="ql-block">進士之鄉(xiāng)</p><p class="ql-block">吉安民間有“一門六進士,隔河兩宰相”、“五里三狀元,九子十知州,十里九布政,百步兩尚書”、“父子探花狀元,叔侄榜眼探花”等的歌謠和美傳。</p><p class="ql-block">明《永樂大典》中即有“天下多舉子,朝中半江西,翰林多吉安”的記載。吉安歷史上這種人才輩出的現(xiàn)象蔚為壯觀,為國家的歷史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在各個領域內留下了值得后人永遠稱頌的文化遺產和精神力量。</p> <p class="ql-block">彪炳史冊</p><p class="ql-block">明朝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共取進士110人中,狀元胡廣、榜眼王艮、探花李貫都是江西吉安府人。明永樂二年,1404年,甲申科共取進士472人。狀元曾蓕、榜眼周述、探花周孟簡、二甲第一名楊相、第二名宋子環(huán)、第三名王訓、第四名王直,都是吉安府人,囊括了前七名。這種“團體雙連冠”現(xiàn)象在中國科舉史上絕無僅有。</p> <p class="ql-block">逢源堂是書院的核心建筑之一,位于書院講堂區(qū)域,該建筑群由號舍、碑廊等環(huán)繞,形成獨立院落,是書院講學、祭祀的重要場所。 ?</p> <p class="ql-block">江萬里 名臨,字子遠,號古心,南康軍都昌(今江西九江)人,南宋民族英雄,政治家、教育家、理學家。</p><p class="ql-block">南宋吉州知軍江萬里,于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創(chuàng)建白鷺洲書院,培養(yǎng)出了文天祥等人才。在任權知隆興府時,又創(chuàng)建了宗濂書院,為當時的文化教育和人才培養(yǎng)作出了貢獻。</p> <p class="ql-block">云章閣是白鷺洲書院的主體建筑之一,高8.7米,占地面積274平方米,磚木結構,上下兩層,上層為藏書樓,下層為山長廳。步六級臺階登閣,閣前長廊設有紅石欄桿,閣上方及窗欞由四方連續(xù)梅花格組成,古樸凝重。</p> <p class="ql-block">風月樓為書院的配套建筑,占地115平方米,三層高14.7米,磚木結構,三層重檐,翹角凌空,四面花窗。底層稱為“浴沂亭”,二層名“風月樓”,三層曰“魁星閣”。樓頂?shù)颀埉孁P,層樓飛檐。風月樓正面紅石柱上的對聯(lián),是清代道光年間所刻“千萬間廣廈重開,看來閣層樓勢凌霄漢;五百里德星常聚,合南金東箭輝映江山”。</p> <p class="ql-block">觀瀾亭此處“二水中分”,形成獨特的自然景觀。亭子位置較高,可俯瞰贛江美景,遠眺神岡山、螺山等周邊群山,視野開闊??。(古廬陵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知行合一,陽明書院</p><p class="ql-block">青原山陽明書院是王陽明心學的重要發(fā)源地,以“知行合一”“致良知”為核心思想,融合歷史建筑與自然景觀,是體驗江西文化與理學的絕佳場所。 </p> <p class="ql-block">陽明書院位于吉安市青原山風景區(qū)內,其前身為九邑會館、青原會館,迄今已有500多年歷史。明正德五年,王陽明任廬陵知縣時,在青原山講學,奠定了江右王學的發(fā)展基礎,并使廬陵成為“理學之邦”,有“東南鄒魯,西江杏壇”之譽。</p><p class="ql-block">為紀念王陽明,廬陵人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在青原山建陽明書院,后幾度興廢。2012年,吉安市按廬陵古建特色在原址上原貌復建陽明書院,書院中軸線由門廳、傳心堂和五賢祠三部分構成,古色古香,美輪美奐。</p> <p class="ql-block">陽明書院正面的兩幅字“東南鄒魯”“西江杏壇”是當時為全國講會中心之一的榮譽。鄒、魯是孔子、孟子家鄉(xiāng)的雅稱,泛指有文化的地方。東南是指陽明書院所在地。杏壇是孔子聚徒講學的地方,也是指教書育人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明正德五年(1510年),時任廬陵知縣的王守仁偕同鄒守益(安福人,明代科舉探花)在青原山講“良知之學”,其后會講者眾,并置學田。王陽明去世后,每年春秋兩季,青原山都要舉辦大型王學講會。講會時,大江南北王門弟子不遠千里而來。青原山也就成為王學研討中心,廬陵譽為“理學之邦”。</p> <p class="ql-block">青原會館又經百年滄桑,失修傾塌。為重振陽明之學,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吉安知府鹿春如首倡建陽明書院。社會各界踴躍捐資,建書院于凈居寺北側,與凈居寺隔溪相望,歷三年建成。前后三進,占地12畝,規(guī)模宏大;第二進為“傳心堂”,設“志道”、“據(jù)經”、“依仁”、“游藝”四處學舍;第三進為“五賢祠”,祠上方建“魁星閣”。書院建成后,又“勸捐儲費,建庫儲書”,選拔吉安九縣優(yōu)秀生員就讀,揚儒學精神,繼廬陵文脈。并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聘劉繹(字瞻巖,永豐縣人,曾任提督山東學政)為陽明書院首任山長,主講書院達30年之久。同治八年(1868年),吉州太守李興元修復陽明書院,至光緒年間,科舉廢,書院停課。</p> <p class="ql-block">1930年,紅軍學校第三分校遷至陽明書院辦學??箲?zhàn)時期,1938年秋至1944年冬,陽明書院曾為國立第十三中高中部校址和第36軍后方醫(yī)院,解放后,先后為青原山康復醫(yī)院,地區(qū)第二人民醫(yī)院員工宿舍。1956年,康復醫(yī)院拆除書院院門、殿閣及一排講堂建職工食堂,破壞了書院原來格局。現(xiàn)東院尚存一排號房,一幢講堂,西院核室尚存。1994年7月,被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江西被譽為“千年書院,江右文樞”,其書院文化在中國歷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走讀廬陵書院,不僅僅是一次訪古之旅,更是一場用心聆聽先賢講學、感受中華文脈的精神修行。</p><p class="ql-block">踏入書院,第一感受是“靜”,這種靜,并非無聲的寂靜,而是一種由環(huán)境滋養(yǎng)出的心靜??梢?,古代書院的選址是一門深刻的哲學,它告訴我們,真正的學習需要一種“隔離”與“沉浸”,需要讓心靈從浮躁中抽離,在與自然的對話中獲得滋養(yǎng)和靈感。</p><p class="ql-block">書院的一磚一瓦、一碑一匾,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走讀書院,就像在讀一部立體的、鮮活的中國思想史。不是在旁觀歷史,而是在觸碰歷史。江西的“人杰地靈”并非偶然,正是這深厚的書院文化,才孕育了歐陽修、王安石、曾鞏、文天祥等一代代巨擘。</p><p class="ql-block">書院不是冰冷的文物化石,它的精神——“批判性思維”、“道德修養(yǎng)”、“家國情懷”在今天這個信息爆炸、價值多元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提醒我們,在追求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不要忘記修養(yǎng)心性、明辨是非、擔當責任。</p><p class="ql-block">此次廬陵書院行,是一場洗心之旅。它洗去的是都市的喧囂和內心的焦躁,換來的是片刻的寧靜與歷史的厚重感。當你離開時,帶走的不僅是照片和記憶,更是一份對傳統(tǒng)文化深深的敬意,以及一份如何在現(xiàn)代生活中安頓自己心靈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番外篇:青原山的禪意與美景</p> <p class="ql-block">青原山為江西文化名山,位于青原區(qū)河東鎮(zhèn)東,是集佛教文化、名人文化和秀麗風景于一身的省重點風景名勝區(qū)之一,被南宋著名詩人楊萬里譽為“山川第一江西景”。</p> <p class="ql-block">凈居寺初名“安隱寺”,始建于唐神龍元年(705年),后宋徽宗賜名“凈居寺”。凈居寺由佛教南宗六祖弟子行思禪師創(chuàng)建,是佛教禪宗青原派系祖庭,并由此分出曹洞宗、云門宗、法眼宗三個宗派,影響遠及朝鮮、日本和東南亞。內有金剛殿、大雄寶殿、毗廬閣、地藏堂、念佛堂、藏經樓、藥樹堂,占地約一萬平方米。寺內藏有《佛祖道印》和《藏經》各一部。由原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先生題寫“凈居寺”、“大雄寶殿”匾額。凈居寺是佛教禪宗青原派系祖庭、中國重點寺廟之一。</p> <p class="ql-block">(文中參照有關資料和度娘介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