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div> 辛莊鄉(xiāng),隸屬井陘縣,處井陘縣西北部。境內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境內最高峰大臺垴海拔1079.7米。<br> 辛莊鄉(xiāng)礦藏資源主要有大理石、石灰?guī)r、白云巖、方解石、石英石、水晶石、鐵、鉛、汞、銅等。<br></div></div> 辛莊村為鄉(xiāng)人民政府駐地,下轄38個行政村,其小切村、蘇家嘴村、胡仁村、洪河漕村被列為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 <p class="ql-block"><b>1、小切村</b>,一個烙印著人類經濟社會活動悠久歷史的古老村落。其生產方式深受自然環(huán)境、資源條件、交通架構及社會經濟的共同影響。</p><p class="ql-block"> 小切村坐落于太行山脈中段,河北省西部的邊緣,四周群山巍峨,地勢陡峭,地形宛如盆地,四周山巒起伏,地勢自南向北、由西向東緩緩傾斜,地貌主要由連綿的山地與蜿蜒的河谷交織而成。封閉的環(huán)境則讓眾多歷史久遠的村落得以保存。自古以來便是軍事爭奪的戰(zhàn)略要地。</p> <p class="ql-block"> 縣域內河流歸屬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滹沱河的分支,河網如樹,以冶河為主脈,匯聚東北,出境匯入滹沱河。</p> 小切村,其歷史淵源可追溯至唐代初期,許氏家族自他鄉(xiāng)遷徙至此,明朝隆慶年間(1567-1572),許氏后裔再度遷居至此。<div> 因薄簾峰下地勢險要、野獸橫行、溝谷縱橫、人煙稀少,定居者心生怯意,故稱此地“小怯”,后為“小切”。</div> <p class="ql-block"> 小切村,典型的石構村落。村中曲折不平的石板小徑,歲月侵蝕的石砌屋墻,石景遍布。</p><p class="ql-block"> 舉目仰望,薄簾峰孤峰挺立,歷經風雨仍屹立不倒,村口緊貼懸崖。</p> 古街巷寧靜古樸,石板路上落葉斑駁,通往廢棄屋舍的石階被綠意覆蓋,石墻上苔蘚斑駁,整個村落宛如一幅鮮活的畫卷。 <p class="ql-block"> 小切村能夠保留其原始風貌,得益于昔日的交通不便與孤立。村民們?yōu)榱思o念修路的英雄,特在村口立碑志紀念。</p> 在這傳統(tǒng)村落里,那些歷經百年風霜的老宅,一旦人去樓空,便可能在短短數年間頹敗。小切村現存大量閑置損毀的房屋。目前,小切村已被列入傳統(tǒng)村落保護名錄。 <b>2、蘇家嘴村</b>,隱匿于井陘縣西北部的巍峨群山懷抱之中。村落深嵌山谷,周遭環(huán)峙著峻嶺崇山,植被繁茂,山巒秀美。 <div> 四季更迭,景色萬千,春時杏花桃花競相綻放,夏日綠蔭如蓋,秋風中楓葉似火,冬雪覆蓋下松柏常青,四季變換如同一幅幅動人心魄的畫卷。</div> 村落布順應山勢地形,階梯式排列在山嘴與半坡上,錯落著形態(tài)各異的民居。夜幕降臨時,燈火星星點點,層次分明,展現出深山居住的獨特風貌,自然風光旖旎,恍若人間仙境。 明朝初期,李氏家族自平山縣洪子店遷居北銀窩,歷經數代,至清末,大部分山地田產歸于李氏。張氏家族、杜氏家族相繼遷入。清末民初,高氏、許氏亦相繼遷入。至抗日戰(zhàn)爭前夕,北銀窩已為一個行政村。 蘇家嘴村,一個承載著近千年滄桑歲月的古老村落,文化底蘊深厚。張、李、蘇、杜、谷、高、許七大姓氏的先祖?zhèn)?,歷經輾轉,自不同地域匯聚于此,定居聯(lián)姻,先民們就地取材,以石筑墻,茅草覆頂,與石頭結緣,創(chuàng)造出簡陋適宜的家園,共同塑造了獨特的鄉(xiāng)土風情。 村內古跡眾多,明代普濟寺、普寧寺,清代大廟、老母廟,以及多處古民居,見證了歲月的流轉。 <div><br></div> 金泰和年間,碾子嘴已有人煙,因山梁前巨石形似石碾而得名。直至1981年地名普查,因蘇家嘴居住集中、人口眾多,遂定名為蘇家嘴村。 蘇家嘴村歷史悠久,明代的寺廟、清代的廟宇及古民居,古建筑群落是歷史的見證。歲月悠悠,蘇家嘴村的歷史與文化依舊璀璨奪目。<div> 此地亦是軍事戰(zhàn)略要地??谷諔?zhàn)爭期間,多個自然村合并為抗建村。</div><div> 蘇家嘴村榮登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其歷史與文化價值得以進一步彰顯。</div> <b>3、隱匿于太行山腹地的胡仁村</b>,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老村落,位于太行山脈的中樞地帶,三面被群山環(huán)抱,被蔥郁的綠樹環(huán)繞,溪水潺潺,環(huán)境靜謐而秀麗。 在風水學上被贊譽為九龍匯聚的寶地,展現出古樸的風貌,恰似超凡的絕美風景畫,古樸典雅。 <div><br></div> 從空中俯瞰,胡仁村的布局猶如一個“非”字,村中的古院落錯落排列,別有韻味。 胡仁村擁有1600多年的歷史,觀音山和老虎洞等眾多名勝古跡散布其間。<br> 步入胡仁村,漫步于蜿蜒的村道,攀登陡峭的山峰,嬉戲于清澈的溪流,每一處都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慷慨饋贈。 觀音山,曾被乾隆皇帝譽為“清涼寶山”,山上的天佛寺香火鼎盛,游人如織。<div> 據傳,因觀音山地勢險要,建筑材料難以運輸,村民們利用山羊將磚瓦等物資背上山,最終建成這座氣勢恢宏的寺廟。</div> 每年六月初六,觀音山廟會如期而至。鄰近的居民和遠道而來的市民們提前上山守夜納涼,期待第二天的日出美景。<div> 廟會當天,人們熱鬧非凡地抬著神靈上山慶祝,場面蔚為壯觀。<br> 金秋時節(jié)的胡仁村更是美不勝收,滿山的秋葉構成一幅獨特的秋景。紅彤彤的柿子掛滿枝頭,溪水潺潺作響,每一處都散發(fā)著濃郁的秋意。</div><div> 作為我國的傳統(tǒng)村落之一,胡仁村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無數游客前來探訪。</div> <b> 4. 隱匿于山巒懷抱之中的洪河漕村</b>,仍舊保留著太行山區(qū)古村落的獨有風情。通往該村的山徑已然拓寬并硬化,獲名“將軍路”。 踏上這道路,一樸素無華的農家小院靜候村首?,F今的洪河漕村,道路寬廣且干凈,屋舍布局有致,綠樹蔥郁,花朵爭艷,恰似一幅絢麗的風景畫。 1940年,日軍在抗日根據地推行“囚籠政策”,企圖割裂并摧毀根據地。<div> 正太鐵路,作為日軍連接山西、河北、山東的重要動脈,戰(zhàn)略地位顯赫。井陘煤礦亦成為日軍掠奪的重點目標。</div> 為打破日軍封,八路軍于1940年8月發(fā)起了百團大戰(zhàn),以摧毀敵人交通線為主要戰(zhàn)略。為此,洪河漕村設為前線指揮部所在地。 小院,一株古石榴樹虬枝盤旋,斑駁樹影輕灑于青石板上,仿佛在低語1940年那個緊張刺激的夏夜故事。 此處曾是八路軍晉察冀軍區(qū)司令員聶榮臻的前線指揮所,亦是百團大戰(zhàn)首階段——正太鐵路破襲戰(zhàn)的核心策劃地。<div> 歷經歲月,這座小院風采依舊。院中那棵逾兩百歲的石榴樹繁花盛開,枝葉茂盛,一方石刻棋盤默默講述著往昔,這里曾是聶帥戰(zhàn)余休憩之地。<br> 作戰(zhàn)室內,長桌、圈椅、馬燈等聶帥昔日指揮作戰(zhàn)時的遺物陳列。西側小屋乃聶帥的起居室,懸掛著“戰(zhàn)略防空洞入口”的指示牌。</div> 1940年8月20日夜,八路軍以八個團的兵力向正太鐵路日軍發(fā)起猛烈攻擊。對鐵路、公路進行大規(guī)模破壞,日軍車站、據點逐一被拔除。<div> 鐵路沿線的民兵與民眾亦積極參與,割電線、拔道釘、拆枕木、拉鋼軌……正太鐵路大部分被毀,交通徹底癱瘓。</div> 為銘記這段歷史,1984年,洪河漕村六位老人自發(fā)集資購得原指揮部農家院舊址,并搜集聶帥遺物及戰(zhàn)士戰(zhàn)斗工具,創(chuàng)辦了我國首家戰(zhàn)史展室——百團大戰(zhàn)井陘展覽室。<div> 2005年,指揮部舊址鄰近,又新建紀念館,與舊址共同構成了洪河漕百團大戰(zhàn)紀念館。<br></div> 這座深藏于山中的紀念館,在三代人的悉心守護下,迎來了眾多訪客,傳承著紅色基因,延續(xù)著紅色血脈。<div> 盡管硝煙已散,洪河漕村步入了幸福的生活,但那段歷史永遠銘記于心。</div> 這古老的村落,曾經封閉而原始,它見證了百姓們歷經的艱辛歲月,同時也鐫刻著中華民族抵御外侮、英雄輩出的不朽傳奇。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5年 8月 24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