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論語·雍也》中記孔子說“智者樂,仁者壽”。就是說智慧聰明的人快樂,慈悲善良者長壽。因為智慧的人想得開心態(tài)好,難得糊涂不為小事煩惱,就容易開心和快樂;而有仁德的人黃帝內(nèi)經(jīng)講:“全德不?!本筒粫。火B(yǎng)精神窮養(yǎng)身,心胸坦蕩,不攀比不嫉妒,減貪嗔少計較多奉獻自然就能健康和長壽。</p> <p class="ql-block">什么是正確的晚年幸福觀呢?真的是必須要有人來伺候,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才算幸福嗎?在當(dāng)今物欲橫流的社會,由于父母從小對我們的寵愛慣性和與生俱來的貪嗔癡,加上西方物質(zhì)享樂至上,個人主義思想的侵蝕,我們也許像巨嬰一樣都入戲太深,用力過猛,片面追求“等靠要”和物質(zhì)利益最大化。健康長壽和幸福還是靠自己靈魂的堅強,與外在金錢物質(zhì)的多少和兒女孝順沒多大的關(guān)系,正確的晚年幸福觀正如《黃帝內(nèi)經(jīng)》所說: 盡最大努力地自強自立,全德才能無憂。年過80歲以后還必須正確面對死亡,因為向死而生才能永生!大病優(yōu)先選擇中醫(yī)保守治療,慎重考慮西醫(yī)手術(shù)或搶救,順應(yīng)自然安詳離世!</p> <p class="ql-block">吉人自有天相,什么樣的人是吉人呢?佛陀說: 修慧必須明理,修福莫如惜福。我們必須明白: 第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第二如果別人幫你忙,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恩對方,第三起心動念多奉獻。朱子家訓(xùn)開篇就講: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nèi)外整潔。既昏便息,關(guān)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dāng)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p> <p class="ql-block">老話講: 福不可享盡,勢不可用完。聰明難,糊涂更難,從聰明到糊涂是難上加難。也許人到中晚年,我們在家庭和事業(yè)都取得了一些成就,思想和精神都很容易驕傲自滿懈怠懶散下來,身體的五臟六腑功能也逐漸衰減,我們只有努力培養(yǎng)自己的浩然正氣才能抵抗和延緩這種自然衰老。敏而好學(xué)戒驕戒躁,與時俱進自強不息,向陽而生才是我們健康長壽的正確之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老話講知足常樂,但是為什么真正做到知足很難呢?人生旅程的禍福類似于股票曲線,有高有低是常態(tài),所以我們必須設(shè)置止損和止盈點。日常生活中我們止損相對容易一點,止盈知足很難是因為: 我們需要勇敢對自己開刀,果斷對外在的誘惑和追求踩剎車,減少自己的貪嗔癡慢疑,還需要有敬畏之心和超大的格局與胸襟。</p> <p class="ql-block">《眾生賦》曰: 蕓蕓眾生,各有樊籠。有姻緣錯配,反得兒女賢良。有夫婦和順,奈何體弱多病。身強似鐵者,常嘆囊中羞澀。富甲一方者,每憂兒孫不肖。少年騰達,英年忽逝如煙。半世蹉跎,老來終成大器。情真意切,偏逢負(fù)心浪子。游戲風(fēng)塵,竟獲癡心佳人。子女聰穎,多做離巢飛燕。兒孫拙樸,反得繞膝承歡。勤似工蜂,營營終生僅果腹。狡如市儈,得志一時便稱豪。懷才抱德者,沉淪市井喧囂。弄潮逐利者,終化浪里微塵。文采風(fēng)流,囿于名韁利鎖。廟堂顯貴,困于權(quán)斗傾軋。商賈積貨憂滯銷,農(nóng)夫荷鋤祈豐年。天公何曾存偏袒?紅塵自古少周全。明月猶虧盈有數(shù),山川亦崩裂無常。況血肉凡胎乎?乾坤浩渺間,誰非芥子微塵?世路崎嶇處,盡是風(fēng)霜行客。命途如棋局局變,人生如茗益益新。百態(tài)營生煙火眾,各藏風(fēng)雪各披霜。汲汲于得失者,徒增三千煩惱。安守于本分者,自得一方清寧。莫羨他人起高樓,且惜自家灶火溫。但守三分知足意,自有清風(fēng)扣心門。</p> <p class="ql-block">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說: 一個人晚年幸福的秘訣,就是與孤獨簽訂一份體面的協(xié)議。人到中晚年的我們必須正確地面對四次淘汰:六十歲被單位淘汰,自然規(guī)律誰也會退休,需釋懷!八十歲被社會淘汰,親朋好友會越來越少,學(xué)會獨處。九十歲被家庭淘汰,盡管兒孫滿堂但真正關(guān)注你的很少,我們必須想開看開。百歲被地球淘汰,也許只有照片掛在墻上或祭拜時擺擺,自己已管不了,那時我們早已到另一個世界睡覺去了。只有減貪嗔多奉獻,為晚輩做好榜樣,不斷成就更好的自己,我們活著才有動力和意義!</p> <p class="ql-block">滾滾紅塵如何練就百毒不侵的金剛不壞之身呢?老子曰:反者道之動,具體的踐行和實操,我們可以借鑒妙葉法師的“十不求”心法。一身不求無病,二遇不求無難,三心不求無障,四行不求無魔,五事不求易成,六情不求益我,七人不求順適,八施不求望報,九利不求沾分,十抑不求申明。驅(qū)除二元對立踐行中庸之道。</p> <p class="ql-block">達到小康生活的我們退休后,都想健康長壽,其實最好的保健養(yǎng)生既不是吃什么營養(yǎng)補品,也不是什么鍛煉方式,而是保持陽光向上和養(yǎng)心,我們習(xí)慣把幸福理解成‘有’,有車、有房、有錢、有權(quán);其實真正的幸福應(yīng)該是‘無’,無憂、無慮、無病、無災(zāi)。有,多半是做給別人看的,無,才是你自己的。必須驅(qū)除不良情緒和怨懟,無怨無悔知足常樂,不求事事如我意,但求因上努力,隨緣隨喜隨安。</p> <p class="ql-block">李嘉誠說: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nèi)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從外打破是壓力,從內(nèi)打破是成長。如果你等待著別人從外打破你,那么你注定成為別人的食物;如果你自己從內(nèi)打破,那么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成長相當(dāng)于一種重生。為什么不斷修德的人更容易健康長壽呢?</p> <p class="ql-block">傳統(tǒng)文化儒釋道,</p><p class="ql-block">不離世間好學(xué)校,</p><p class="ql-block">福有七分享三分,</p><p class="ql-block">要留美德給子孫,</p><p class="ql-block">敏而好學(xué)頓悟覺,</p><p class="ql-block">慈悲喜舍順天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