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七絕.北京西海濕地公園觀鸕鶿捕魚》:“西海澄波映日長,鸕鶿潛躍捕魚忙。金光閃爍逐光影,生態(tài)天然畫卷香?!笔矂x海西海濕地公園的鸕鶿,安家落戶野鴨島。如今對金色的嘎魚也有了濃厚的興趣。旭日朝霞,映照著金黃色的嘎魚,它們吃的真帶勁,上演了一幕幕生態(tài)大劇。西海濕地公園位于北京市德勝門西什剎海西海(積水潭)區(qū)域,占地面積10.9公頃,其中水域面積7.4公頃、綠地3.5公頃,2018年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該公園通過恢復歷史濕地景觀、構(gòu)建水生植物區(qū)及鳥類棲息地,投放30余種水生生物,種植近2萬平方米荷花、菖蒲等50余種植物,形成城市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園內(nèi)新建1450米環(huán)湖步道及千余平方米親水棧道,拆除違建4800余平方米打通游覽動線。周邊環(huán)繞匯通祠、三官廟等歷史遺跡,與元代京杭大運河北端點文化背景相呼應?,F(xiàn)已成為集濕地科普、生態(tài)觀光、文化體驗于一體的首都核心區(qū)濱水休閑空間。鸕鶿是鰹鳥目鸕鶿科鸕鶿屬的鳥類,別名魚鷹或水老鴉。身體呈流線型,下體較扁平,頸長而柔韌,翅寬長且鈍,腳強健有力并置后。虹膜紅色,喙灰黑色,腳黑綠色,周身幾乎全部黑色而具有綠褐色的金屬光澤。鸕鶿以各種魚類為食,也食兩棲類、甲殼類、頭足類和其他無脊椎動物,存在群體捕食或者合作捕食行為。鸕鶿已納入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生態(tài)、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嘎魚又稱黃鴨叫,原汁原味,絕無麻辣味。黃鴨叫活躍多刺,身上又有粘液,鸕鶿得到后,都要擺弄好一會兒,才能如愿以償。擺弄過程中往往拉出一絲絲弧線和水珠,動感十足。黃鴨叫學名黃顙魚,是鲇形目鲿科黃顙魚屬的魚類動物,一種小型魚類,體長,腹平,體后部稍側(cè)扁,頭大且平扁,眼小,無鱗,背鰭和胸鰭均具發(fā)達的硬刺,胸鰭短小,體青黃色。因體側(cè)至尾部黃色,而有“黃姑”之稱。黃顙魚歷史上在不同區(qū)域曾有過很多別名,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黃顙魚的別名有:黃公靈、黃牯頭、黃角丁、黃辣丁、黃臘丁、黃骨聰、昂公魚、葛格燕、黃骨魚、黃丫頭、黃鴨叫、黃沙古、翁公魚、鋼針、戈艾、吱戈艾、黃刺公、疙阿、疙阿丁、嘎牙子、昂刺魚、黃牛、黃鰭魚、三槍魚、黃刺骨、黃牙鯁、王牙、黃嘎牙、刺疙疤魚、刺黃股、黃蛟、汪丫魚、毛泥鰍、黃骨魚、彎丫、昂刺、錐子等40多個。黃鴨叫多在靜水或江河緩流中活動,白天棲息于湖水底層,夜間游到水上層覓食,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較強,離水5~6小時尚不致死。黃顙魚是雜食性魚類,食物包括小魚、蝦、各種陸生和水生昆蟲、小型軟體動物和其它水生無脊椎動物,具有筑巢產(chǎn)卵,保護后代的習性。 黃顙魚2011年被評估為國際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系國家二級保護物種,并被列入長江大保護范圍。</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