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題記:送孫回深圳,除做三餐飯外,其余時間閑著。兒子說,“南山博物館有敦煌文物展您看嗎?如看,我在網(wǎng)上給您預約?!甭犅劚阏f,“去看看吧,反正無事,閑著也是閑著。”兒子說,“那約周三下午吧,周然家?!?lt;/p><p class="ql-block"> 二十日下午便獨自去參觀了一趟,展覽雖說逼真,也有實地看實物之感。但看后,心里非常壓抑,甚至可以說:我的內(nèi)心在為失去的文物流血、流淚、哭泣!</p> <p class="ql-block"> 中國的三大石窟,我都到訪過,而且莫高窟去過兩次,算是較為了解的。今天到深圳的南山博物館觀看《大成敦煌》,雖然展覽布置得氣勢宏大,史料也較為齊全,特別是復制品如同原物,令人驚嘆,但我卻激動不起來。在敦煌看窟,把所有開放的洞我都看了過遍,飽了眼福,但人是很累的?,F(xiàn)場實物真切,使人有那種為先人們的舉動、成果所感動、自豪外,是很難靜下心來思考什么的。而今天看展覽就不一樣了,復制文物集中,且都為珍品,特別是詳實的文字解說,仿佛讓人在讀部史書一般。如此這般,感受比去實地兩次的感慨要大了許多。然而,這種感慨不是激奮,而是沮喪;不是自豪,而是悲傷。這種情感源于對大量本應屬于我國的國寶級文物,證明我國燦爛文化的見證史料,被侵略者掠至國外,卻成了書寫我國被欺侮、被掠奪、被瓜分的史事見證,真使人有割腕刺胸的痛感。深刻!</p> <p class="ql-block"> 據(jù)史料記載,莫高窟的開鑿始于公元366年。僧人樂尊在此開鑿了第一個洞窟,開啟了莫高窟千年的佛教藝術旅。從此,民間僧人、工匠,紛紛來此開鑿,它不僅是民間自發(fā)的信仰表達,也是民間藝術家們在此創(chuàng)作與施展才華的地方,更是歷代顯赫家族們傳秉信仰、祈福平安的象征。幾百年過去,莫高窟成了雕佛像、藏經(jīng)書、繪彩畫的圣地,也成了我國的佛教文化的瑰寶。然而,它也經(jīng)歷了從輝煌到衰敗的歷史轉(zhuǎn)變。這轉(zhuǎn)變與朝庭官方的認同、與經(jīng)濟的發(fā)達與否、與人們的信仰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時至明朝,隨著政府的一紙封關令,使得莫高窟失去了官方庇護,400多年的風雨侵蝕,無人看護的洞窟逐漸坍塌毀壞。</p><p class="ql-block"> 直到1900年,莫高窟才被一名叫“王道士”的意外發(fā)現(xiàn),讓世界再次聚焦于這片被沙莫封存已久的佛教圣地。然而,這一發(fā)現(xiàn),不是給莫高窟帶來保護與復興,帶來的卻是列強的掠奪與損毀,成了一場空前的浩劫。</p> <p class="ql-block"> 二十日參觀,讓我看到的是一部莫高窟遭劫難的史書,它系統(tǒng)的記載了英、法、美、俄、日等國侵略者們的強盜行徑。</p><p class="ql-block"> 有史料記載,西方所謂的“探險家”們,來敦煌不是“探險”,而是進行強盜的勾當,他們以極低的價格,甚至是欺騙和掠奪的方式,從王道士手中獲取了大量的經(jīng)文和文物。這其中,英國人斯坦因于1907年第一個進入敦煌莫高窟的西方人。之后,法國人伯希和等人、日本大谷光瑞探險隊、俄周人奧登堡等人、美國人華爾納等人相繼來到敦煌進行大肆掠奪。特別是華爾納,他雖是后到者,但是最狂者。他1922年發(fā)表聲明,英國人、法國人、德國人、俄國人已大規(guī)模拓展了人類的歷史知識,從中國新疆帶回了不朽的歷史杰作,以此豐富了自己的博物館,在這方面,美國人沒有任何貢獻,令人備感恥辱。中國那片區(qū)域如此廣闊,我們尋求的信息如此多樣,我們幾乎不可能一敗涂地。我們應在地上、地下全面開展工作???,這就是強盜的嘴臉。1923年,他以“東方部主任”的身份,打著哈佛大學考古調(diào)查團的旗號,于1924年來到敦煌莫高窟,采取騙取和野蠻的手段,喪心病狂地帶有毀壞性地,采用涂有粘著劑的膠布片敷于壁畫表層,殘忍剝離了莫高窟中的第320、321、323、328、329、331、372等屬的唐彩壁畫精品。還用低價的70兩銀子從王道士處騙取了328窟中的唐三彩供養(yǎng)的菩薩像和110號窟內(nèi)北魏彩塑飛天像。1925年,他又想故伎重演,但在愛國學者與當?shù)厝耸繌娏易柚瓜拢潢幹\終末得逞。</p><p class="ql-block">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僅敦煌莫高窟所丟失的文物經(jīng)書等國寶就超萬件。如于散落在了以英、法、德、美、日、俄等國家博物館,這其中又以英、美、法、俄世界四大博物館收藏最多。我退休前后,除英國的皇家博物館未參觀外,其他三家都到訪過。這些博物館按國度分展室,存放著他們從別國掠奪來的文物。前不久的六月到圣彼得堡參觀國博館,機會不好,中國部分未開放,未能看到沙俄掠奪的“戰(zhàn)利品”,也未讓自己明受傷害,只留下了猜測的隱痛。</p> <p class="ql-block"> 在博物館參觀時,這張《國外收藏敦煌文獻與文物的機構(gòu)》圖深深的吸引了我。據(jù)統(tǒng)計,共有4.7萬件,分別被收藏在了英、法、德、俄、美國和丹麥、瑞典、芬蘭、土耳其、日本、印度和韓國。說是被“收藏”,實則是被掠奪后的“文物安身”。對文物來講,它們遠離國土,倍受冷漠與“孤獨”。對國人來講,是血與淚和國恥。我聽說一種流傳,我國的故宮之所以未被列入世界級的博物館,是因為文物沒“多元化”,沒有別洲別國的文物。</p><p class="ql-block"> 是啊,對一個從不侵略他國,不當強盜去掠奪別國的國家來講,又哪來他國的國寶呢?所以,我只能為我國的故宮博物館而“悲哀”了。同時,我為我國“移居”他國博物館的文物而哭泣!哭泣它們“骨肉分離”……</p> <p class="ql-block"> 照片攝于二O二五年八月二十日深圳南山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文寫于二O二五年八月二十四日凌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