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世遺收藏】我在西安,看看中國的世界遺產(chǎn)-山與湖、梯田、巖畫(第四輯)

牧云枕流

千年古都常來長安!西安標志建筑:大雁塔、鐘、鼓樓 截至目前為止(2025年8月9日),中國共計60項世界遺產(chǎn),其中自然遺產(chǎn)15項,文化遺產(chǎn)41項,自然與文化雙遺產(chǎn)4項,這60項世界遺產(chǎn)就是60項世界唯一世界第一 中國世界遺產(chǎn)在各省分布的數(shù)量,我將以新中國發(fā)行的相關郵票為主結(jié)合這些年我個人游覽部分項目所拍攝的照片,多數(shù)沒去過的就只能在網(wǎng)上精選“盜圖”啦…… 西湖位于中國浙江省杭州市,是一處享譽世界的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chǎn)。2011年6月,西湖文化景觀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成為中國第29項世界文化遺產(chǎn)。西湖以其秀麗的湖光山色、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而聞名,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成為了東方文化名湖的代表。<br> T144-杭州西湖-小型張 T144-杭州西湖4-1蘇堤春曉,蘇堤春曉俗稱蘇公堤,為西湖十景之首,是春天去杭州西湖必打卡的景點,蘇東坡有詩:我來錢塘拓湖綠,大堤士女爭昌豐。六橋橫絕天漢上,北山始與南屏通。<br><br> T144-杭州西湖4-2曲院風荷,位于西湖西側(cè),岳飛廟前面。南宋時,此有一座官家釀酒的作坊,取金沙澗的溪水造曲酒,聞名國內(nèi)。附近的池塘種有菱荷,每當夏日風起,酒香荷香沁人心脾,因名“曲院風荷” T144-杭州西湖4-3三潭印月,被譽為“西湖第一勝境”,三潭印月,鄰近蘇堤望山橋與鎖瀾橋,包括小瀛洲島及南面3座石塔。島外三座造型優(yōu)美的瓶形石塔是三潭印月的景觀核心。北宋元祐時期蘇軾始建三塔,《西湖志》記載:“月光映潭,分塔為三,故有三潭印月之目?!? T144-杭州西湖4-4斷橋殘雪,斷橋殘雪是西湖上著名的景色,以冬雪時遠觀橋面若隱若現(xiàn)于湖面而稱著。屬于西湖十景之一[1]。位于白堤北端,連著北山路。《白蛇傳》中許仙、白娘子斷橋相會的橋段使斷橋盡人皆知,也給這座長橋添了許多浪漫色彩 2022-17-秦腔3-3游西湖,劇情簡介:南宋時,御史之女李慧娘與太學生裴瑞卿一見鐘情,互托終身,奸相賈似道羨慧娘貌美,強納為妾,李、裴西湖相遇,船頭互訴衷腸,賈窺其情,盛怒回府,一劍刺殺慧娘。又命家奴誘裴生至賈府欲殺害之,慧娘陰魂不散,怨氣騰騰,九天玄女憐其不幸,差土地神贈陰陽寶扇與裴相會,慧娘魂返賈府,星夜救裴逃生,并嚴懲了奸相賈似道。 地方志中西湖十景素描,領略一下百年前的黑與白,蘇堤春曉 花港觀魚 柳浪聞鶯 曲院風荷 雷峰夕照 平湖秋月 三潭印月 斷橋殘雪 南屏晚鐘 雙峰插云 哈尼族梯田位于中國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2013年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成為中國首個以民族名稱命名的世界遺產(chǎn)。哈尼梯田的最大特點是其獨特的農(nóng)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形成了“森林在上、村寨居中、梯田在下,水流穿梭其中”的布局,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此外,哈尼梯田的耕作歷史超過1300年,展現(xiàn)了哈尼族及其他民族人民的智慧和文化傳承 1999-1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民族大團結(jié)56-16哈尼族 攝于2015年2月,以下有當時同行者拍攝的作品,如季節(jié)不符就是當時在當?shù)刭徺I的明信片攝影作品翻拍 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位于中國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申報的遺產(chǎn)區(qū)面積為16603公頃,緩沖區(qū)面積29501公頃,包括了最具代表性的集中連片分布的水稻梯田及其所依存的水源林、灌溉系統(tǒng)、民族村寨。紅河哈尼梯田是亞熱帶季風氣候下、崇山峻嶺環(huán)境中人類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杰出范例,以“四素同構(gòu)”為特色和架構(gòu)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反映了人與自然的完美和諧,展現(xiàn)了人類在極限自然條件下頑強的生存能力、偉大的創(chuàng)造力和樂觀精神 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區(qū)域山勢高大,V型發(fā)育,地表破碎,地形崎嶇陡峻。哀牢山土壤類型多樣,以粘性較強的黃壤、紅壤為主,間有肥沃的深棕色森林土。屬高溫多雨的亞熱帶季風類型,立體氣候明顯,云霧及雨水天氣多 如破碎鏡面般的色彩與光影 夕陽下的剪影 這張是我拍的,O(∩_∩)O哈哈~ 乘著小船穿過這個山洞就是世外桃源般的普者黑 九龍瀑布? 勞作 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認為,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所體現(xiàn)的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四素同構(gòu)”系統(tǒng)符合世界遺產(chǎn)標準ⅲ和標準ⅴ,其完美反映的精密復雜的農(nóng)業(yè)、林業(yè)和水分配系統(tǒng),通過長期以來形成的獨特社會經(jīng)濟宗教體系得以加強,彰顯了人與環(huán)境互動的一種重要模式 抓住瞬間的光影 廬山風景名勝區(qū),隸屬于江西省九江市,位于九江市南36公里處,北靠長江,南傍鄱陽湖。南北長約25公里,東西寬約20公里。景區(qū)大部分山峰在海拔1000米以上,主峰漢陽峰海拔1473.4米,是我國著名的旅游風景區(qū)和避暑療養(yǎng)勝地,于199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chǎn)名錄”。<br><br> T67-廬山風景 T67-廬山風景7-1五老峰,地處廬山東南,因山的絕頂被埡口所斷,分成并列的五個山峰,仰望儼若席地而坐的五位老翁,故人們便把這原出一山的五個山峰統(tǒng)稱為“五老峰”。它根連鄱湖,峰尖觸天,海拔1436米,雖高度略低于大漢陽峰,但其雄奇卻有過之而無不及,為全山形勢最雄偉奇險之勝景 T67-廬山風景7-2含鄱口,海拔1286米,它和對面的漢陽峰之間形成一個巨大的豁口 ,大有一口吸進鄱陽湖水之勢,故名。<br>它的四周為廬山第一、第二、第三大山峰,含鄱口是中國九大最佳觀日出之地之一 T67-廬山風景7-3黃龍?zhí)叮灰娨挥墓戎?,崖壁陡立,巖石層迭,附近草木旺盛,一條瀑布從十幾米高的崖上跌下,宣布陣陣悅耳動聽的擊水聲,瀑布下跌潭中,稍作停積,繼而又在石縫之中彎曲流動,奔向下流。黃龍?zhí)镀俨家孕?、幽見長,大約不是正午時分,黃龍?zhí)镀俨际遣惶珪獾疥柟庹找?,因而,潭邊瀑下之石塊崖壁上,青苔遍及,把小澗打扮得一片綠色,襯托著飛流而下的潔白通明的瀑布,更使黃龍?zhí)讹@得分外幽靜、深秀和清涼 T67-廬山風景7-4日照峰 T67-廬山風景7-5三疊泉,三疊泉被譽為“廬山第一奇觀”。三疊泉于宋紹熙二年被樵者發(fā)現(xiàn),主要景點有錦繡谷、三寶樹等。水流從五老峰北懸崖口落下,沖擊三級盤石而形成“三疊”,總落差155米。三疊泉四季景色各異,一般在春末夏初時水量較大,可以看到飛流直下的瀑布,是觀賞三疊泉的最佳時機。而仲夏和嚴冬時雨水較少,看到的則是秀氣柔美的水簾。<br><br> T67-廬山風景7-6石松 T67-廬山風景7-7龍首崖,龍首崖是觀云霧的好地方。每當大霧襲來,深澗峽谷中,云霧升騰,龍首崖如傲游在茫茫云海之中。游客站在巖上,有如騰云駕霧,云游太空;也似乘龍?zhí)胶?,嬉戲波濤。不多時,濃霧散去,晴空艷陽,滿目青翠,遠處峽谷,河流、田野、農(nóng)莊清晰可辯。在龍首崖上憑欄俯瞰石澗峽谷,可見懸索橋似的彩虹橫臥,獅子巖、方印巖、文殊巖、清涼巖、萬丈梯等諸多景致,奇石累累,姿態(tài)萬千。龍首崖是一座陡峭的懸崖,崖頂有一棵蒼松,蒼樹的樹葉向兩邊,就像是巨龍的兩只眼睛。<br><br> 1999-14-廬山和金剛山2-2廬山 2014-20-長江9-5廬山水韻 2003-25-毛澤東同志誕生110周年4-3毛澤東在廬山。以下這首詩作于1961年9月9日,正值同年8月23日至9月16日召開的中共中央廬山工作會議期間。20世紀60年代初是復雜而嚴峻的年代。國內(nèi)正處于三年困難時期。國外風云變幻,中國共產(chǎn)黨面對著重重反華壓力。東南沿海一帶,面對著所謂“新月形包圍圈”,西部、北部邊境也存在安全威脅。在這種嚴峻形勢下,毛澤東依然鎮(zhèn)定自若、信心百倍、昂揚奮發(fā),他堅信外來的政治孤立、經(jīng)濟封鎖、軍事威脅,統(tǒng)統(tǒng)都嚇不倒中國人民;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人民不畏艱難險阻,通過不懈的努力和奮斗,不但必將能迅速擺脫前進中的困難局面,而且定能實現(xiàn)自己的崇高目標。毛澤東把自己這種在特定歷史年代的情懷,形象而真切地寄寓在這首題照詩中。 文7-毛主席詩詞14-6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div>暮色蒼茫看勁松,亂云飛渡仍從容。</div><div>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br></div> 1974-普16-革命圣地圖案普通郵票(第四版)14-13廬山仙人洞 五臺山(別名:清涼山、金五臺)位于山西五臺縣東北部,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因由五座山峰環(huán)抱而成,故稱“五臺山”。五臺山相傳為文殊菩薩的道場。五臺山是中國唯一青廟和黃廟交相輝映的佛教道場,最鼎盛時期為唐代,據(jù)《古清涼傳》,全山寺院多達三百所,現(xiàn)存寺院共47處 1997-11-五臺古剎,五臺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文殊菩薩的道場。2004年,五臺山被評為中華十大名山。2009年6月,五臺山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2007年,被評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 1997-11-五臺古剎6-1臺懷鎮(zhèn)寺廟群 1997-11-五臺古剎6-2南禪寺大殿,中國現(xiàn)存最早、最完整的唐代木構(gòu)建筑,亞洲最古老的木結(jié)構(gòu)殿堂之一,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重建,比佛光寺早75年<br><br> 1997-11-五臺古剎6-3佛光寺東大殿,佛光寺東大殿是我國現(xiàn)存最完整的唐代木構(gòu)建筑,被譽為“中國建筑第一瑰寶”,始建于北魏時期,隋唐時期重修,現(xiàn)存建筑為唐大中十一年(857年)重建的唐代木構(gòu),面闊7間,進深4間,單檐廡殿頂,高34米,占地面積600平方米。集唐代彩塑(35尊)、壁畫(2幅)、題刻、建筑于一體,被梁思成稱為“唐代四絕” 1997-11-五臺古剎6-4顯通寺銅殿,顯通寺銅殿是明代高僧妙峰祖師為感母恩而建,萬歷皇帝母親李太后曾為其師,故名“人天師表”,是中國現(xiàn)存最精美的銅鑄建筑之一,共用銅10萬斤,重檐歇山頂,外觀兩層,內(nèi)為一室,四角四柱,柱礎似鼓。室內(nèi)四壁布滿1萬尊小佛銅像,中央供奉高3尺的銅佛,與峨眉山、南京寶華山銅殿并稱“三座銅殿” 1997-11-五臺古剎6-5菩薩頂,菩薩頂是五臺山黃教寺院之首,位于山西省五臺山臺懷鎮(zhèn)靈鷲峰上,是五臺山五大禪處之一,也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自北魏孝文帝時期始建,歷經(jīng)多次重修,明清時期為皇家朝拜行宮,康熙、乾隆等帝王曾在此駐錫。 1997-11-五臺古剎6-6鎮(zhèn)海寺,鎮(zhèn)海寺建在陡峻的石山嘴上,海拔1600米。寺院因山借勢,錯落有致,從山腰到山頂形成步步高升格局。寺前有幡桿、石獅,寺內(nèi)有殿堂樓房100間。寺內(nèi)康熙五十年正月御制碑文言:“茲鎮(zhèn)海寺者,乃交口之幽叢,當臺懷之勝概,崇基峻剎,緇流禪誦之堂,奧境靈區(qū),法駕經(jīng)行之地。” 1996-20-敦煌壁畫(第六組)4-1五代·五臺山圖 敦煌壁畫《五臺山圖》,是莫高窟第61窟西壁的巨型佛教全景圖,以五代時期(約公元10世紀)為背景,展現(xiàn)了五臺山及其周邊地區(qū)的宗教、地理與人文景觀,全長13.45米(不同來源略有差異),高3.42米,面積達46平方米,是敦煌現(xiàn)存最大、最完整的佛教圣跡地圖,精確描繪199處建筑(含佛光寺、五臺縣)、13座橋梁,部分與唐代木構(gòu)高度吻合,為建筑史研究提供珍貴資料 我曾兩次神游五臺,這是2009年9月初次感受五臺清涼佛境 攝于2009年9月,就在當年6月五臺山入列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 網(wǎng)上俯瞰 攝于2009年9月 攝于2020年9月 攝于2020年9月 攝于2020年9月 攝于2020年9月 花山巖畫因其景觀、巖畫與中國南方壯族先民駱越人生動而豐富的社會生活融合在一起所顯示的獨特性。2016年7月15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舉行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第40屆會議上,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提名項目“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與湖北神農(nóng)架一起入選《世界遺產(chǎn)名錄》,成為中國第49處和第50處世界遺產(chǎn)。花山巖畫申遺成功填補了中國巖畫類世遺項目的空白 花山巖畫,地處廣西崇左市左江及其支流明江流域(范圍包括崇左市寧明縣、龍州縣及江州區(qū)和扶綏縣境內(nèi)。),與其依存的山體、河流、臺地共同構(gòu)成壯麗的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包含約105公里左江、明江河段。遺產(chǎn)區(qū)面積6621公頃,其中寧明縣為第一遺產(chǎn)區(qū),龍州縣為第二遺產(chǎn)區(qū),江州區(qū)和扶綏縣為第三遺產(chǎn)區(qū)。巖畫繪制年代可追溯到戰(zhàn)國至東漢時期,已有2000多年歷史 廣西左江巖畫主要分布在桂南左江流域的寧明、龍州、崇左、扶綏、大新等壯族聚居的地區(qū)的江河轉(zhuǎn)彎處寬大、平整、垂直的石壁上,是壯族祖先駱越人所畫,共79處。其中寧明縣明江花山崖壁畫規(guī)模最大,最為壯觀,被稱為“自然展覽宮”、“壯族文化瑰寶” 巖壁上留存有大批壯族先民駱越人繪制的赭紅色巖畫,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花山巖畫。巖畫中繪有人物1900多個,另有眾多的動物、銅鼓(或銅鑼)、環(huán)首刀等圖形。其中人像高者達2.4米,小的只有0.3米,多數(shù)在0.6米至1.5米之間,人像一般雙腳下蹲,呈八字張開,雙手向上托舉,整個造形如蛙泳,線條粗獷有力,形象古樸。是目前發(fā)現(xiàn)規(guī)模最大的古代巖畫之一 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評價<br><br>花山巖畫位于中國西南邊陲地區(qū)的陡峭巖壁上。這38處巖畫展現(xiàn)的是駱越族人生活和宗教儀式的場景,這些繪制年代可追溯至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2世紀的巖畫與其依存的喀斯特地貌、河流和臺地一起,使人得以一窺過去在中國南方盛行一時的青銅鼓文化儀式的原貌。這一文化景觀如今是這種文化曾經(jīng)存在的唯一見證 將軍崖巖畫,是中國戰(zhàn)國至東漢繪制在崖壁上的圖畫。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寧明縣東南14.5公里花山屯北明江東岸(見圖)?;ㄉ?,壯語名為“岜來”,漢譯為“有畫的石山”。宋、明時代已有記錄。50年代初期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畫面臨江,崖壁明顯內(nèi)斜。 畫面長約 172米,距江面最高約90余米,底部高出江面30米,距離山腳一級階地 3~10米不等。繪畫顏料是赭紅色的赤鐵礦粉,用動物脂肪稀釋調(diào)勻,用草把或鳥羽直接刷繪在天然崖壁上 畫法采用單一色塊平涂法,只表現(xiàn)所畫對象的外部輪廓,沒有細部描繪。風格古樸,筆調(diào)粗獷,場面十分壯觀?,F(xiàn)存圖像1900多個,包括人物、動物和器物 3類,以人物為主。人物只畫出頭、頸、軀體和四肢,無五官等細部?;驹煨头终砗蛡?cè)身兩種。正身人像形體高大,最大的高達 2米以上,皆雙臂向兩側(cè)平伸,曲肘上舉,雙腿叉開,屈膝半蹲,腰間橫佩長刀或長劍。側(cè)身人像數(shù)量眾多,形體較小,多為雙臂自胸前伸出上舉,雙腿前邁,面向一側(cè),作跳躍狀 花山巖畫就像是一本還沒有被破譯的天書,至今還有許多令人無法解開的謎:花山巖畫所傳達的內(nèi)容是什么?在兩千多年前生產(chǎn)力水平不發(fā)達的情況下,在這高聳陡峭的巖壁上,這些圖像是怎么畫上去的?他們?yōu)槭裁匆爸kU去畫?有何目的和意義?花山巖畫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為何色彩如今還能如此鮮艷?古人用的是什么顏料?等等一系列的疑問直到現(xiàn)在還沒有找到令人完全信服的答案 世界遺產(chǎn)標志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