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8月20日,當(dāng)我和外孫的自行車輪穩(wěn)穩(wěn)停在上海家中的樓下時,這場始于8月5日、從河南開封出發(fā)的16天騎行之旅,終于畫上了圓滿句號。875公里的路程,跨越豫皖蘇滬四省市,起初只是想以自己偏愛的方式,幫10歲的外孫錘煉體質(zhì)與意志,卻不料這段旅程不僅讓孩子收獲了成長,更讓我們意外收到了無數(shù)親朋好友的關(guān)注與祝福,也成了我這個“帶孫族”心中一段珍貴的記憶。</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初衷與籌備:為“溫室花朵”搭起歷練的舞臺</b></p><p class="ql-block"> 如今不少孩子如同“溫室中的花朵”,缺乏足夠的鍛煉與磨礪,我便想著借一場長途騎行,讓外孫在體能與意志上都能得到真正的考驗。年初當(dāng)告訴外孫,要在盛夏從開封騎回上海時,他起初滿是膽怯,連我自己也有些底氣不足——畢竟是近900公里的路程,別說10歲孩童,即便成年人在酷暑中也難免卻步,我只能暗下決心:盡力而為,陪孩子試一試。</p><p class="ql-block">為了讓這場騎行能順利推進(jìn),我們從去年便開始鋪墊。去年暑假在開封,我?guī)瓿闪?00余公里的騎行,一點點培養(yǎng)他對騎行的興趣;今年暑假更是針對性鍛練,先從每天20多公里起步,逐步增加到30-40公里,最后實現(xiàn)單日60多公里的騎行量,還搭配游泳鍛煉增強(qiáng)體質(zhì)。同時,我們早早養(yǎng)成了“避熱騎行”的作息:每天清晨五點起床出發(fā),利用早上和上午相對涼爽的時段趕路,中午抵達(dá)目的地入住休息,為盛夏騎行做好準(zhǔn)備。</p> <p class="ql-block">行程規(guī)劃同樣不敢怠慢。我按開封到上海約900公里的距離,初步定下每天騎行60公里左右、15天抵達(dá)的計劃,詳細(xì)標(biāo)注了每天的騎行里程、歇腳地點,同時也留出靈活調(diào)整的空間,確保能根據(jù)天氣與身體狀況及時調(diào)整,避免半途而廢。</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旅途點滴:酷暑與挑戰(zhàn)中的成長印記</b></p><p class="ql-block">再周全的計劃,也抵不過盛夏旅途中的變數(shù)。出發(fā)前查閱天氣預(yù)報,沿途多是高溫天氣,而第一天的騎行便給了我們一個“下馬威”。那天外孫起初精神抖擻,可在酷暑中騎完53公里后抵達(dá)杞縣時,他已無精打采,連出門吃飯的力氣都沒有了。我只好臨時學(xué)用外賣軟件,折騰了許久才點好餐,讓他在空調(diào)房里安心吃飯休息。</p><p class="ql-block">往后的日子里,高溫成了我們最大的“敵人”。近40℃的烈日下,外孫曾因酷熱難耐掉了眼淚——要知道他摔傷時都沒有哭過。騎行帶來的身體不適也接踵而至,第三天起,“屁股疼”成了他的口頭禪,甚至嚷嚷著“屁股要爛成幾瓣了”。我一邊教他調(diào)整騎行姿勢、減輕臀部壓力,一邊幫他按摩緩解,慢慢幫他適應(yīng)了這份疼痛。</p> <p class="ql-block">兩次摔車更是旅途里的“小插曲”。一次是下雨路滑不慎滑倒,一次是腿部抽筋失去平衡。摔傷后我都心疼地問“咱們乘車回去吧”,可外孫確堅定地說“休息一天,我又是一條好漢”。休息片刻后,他會忍著疼蹬上自行車,哪怕第一天只騎3公里到陵口鎮(zhèn),第二天也能堅持騎40公里,第三天更是完成了65公里的路程??粗ぼ嚭鬀]掉一滴淚、積極配合處理傷口的模樣,我既心疼又驕傲——這孩子的勇敢與堅強(qiáng),遠(yuǎn)比我想象中更耀眼。</p> <p class="ql-block">騎行途中,我既是陪伴者,也是守護(hù)者。在人車少、有非機(jī)動車道的路上,我讓外孫在前,自己跟在后面不斷提醒注意事項;到了城鎮(zhèn)路段,便讓他緊緊跟在我身后,時不時從后視鏡確認(rèn)他的安全。</p> <p class="ql-block">而外孫也有自己的“儀式感”:每到一個地方,他都會去郵局蓋當(dāng)?shù)氐泥]戳,記錄這段旅程。郵政員聽說不足10歲的孩子要騎這么遠(yuǎn)的路,總會笑著夸獎他,認(rèn)真地蓋下郵戳,正如騎友所說:“千公里路,郵戳記錄,今后回顧,都是精神財富?!?lt;/p> <p class="ql-block">日子一天天過去,外孫漸漸養(yǎng)成了規(guī)律的習(xí)慣:每天五點準(zhǔn)時起床,先騎10多公里再吃早飯,騎行巡航時速穩(wěn)定在15公里左右,日均騎行60公里上下;中午到住處后,吃飯、學(xué)習(xí)、休息一套流程行云流水,行事也比以前更自覺聽話。沿途的小山坡,也成了他鍛煉騎行技巧的“小課堂”,一次次爬坡中,他的騎行能力也在悄悄提升。</p> <p class="ql-block">更讓我驚喜的是,旅途還成了“移動的知識庫”。路過杞縣,我剛想提這里是蔡文姬的故里,他就脫口而出“東漢才女”;我說到“中國烹飪鼻祖”,他立刻接話“伊尹”,這個名字不少成年人都未必知曉。休息時聊起“荷塘月色”,他知道是朱自清的散文;說起蘇聯(lián)解體后東西德合并,他能準(zhǔn)確說出“因為柏林墻拆了”;問他“霸王別姬”的“姬”是誰,他答“虞姬”;問明朝開國皇帝,他脫口而出“朱重八、朱元璋”。甚至連“踩過縫紉機(jī)”這樣的網(wǎng)絡(luò)流行語,他都能講清兩層含義,讓干了一輩子公安的我都有些“露怯”,也忍不住感嘆:這孩子的知識面與記憶力,真是讓人驚喜。</p> <p class="ql-block">而我則在每天抵達(dá)目的地后,忙著安排住宿、在外孫休息后,接著洗曬兩人的衣服、寫游記,再規(guī)劃次日的路線、尋找住宿、查看天氣預(yù)報,常常身心俱疲,但看著外孫的笑臉,便覺得一切都值得。</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感悟與回響:一場雙向奔赴的溫暖與成長</b></p><p class="ql-block">這場騎行早已不只是一段旅程,更成了親友圈里的“勵志故事”。騎友們紛紛為我們點贊:“行萬里路,讀萬卷書”“鍛煉了身體,增長了知識,磨練了意志,一舉多得”“中華大地是最好的課堂,姥爺是優(yōu)秀的領(lǐng)路人”“這場祖孫同行的旅程,是勇氣與親情的見證”。女兒把我的游記在朋友圈轉(zhuǎn)發(fā)后,一些同學(xué)的家長深受啟發(fā),也要加強(qiáng)對孩子的鍛煉,有的甚至欲給孩子買自行車,想要加入外孫的騎行行列。</p> <p class="ql-block">對我而言,最大的收獲莫過于看到外孫的成長。如今的他,臉上滿是自信,早已適應(yīng)了長途騎行的節(jié)奏,甚至興沖沖地規(guī)劃起未來:“明年要去看秦始皇陵和兵馬俑,逛西安和寶雞;后年去內(nèi)蒙古,看大草原上的牛羊?!彼€認(rèn)真地說:“這個暑假太有意義了,是其他同學(xué)體驗不到的。”我趁機(jī)跟他說:“干什么都不會一帆風(fēng)順,得靠自己努力克服困難,才能做成事?!笨粗贫嵌c頭的模樣,我知道,這段旅程教給他的道理,會比書本上的知識更深刻。</p> <p class="ql-block">16天、875公里,這段從開封到上海的騎行,終會成為我們祖孫倆心中最珍貴的回憶。它不僅是一次距離的跨越,更是一場關(guān)于成長、勇氣與親情的修行——我陪他走過山川與酷暑,他陪我重拾熱血與初心,這份雙向奔赴的溫暖,便是這段旅程最好的饋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