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依戀類型不是標簽,而是理解關系的鑰匙 ??</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有人問:“老師,我在網(wǎng)上看到很多人說,回避型依戀的人不適合談戀愛,他們總是冷淡、突然消失,真的會這樣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們常常把依戀類型當成一個“標簽”,但其實它更像是一種關系模式,一種在親密關系中,我們習慣性的反應方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那什么是回避型依戀呢?</b></p><p class="ql-block">簡單來說,回避型的人在面對關系壓力和分離焦慮時,會傾向于“推開關系”。他們會降低對關系的期待,好像在告訴自己:“沒關系,我不需要?!?lt;/p><p class="ql-block">這是一種防御,看似冷漠,其實內心依然渴望親近,只是害怕依賴之后會被拋棄。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舉個例子,在婚姻里,有的伴侶遇到爭吵時,會很快冷下來,不愿繼續(xù)溝通。另一半可能覺得:“你怎么這么冷淡,是不是不在乎我?”</p><p class="ql-block">但事實上,他并不是不在乎,而是想通過保持距離來緩解自己的焦慮。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這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p><p class="ql-block">而在親子關系中,回避型依戀往往起源于早期經驗。如果一個孩子哭鬧時,父母常常不回應,甚至忽視,他會漸漸學會壓抑需求,告訴自己“我沒有需要”,這樣才不會一次次感到失望。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這種模式,就可能延續(xù)到成年后的親密關系中。</p><p class="ql-block">那是不是說,回避型依戀的人就不適合做伴侶呢?</p><p class="ql-block">答案是否定的。 ?</p><p class="ql-block">依戀風格并不是判定一個人能否進入關系的標準,而是一種傾向。更重要的是,依戀風格是可以覺察和調整的。</p><p class="ql-block">當一個人開始意識到自己在關系中習慣“后退”,他就有機會學會新的表達方式。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比如,不再一味沉默,而是練習把真實需求說出來。</p><p class="ql-block">同樣的,另一半如果理解了這一點,也可以少一些指責,多一些接納。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焦慮型依戀的人總是抓得很緊,回避型的人習慣往后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但他們的核心愿望其實一樣:都害怕失去關系,都渴望被看見、被愛。 只不過,表達方式不同。</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所以,與其貼標簽,不如把依戀類型當作一面鏡子 ??,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也理解對方。安全感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在關系里逐步培養(yǎng)出來的。</p><p class="ql-block">在我們聊依戀類型的時候,其實背后說的就是“防御機制”和“人格模式”。</p><p class="ql-block">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是伴侶的問題、是孩子的問題,甚至是自己的性格問題,但真正困住我們的,是那些下意識的反應模式。比如回避型的“推開”,焦慮型的“抓緊”,它們都只是防御機制的一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健康的人格,不是壓制自己某一面,而是能夠溫柔地擁抱和整合自己的每一面。 ??</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今天,邀請你在成長群里打出這句提醒:</p><p class="ql-block">“依戀不是標簽,它是理解自己和他人的鑰匙。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