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湖是一座殘缺的湖,一座悲情的湖。</p><p class="ql-block"> 當(dāng)然,這“殘缺”和“悲情”的定語,是我在最近去西湖游覽之后,首先給它硬貼上去的,這只是我起初的一個主觀臆想,并不作準(zhǔn)。</p><p class="ql-block"> 記得曾經(jīng)讀過“西湖三杰”之一、明末抗清名將張煌言寫過的一首《憶西湖》,其中有“夢里相逢西子湖,誰知夢醒卻模糊”的詩句,就十分準(zhǔn)確地道出了我對西湖的記憶。</p><p class="ql-block"> 我的一生曾多次去西湖,總是被它呈現(xiàn)出來的美所吸引,只是每次去的感受大相徑庭。少年去時看到的只有從未見過的“接天蓮葉無窮碧”廣闊之美,青年去時看到的似乎只有“淡妝濃抹總相宜”西施般的江</p> <p class="ql-block">南美女,中年去時看滿眼都是被愛情悲劇所籠罩的“水光山色不勝悲”的凄美,而如今到了晚年再去時看到的則是它流露出來的審美哲理了。</p><p class="ql-block"> 這次去西湖是退休之后和老伴一起去的,我已年過六旬,身體的各個零部件都大不如以往,許多零部件還被醫(yī)囑“定期復(fù)查”,各種結(jié)節(jié)全都處于臨界狀態(tài),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衍變成不好的東西。因此,乘著身體還允許,便開啟了老年自</p><p class="ql-block">由行,而首選的目的地就是杭州西湖。這一點(diǎn)倒是和白居易差不多,離開杭州西湖多年,還是念念不忘:“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本瓦@樣,我?guī)е酝啻稳ノ骱鄯e的主觀映象,再次故地重游了。</p><p class="ql-block"> 因此,到了西湖便不由自主地想起梁伯與祝英臺,想起許仙和白娘子,眼前的一切景象也就全都被我看成悲情意境了。</p><p class="ql-block"> 在我看來,西湖的奇山秀水全都展示著半是欣喜半是淚,半是殘缺半是美。著名的“西湖十景”大都是以殘為景,以悲為美,從“蘇堤春曉”中就能看出陸游寫的“花滿蘇堤柳滿煙”的凄美意境,從“曲院風(fēng)荷”中就能看到西湖西岸岳飛廟里透</p> <p class="ql-block">出的千古冤情,從“平湖秋月”中就能讀出白居易“起因殘醉醒,坐待晚涼歸”的孤獨(dú),從“斷橋殘雪”里就能聯(lián)想到《白蛇傳》男女主人公的悲慘故事,從“南屏晚鐘”里就能聽到從千年古剎傳來的晚鐘清苦悠揚(yáng),從“雷峰夕照”里更能看到白娘子被壓在地下的千古悲劇?;蛟S正是因?yàn)榇耍骱醒胱畲蟮膷u嶼才被稱為孤山,北宋詩人林逋的那首《長相思·吳山青》:“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對迎,誰知離別</p><p class="ql-block">情?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jié)未成,江頭潮己平”,便寫這座孤山寄托的訣別悲情。西湖的“孤山”“斷橋”“殘雪”“西泠”等等,全都是自帶凄涼的言詞。</p><p class="ql-block"> 好在我對西湖的體會還不止于此,我攜老伴一起登上西湖西岸的飛來峰之后,又有了更深的感受。我在那里發(fā)現(xiàn)西湖的深處已經(jīng)不再是殘缺與悲情了,而更多的則是深沉與思考。</p><p class="ql-block"> 沿著飛來峰的山道向上行走,首先映入我眼前的是森郁清幽、嘉木蔥嶸的古樹林。我猜想這肯定就是第一個層次,為的是能突出深沉思考的主題。</p><p class="ql-block"> 仿佛這條青石路的兩側(cè)所有繁茂的草木,全都變成了沉思的模</p> <p class="ql-block">樣。首先讓我注目的是那片參天蔽日的七葉樹了,它們?nèi)奸L得高大粗獷,猶如無數(shù)古稀老人。有一株七葉樹已有600年的樹齡,身高達(dá)20多米,樹姿開闊優(yōu)美,樹冠猶如華蓋,滿身樹葉金黃,想必他就是這里的長者了。行至青林洞的前面駐足仰望,有兩株古楓香并肩高聳著,它們已有160歲的高齡,樹高、樹徑、樹冠全都驚人的相似,樹冠交錯,相依相伴,它們肯定就</p><p class="ql-block">是一對相依為命的夫妻了。這里還有幾百歲樹齡的銀杏、樟樹、女貞、黃連、麻櫟,它們中有的枝干平滑,樹冠開闊,枝葉繁茂,有的斑駁中空,長滿了苔蘚、藤蔓和野草,有的主干已斷,長勢漸弱,風(fēng)燭殘年。我看到它們似乎就是看到了形態(tài)各異的活化石,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它們歷經(jīng)風(fēng)霜的人生是多么漫長。</p><p class="ql-block"> 緊接著,讓我看到的第二個層次就是飛來峰的石刻了,也就將人生沉思引向深入,因?yàn)槲腋覕嘌赃@片飛來峰底部洞窟的石刻造像,肯定隱藏著許多人生隱語。</p><p class="ql-block"> 我們看到這片石壁形態(tài)奇詭,全都猶如無聲讖語,靜靜地展現(xiàn)在眼前。我靜靜地佇立在這片石刻的</p> <p class="ql-block">腳下,仰望著沿溪峭壁上五代至元代證鑿雕的380多處石刻造像,覺得它們早已不再是沒有生命的石頭,</p><p class="ql-block"> 全都被注入了生命和信仰。因此,我推斷在這片石刻的腳下,肯定需要閉眼冥想,靜心感悟,才能發(fā)現(xiàn)這片石刻表達(dá)出來的人生隱語,推論這片石刻腳下流淌出的溪水,肯定就是過濾過的人生的信仰,否則也就不會是這樣的清澈明亮了。</p><p class="ql-block"> 然后,讓我看到了第三個層次,就是西湖西北岸靈隱寺的那片古建筑群了,讓我更加強(qiáng)烈地感受到了在這片古建筑里深藏著的人生真諦。</p><p class="ql-block">這座古寺位于西湖岸邊,深山古寺,云煙清幽。那道古建筑群入口的黃色高墻,肯定是想將寧靜與喧囂、淡泊與浮躁隔離開來,這樣才能讓人靜心思考。整個建筑群依次排列在那條中軸線上,每一座古建筑全都是飛檐斗栱,氣勢雄偉,它們的身旁還有石橋靜臥,溪水淙淙。我推想,眼前所有斑駁的古樸建筑,所有幽深的山湖景象,肯定會沉淀出歷史和人生的幽思。在這片古建筑中,一份幽靜深遠(yuǎn),一份平和超脫,似乎都能讓我心靜如水,都能讓我看不到一粒塵埃。</p> <p class="ql-block">西湖是一座幽靜的湖,一座超脫的湖。</p><p class="ql-block"> 我斷言,這些古樹木、古石刻、古建筑就是“西湖三古”了,它們一齊向我們盡情地展現(xiàn)著它的幽遠(yuǎn)與超脫。</p><p class="ql-block"> 最后,我們在看完“西湖三古”準(zhǔn)備返程的時候,居然在無意之間看到了一首《半字禪》。我想這才是前面“三古”所要襯托的主題所在,也是我們這次西湖之行的最大收獲了。</p><p class="ql-block"> 這里是一處半山坡,坡上建有一處低矮的建筑,黃墻青瓦,古樹環(huán)繞,屋旁有一條小溪從山上靜靜流下,溪流邊有一垛石墻,那首《半字禪》就是被印在這座石墻之上:“自古人生最忌滿,半貧半富半自安。人生一半在于我,另外一半聽自然?!?lt;/p><p class="ql-block"> 我們站在石墻下面玩味許久,覺得這首詩是想告訴人們,人生就是苦樂并存,悲喜交織,殘缺不滿,唯有心態(tài)平常,才能稱得上人生的最好境界。</p><p class="ql-block"> 直到這個時候,我才確認(rèn)這里就是西湖的至境,就是西湖的畫龍點(diǎn)睛之筆?!拔骱啊北磉_(dá)的殘缺悲情是第一境,“西湖三古”表達(dá)的幽遠(yuǎn)超脫是第二境,它們?nèi)际菫?lt;/p> <p class="ql-block">了為我眼前的這首《半字禪》表達(dá)的平靜坦然的第三境進(jìn)行生動地鋪墊。</p><p class="ql-block"> 西湖還是一座思考的湖,一座哲思的湖。</p><p class="ql-block"> 這便是我這次去西湖感悟出的“西湖三境”。</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已到了花甲之年,早已不是少年時的“年少縱輕狂”,也不是壯年時的“蕩胸生層云”,更不可能是“白首為功名”了,這才有可能對西湖產(chǎn)生這樣的體會。</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作者簡介</span></p><p class="ql-block"> 吳光輝,國家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散文學(xué)會理事、江蘇省報告文學(xué)學(xué)會副會長、淮安市散文學(xué)會會長、淮陰師院文學(xué)院兼職教授。</p><p class="ql-block"> 作品入選《小學(xué)道德課本》、《小學(xué)語文課外閱讀課本》、《語文報》暑假高一年級語文閱讀篇目、《中國中學(xué)生最喜愛散文》,以及全國數(shù)十家高考中考初考練習(xí)試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