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邊陲古鎮(zhèn)——和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吳 克 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的云南之行的第三站是騰沖,我們乘座從大理——保山的C375次動車抵保山市,再乘網(wǎng)約車到和順古鎮(zhèn)時已是晚上7點多鐘。事先,我們己預(yù)定好了和順古鎮(zhèn)內(nèi)的民宿“余笙客?!保郎蕉ㄇ宜蓸渲窳汁h(huán)抱的余笙客棧別有一蕃味道,氣侯宜人,空氣清新,我就此落腳。然后,我們就沿著古鎮(zhèn)的青石板路尋找晚餐的餐館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在和順古鎮(zhèn)一共住了四天,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摯友國杰兄也曾來過此地,他的文彩飛揚,撰寫的《邊陲古鎮(zhèn)——和順》 獲第四屆“最美中國”當(dāng)代詩歌散文大賽一等獎 。轉(zhuǎn)發(fā)此文,定會為此篇大為增色。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 </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 </i></b><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8月22日于漢口</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 </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 邊陲古鎮(zhèn)——和順 </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者 : 國 杰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降臨機場的一刻,"駝峰" 二字從舷窗掠過,思緒隨著云影飄向那穿越世界屋脊的傳奇航線。 七十年前的鐵翼曾掠過冰川與激流,而此刻我們的車輪正碾過騰沖城樓的青石板,在 "和順順和" 的牌樓前停下 ,四字正讀反念皆順?biāo)?,像一闕民謠,輕叩邊陲古鎮(zhèn)的門環(huán)。 穿過牌樓,見黛瓦白墻,下面的清流倒映著水榭亭臺,古鎮(zhèn)就像一幅能呼吸的水墨畫,若不是遠(yuǎn)方高黎貢山勾勒的輪廓,就以為是江南水鄉(xiāng)了。 誦石碑詩: "遠(yuǎn)山茫蒼蒼,近水河悠揚,萬家坡坨下,絕勝小蘇杭" ,十分貼切,青草扶碑,詩句如從地里自然生長出來。 明洪武年間,和順是屯邊布防之地,來自川、蘇、贛、湘等地軍人帶眷屬立戶,戰(zhàn)時操戈,平時務(wù)農(nóng),世代襲職,亡故缺員由籍地補充,從軍戶到民居,風(fēng)雨春秋六百載。 飛檐下醒目的大字:和順圖書館。似有一股強力吸引,走進(jìn)陳舊的閱覽室,一本介紹和順的書印有圖書館題辭圖片數(shù)幅,落款:胡適、郭紹虞、王云五、熊慶來、廖承志、楚圖南、龔自珍、錢偉長、任繼愈、艾蕪……,啊,一行赫赫大名。這個1928年始建的圖書館可是小開局大視野,還兼辦過無線電刊、騰越日報和郵局,來歷非凡。 書難釋手,時間太緊,回頭再來。 古鎮(zhèn)的石階帶著火山巖的粗糲,踩上去上上下下,極具流動感。 和順人就是流動一族,現(xiàn)有6000居民,而僑居國外則有12000人。 商鋪里的翡翠玉器在晨光中流轉(zhuǎn),但不及老人們口中的故事動人:早年定居者“十有八九緬經(jīng)商,男走夷方女居霜”,歷盡千辛萬苦,和順人在國內(nèi)外創(chuàng)商號40余家,遐邇聞名的永茂和、三成號歷百年不衰,名人輩出。 在緬甸稱作“天上有神人,國中有此老”的尹蓉,以他的大智大勇不僅調(diào)解華人與緬方的矛盾,還化解過緬皇室內(nèi)部斗爭,被尊為四朝國師; 聞名遐邇的翡翆大王張寶廷,樂善好施,大義正直,英國女皇聞其名聲授其金質(zhì)獎?wù)拢?同是翡翆大王的寸海亭,英占緬甸期間敢于挺身面見英軍統(tǒng)帥,為保障華僑利益作出過重要貢獻(xiàn),他傾巨資支持孫中山革命,譽為“華僑領(lǐng)袖,民族光輝”。 李家巷口行書聯(lián):四時佳景熏染三五陶珠戶,六經(jīng)章句孕育幾多禮儀家。一旁文字記載,明清以來,和順出秀才、舉人、拔貢400余人。 和順人最關(guān)心的莫過于教育,成功人士為這個區(qū)區(qū)小鎮(zhèn)捐建的中學(xué)就有兩所,當(dāng)年大城市上演曹禺的《日出》、郭沫若的《孔雀膽》,和順中學(xué)的師生就能搬上舞臺,雖處偏遠(yuǎn)之鄉(xiāng),追求先進(jìn)文化不落伍。 下一個巷口,掛著陽溫暾茶館牌子,陽溫暾是和順的古名,給人一身暖意。 主人姓寸,百家姓沒有寸姓,卻在和順姓氏中居首,主人指著的木梁上,"爨"(cuan) 姓改 "寸"姓的族譜殘頁,他說,雖然只是去繁就簡,從三十劃簡成三劃,關(guān)乎先祖之尊,每減一劃都是壯士斷腕的勇氣。 寸氏新一輩涅槃重生: 走出講武堂,追隨孫中山,討伐陳炯明,抗戰(zhàn)時任國民革命軍十二師中將師長的寸勝奇,在中條山戰(zhàn)役中重傷不下火線,危急關(guān)頭號令部下血戰(zhàn)到底、他蘸血在軍旗上書 "寧死不降"四字,以佩劍自戕,壯烈殉國。 教育家寸樹聲, 早年留學(xué)日本,9.18憤然回國,先后在北平大學(xué)和西北聯(lián)合大學(xué)任教,1939年回鄉(xiāng)籌辦中學(xué)并任校長,日寇逼進(jìn)和順,他給全校師生上和順版的《最后一課》,朗朗的讀書聲穿越時空,是和順師生最堅韌的告白。 "爨"與‘“寸”如兩瓣墜浮的茗葉伴著家族的故事,讓人沉浸于溫怡的茶香。 道別陽溫暾,又踏上石板路,對這條茶馬古道陡增敬意。 見到先行而返的同伴指著對面的小山坡說:”不去拜訪就是枉來?“ “誰?” “一位名人,一位奇人。 大步流星向上坡而去。 名人展室,陳列著這片熱土走出的一位德高望重的民國元老李根源的生平。 他是朱德元帥在云南講武堂的老師,曾任命為民國國務(wù)總理。他自署高黎貢山人、山中宰相,但他不是李鴻章所云“只要囊中有錢,倉有米,腹有詩書”享清福的山中宰相,辛亥重九起義、護(hù)國討袁、滇緬公路、邊地治理等重大事件他都是舉足輕重的人物,63歲還請纓赴抗戰(zhàn)前方。 出展室,進(jìn)一間有北方風(fēng)格的四合院,是被稱作奇人的中共哲學(xué)家艾思奇故里。他本名李生萱,看了“愛斯基摩人”的影片,以諧音“愛稀奇”改名艾思奇,鬧“學(xué)運”被叛死刑而不悔,他的著作《大眾哲學(xué)》,讓蔣介石大呼“沖垮了三民主義的思想防線”。毛主席油印稿的《矛盾論》《實踐論》征求過他的意見,喜歡與他海闊天空談?wù)軐W(xué),笑贊他“不是天下第一好人,也是第二好人。” 好一個人杰地靈的沃土,好一個崇山峻嶺邊陲,為何產(chǎn)生出如此璀璨的人文星河? 聽人誦著碑文石刻:立德立功愿萬世子孫書香遠(yuǎn)繼,有源有本問兩川父老祖澤猶存。 是源遠(yuǎn)流長的中華文脈和先進(jìn)人文思想融入和順人的身心,從茅椽蓬牖到飛檐斗拱,由篳路藍(lán)縷到業(yè)興族旺,從勤苦農(nóng)商到革命救國,這片600年前的邊僻之壤成為他們生死依戀的家園,又是馳騁天下而不忘懷的故土。 回到圖書館的書架前。 日寇侵占時,和順人轉(zhuǎn)藏圖書,拒日軍進(jìn)擾;中國遠(yuǎn)征軍收復(fù)騰沖,迎第20集團(tuán)軍司令部入駐。彈丸館地牽系家國,令人高山仰止。 已無暇閱讀,購了那本好書,和順的故事化作懷中一瓣書香...... 不知如何話別,突見那座木屋門柱上有著名學(xué)者易中天為和順撰聯(lián),并征下聯(lián),姑妄和之,揮毫:出句:和則順 順則通 和順圓通和順應(yīng)句:騰亦沖 沖亦奮 騰沖振奮騰沖頓筆、揚手,向邊陲古鎮(zhèn)致以最美好的祝愿!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5.5.25 修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獲第四屆“最美中國”當(dāng)代詩歌散文大賽一等獎)</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