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6月28日上午,我們參觀了山西博物院,感受了三晉文化的厚重。離開博物院后,我們馬不停蹄地打車前往中國煤炭博物館。這是此行特意安排的一站,不僅因為煤炭與山西密不可分,更想讓孩子了解能源背后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中國煤炭博物館是我國唯一的煤炭行業(yè)專業(yè)博物館,也是煤炭文物標本的重要收藏機構。到了山西,為了給孩子們拓寬知識面,我們擠出時間,走進了這座獨特的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剛進入館內,我們就被四維動感影廳吸引。立體畫面配合動感特效,將我們帶入億萬年前的神秘森林。霹靂雷電、霜霧雨雪,煤炭形成的全過程仿佛就在眼前上演,孩子們看得目不轉睛,不時發(fā)出驚嘆。</p> <p class="ql-block">展館深處,一件用煤石雕刻的雄鷹展翅藝術品令人駐足。它立于展柜之中,展翅欲飛的姿態(tài)仿佛象征著煤炭工業(yè)的騰飛,也寓意著我們對能源未來的期待。</p> <p class="ql-block">繼續(xù)前行,各種栩栩如生的雕塑作品映入眼簾。這些作品以煤炭為原料,卻展現(xiàn)出藝術的靈動與生命的張力,讓人不禁感嘆藝術家的巧手與煤炭的神奇。</p> <p class="ql-block">整個博物館由精品館、煤的生存館、四維動感影廳、煤炭與人類館、煤炭藝術館以及模擬礦井等組成。內容豐富,規(guī)模宏大,仿佛一本立體的煤炭百科全書,將煤炭的前世今生娓娓道來。</p> <p class="ql-block">在“葉子的奧妙”展區(qū),我們了解到億萬年來,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陽光轉化為能量,也為地層中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形成埋下伏筆。這不僅是自然的奇跡,更是時間的饋贈。</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還展示了煤炭如何為人類提供寶貴財富。從食物來源到能源寶藏,煤炭不僅是工業(yè)的血液,更是文明發(fā)展的基石。</p> <p class="ql-block">在一塊展板前,我們讀到了一段關于恐龍化石的奇特故事。1878年,比利時巴爾薩特的礦工朱爾斯·克利特在開鑿煤層隧道時,意外發(fā)現(xiàn)了石化的骨髓碎片。經過三年發(fā)掘,共出土了39具禽龍骨骼,它們大多保存完好,成為世界上唯一在煤礦井下發(fā)現(xiàn)的恐龍化石。</p> <p class="ql-block">這一發(fā)現(xiàn)被證實是“禽龍墳場”,位于石炭紀煤系地層的塌陷洼地。這一罕見的地質奇觀,讓我們對煤炭與生命的關聯(lián)有了更深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展館中,一幅描繪火山爆發(fā)的投影畫面引人注目。熾熱的熔巖噴涌而出,仿佛重現(xiàn)了遠古地球的動蕩歲月,也讓人聯(lián)想到煤炭形成初期的自然環(huán)境。</p> <p class="ql-block">另一塊展板介紹了宋代古煤礦遺址的發(fā)現(xiàn)。1959年在鶴壁市中新煤礦,人們發(fā)現(xiàn)了朱元時期的古煤礦遺址,包括井口、巷道、排水井、采礦區(qū)等設施。展板詳細介紹了古代煤炭開采技術,從井筒選址到運輸排水,無不體現(xiàn)出古人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在博物館的展示區(qū),我們還看到了海百合化石。這種無脊椎動物外形如百合花,是古生物學中的棘皮動物。它們曾生活在古生代的淺海,如今成為研究地球歷史的重要線索。</p> <p class="ql-block">海百合的化石遍布我國多個地質層,從奧陶紀到侏羅紀均有發(fā)現(xiàn)。它們的存在,也印證了煤炭形成與遠古海洋生物的密切關系。</p> <p class="ql-block">展館中一幅煤炭資源分布地圖引人深思。地圖上標注了煤炭資源的分布情況,也讓我們意識到,煤炭不僅是能源,更是地理與歷史的交匯點。</p> <p class="ql-block">一塊介紹煤炭名稱考證的展板讓我們駐足。清代以來,多位學者考證“石涅”即為石墨,而石墨即是石炭,也就是煤。這種語言與地質的交織,讓煤炭的歷史更添一層文化色彩。</p> <p class="ql-block">展板還介紹了外國旅行家對中國“黑色石塊”的驚嘆。他們將煤炭稱為“神奇的石頭”,并記錄下中國煤炭開采的早期風貌。這不僅是能源的交流,更是文化的碰撞。</p> <p class="ql-block">展館一角,蒸汽機的歷史圖片讓我們感受到工業(yè)革命的力量。18世紀,詹姆斯·瓦特改良蒸汽機,推動了煤炭在工業(yè)中的廣泛應用,也改變了人類社會的進程。</p> <p class="ql-block">在模擬礦井體驗區(qū),我們走進了一條石砌隧道。軌道、警示條紋、照明燈一應俱全,仿佛真的置身于礦井之中。孩子們興奮地在隧道中穿行,也更加體會到煤炭開采的艱辛。</p> <p class="ql-block">在“煤炭與現(xiàn)代生活”展區(qū),展板清晰地告訴我們,煤炭已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從發(fā)電、冶金到化肥、炸藥,煤炭仍是全球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在我國,煤炭占一次性能源生產和消費的70%以上,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p> <p class="ql-block">展館盡頭,一幅復古工業(yè)場景的圖片讓我們駐足。畫面中,兩名工人正在操作大型機械設備,背景是藍天白云,色調冷峻,仿佛在訴說著煤炭工業(yè)的輝煌與變遷。</p>
<p class="ql-block">離開博物館時,孩子們意猶未盡,還在討論煤炭的形成、恐龍的發(fā)現(xiàn)和蒸汽機的發(fā)明。這次參觀不僅是一次知識的拓展,更是一次對能源與人類文明關系的深刻思考。煤炭,不只是黑色的石頭,更是歷史的見證、文明的燃料,也是我們未來能源轉型的重要起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