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煙火里的樂都非遺</p><p class="ql-block"> 立秋時節(jié),秋雨就綿綿了。8月8日清晨,跟隨作協(xié)二十人,一起沐浴著微冷的雨絲,從湟水河北岸的進喜公園乘車前往南北兩岸的七里店村、峰堆鄉(xiāng)李莊村、城臺鄉(xiāng)河東村、碾伯鎮(zhèn)北門村和夢圓居蘆盛青繡有限公司,領略樂都悠久歷史積淀的非遺精髓,感受氤氳在生活煙火里鮮活的非遺風韻。</p><p class="ql-block"> 歷史雖然遠去,但文化的密碼仍舊留存在凝重的古跡里,留存在靈動的紙墨中,也留存在裊娜的生活煙火里。</p><p class="ql-block"> 柳灣彩陶、三老趙寬碑、瞿曇寺作為樂都重要的文化名片,用燦爛的彩陶、精美的碑文、恢宏的建筑留存了樂都從遠古到近代的文化風韻。這些定格為物質載體的文化遺產(chǎn)以其厚重堅實的文化符號構成了樂都燦爛輝煌的文化殿堂,贏得世人的贊譽和青睞。作為河湟地區(qū)地理與文化重鎮(zhèn)的樂都,除了這些固定的文化遺產(chǎn)外,還有彌散在生活煙火里的文化遺產(chǎn),流轉千年,滲透進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節(jié)日習俗,豐滿著樂都的文化風韻。</p><p class="ql-block"> 七里店九曲黃河燈、高廟的高蹺亭子、北門的封神舞、洪水的火龍舞、南山射箭、北山賽馬,還有流轉在針頭線腦上的民間刺繡,都在生活的煙火里流淌著樂都久遠的歷史和璀璨的文化。這些流動的文化,往往在某些特定的日子里進入人們的視野,融入人們的生活,潤澤人們的心靈,尤其是在節(jié)日的煙火里綻放出最璀璨最鮮活、最溫暖的藝術花朵,更生動地喚醒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向往。而在平常日子里,它們蟄伏在生活的角落,安靜地做著新的時光煙火里重生的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帶著秋日清新的雨絲,我們先去觸摸休憩在七里店九曲黃河燈俗傳習所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元宵節(jié)(九曲黃河燈俗)。</span></p><p class="ql-block"> 七里店村在樂都區(qū)城鎮(zhèn)化的浪潮中,已經(jīng)淹沒在高樓大廈中了。但在七里店三官廟的東側還保留著一塊曾經(jīng)演繹了六百多年的七里店元宵節(jié)傳統(tǒng)習俗——九曲黃河燈陣的舞臺。那些在元宵節(jié)璀璨綻放的如蓮花一樣的黃河燈已經(jīng)熄滅了,不見了蹤跡,但在場地旁邊的黃河燈俗傳習所還可重溫黃河燈陣的歷史演變,重溫黃河燈陣的璀璨光芒。</p><p class="ql-block"> 一邊看著九曲黃河燈俗紀錄片流光溢彩的畫面,一邊聽著黃河燈陣傳承人趙世榮熱情洋溢的講解,我進一步了解到,緣起于《封神演義》中姜子牙與趙公明、三霄娘娘之間神仙打架而排兵布陣的黃河燈陣,從1608年開始就以明亮而神秘的人間燈火照亮了湟水谷地滲進了樂都人民的節(jié)日煙火,于2008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成為樂都最為鮮亮的非遺名片之一。</p> 燈火 點亮的樂都非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三年兩頭的元宵節(jié),背靠著南大山、面臨著湟水河的七里店村、馬家臺村、水磨灣村和李家四個村的村民,,帶著對流傳百年九曲黃河燈陣的虔誠,扎起方形的燈籠,塑起白色的蠟燭,</span>插上彩色的花朵,排起迷宮樣的燈,在正月十四三官廟的裊裊桑煙中,點365盞如星空一樣璀璨的燈籠,照亮奔跑在4.5公里燈陣中東進西出的人們,快樂體驗八卦九城的神秘和智慧。在湟水人家的節(jié)日煙火里,原本血雨腥風的八卦兵陣就巧妙地化為人間燈火里的快樂奔走,原本水火不容的神仙打架就輕松地化為燈火人間中的迷宮探險,原本神話傳說里的黃河燈陣就溫馨地化為燈火人間里的節(jié)日喜慶,表達著樂都人民化干戈為玉帛的美好理想,表達著湟水人家對太平幸福生活的熱切向往。</p><p class="ql-block"> 我對七里店黃河燈陣并不陌生,曾在少年到中年的時光里多次奔走過元宵節(jié)里的七里店黃河燈陣,注目過如星辰一樣放射著璀璨光芒的燈籠星河,踩踏過田地中高低不平的土坷垃,呼吸過洋溢著泥土香味的春天氣息,記錄過在迷陣中體驗人生的迷茫與超脫。</p><p class="ql-block"> 那是真真切切的燈陣體驗,是流淌進生活里的燈火溫暖,是融入進心靈里的節(jié)日幸福,是定格在記憶深處鮮活的煙火人間。</p><p class="ql-block"> 雖然在歷史的隧道里,在城市化的浪潮中,在時代的智能化中田地在慢慢縮減,傳統(tǒng)在慢慢消失,文化在慢慢異化,尤其是非物質文化更是脆弱地藏起了身影。但在非遺傳承人趙世榮等人的執(zhí)著傳承中,在樂都文化部門的不斷加持里,黃河燈陣的歷史和未來,黃河燈陣的璀璨和溫暖,黃河燈陣的曾經(jīng)和現(xiàn)實,都在元宵節(jié)三官廟的桑煙里約定俗成地點亮,成為樂都人不絕的文化記憶,成為湟水河溫暖的春天故事。</p> <p class="ql-block"> 而用燈籠點亮樂都非遺文化春天的,還有南大山深處峰堆鄉(xiāng)下半溝李莊村正月二十五的花謎燈會。似乎是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李莊村的燈火我竟在錦峰刺繡展覽室觀賞精美刺繡的時候 ,才第一次觀看了李莊村花謎燈會的紀錄片,第一次了解到李莊村燈會的前身今世。李家莊村利用村莊的地理形勢,在村莊東面的山坡上點亮81盞油包燈組成的方形滿天星燈,7盞勺子型的七星燈,3盞三星燈,幾盞全毛燈,2盞隔河相望的牽牛、織女星燈,加上廟宇里點亮的每家每戶制作的面燈,就形成了一個璀璨的銀河世界。在天上星辰與人間燈火的璀璨光芒中,李家莊村的群眾開啟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的幸福生活。李家莊花謎燈會因其獨特的燈火形式,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得到了傳承和保護。</p><p class="ql-block"> 與節(jié)日相關的樂都非遺文化,除了七里店的黃河燈陣外,還有鳳凰山下北門村的封神舞。我們下午驅車到鳳凰山腳下三官廟的北門封神舞傳習所,看到了陳列在傳習所里的十六個用竹條捆扎成竹馬的《封神演義》中各路神仙的坐騎,并聆聽了封神舞傳承人張生龍的生動講解。用竹子扎成麒麟、獅子、馬、牛等神話傳說中的神獸骨架,然后骨架上蒙上描畫著神獸圖像的粗布,就組成了隊容壯大的坐騎隊伍。表演時,將分開的兩節(jié)神獸的骨架拴在裝扮成神仙的十二歲少年身體前后,形成神仙騎著坐騎叱咤風云的陣勢,在激越的鼓點和歡快的旋律中生動地演繹神仙騎著神獸騰云駕霧、金戈鐵馬的舞蹈。</p> <p class="ql-block"> 據(jù)說,這些神獸是馱著神仙去破陣的,而黃河燈陣是防守的,它們在湟水河南北兩岸形成了水火不相容的民俗角力。據(jù)封神舞傳承人張生龍說,過去北門村的封神舞從不到湟水南岸的七里店村表演 以免引起守陣與破陣的矛盾。現(xiàn)在,傳習所的十六個竹馬靜靜地歇息在時間的角落里,等待來年春節(jié)激越舞蹈的歡快時光。當正月初八的鑼鼓敲響時時,在北門村社火的鑼鼓敲響時,它們又會在生龍活虎一樣少年的矯健身姿中,舞出一片歡快而又神秘的節(jié)日煙火,流轉著湟水谷地綿綿不絕的非遺文化風韻。</p><p class="ql-block"> 其實 ,北門村的封神舞在我的春節(jié)記憶里也是有鮮活的印象。在社火流行的年代,樂都中心廣場上,北門村規(guī)模宏大的社火隊伍里,造型奇特、色彩亮麗、舞姿歡快的封神舞格外耀眼,是樂都縣獨一無二的社火名片,總能吸引我的目光,想象封神演義的奇幻和神秘,想象仙界的神獸奔跑在人間的新奇與美好。</p><p class="ql-block"> 隨著節(jié)日而氤氳在樂都人民生活煙火里的七里店黃河燈陣、北門村封神舞以及洪水村的火龍舞等非遺,以其經(jīng)久不衰的傳統(tǒng)文化魅力,以其獨具樂都特色的地方文化風味,豐富了樂都人民的文化生活,溫暖了湟水人家的精神世界。它們雖然沉寂在日常生活里,停歇在平常日子里,但在節(jié)日的舞臺上,它們總以鮮活的樣貌生動的姿態(tài),神秘的傳說,艷麗的色彩,美好的期待,點亮湟水谷地的夜空,裝點湟水人家的生活,潤澤樂都人民的心靈。</p> 針線編制的樂都非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看著繡娘們用靈巧的手把生活變成了藝術,把曾經(jīng)熟悉的生活品變成了精致的工藝品,我不由得想起了母親也用靈巧的手裝點少年生活的時光。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商品經(jīng)濟還不發(fā)達,布鞋、鞋墊、枕頭、荷包、衣服都需要母親親手制作的年代,針線活則是家庭婦女必須具備的一項生活技藝。在農(nóng)閑時節(jié),在燈光下,母親一針一線地納著鞋底,刺著鞋墊,繡著枕頭,縫著衣服。不管怎么繁忙,在鞋底密密的針腳中總有一些精致的幾何圖形,在鞋墊厚實的線條上總能看到艷麗的花朵形象,在枕頭精細的構圖中滿是美好的花草圖案。雖然布料有些粗糙,色彩有點單調,但是它們卻實實在在地游走在我的腳上,熨帖在我的腦畔,穿戴在我的身上,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溫暖了艱難而又快樂的少年時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確實,曾經(jīng)為生活而延續(xù)下來的針線活,在鄉(xiāng)村家庭婦女的生活煙火中化成一縷縷綿綿的愛心和暖暖的希望,滋潤了那段物質生活還不富裕、文化生活有點單調的時光。</span></p> <p class="ql-block"> 非遺不但溫暖湟水人家的節(jié)日習俗,還能溫暖樂都人民的日常生活。留存在湟水人家的指尖技藝刺繡,就是滲透進人們?nèi)粘I畹臉范挤沁z。在峰堆鄉(xiāng)的錦峰刺繡和夢圓居安置區(qū)蘆花鄉(xiāng)的蘆盛刺繡,就像兩朵盛放在湟水河畔的非遺花朵,洋溢著樂都刺繡文化的迷人芳香。錦峰刺繡的傳承人周彥解說了刺繡的技藝、作品及傳承情況。在生活的閑暇時光里,繡娘們用靈巧的手編制著幸福的生活、美好的追求。她們在人們?nèi)粘I钣闷飞侠C上花鳥蟲魚,繡上青山綠水,繡上天光云影,繡上亭臺樓閣,繡上生活里的一切美好圖像,讓鞋墊葳生花,讓荷包花團錦簇,讓團扇濃淡相宜,讓背包熠熠生輝,讓畫像立體生動。在錦峰和蘆盛的展覽館里我欣喜地看到,一件件實用的生活用品籠上了藝術的神韻,一個個精巧的刺繡產(chǎn)品披上了文化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在蘆盛刺繡館,我看到兩個老年繡娘正在一針一線地繡著一個承載金色麥穗的福袋。只見靈巧的手上拉下拽,銀色的針左勾右連,彩色的線前緊后松。不一會兒,潔白的綢布上金色麥穗就風生水起,色彩分明,圖畫生動,極具精致而立體的藝術美感。</p> <p class="ql-block"> 湟水兩岸的婦女們自覺地用勤勞而靈巧的手,為親人們編制著日子的美好和生活的幸?!,F(xiàn)在,生活用品日益用智能機器大規(guī)模復制時,那些曾經(jīng)融入日常生活的布鞋、鞋墊、荷包、枕頭、服裝等逐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婦女的傳統(tǒng)針線活逐漸消失在記憶里。但錦峰刺繡和蘆盛刺繡卻以新的方式繼續(xù)傳承著刺繡的非遺文化技藝,將樂都彩陶、鳳凰山朝陽閣、南山積雪等地理文化符號繡成栩栩如生的藝術精品,將更多的沙發(fā)枕等生活用品打造成承載刺繡藝術的物質載體,推向青海,推向世界。</p><p class="ql-block"> 峰堆鄉(xiāng)和蘆花鄉(xiāng)柔媚的針線活,在繡娘靈巧的手中嫵媚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而城臺鄉(xiāng)河東村馬國財?shù)呐=枪谱鞴に嚕瑒t將剛健的牛角弓制作激活了南山射箭的陽剛記憶。南山射箭是樂都久負盛名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是矯健的藏族男兒展露剛健勇武性情的民間活動。在端午節(jié)的浪漫節(jié)日里,激烈活潑的射箭比賽活動為節(jié)日增添了一份別樣的喜慶氣息,深受南山人民群眾的熱愛。</p> 弓箭拉伸的樂都非遺 <p class="ql-block"> 有傳統(tǒng)的射箭活動,就少不了弓箭的手工制作。因此,傳統(tǒng)牛角弓的制作技藝為南山射箭提供了有力的物質支撐。南山傳統(tǒng)牛角弓的制作技藝也因其獨特的制作技藝,列為省級非遺文化遺產(chǎn)名錄。雖說制作技藝不像刺繡一樣的柔媚靈巧,但也有百煉鋼化為繞指柔的功夫和技藝。傳統(tǒng)牛角弓的制作也是一門融合經(jīng)驗與智慧的獨門絕技。在掛滿牛角弓的工坊里,傳承人馬國財自豪地拿著如弦月一樣的牛角弓,講述了從選材、彎弓、定型、粘膠到裝飾等復雜的工藝,講述了牛角弓柔性大、不變形、精準度高的獨特優(yōu)勢,講述了牛角弓遠銷海內(nèi)外的經(jīng)濟價值。讓人不由地想到冷兵器時代,弓箭曾經(jīng)射落的戰(zhàn)斗歲月。</p><p class="ql-block"> 雖然我的生活中未能參與只識彎弓射大雕的善射競賽,但是面對掛在制作工坊里一張張美如弦月的牛角弓,我知道,那一張張彎弓就是南山民眾對久遠的冷兵器時代的深情回眸,一支支利箭就是南山善射民眾對狩獵歲月的鮮活記憶。而傳承人馬國財對牛角弓技藝的執(zhí)著追求,則是對樂都南山民眾善射傳統(tǒng)文化的深情守護。樂都非物質文化在平常日子里歇息著,但在每年的節(jié)日里又會重新開始,延續(xù)曾經(jīng)的溫暖記憶。延續(xù)中繼承,開始中創(chuàng)新。不管時代怎么變化,煙火里的樂都非遺始終在時代的洪流中變革與發(fā)展著,在歷史的天空里演進與輝耀著。</p><p class="ql-block"> 在一場淋漓的秋雨中,扣開了樂都非遺文化的門扉,讓我在湟水河浩蕩的河水和南北兩岸縱橫的山谷中,品味了樂都豐富而多彩的非遺文化風韻。我深切地感到,經(jīng)歷過歷史風雨的樂都非遺依然有頑強的生命力,在溫暖的生活煙火里,連綿不絕地潤澤著肥沃的河湟大地,滋潤著湟水人家的幸福生活,氤氳著樂都人民的文化世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樂都非遺抒懷</p><p class="ql-block">湟水激蕩千年流,滋養(yǎng)樂都非遺色。</p><p class="ql-block">九曲燈陣舞黃河,一張角弓守綠野。</p><p class="ql-block">花謎燈會映天星,封神竹馬詠秦歌。</p><p class="ql-block">最是指尖針線美,盡繡河湟人間樂。</p> <p class="ql-block"> 找尋樂都非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秋雨迷蒙的路上</p><p class="ql-block">扣開湟水河岸的非遺門扉</p><p class="ql-block">你們?nèi)邕z落在時間隧道里的珍珠</p><p class="ql-block">一路輝光 一路錦繡</p><p class="ql-block">溫暖了我曾經(jīng)的文化記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燈籠里閃亮的蠟燭光芒</p><p class="ql-block">布帛上靈動的針腳紋路</p><p class="ql-block">牛角中緊繃的弓弦弧線</p><p class="ql-block">還有被藏起來的許多生活煙火</p><p class="ql-block">都在我記憶的溫床上喚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驚喜地觸摸</p><p class="ql-block">竹馬子在春節(jié)的社火里奔跑</p><p class="ql-block">黃河在元宵節(jié)的燈火里流轉</p><p class="ql-block">弓箭在端午節(jié)的酒香里飛翔</p><p class="ql-block">針線活在繡娘的巧手間生花</p><p class="ql-block">你們就這樣滋潤了我的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平常的日子里</p><p class="ql-block">你們在記憶的角落里沉睡</p><p class="ql-block">但你們的沉睡不是逃避</p><p class="ql-block">而是為了夢醒后再次的璀璨綻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煙火里的非遺</p><p class="ql-block">你們把日常生活結晶成了浪漫的詩</p><p class="ql-block">而我在風雨中找尋詩歌里的生活</p><p class="ql-block">在生活的煙火里守護你們的詩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