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古代傣語為“勐巴拉那西”,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樂土”。<div> 傣族園 所在的 勐罕,傣語意為“卷”。傳說佛陀曾到訪此地,當(dāng)?shù)厝擞玫靥轰伒赜臃鹜樱逊鹜幼哌^的地毯卷起來,故得名。<div> 后來漢族人又把它命名為 橄欖壩。</div></div> 西雙版納傣族園,以其獨特的風(fēng)情和魅力,吸引著無數(shù)游客。<div> 要感受東南亞宗教的神秘與莊重,體驗潑水節(jié)的快樂與激情,來西雙版納,有著最炫民族風(fēng)的 傣族園 一定別錯過。</div><div> 有人說,“到西雙版納不到 橄欖壩 等于沒有到西雙版納,到 橄欖壩 不到 傣族園 等于沒有到 橄欖壩?!?lt;br></div> 西雙版納傣族園,位于西雙版納 橄欖壩,南傍 瀾滄江,北依 龍得湖,占地面積3.36平方公里。<div> 景區(qū)內(nèi)有保存完好的五個傣族自然村寨,曼將、曼春滿、曼聽、曼乍、曼嘎。</div><div> “曼”在傣語中就是村寨。其中 曼春滿 和 曼聽 是兩個較大的寨子,其名稱含義分別為“花園寨”、“宮廷花園寨”。</div> 傣族園 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yùn)。這里的 曼春滿佛寺、曼聽佛寺 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積淀了豐富、厚重的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div> 傣族園 是一座活著的民族歷史博物館,集中展示了傣族歷史、文化、宗教、建筑、生活習(xí)俗、服飾、飲食、生產(chǎn)生活等,為民俗生態(tài)旅游精品景區(qū)。<br></div> 孔雀園<br> 傣族園 是西雙版納之魂,是全面展示傣文化的重要場所。<div> 其特色在于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為一體,有旖旎的亞熱帶風(fēng)光、濃郁的傣家生活習(xí)俗、典型的傣家竹樓造型、傳統(tǒng)的手工藝制作、神秘的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div> 除了傣族文化的浸潤,傣族園 也承載著西雙版納得天獨厚的自然美景。<div> 四季如春,鳥語花香,這里有茂密的原始森林,繁茂的叢林花卉和各種珍稀動植物;清澈的溪水,跳躍著歡快的魚兒,還有翩翩起舞的天鵝。獨特的自然景觀,讓每一位來到這里的游客流連忘返,享受著大自然帶來的寧靜和愉悅。</div> 2006年5月,知名作家 舒婷、關(guān)仁山、張昆華,孫惠芬、歐之德 等來傣族園采風(fēng)后,被多姿多彩的民族風(fēng)情和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所傾醉,發(fā)出這樣的感慨:云南因西雙版納而有名,西雙版納因傣族園而美麗。<div> 一曲《想找竹樓安個家》唱出橄欖壩這個溫柔多情的傣鄉(xiāng)的無窮魅力;一出《天天歡度潑水節(jié)》演繹了這個古老邊疆民族和諧歡樂的節(jié)日盛宴。</div> 六十年代初著名散文家 馮牧 在 曼聽 到 曼乍 的林間小路上,幸遇蝴蝶盛會,寫下名篇《瀾滄江邊的蝴蝶會》。 千年不變的村寨群落,千年積淀的民俗風(fēng)情,旖旎的亞熱帶庭院風(fēng)光,神奇的佛教文化,花果飄香的世外桃源,素有孔雀羽翎之美稱。<div> 傣族園 濃縮了傣民族文化的精華,可謂:“一日作客橄欖壩,夜夜夢回傣族園”。</div> 在傣族,每個村寨都有寺廟和佛塔。<br> 幢幢精巧別致的傣家竹樓和佛寺古塔掩映在綠樹叢中,透著一種自然、純樸、寧靜。竹樓周圍栽種著香蕉、芒果、荔枝、木奶果、蕃木瓜等熱帶水果,還有高大挺拔的椰子樹、貝葉棕樹和亭亭玉立的檳榔樹,把傣家竹樓打扮得格外妖嬈。 曼春滿佛寺,又名“勐罕春滿大佛寺”,位于橄欖壩 曼春滿 村西側(cè),占地面積約38678方米。<br> 曼春滿 是傣語,意為花園寨。<div> 傳說景洪 宣慰使 曾經(jīng)派人到此栽花,后發(fā)展成村寨,故名。<br></div> 曼春滿佛寺 傳說是佛教傳入西雙版納后修建的第一座佛寺。<div> 由 釋迦牟尼 的布朗族弟子 底卡班約 建于佛歷1126年,即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建寺前 底卡班約 經(jīng)緬甸進(jìn)入 景洪,在 勐罕 傳教,當(dāng)時現(xiàn)西雙版納地區(qū)還沒有佛寺,于是通過化緣始建了 曼春滿佛寺。</div> 1400多年來,曼春滿佛寺 屢建屢毀。<div> 南宋時期(1260年)首次重建。清乾隆七年(1742年)與嘉慶元年(1796年)歷經(jīng)兩次修繕,形成現(xiàn)存清代建筑主體。</div><div> 20世紀(jì)60年代原建筑遭損毀,現(xiàn)存大殿、佛塔等為20世紀(jì)70年代末重建。<br></div> 2013年3月5日,曼春滿佛寺 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 曼春滿佛寺 是橄欖壩的中心佛地,每逢重要的佛教活動日,信徒和僧侶們都會聚集于此朝拜。其建筑工藝和紋飾精美絕倫,是西雙版納南傳上座部佛寺建筑的代表作,是攝影、觀賞的絕佳地點。 曼春滿佛寺 的香火旺盛,這里的佛寺、佛塔、飄渺的香火和瑯瑯的誦經(jīng)聲,幽靜又神秘。 曼春滿佛寺 在東南亞一帶名聲顯赫,每逢重大佛事時,泰國、緬甸、老撾、斯里蘭卡、西雙版納等地的僧侶和信眾都會到 曼春滿佛寺 誦經(jīng)和朝拜。<div> 泰國國王10多次御賜 袈裟 布施于 曼春滿佛寺。</div> 曼春滿金塔 在 曼春滿佛寺 西北側(cè),大概和寺建于同一時期。 佛塔金碧輝煌,建筑形制與緬甸仰光的大金塔類似,頗具異域風(fēng)情。 曼春滿佛寺 的兩道門都很獨特,正門是三層脊的門樓,門樓上雕塑吉祥鳥。<div> 門兩側(cè)各雕塑一位手拿木棍的守衛(wèi)者。門頭上用傣文和漢文寫著勐罕春滿大佛寺字樣。</div><div> 另一道門為佛塔造型,這在佛教的各種宗派中都顯另類,門樓上面雕刻著孔雀開屏,門前是兩只鎮(zhèn)邪石雕靈獸,傣語稱“拉嘎”。</div> 另一道門為佛塔造型,門樓上面雕刻著孔雀開屏。門前是兩只鎮(zhèn)邪石雕靈獸,傣語稱“拉嘎”。 正門是三層脊的門樓,門樓上雕塑吉祥鳥。<br> 門兩側(cè)各雕塑一位手拿木棍的守衛(wèi)者。 門頭上用傣文和漢文寫著“勐罕春滿大佛寺”字樣。 曼春滿金塔 由一大四小五座佛塔組成,共立于一個正方形基座上。<br> 主塔通高約12米,為平面折邊“亞”字形須彌座疊砌而成,覆鐘式塔身,塔尖懸掛銅鈴,塔剎由圓形仰蓮臺與相輪、寶傘、銀鈴組成。<div> 小塔下設(shè)佛龕。臺基四方立著石雕靈獸“拉嘎”。<br></div> 曼春滿佛寺 現(xiàn)存建筑為清代風(fēng)格,由山門、大殿、戒堂、佛塔、藏經(jīng)閣、鼓樓、僧舍等組成。<br> 曼春滿佛寺 建有佛寺大殿“維罕”、經(jīng)室“哄坦”、僧舍“哄暖”和一座金塔。<div> 大殿、經(jīng)室、僧舍之間有引廊相銜。<br></div> 西雙版納傣族佛寺建筑,以重檐多坡面平瓦建筑為主。屋頂坡面由多層相疊而成,屋頂使用長方形片瓦,瓦尾鉤在平形的竹制橫椽之上。 屋頂坡面陡峭,以利排水。 大殿在正門前方,殿內(nèi)高大寬闊,金碧輝煌。<div> 屹立于中央的大殿是建筑群的主體,采用墻柱式重檐結(jié)構(gòu),占地490平方米,大殿長23.5米,寬21米,呈長方形。采用44根直徑0.4-0.6米的圓柱支撐,圓柱都以紅色為基色,用金粉繪制圖案作飾品,顯得金碧輝煌。</div><div> 屋脊兩端設(shè)吉祥鳥陶飾。<br></div> 殿的正中供奉著一尊高4米多的 釋迦牟尼 佛祖金身塑像,佛祖像前,并排供有5尊小佛。<div> 殿內(nèi)設(shè)有坐壇,供拜佛的僧侶誦經(jīng)打坐。<br></div> 建筑充滿了異域風(fēng)情,金碧輝煌并裝飾以靚麗的色彩,雕刻精美絕倫,在肅穆莊重的宗教氛圍內(nèi)又給人華麗之感。<div> 香火旺盛,走在其中,煙火繚繞,僧人的誦經(jīng)聲、鐘鼓聲在耳邊縈繞,神秘又神圣。</div> 鼓樓在大殿的右側(cè),造型奇特,鼓樓的四層房脊上建有小塔,大鼓擺放在上面。鼓樓外的空地上雕了三頭白象,合力抬著一尊金色的“四面佛”。 畫廊繪有 曼春滿佛寺 的著名經(jīng)畫,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價值,講述的是《召爹米轉(zhuǎn)世》和《釋迦牟尼的故事》,描述了傣族先民對佛祖的敬仰,及勐罕橄欖壩5個傣族村寨跨越上千年的生活故事,生動逼真地展示了傣族先民的生產(chǎn)、生活情景及對佛的形象化理解和敬仰。 兩千多年前,印度人把佛教傳入斯里蘭卡、泰國、老撾、緬甸,又傳到我國云南傣族地區(qū),稱為南傳佛教。<div> 據(jù)說 曼春滿佛寺是南傳佛教傳入西雙版納后修建的第一座佛寺。民眾不斷擴(kuò)建 曼春滿佛寺,追求信仰的人紛紛而來。不久,以 曼春滿佛寺 為中心,逐漸發(fā)展成 曼將、曼春滿、曼乍、曼聽、曼嘎 5個村寨,每個寨子各自修建了佛寺。</div> 公元1180年,大理國傣族首領(lǐng)詔真征服了瀾滄江/湄公河中游地區(qū)彝族各國,在瀾滄江畔修建王城"景隴",組建歷史上第一個傣族封建王國"勐泐",“景隴金殿國”誕生。<div> 傣王把自己的土地劃分成12份,每份1000畝田地——傣語“西雙"為十二的意思,“版納”是一千畝之意,即西雙版納名稱的由來。</div> 一座壯觀、精美、古老的佛寺、佛塔昭示著佛家的久遠(yuǎn),也昭示著它們在傣家人心目中非同尋常的地位。 注: 文中部份文字摘自”百度百科“ 等網(wǎng)絡(luò)資料 Qi Hang 攝影 制作 于 2025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