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字/編輯/圖片/櫻滝</p><p class="ql-block">音樂/網(wǎng)絡(luò)(半壸沙)</p> <p class="ql-block">時光匆匆流逝,從青蔥少年到兩鬢斑白,一路走來,風(fēng)雨兼程。從懵懂無知到沉穩(wěn)老練,歲月在指尖滑過,留下的是無數(shù)的磨礪與感悟,是酸甜苦辣交織的百味人生。那些年,我從城市走向鄉(xiāng)村,從喧囂步入寧靜,走過田間地頭,踏過泥濘山徑,也走進(jìn)了最真實的人間煙火。那段上山下鄉(xiāng)的歲月,是我生命中最深沉的一頁,銘刻在心,難以磨滅,成為我一生中最寶貴的記憶。</p> <p class="ql-block">安源村的青年們,是我記憶中最鮮活的剪影。</p><p class="ql-block">無論是英氣勃勃的小伙子,還是溫婉可人的姑娘,他們與我們這些知青之間,結(jié)下了深厚的情誼。阿保和木生兄弟勤勞樸實,家中的重?fù)?dān)早早落在他們肩頭。記得那年初冬,阿保相親,特地請我和采蓮前去“把關(guān)”。我們欣然應(yīng)允,為他出謀劃策,最終促成姻緣。來年春節(jié),他便迎娶新娘入門,婚宴、定親酒、滿月酒,每一場都少不了我們的身影。而阿福、阿斌、阿洛三個小弟,年紀(jì)雖小,卻熱情洋溢,與我們朝夕相處,教我們插秧割稻,帶我們摸田螺、抓泥鰍。夜晚,他們圍坐在我們的小屋中,聽我們唱《草原之夜》,笑聲盈盈,久久不散。那張在縣城合影的老照片,是我們青春歲月里最珍貴的見證。</p> <p class="ql-block">照片中前后兩排正中的兩位姑娘,是大隊書記的女兒,她們已為人婦,其余的尚待字閨中,是那個時代農(nóng)村姑娘的真實寫照。謝世?書記的大女兒秀金是小學(xué)教師,文質(zhì)彬彬,丈夫在縣郵電局工作;秀英是秀金的妹妹,丈夫是大隊的赤腳醫(yī)生,她依舊在村里辛勤勞作;桂英是生產(chǎn)隊長的大女兒,年紀(jì)最輕,性格活潑陽光,也很潑辣,與我們格外親近。她們像姐妹般陪伴我們走過那段歲月,帶我們進(jìn)深山采楊梅、摘榛子、挖竹筍。在青黃不接的日子里,她們教我們?nèi)绾卧跓o菜可食時,挖苦筍充饑,用仔瓜皮腌制咸菜。她們不僅教會我們生存的技巧,更用真誠與熱情,溫暖了我們異鄉(xiāng)人的心。</p> <p class="ql-block">肖隊長是生產(chǎn)隊里最令人信賴的中年漢子,憨厚樸實,身材結(jié)實,笑容可掬。知青初到安源村,便是由他一手安排。他帶我們走進(jìn)廚房,只見劈好的柴火整齊堆疊,松明也早已備好。屋外的方桌與四條長凳,正好容納我們七人。第一頓飯,我們手足無措,從未用過大鍋灶。是肖隊長親自示范,點(diǎn)燃松明,架起柴火,火光映紅了我們的臉龐。他又叫來妻子,教我們淘米、控水、煮飯。在他們的指導(dǎo)下,我們第一次吃上了熱騰騰的米飯,那一刻,心中滿是感激與溫暖。過了幾天,我們向肖隊長要一個面板和撖面積杖,尚隊長很快就拿了個新門板給我們當(dāng)面板,還特意做了大小兩個撖面棍,我們非常高興,從此以后我們經(jīng)常撖面條、烙餅和包餃子吃。</p> <p class="ql-block">肖隊長不僅帶我們下田勞作,還親自教我們種菜。他教我們翻地整畦,播種澆水,耐心講解每一道工序。該種什么蔬菜,我們一竅不通,只能聽從肖隊長點(diǎn)撥。他說要種木薯,我們初聽時竟不知為何物,還以為是山上的野果,后來才知那便是今日常見的山藥。當(dāng)?shù)厝藢⑸剿幠コ煞?,摻入米湯煮成糊,加鹽調(diào)味,很好吃。然而我們這些知青種菜始終不得其法,種的木薯和蔬菜都爛在地里,總是不盡如人意,常常面臨無菜可吃的窘境,不得已時,只能悄悄到村民的自留地里摘些青菜解燃眉之急。</p> <p class="ql-block">知青下鄉(xiāng)的日子,如白駒過隙,一年后大家陸續(xù)調(diào)離,我也在三年后告別了安源村。離村那天,肖隊長的妻子將幾個煮好的雞蛋塞進(jìn)我手中,眼中滿是不舍與祝福。那一刻,我哽咽難語,只覺心頭沉甸甸的。下午在城關(guān)火車站,村里的小伙子們前來送行,他們揮舞著手臂,目送我踏上新的征途,那一幕,至今仍在我腦海中清晰如昨。三年的插隊生活雖不長,卻讓我與這片土地、這些淳樸的鄉(xiāng)親結(jié)下了深厚的情誼。鄉(xiāng)戀如酒,愈久愈濃;鄉(xiāng)情似水,流淌心間,永難割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