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心口呀莫要這么厲害地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灰塵呀莫把我眼睛擋住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手抓黃土我不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緊緊兒貼在心窩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幾回回夢里回延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雙手摟定寶塔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千聲萬聲呼喚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母親延安就在這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年少時就非常喜歡這首由著名詩人賀敬之創(chuàng)作于1956年,以陜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寫成的 《回延安》,被他對延安的深切懷念和贊頌所感染,對革命圣地延安產(chǎn)生強烈向往。今年“七一”前夕,我們來到延安,登臨寶塔山,漫步延河畔,觀文物,探窯洞,瞻仰革命舊址,緬懷偉人先賢,實現(xiàn)了多年的愿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延安位于陜西省北部,是一座悠久的歷史文化名城,也是近代中國革命的圣地,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老一代革命家曾在這里生活戰(zhàn)斗13年,領(lǐng)導(dǎo)了全國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使中國革命從這里出發(fā)走向全國勝利,延安因此被喻為中國革命的燈塔,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搖籃,被列為全國“三大”教育基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延安十三年”也稱“延安歲月”和“延安時期”,狹義地講,是指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從瓦窯堡到延安,至1947年3月18日撤離延安轉(zhuǎn)戰(zhàn)陜北,這10年的歷史;廣義地說,從1935年10月19日毛澤東率陜甘支隊(中央紅軍主力)長征抵達陜北吳起鎮(zhèn),直至1948年3月 23日,毛主席和中共中央從吳堡縣東渡黃河離開,這13年的歷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延安是中國工農(nóng)紅軍萬里長征勝利的落腳點。1935年到1948年,以延安為中心的陜甘寧邊區(qū)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的政治指導(dǎo)中心和中國人民解放斗爭的總后方。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國共產(chǎn)黨人,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延安如燈塔,讓無數(shù)愛國志士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延安窯洞里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的光芒,代表著中華民族前進的方向??谷諔?zhàn)爭時期,陸續(xù)4萬余名知識青年拼死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到延安去”的呼喊,響徹中國大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延安是中國革命的紅都,也是全國紅色革命舊址數(shù)量最大、分布最廣、規(guī)格最高的地方。全市共有革命舊址445處,僅市區(qū)就有168處,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黨中央在延安時留存的重要舊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47年春,國民黨軍隊向陜甘寧邊區(qū)發(fā)動重點進攻,3月18日,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主動撤離延安。國民黨軍隊占領(lǐng)延安后,許多革命舊址遭到嚴重破壞。新中國成立后,部分革命舊址得到了修復(fù)。</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延安革命遺址</b><span style="font-size:18px;">,包括鳳凰山、楊家?guī)X、棗園、王家坪等革命舊址。這里有黨中央機關(guān)舊址、中央軍委和八路軍軍部舊址,還有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少奇、任弼時,彭德懷等人的舊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61年3月4日,延安革命遺址被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延安革命紀念地景區(qū)</b>,<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寶塔山、棗園革命舊址、楊家?guī)X革命舊址、中共中央西北局舊址、延安革命紀念館組成。景區(qū)是延安445處革命遺存中的經(jīng)典代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革命傳統(tǒng)、延安精神三大教育示范基地,全國首批紅色旅游經(jīng)典景區(qū)。</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寶塔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稱嘉嶺山,位于延安城東,延河之濱,因山上有塔(嶺山寺塔),故通常稱作寶塔山。寶塔山高1135.5米, 為周圍群山之冠,在山上可以鳥瞰延安整個城區(qū)。山上寶塔,始建于唐,現(xiàn)為明代建筑。平面呈八角形,九層,高約44米,樓閣式磚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期間,延安是中國革命的中心和總后方,寶塔山也聞名遐邇,成為革命圣地延安的重要標志和象征,成為了無數(shù)人魂牽夢縈的地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務(wù)院將延安寶塔歸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延安革命舊址之中。1953年版第二套人民幣二元券正面圖案為"延安寶塔山"。中華人民共和國1955年頒授的獨立自由勛章,核心圖案就是寶塔山。延安寶塔山在中國人民心中具有神圣地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早在盛唐時代,山上就建有寶塔,北宋時期,韓琦、范仲淹等一代名將,在寶塔山屯兵設(shè)寨 ,戍邊御敵,留下眾多文物古跡。明清時期,廟宇林立,紅極一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寶塔山下還有歷代遺留下來的摩巖刻字多處,范仲淹題刻的“嘉嶺山”隸書最著名,還有“胸中自有數(shù)萬甲兵”等題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寶塔山融歷史文物和革命遺址為一脈,集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為一體。登臨其上,圣地景色盡收眼底,高原風(fēng)光一覽無余,“只有登上了寶塔山,才算是真正到了延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寶塔山燈光秀,夜景璀璨奪目,燈火通明。</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王家坪革命舊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延安城西北約1公里處,隔延河與延安城相望。占地60多畝。1937年1月開始,這里是中共中央軍委和八路軍總司令部(后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部)的所在地,也是毛澤東、朱德、彭德懷、葉劍英、王稼祥等領(lǐng)導(dǎo)同志住過的地方。黨中央進駐延安后,軍委和總部機關(guān)在這里領(lǐng)導(dǎo)根據(jù)地軍民堅持了八年抗戰(zhàn)。日寇投降后,又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全面進攻。1947年3月18日,毛澤東、周恩來率部由這里撤離,轉(zhuǎn)戰(zhàn)陜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王家坪革命舊址原為南北兩院,南院為政治部,有軍委禮堂、毛澤東、周恩來舊居等;北院為司令部,有朱德、彭德懷、王稼祥、葉劍英舊居和作戰(zhàn)研究室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47年3月,國民黨占領(lǐng)延安后,這里的部分建筑遭到破壞,1949年按原樣進行了修復(fù)。</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軍委禮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是一座土木石結(jié)構(gòu)的7間高大寬敞四角翹起的大瓦房,整個禮堂可容納近千人人開會,當年軍委和總部的一些大型會議和晚會等集體活動都在這里舉行。</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毛澤東會客室</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軍委禮堂東側(cè),有兩間普通的平房,原是政治部會議室。1946年1月,毛澤東由棗園搬到王家坪后,這里就作為毛澤東會客的地方。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毛澤東舊居</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毛澤東會客室東面的土坡下,有兩孔石窯洞,原住著政治部主任王稼祥,毛主席搬來后,讓給了主席住,是毛澤東的辦公室和寢室。1946年1月至1947年3月,毛澤東曾住在這里。門前有一石桌,是毛澤東送他的長子毛岸英到農(nóng)村勞動時談話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周恩來舊居</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里同為軍委總政治部組織部舊址,1947年3月12日,周恩來從棗園移住這里,協(xié)助毛澤東進行保衛(wèi)延安和戰(zhàn)略轉(zhuǎn)移,3月18日同毛澤東率領(lǐng)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機關(guān)從這里出發(fā)轉(zhuǎn)戰(zhàn)陜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院分為前后兩院,前院有軍委會議室,朱德同志經(jīng)常在此召開重要會議,后院住朱德、彭德懷等領(lǐng)導(dǎo)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朱德舊居</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軍委參謀部后院,3個朝南的石窯洞,1941年3月,朱德總司令從楊家?guī)X搬到這里,一直住到1945年8月離開。三孔窯洞右起分別為辦公室、會客室、寢室。右側(cè)三孔窯洞曾住過黃華等工作人員。</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彭德懷舊居</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參謀部前院,有3孔石窯洞。 1943年3月,彭德懷副總司令由華北敵后回到延安,起先住在楊家?guī)X,后來搬到棗園,1947年3月初,為了指揮延安保衛(wèi)戰(zhàn),彭德懷由棗園遷往這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彭德懷舊居?xùn)|側(cè)有一間平房,是軍委資料室,另外幾間是</span><b style="font-size:18px;">軍委會議室</b><span style="font-size:18px;">,軍委首長經(jīng)常在此召開會議。</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葉劍英舊居</b><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參謀部院后的山腰上,有一棟三間飛檐式平房。1943年葉劍英參謀長遷居于此,1947年3月撤出延安。</span><b style="font-size:18px;">王稼祥舊居</b><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軍委禮堂后邊的山腰上,是兩孔面向西南的石窯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當年這里的軍委機關(guān)有秘書廳(后改為辦公廳)、作戰(zhàn)部、高參室、外事組、作戰(zhàn)研究室、資料室、總務(wù)處、通訊處等;總部機關(guān)有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等。</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防空洞</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抗日戰(zhàn)爭中,為防止日寇飛機轟炸,開鑿了這個防空洞,全長50余米,寬1.2米,高1.8米,防空時可作辦公用。1947年3月,國民黨飛機轟炸延安時,毛澤東、周恩來在此防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桃林公園</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軍委與總部在此居住時,開辟建成的一個娛樂場所,占地12畝,因園中遍布桃樹而得名。園內(nèi)有露天舞場、籃球場、養(yǎng)魚池、俱樂部等。</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棗園革命舊址</b>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延安市城西北8公里處,這里原是一家地主的莊園,中共中央進駐延安后,為中央社會部駐地,遂改名為“延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43年10月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書記處由楊家?guī)X遷駐此地,期間,繼續(xù)領(lǐng)導(dǎo)全黨開展了整風(fēng)運動和解放區(qū)軍民開展的大生產(chǎn)運動,籌備了中國共產(chǎn)黨七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47年中共中央撤離延安后,國民黨軍隊對延安進行了毀滅性破壞,棗園也遭到嚴重損壞。1953年后,人民政府開始陸續(xù)依照原貌維修。1961年3月4日,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棗園是一處園林式庭院,院內(nèi)樹木蔥郁,綠草如茵,“幸福渠”橫穿園林而過。園林中央坐落著中央書記處禮堂,依山分布著5座獨立的院落,分別是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少奇、任弼時、張聞天、彭德懷等中央領(lǐng)導(dǎo)的舊居。后溝西山下是毛澤東發(fā)表《為人民服務(wù)》的講話臺和中央社會部舊址。</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共中央行政辦公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央軍委作戰(zhàn)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共中央機要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央管理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共中央書記處禮堂</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是一座蘇式小禮堂,周圍比較開闊,綠草如茵,除了開會外,這里還是中央書記的餐廳,另外也搞舞會和放電影,1945年毛澤東接受蔣介石的邀請去重慶談判的決策就是在這里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做出的。</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五大書記銅像</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進入領(lǐng)導(dǎo)人居住區(qū)前,可以看到當時中央五大書記(任弼時、周恩來、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在一起昂首闊步的銅像,雕刻的惟妙惟肖。</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窯洞</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棗園里的窯洞大體分為三層,錯落有致,散布在整個園子里。這里五大書記和其他幾位中央領(lǐng)導(dǎo)人所住過的窯洞都有,里面展出了他們自己或者他們和配偶的珍貴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任弼時舊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張聞天舊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周恩來舊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毛澤東舊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王稼祥舊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朱德舊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彭德懷舊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劉少奇舊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防空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楊家?guī)X革命舊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延安市城北2公里處楊家?guī)X村,是中共中央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所在地。先后有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張聞天、王稼祥、彭德懷、陳云、李富春、楊尚昆、鄧小平、王明等近20位領(lǐng)導(dǎo)人在此居??;中央辦公廳、中央組織部、中宣部、統(tǒng)戰(zhàn)部等20多個中央機關(guān)在此生活戰(zhàn)斗10余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楊家?guī)X是黨中央號召大生產(chǎn)運動的策源地,是延安整風(fēng)運動的指導(dǎo)中心,中共七大和延安文藝座談會在此召開,毛主席《新民主主義論》、《紀念白求恩》、《改造我們的學(xué)習(xí)》等43篇重要文章在此撰寫。1947年胡宗南轟炸延安城,這里的許多建筑遭到破壞,全國解放后陸續(xù)修復(fù),直到1953年正式開放。</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毛澤東舊居</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38年11月,毛主席由鳳凰山麓移住這里。1940年秋,因修建中央大禮堂搬到棗園,1942年又搬回楊家?guī)X。1943年10月,又由此移住棗園。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從1937年1月13日,中央機關(guān)搬到延安,一直到1947年3月18日離開延安,毛主席在延安住了10年之久,先后移住過12處,此地是毛澤東等中央領(lǐng)導(dǎo)同志在延安居住時間最長的駐地</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毛主席種過的菜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央辦公廳舊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辦樓1941年建成,狀如飛機,俗稱“飛機樓”。一樓為圖書室和食堂餐廳,著名的延安文藝座談會在此召開;二樓為任弼時等的辦公室和會議室;三樓為政治局會議室。</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周恩來舊居</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39年6月,周恩來由重慶回延安后住在這里。</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朱德舊居</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40年5月,朱德由太行抗日前線回到延安后住在這里。1941年3月,由此移住王家坪。</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劉少奇舊居</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42年底,劉少奇由華中回到延安后住到這里。1943年10月,由此移住棗園。</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央大禮堂</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42年建成,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中央大禮堂隆重召開了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捌叽蟆币恢腥珪x舉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為中央書記處書記,毛澤東為中央委員會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書記處主席。毛澤東思想開始寫在黨的旗幟上,成為全黨的指導(dǎo)思想。</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共七大會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走進中央大禮堂,里面的陳設(shè)仍然保持著“七大”會議時的風(fēng)貌。</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毛澤東會見美國記者安娜的石桌</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46年8月,毛澤東在楊家?guī)X窯洞前的小石桌旁,會見了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針對當時流行的“恐美病”,提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舊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延安革命紀念館</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延安市寶塔區(qū)西北延河?xùn)|岸,距城1公里處。延安革命紀念館成立于1950年7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后最早建成的革命紀念館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延安革命紀念館占地面積238畝,主體建筑面積29853平方米,基本陳列面積10677平方米。擁有館藏文物近3.6萬件,歷史照片1萬余張,圖書3萬余冊。是一座集收藏、展示、研究、宣傳為一體的革命紀念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紀念館前重溫入黨誓詞</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延安清涼山景區(qū)</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涼山位于延安城區(qū),隔延河與寶塔山、鳳凰山相望,山勢高聳峻俏,廟宇錯落有致,是延安的標志性景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涼山為道教合一的圣地,道觀始建于隋代,興盛于明代,經(jīng)過了多次重修。解放戰(zhàn)爭時期,這里曾是中央印刷廠、中央出版發(fā)行部、中共新華通訊總社、新華廣播電臺、解放日報社、邊區(qū)群眾報社、新華書店等所在地,是新中國新聞事業(yè)的發(fā)祥地和搖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涼山山高100 多米,方圓約4 公里,現(xiàn)已建成清涼山公園。園內(nèi)樹木蔥郁,地勢陡峻。主要古跡有清涼寺、崇正書院、掃葉樓、駐馬坡、翠薇園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涼山也是革命圣地延安象征之一,陳毅《詠“七大”開幕》云:“百年積弱嘆華廈,八載干戈仗延安。試問九州誰做主,萬眾矚目清涼山?!?lt;/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涼山的古跡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萬佛洞為代表的石窟群,它們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另一類則是包括解放日報社等革命舊址在內(nèi)的珍貴文物,它們見證了革命的艱辛歷程。</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國人民抗日大學(xué)(簡稱“抗大”)紀念館</b>,<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延安市北二道街原抗大舊址,抗大原建筑毀于戰(zhàn)火已不存在,1964年在原址修建了抗大校史展覽室,后改建為抗大紀念館。該舊址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延安時期培養(yǎng)抗日軍政干部的重要歷史場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延安抗大是我黨培養(yǎng)高級指戰(zhàn)員的學(xué)校,正副校長由林彪、劉伯承擔任,毛澤東任教育委員會主席,羅瑞卿為教育長,劉亞樓為訓(xùn)練部長,從這里走出了無數(shù)抗戰(zhàn)名將。最引人注目的第一批第一科有學(xué)員38人,他們在1955年初次授銜時,最低軍銜是中將,其中比較有名的有羅榮桓、羅瑞卿、譚政、彭雪楓、楊成武、劉亞樓、張愛萍等人。這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將軍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抗大前身為1933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的中國工農(nóng)紅軍大學(xué),1936年6月恢復(fù)開學(xué)后更名為中國抗日紅軍大學(xué),校址初設(shè)瓦窯堡,后遷至保安(今志丹縣)。1937年1月遷至延安城內(nèi)二道街,更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xu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從1936年6月到1945年9月,抗大在延安共舉辦了八期,培養(yǎng)學(xué)員總數(shù)約29072 人,加上各分校累計培養(yǎng)了10萬余名德才兼?zhèn)涞能娬刹俊,F(xiàn)在的國防大學(xué)、北京外國語大學(xué)等校都有抗大的淵源。</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共中央西北局舊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延安市城區(qū)南花石砭。1941年5月13日中共中央西北局成立于棗園張崖村,1942年9月遷此,高崗、彭德懷、習(xí)仲勛先后任書記,1947年3月遷離。舊址現(xiàn)存石窯洞17孔及土窯洞數(shù)十孔。</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陜甘寧邊區(qū)政府舊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延安市南關(guān)南洼村,為陜甘寧邊區(qū)政府1937年9月至1949年6月的辦公駐地,前身為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舊址現(xiàn)存窯洞52孔,開放區(qū)域包括簡史陳列館及林伯渠、李鼎銘舊居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37年9月6日,根據(jù)國共兩黨關(guān)于國共合作的協(xié)議,西北辦事處更名為"陜甘寧邊區(qū)政府",為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的抗日民主政權(quán),林伯渠任邊區(qū)政府主席, 副主席張國燾、高自立、李鼎銘、 劉景范 、楊明軒。邊區(qū)政府下設(shè)有:辦公廳、財政廳、建設(shè)廳、教育廳、民政廳、保安處等廳局。邊區(qū)政府范圍涉及陜、甘、寧三省23個縣,面積12.9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00萬,首府設(shè)在延安。</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延安大禮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為陜甘寧邊區(qū)參議會禮堂。興建于1941年2月,竣工于當年10月。陜甘寧邊區(qū)參議會副議長謝覺哉為禮堂題寫了“陜甘寧邊區(qū)參議會”8個大字,被刊刻于正面門額。曾先后在此召開過邊區(qū)第二屆參議會第一、二、三次會議、邊區(qū)勞動英雄代表大會、邊區(qū)職工代表大會等重要會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47年3月,國民黨軍隊進犯延安后,禮堂遭到嚴重破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曾多次對禮堂進行過維修,但外觀上仍保持了原建筑物的風(fēng)貌。1956年5月,謝覺哉同志重訪延安,題寫了“延安大禮堂”五個大字,被鑲嵌于正面門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巍巍寶塔山,滾滾延河水。中國革命圣地延安,有“三山加二水”,“三山”就是寶塔山、鳳凰山、清涼山;“二水”是延河與南川河。延安城以延河與南川河的交匯處為基點,分別向北、向東、向南沿著三條河谷不斷拓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延安人民不忘初心,用延安精神建設(shè)延安,延安先后獲得“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wèi)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等榮譽稱號。 站在寶塔山上俯瞰整個延安城區(qū),三山如黛,滿目蒼翠,延河兩岸,高樓林立,一座現(xiàn)代化延安新城屹立在陜北大地上。</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謝謝觀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