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名 嚴雋圻</p><p class="ql-block">美篇號 183347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6年12月7日,峨嵋山—樂山大佛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許多世紀以來,文化財富大量積淀,最著名的要屬樂山大佛了,它是8世紀時人們在一座山巖上雕鑿出來的,仿佛俯瞰著三江交匯之所。佛像身高71米,堪稱世界之最。<br></p> 2025年8月15日我們離開都江堰上車前往樂山市。 中午在樂山市某酒店用午餐,午餐后前往世界遺產樂山大佛。 <p class="ql-block"> 很快我們就來到樂山大佛景區(qū),在樂山大佛景區(qū)門口我們乘導游去購票的時候拍了許多照片。<br></p> 樂山大佛位于四川省樂山市,雕鑿于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江交匯處的凌云山棲霞峰的巖壁上,為彌勒佛坐像,又名凌云大佛,是唐代摩崖造像的藝術精品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坐像。 樂山大佛頭與山齊,足踏大江,雙手撫膝,大佛體態(tài)勻稱,神勢肅穆。 樂山大佛通高71米,是我國現(xiàn)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樂山大佛被詩人譽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大佛開鑿于唐代,歷時90年得以完工。 佛像建造的發(fā)起人是海通禪師。海通是貴州人,在凌云山結茅修行。他看到三江水肆虐,常發(fā)生船毀人亡的悲劇,于是立志開鑿大佛,欲仰仗佛法,減煞水勢,永鎮(zhèn)風濤。于是海通遍行大江南北、兩湖淮海等地,籌集人力財力,于公元713年,動工開鑿。 當時彌勒佛像作為武周時期廣泛流傳的佛像代表,自然成為海通造像的首選。當大佛頭、胸初具雛形,海通就圓寂了,大佛工程第一次停工。 大佛左右兩側沿江崖壁上,各有一尊身高10余米,手持戈戟、身著戰(zhàn)袍的護法武士石刻,數(shù)百龕上千尊石刻造像,形成了龐大的佛教石刻藝術群。 大佛左側是凌云棧道,全長近500米。右側是九曲棧道??傻桥R近距離感受大佛的莊重偉岸。 大佛修建方式很科學,頭部的18層螺髻中,第4層、9層、18層各有一條橫向排水溝,分別用錘灰壘砌修飾而成,遠望看不出。 衣領和衣紋皺折也有排水溝,正胸有向左側分解表水溝,與右臂后側水溝相連。 兩耳背后靠山崖處,有左右相通洞穴;胸部背側兩端各有一洞。 這些奇妙的水溝和洞穴,組成了科學的排水、隔濕和通風系統(tǒng),千百年來對保護大佛,防止侵蝕性風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樂山大佛建造從公元713年修建到公元803年,歷時90年,歷經三代建造者,四位皇帝。 大佛坐像通高71米,頭頂上有1051個發(fā)髻,額頭寬度為10米,鼻子長 5.6 米;頸高3米,肩寬28米,指長8.3米,腳背寬8.5米。 佛像建造的發(fā)起人是海通禪師。海通是貴州人,在凌云山結茅修行。 他看到三江水肆虐,常發(fā)生船毀人亡的悲劇,于是立志開鑿大佛,欲仰仗佛法,減煞水勢,永鎮(zhèn)風濤。 于是海通遍行大江南北、兩湖淮海等地,籌集人力財力,于公元713年,動工開鑿。 當時彌勒佛像作為武周時期廣泛流傳的佛像代表,自然成為海通造像的首選。 當大佛頭、胸初具雛形,海通就圓寂了,大佛工程第一次停工。 公元740年至公元746年,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章仇兼瓊捐出俸銀20萬兩主持大佛續(xù)修,同時唐玄宗頒布“詔賜麻鹽之稅,實資修營”,支持大佛修造。 當佛像開鑿至膝蓋部位時,章仇兼瓊遷任戶部尚書,工程因耗資巨大而再次停工。 直到40年后,也就是公元789年至公元803年的15年里,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韋皋捐俸銀50萬兩,完成了大佛膝蓋以下的雕刻,包括蓮花座和禮佛平臺。 他還開鑿了大佛左右外壁高18米的兩龕力士造像和大佛右側巖畔上的摩崖《嘉州凌云寺大彌勒石像記》石碑,同時修建了大佛閣,使得大佛“趺足成形,蓮花出水,如自天降,如從地涌”,終于在公元803年(唐貞元十九年)全部完工。 樂山大佛開鑿于質地疏松容易風化的紅砂巖上,歷經一千多年的風雨,依舊保持著雍容的盛唐風貌,除了歷代的維護,還得力于大佛本體設計巧妙的排水通風系統(tǒng)。 首先,大佛的發(fā)髻在第4層、第9層和第18層分別有三條排水溝,有效減免了雨水對大佛面部的直接沖刷,同時,大佛的衣紋線條也是隱蔽的排水溝。 其次,在大佛的耳朵和肩膀背后鑿有通風洞穴,有效緩解了巖體滲水對佛身的侵蝕。 最后,大佛閣的覆蓋也對大佛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 大佛閣存世四百多年,于宋元之際損毀,今天我們看到的樂山大佛已曝露在天地間800余年。 1956年8月16日,樂山大佛被四川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2月23日,樂山大佛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br><br> 1996年12月樂山大佛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 樂山大佛位于峨眉山東31公里的樂山市,依凌云山棲霞峰臨江峭壁鑿造而成,又名凌云大佛,為彌勒坐像,是東山最著名的景觀。 樂山大佛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跡。 樂山大佛開鑿于唐代開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貞元十九年(803年),歷時約九十年。 唐代始建時,樂山大佛被稱為“嘉州凌云寺大彌勒石像”;<br>宋代有人稱“凌云大像”、“九頂大像”;明代有人稱“凌云大佛”;民國時有人稱“嘉定大佛”,現(xiàn)統(tǒng)稱“樂山大佛”。 唐開元初年(713年),樂山大佛正式開鑿,由僧人海通發(fā)起開鑿,海通辭世后,工程一度中斷。<br><br> 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章仇兼瓊出任劍南道西川節(jié)度使,看到業(yè)已停工的大佛,遂捐出俸祿二十萬錢。 龐大的工程僅憑這二十萬錢還是難以為繼。 大佛的故事最終傳到了唐玄宗耳中,唐玄宗詔賜“麻鹽之稅”,用于大佛開鑿。<br><br> 有傳說樂山大佛離奇消失?40年后又重回大眾視野?<br><br> 唐天寶五年五月(746年),章仇兼瓊遷任戶部尚書,匆匆返回長安,伴隨著他的離去,大佛建造經費再次告罄,工程也被迫暫停。 唐貞元五年(789年),中斷了約半個世紀的大佛第三度開工。<br><br> 唐貞元十九年(803年),大佛才得以完工。 樂山大佛頭與山齊,頭高14.7米、寬10米,頭有發(fā)髻,耳長7米,依山鑿成臨江危坐,神勢肅穆,大氣磅礴。 大佛頂上共有螺髻1051個,這是1962年維修時,以粉筆編號數(shù)清的。 遠看發(fā)髻與頭部渾然一體,實則以石塊逐個嵌就。 單塊螺髻根部裸露處,有明顯的拼嵌裂隙,無沙漿粘接。 螺髻表面抹灰兩層,內層為石灰,厚度各為5-15毫米。 1991年維修時,在佛像右腿凹部中拾得遺存螺髻石3塊,其中兩塊較完整,長78厘米,頂部31.5×31.5厘米,根部24×24厘米。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內側,有一深約25厘米的窟窿,維修工人從中掏出許多破碎物,細看乃腐朽了的木泥。 這證實了南宋范成大在《吳船錄》中的記載“極天下佛像之大,兩耳猶以木為之”。 由此可知,內側露出三截木頭,成品字形。說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襯之,外飾錘灰而成。 不過,這是唐代貞元十九年竣工時就是如此,還是后人維修時用這種工藝修補,已不可考證。 樂山大佛佛像的左右兩側為兩尊護法天王石刻,身高均超過16米,還有數(shù)百龕上千尊石刻造像。 大佛左右兩側沿江的崖壁上,還有兩尊身高超過16米的護法天王像。 大佛右側有一條九曲古棧道,是唐代開鑿大佛時留下的施工和禮佛山道,沿絕壁開鑿而成,曲折九轉,奇陡無比。 大佛雕鑿完成后,曾建有7層樓閣覆蓋(另有9層或13層之說),時稱“大佛閣”“大像閣”。但佛閣屢建屢毀。 樂山大佛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統(tǒng)。 樂山大佛的兩耳和頭顱后面,具有一套設計巧妙,隱而不見的排水系統(tǒng),對保護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佛像不至為雨水侵蝕。 在大佛頭部共18層螺髻中,第4層、9層、18層各有一條橫向排水溝,分別用錘灰壘砌修飾而成,遠望看不出。 衣領和衣紋皺折也有排水溝,正胸有向左側分解表水溝,與右臂后側水溝相連。 兩耳背后靠山崖處,有長9.15米、寬1.26米、高3.38米的左右相通洞穴;胸部背側兩端各有一洞,互未鑿通,右洞深16.5米、寬0.95米、高1.35米,左洞深8.1米、寬0.95米、高1.1米。 這些巧妙的水溝和洞穴,組成了科學的排水、隔濕和通風系統(tǒng),千百年來對保護大佛,防止侵蝕性風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左右互通的兩洞,由于可匯山泉,內崖壁上凝結了厚約5-10厘米的石灰質化合物,而佛身一側 崖壁仍是紅砂原巖,而且比較干燥。 那左右不通的兩洞穴,孔壁濕潤,底部積水,洞口不斷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約有2米寬的浸水。 1962年,大佛維修時候,時任負責人黃高彬和羅伯衡發(fā)現(xiàn)大佛胸部有一封閉的藏臟洞。 里面裝的是廢鐵、破舊鉛皮、磚頭等,而封門石是宋代重建天寧閣的紀事殘碑。維修者將此殘碑移到海通洞里保存,1966年,石碑被毀。 樂山大佛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跡。 2024年9月,樂山大佛入選《四川省第一批省級地名保護名錄》古建筑和遺址遺跡。 <p class="ql-block"> 最后我們在樂山大佛停車場上車前往峨眉山市。</p> <p class="ql-block"> 到達峨眉山市后,導游安排我們入住峨眉山市瀾庭悅景酒店。</p> <p class="ql-block"> 我和丁慧新被安排在808房間,房間的條件不錯,在窗口有茶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