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及攝影:文京文</p><p class="ql-block">?美篇號:19943919</p><p class="ql-block">尋探景點:鄭州商都遺址及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 鄭州市是河南省會城市,歷史文化名城,2004年被列為中國第八大古都,確認其古都地位的核心證據(jù)就是鄭州商都遺址的考古發(fā)現(xiàn)及學(xué)術(shù)認定,其歷史可追溯至3600年前的商代早期。作為商代早期150余年的都城,遺址總面積達25平方公里,包含三重城垣、宮殿基址及青銅器窖藏等遺跡。鄭州商都遺址是商湯“王之亳都”所在,是中國歷史早期都城遺址之一,在中國古代文明史中占有重要歷史地位。本人于2025年四月到古都鄭州旅行,見到古老壯觀的商都遺址時很驚喜,也特想在博物館里了解更多信息。本文記述了游覽鄭州商都遺址及遺址博物院的經(jīng)歷和收獲。</p> <p class="ql-block">注:此圖片百度來源</p> <p class="ql-block"> 鄭州商都遺址是中國商代早期的都城遺址,位于鄭州市管城回族區(qū)和二七區(qū)一帶,距今約3600年。1950年由韓維周發(fā)現(xiàn),1955年確認城垣,是國務(wù)院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其規(guī)模宏大,城墻周長近7公里,呈長方形,東、<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墻各約1700米,西墻約1870米,</span>北墻長約1690米,墻基最寬處達32米,現(xiàn)存最高約5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迄今保存最大、最完整的商代早期都城遺址,也是公元前16世紀(jì)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 鄭州商城遺址被認為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所建的“亳都”,也有學(xué)者認為是商王仲丁所遷的“隞都”(或稱“囂都”)。但是,碳14測年支持前1600年左右加上其他論證,目前已基本認定鄭州商城為商湯滅夏后建立的都城“亳”,約從商湯時期(約公元前1600年)至商代中期(約公元前14世紀(jì)),而非此前認為的中丁所遷“隞”。其建都時間早于安陽殷墟,彌補了商代都城序列的空白。</p> <p class="ql-block"> 商代(約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的都城經(jīng)歷了多次遷徙,根據(jù)歷史文獻和考古發(fā)現(xiàn),商代明確的主要都城包括以下五個:亳(Bó)、囂(或隞,áo)、相(Xiàng)、邢(或耿,Gěng)、殷(Yīn),其中殷(河南安陽)是考古證據(jù)最充分、影響最大的都城。按文獻記載,商朝曾有“前八后五”的遷都記錄,但具體名稱和位置仍需結(jié)合考古進一步驗證。目前公認的商代都城以鄭州商城(早商)和安陽殷墟(晚商)最為重要。</p> <p class="ql-block"> 商代亳都商城的外城(郭城)發(fā)現(xiàn)于20世紀(jì)80年代,形成“宮城—內(nèi)城—外城”三重結(jié)構(gòu)。共發(fā)現(xiàn)11處缺口,部分可能為城門。城墻采用分段版筑法夯筑,夯層薄而密集,十分堅固。建筑布局上發(fā)現(xiàn)的“宮殿區(qū)”位于城內(nèi)東北部,發(fā)現(xiàn)20多處夯土建筑基址,最大的一座東西長65米,南北寬13.6米,推測為九室重檐的大型寢殿。</p> <p class="ql-block"> 基于鄭州商城的地位和重要性,1974年鄭州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04年被中國古都協(xié)會認定為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并加入世界歷史都市聯(lián)盟。2023年6月,“鄭州商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正式揭牌,并融合遺址保護、文化展示與城市生活,部分城墻經(jīng)過修復(fù)展示,并建設(shè)了商都文化走廊等。 </p> <p class="ql-block"> 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span style="font-size:18px;">(也稱鄭州商代都城遺址博物院)作為鄭州商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核心標(biāo)志性項目,于2022年7月正式開放。商都遺址作為“中國20世紀(jì)100項考古大發(fā)現(xiàn)”和“百年百大考古發(fā)現(xiàn)”,是鄭州厚重歷史中濃墨重彩的一筆。該</span>博物院是展示鄭州商代都城歷史文化的專題遺址博物館,<span style="font-size:18px;">與遺址公園融為一體,</span>綜合運用城墻、夯土、玉石、青銅、探方等考古文化中的商代元素,靜靜地訴說著3600多年的滄桑歲月,展示著商代早期的輝煌與文明。</p> <p class="ql-block"> 商朝古人利用鄭州商代都城所處的自然地勢和水源條件,修建了一套完整的水利系統(tǒng)。</p> <p class="ql-block"> 鄭州商城遺址位于今鄭州市中心,其地層包含商代文化堆積(如城墻基槽、祭祀坑等),與現(xiàn)代城市地層部分重疊。博物院展示的城墻斷面、水系遺存等,證實了該區(qū)域地層自商代至今的連續(xù)性 。古今同地,從商代—戰(zhàn)國—唐宋清朝到當(dāng)代形成“五代同堂”結(jié)構(gòu)。城垣歷代沿用,形成了3600年城址不移的獨特現(xiàn)象。</p> <p class="ql-block"> 墓葬與祭祀:遺址發(fā)現(xiàn)100多座商代墓葬,部分中型墓隨葬青銅禮器,并有人殉現(xiàn)象;宮殿區(qū)附近發(fā)現(xiàn)祭祀坑,內(nèi)有大量人頭骨。</p> <p class="ql-block">陶鬲(lì)</p><p class="ql-block">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陶器、商代都城遺址出土。尺寸:口徑16.8厘米、通高20.7厘米。</p><p class="ql-block"> 夾砂灰陶,三袋足,高圓錐體實足尖。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就已經(jīng)開始用陶器作為烹飪器皿,陶鬲主要用于烹飪粥、湯類食物,圓口闊肚,袋狀的底足更加便于盛放食品和受熱,體現(xiàn)出先民的生活智慧。這件鬲體型較大,器身裝飾有多種紋飾,應(yīng)為商代貴族使用的陶器。</p> <p class="ql-block">原始瓷尊</p><p class="ql-block">年代:商代、瓷器、河南鄭州市出土</p><p class="ql-block">尺寸:口直徑21厘米、腹徑24.1厘米、通高25.8厘米、底徑11.4厘米</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始瓷尊</span>與后代的瓷器相比,雖帶有不少原始色彩,但已基本具備了瓷器的特征。鄭州商城“原始瓷器”的出土,將我國開始燒制瓷器的時間提前了1000多年,極大地開闊了學(xué)術(shù)研究的視野。原始瓷器的胎料是瓷土或高嶺土,要從遙遠的地方獲得;且器形規(guī)整,花紋精致,燒制條件嚴苛,非普通民用窯能制作。關(guān)于鄭州商代都城原始瓷的產(chǎn)地,有南方說和本地說,尚未確定。</p> <p class="ql-block">紋大口尊</p><p class="ql-block">年代:商,陶器,鄭州商代都城遺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尺寸:口徑41厘米,通高44.3厘米</p><p class="ql-block"> 泥質(zhì)灰陶。大口尊是尊式之一,流行于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多為陶質(zhì)和原始瓷質(zhì),用途包括釀酒、盛器等。此件大口尊的特殊之處在于口沿內(nèi)側(cè)刻劃有的符號。這種被刻劃在陶器上的文字,被稱為“陶文”。鄭州商城出土的文字遺存,對于我國文字發(fā)展史的研究有重要意義。</p> <p class="ql-block">捏口罐</p><p class="ql-block">商代、陶器、鄭州商代都城遺址出土</p><p class="ql-block"> 夾砂灰陶,束頸鼓腹,圜(huán)底,器身飾有細繩紋。 捏口罐是一種汲水工具,在泥胎快干的時候,在罐子口沿處捏出兩個凹窩,方便系繩拎提。</p> <p class="ql-block">獸面紋銅鉞(yuè)</p><p class="ql-block"> 該銅鉞是我國目前商時期出土的較大的一件青銅鉞,紋飾精美,已不作為實用的兵器,而是高等級貴族身份地位和權(quán)力的象征物。</p> <p class="ql-block">玉鏟與玉戈</p><p class="ql-block"> 此件商代玉戈(3)是作王室貴族禮器使用的,象征其主人生前的軍權(quán)。因商代玉料需要從遙遠的地方獲得,且制作玉器難度大,顯示出商王室的特權(quán)與威嚴。</p> <p class="ql-block">獸面紋提梁銅卣</p><p class="ql-block">商代早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青銅卣,鄭州商都遺址出土,現(xiàn)收藏于河南博物院。卣為古代盛酒器,此器高50厘米,重10.4公斤。體態(tài)修長,做工精美,菌形紐蓋,蛇首提梁。通身飾滿花紋:器身由上至下為雷紋-夔紋-獸面紋-連珠紋,繁而有序、密而不亂。是我國時代最早的通體裝紋飾青銅器,開創(chuàng)了商代晚期繁縟紋飾青銅器的先河。</p> <p class="ql-block"> 鄭州商代都城外分布有鑄銅、制陶等作坊,表明商代已有明確的手工業(yè)分工。重要的考古發(fā)現(xiàn)是出土大量青銅器,包括著名的“杜嶺方鼎”(高1米,重86.4公斤)和“獸面紋圓鼎”(高77.3厘米,重33公斤)。20世紀(jì)80年代發(fā)現(xiàn)外城墻,并在城西杜嶺和東南角發(fā)現(xiàn)青銅器窖藏,出土了王室禮器。</p> <p class="ql-block"> 甲骨文最早出現(xiàn)于商朝晚期(約公元前14世紀(jì)—前11世紀(jì))?,集中出土于河南安陽殷墟遺址。</p> <p class="ql-block"> 鄭州商城遺址被認為是商代早期的王朝都城,集合了國家、城市、青銅器等文明要素。其發(fā)現(xiàn)填補了商代早期至殷墟之間的歷史空白,對研究中國古代城市發(fā)展、商代社會結(jié)構(gòu)及早期國家形態(tài)具有重大意義。同時,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也是探尋中華早期文明發(fā)展的重要窗口。鄭州之行大有收獲,不虛此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