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七律·丹霞山阿彌陀佛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丹崖倚岸錦江流,</p><p class="ql-block">長老峰環(huán)隱翠陬。</p><p class="ql-block">石徑穿云通佛國,</p><p class="ql-block">松濤伴梵入仙洲。</p><p class="ql-block">晨鐘喚醒煙中岫,</p><p class="ql-block">暮鼓催歸水上鷗。</p><p class="ql-block">最是禪音繞空壁,</p><p class="ql-block">引人塵外忘千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丹霞山阿彌陀佛寺(錦石巖寺下院)位于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丹霞山長老峰景區(qū)出入口西南,錦江西岸與長老峰隔江相望,也就是中國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東南角,<span style="font-size:18px;">丹崖翠谷間山水環(huán)抱的清幽雅靜,堪稱遠離塵囂的“世外桃源”。</span></p><p class="ql-block">1980年,見成法師、昌慈法師率同道重修長老峰錦石巖寺。因山上條件有限,2007年開始在山下規(guī)劃修筑錦石巖寺下院,在丹霞山風景名勝區(qū)管委會和中大古文獻研究所的支持下,錦石巖寺下院(阿彌陀佛寺)于2011年建成。</p><p class="ql-block">錦石巖寺下院是佛教比丘尼道場,目前基本上不對外開放,主要用于僧人念佛靜修。</p><p class="ql-block">其建筑布局順錦江右岸山彎建造,寺院有山門、經幢廣場、鐘鼓二樓、一進殿堂(一層天王殿,二層法藏殿)、二進殿堂(基座有三圣殿和法堂,一層大雄寶殿,二層念佛堂),后罩房是六層僧寮樓,還設有客堂、齋堂和居士樓等。山門前有土地廟、錦江河神廟。</p><p class="ql-block">寺廟背靠赤壁丹崖,面臨碧綠錦江,周邊丹霞地貌獨特,林木蔥郁,云霧時??澙@于山巒與江面之間,登高遠眺可見“丹崖枕江、古剎浮煙”的詩意景致,盡顯“人間仙境”之韻。山間石徑蜿蜒穿林而上,連接著寺廟與外界,行走其間,松濤陣陣,翠色撲面。</p><p class="ql-block">寺內常年香火輕燃,誦經聲、鐘磬聲伴著江風與山籟,在丹崖空谷間回蕩,清越悠遠的聲韻引人駐足,讓到訪者在禪音與山水交融中滌蕩心神,感受遠離俗世的寧靜與祥和。這里既是丹霞山自然與人文景觀交融的代表,也是游人尋幽訪禪、體悟山水禪意的好去處。</p> <p class="ql-block">丹霞山錦石巖寺、阿彌陀佛寺住持法賢法師,感謝中山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所對嶺南古寺修志的貢獻。</p><p class="ql-block">中山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所在丹霞山摩崖石刻的保護與研究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2013年出版的《丹霞山古摩崖碑刻集》由中山大學圖書館與丹霞山管理委員會合編,該研究所的仇江老師是主要組織者和推動者 。此書從策劃編集到正式出版歷時十年,共收錄拓本261種,包括別傳寺卷、錦石巖卷與山外卷,每件拓本均附有錄文與對鐫刻地點、尺寸、年代、作者的說明,為丹霞山摩崖石刻的保護和研究提供了珍貴資料 。</p><p class="ql-block"> 此外,仇江及其學術團隊(以中大古文獻所為核心)還曾與別傳寺合作,分別于2002年、2005年、2008年與2012年在丹霞山組織了四次佛教史學術研討會,這些研討會的成果對丹霞山摩崖石刻的研究也起到了推動作用 。</p> <p class="ql-block">寺廟敲木梆有以下緣由:</p><p class="ql-block">通知僧眾 :木梆常懸掛在齋堂附近,其敲擊聲十分響亮,可作為通知僧眾進齋飯的信號。此外,在古代禪林中,木梆還常掛于浴室,鳴擊以通知大眾入浴。</p><p class="ql-block">警示修行:魚晝夜不閉目,僧人們取用魚的形象雕刻成魚梆,是為了警示自己精進不懈怠,提醒修行者要像魚一樣晝夜長醒,專心修道,不昏沉、不懈怠。</p><p class="ql-block">規(guī)范節(jié)奏:在一些法事儀程中,敲木梆可以幫助僧眾把握節(jié)奏,使大家的動作和念誦更加整齊劃一,營造出莊嚴、有序的氛圍。</p> <p class="ql-block">念佛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