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自從2007年開平碉樓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我就一直想來這里看看。這次是第二次來開平,兩年前去海南時途經開平,參觀了自立村。這次有兩天時間,可以從容細品這些村落和碉樓。</p><p class="ql-block">開平的碉樓其實分散在各個村子里,這次申遺的項目是“開平碉樓及古村落”,所以這里的村落也非常美麗。據說目前還有1800多座碉樓,開發(fā)了四個景點:立園、自立村、馬降龍和錦江里,再加上前一天去過的赤坎古鎮(zhèn)旅游度假區(qū),兩天的時間比較合適。</p> <p class="ql-block">開平碉樓與古村落,坐落于廣東江門開平市,是中國鄉(xiāng)土建筑中的獨特一景。這些多層塔樓式建筑融合了防衛(wèi)、居住與中西建筑藝術的精髓,見證了華僑文化的繁榮與滄桑。</p> <p class="ql-block">2月15日一早,我們來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開平塘口鎮(zhèn)賡華村的立園。立園是開平碉樓景區(qū)中最精致的景點。由于來的太早,景區(qū)還沒開門迎客,我們在立園的牌樓處等候。細細端詳這座牌樓,寬約4米,高6米多,頂部采用中國傳統(tǒng)的綠瓦頂結構,造型布局氣勢非凡。</span></p> <p class="ql-block">開平立園以人名作園名,有“立樹立人”的含義。是已故旅美華僑謝維立先生創(chuàng)建于二十世紀初的花園別墅。從1926年動工建設,1936年初步建成,占地約19600平方米,集傳統(tǒng)園藝、西洋建筑、江南水鄉(xiāng)特色于一體,其獨特建筑藝術風格在中國園林中獨樹一幟,是中國較為完整的中西結合的名園。</p> <p class="ql-block">立園有“小觀園”的美譽,它的意境是“小橋、流水、人家” ,園內布局分為大花園、小花園和別墅區(qū)三個區(qū)域,自成一體,以人工河或圍墻相隔,又用橋亭或通天回廊相連,可謂園中有園,景中有景,耐人尋味。名家書法楹聯有濃郁的文化內涵;大量富有浪漫傳奇色彩的精美灰塑、壁畫,使人恍若置身仙境。</p> <p class="ql-block">走進立園的大門后,就有一個圓屋頂的建筑,這就是廣州開平碉樓群景區(qū)的游客中心。</p> <p class="ql-block">里面有個展示廳,陳列了不少物件、文書等史料,介紹開平碉樓以及立園的建造淵源,以及立園主人的生平事跡、建園過程等。</p> <p class="ql-block">走進園子,首先看到的這座長條形建筑叫做云眉。這座建筑其上層都是連通的,就好像是云的眼眉一樣。云眉書舍是園主為其五個兒子建造的五棟一模一樣聯排別墅,都是中西結合的碉樓風格,后為本土居民接受教育的書院。五棟別墅樓一字排開,樓宇頂部書有“云眉”二字?!霸泼肌倍钟蓤@主和父親的輩分組成,意在護佑后代。</p> <p class="ql-block">云眉的后邊是一片林地,分布一堆精致的小比例碉樓模型——“微碉大觀”,顧名思義,就是碉樓的微縮景觀。這些模型不僅令人驚嘆,而且完美地復制了碉樓的歷史韻味和獨特魅力。從哥特式的尖頂到巴洛克式的華麗裝飾,再到中國古典的雕梁畫棟和西式的玻璃花窗,這里展現了一個真正的中西合璧風格。</p> <p class="ql-block">開平有很多座碉樓,分布在各個村莊,有的三五成群,有的僅孤零零一座,形態(tài)各異,都很值得一看,但是要想看齊全,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且有的已經被歲月所淹沒。所以,這里做了很多的碉樓模型,雖然略顯粗糙陳舊,但都是依據原型仿制,不失為一種概覽之法。 而且這一片有很多的古樹綠植,郁郁蔥蔥。</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這些微型景觀中,你會感受到一種蕭瑟的情感。這些碉樓的主人去了哪里?是發(fā)了大財,還是在他鄉(xiāng)艱難謀生?在這些小比例的模型中,我們仿佛是巨人視角,俯視整個僑鄉(xiāng)碉樓群片區(qū),穿越百年風雨。</p> <p class="ql-block">飛檐斗拱的兩層立園門樓,與門樓并列的雕花大門,是別墅區(qū)的入口。雕花大門上有“庚華村”三字,是用園主謝維立先生曾祖父的名來命名的。</p> <p class="ql-block">從正門內進,沿運河回廊西行約100米,便進入別墅區(qū)。別墅區(qū)有別墅六幢,古式碉樓一幢。前排是排列整齊的4座建筑,從從左到右依次為冸立樓、炯廬、樂天樓、明廬。其中以"泮立"與"泮文"兩幢別墅最為壯觀,樓身是濃重的西洋建筑樣式,樓頂卻是中國宮殿風格,兩者和諧結合,呈現出非常獨特的建筑藝術之美。</p> <p class="ql-block">冸立樓是園主謝維立別墅,是取自園主父親謝圣泮和園主謝維立兩人名字中的一字來命名的。樓頂按中國古代“重檐”式建筑,蓋綠色琉璃瓦。園主謝維立的坐姿銅像豎立在“泮立”的前方。</p> <p class="ql-block">炯廬是園主五叔謝圣炯的別墅,建于1932年,中西合璧,布局合理。樂天樓是立園內唯一的一座碉樓,建于1911年,典型的開平傳統(tǒng)式碉樓。明廬建于1931年,是園主堂兄弟謝維欽的別墅,“明廬”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次科舉考試榜眼朱汝珍所題。</p> <p class="ql-block">“泮立”主樓屋內的樓梯和地面鋪設彩色意大利瓷磚,墻壁則裝飾以中國民間故事為題材的彩色壁畫,彩泥浮雕和涂金木雕,每層樓都裝置冬天取暖的西式壁爐,懸吊古意盎然的燈飾,擺設精致的酸枝家具。樓中保全完好的藝術品頗多,有晚清民間藝術家的大型彩色壁畫、金漆木雕、灰雕、陶瓷塑像,以及當年由美國進口的潔具及供水系統(tǒng)。其先進程度至今仍令人驚嘆。</p> <p class="ql-block">一樓大廳里掛著樓主人夫婦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冸立樓后面花園中有謝維立的銅像,基座題款:“海納百川,龍騰九州”的金字。銅像后是晃廬,是園主謝維立叔父的別墅。右是冸文樓,在往右是穩(wěn)廬,謝維穩(wěn)的別墅。</p> <p class="ql-block">冸文樓建于1926年,是園主兄長謝維文別墅,建筑結構與風格與冸立樓相同,中西合璧,嘆為觀止。</p> <p class="ql-block">繼續(xù)前行來到花園區(qū)。立園的別墅區(qū)、大花園區(qū)、小花園區(qū)用人工河或圍墻分隔,又巧妙地用橋亭或通天回廊將三個區(qū)連成一體,使人感到園中有園,景中有景,亭臺樓榭,布局幽雅,獨具匠心,令人有巧奪天工之感。</p> <p class="ql-block">淺泥黃色的風火塔五層高,琉璃瓦頂,塔身六角型,拱形塔窗,白色飾邊,用一直徑4米圓池圍住,池中植有睡蓮并放養(yǎng)金魚。此塔取材于《封神榜》中托塔天王李靖手中的寶塔,意為塔鎮(zhèn)一方,祈求平安 。</p> <p class="ql-block">毓培別墅以園主乳名“毓培”命名,為紀念愛妻譚玉英而建,四層分別為仿中國古式、日本寢式、意大利藏式、羅馬宮式。地面都巧妙地構筑四個“紅心”連在一起的圓案,表達園主與四位夫人心心相印。</p> <p class="ql-block">園內建筑有“立園”大牌坊、“修身立本”大牌樓和“晚香”、“玩水”、“觀瀾”、“挹翠”四個橋亭,以及石米羅馬式建筑“鳥巢”、形如鳥籠的通花建筑“花藤亭”,造工精巧,別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鏤空的花藤亭占地面積共150平方米,頂部仿英國女皇金冠而建,花卉滿園,吸引百鳥歸巢。整個立園不但在建筑物構造獨特,種植花木也構思新穎,可謂名花異草、景觀樹木,應有盡有。</p> <p class="ql-block">百鳥園內的通花花籠四角為春夏秋冬四季藤木花卉,攀爬亭上,一年四季花開不輟,客人未進花園先聞花香。亭中為養(yǎng)龜水池,與亭側鳥巢相聯系,寓意鳥語花香,花開富貴。</p> <p class="ql-block">小花園與大花園隔運河相望,與別墅區(qū)依“虹橋”連接,橋上建“晚(曉)香亭”一座,亭子牌匾書寫的字似晚又似曉,所以,日出時作曉春亭,夕陽西下時作晚春亭。</p> <p class="ql-block">晚香亭門旁一對嶺南風格的石獅。</p> <p class="ql-block">小花園有座“思源亭”,其四角都是圓的,四面通風,上鑲小方玻璃,下鑲矩形玻璃,可以避風雨;通體明快奶黃色調,宛如一個精巧的糖果盒子。</p> <p class="ql-block">位于小花園區(qū)的觀瀾亭,為橫跨東西的橋亭,橋身及亭柱用洗石米形式,欄、柱造型別具一格,橋身兩側各用彩瓷嵌上橋名,橋頂為古式琉璃瓦頂,瓦檐四邊原掛響瓦,風吹瓦動,悅耳之聲猶如風鈴。</p> <p class="ql-block">立園以《紅樓夢》中描繪的大觀園為依托,對中國園林古典建筑藝術兼收并蓄,并對歐美當時流行的別墅建筑特色加以融會貫通,達到中西合璧之化境,立園的意境是“小橋、流水、人家”,園內構思巧妙,布局嚴謹,構思別致,堪稱“中國華僑博覽園”。</p> <p class="ql-block">園內刻意開鑿多條寬大水深,并連接互通的運河,把別墅區(qū)、大花園區(qū)和小花園區(qū)分隔開來,又用橋亭或通天回廊連成一體,園中有園,景中有景。</p> <p class="ql-block">運河之上點綴著長長的回廊、小橋、亭臺樓榭,回廊四面繪上了民間故事的人物及蟲鳥花草,藝術水準極高。</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河畔的回廊中,廊頂是中外故事及傳說的浮雕及繪畫,四周全是精巧的園林,潺潺流水蜿蜒曲折,花香樹香四溢飄散,感覺穿越時空的愜意,極度舒適。</p> <p class="ql-block">從立園出來,坐車10分鐘來到了位于塘口鎮(zhèn)的自立村。這是我第二次踏足自立村,舊地重游的感覺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早春的廣東,綠意盎然。映入眼簾的碉樓與周邊的水塘、翠綠的農作物渾然一體,儼然是一幅幅鄉(xiāng)土的畫卷。</p> <p class="ql-block">木板鋪就的鄉(xiāng)間的棧道旁,稻田和散落的果樹紅花很是養(yǎng)眼,一座座碉樓與居廬點綴其間。</p> <p class="ql-block">自力村是開平碉樓文化旅游區(qū)的核心景點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遺產地。</p> <p class="ql-block">自力村的環(huán)境得益于人們對碉樓與村落遺產的保護。</p> <p class="ql-block">這里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碉樓、荷塘散布其間,美不勝收。</p> <p class="ql-block">這里的碉樓大多建于20世紀20年代以前,更多體現出防御的功能。它們的墻身會有較多的槍眼,尾層都有突出的角堡。這里由三條方姓自然村組成。自力村碉樓群是開平最精美、最集中的碉樓群,現存碉樓15座,全部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作為華僑村落的典型代表,開平僑村的建筑主要由碉樓、廬、別墅構成。如自力村的球安居廬、耀光別墅,它們沒有碉樓的高大巍峨,大多3至4層,卻也非常堅固,在建筑藝術上也各有特色,并不雷同。</p> <p class="ql-block">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云幻樓,建于1921年。走進云幻樓的小院,一片黃竹林首先映入的眼簾,之后順著彎曲的甬道可來到樓前。</p> <p class="ql-block">開平碉樓形式多樣,按建筑材料劃分,除了的鋼筋水泥結構樓宇外,還有青磚樓、泥磚樓、石樓等。</p> <p class="ql-block">青磚樓也是開平碉樓的常見修筑形式,自力村碉樓群中的瀾生居廬(1935年)就是典型的青磚樓。內水泥外青磚碉樓的墻,表面看上去是青磚建筑,其實是里、外青磚包皮,中間用少量鋼筋和水泥,使樓較為堅固,但又比全部用鋼筋水泥節(jié)省,且保持了美觀,更適應南方雨多的氣候特點。</p> <p class="ql-block">永慶樓是泥磚樓的代表,它使用粘土制成的泥磚曬干后用作建筑材料,為延長泥磚的使用壽命,工匠們在建筑碉樓時,在泥磚墻外面,抹上一層灰沙或水泥,用以防御雨水沖刷,起到保護和加固的作用。黃泥夯筑的碉樓是用黃泥、石灰、砂、紅糖按比例混合拌成作為原料,然后用兩塊大木板夯筑成墻,墻厚一般有1尺多,堅固程度可與鋼筋水泥墻媲美。</p> <p class="ql-block">在自力村碉樓群中,最著名、最精美的當屬銘石樓。</p> <p class="ql-block">這座建于1925年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居樓高5層。樓主方潤文到美國謀生,經商致富后,花巨資興建。</p> <p class="ql-block">銘石樓內部。</p> <p class="ql-block">頂部正中有一個中西合璧的六角形瞭望亭,四角均建有角堡,俗稱“燕子窩”,對前、對下都開著槍孔,可以對碉樓四周形成全方位的控制。</p> <p class="ql-block">徑直來到樓頂的陽臺上環(huán)顧四周,自力村的景色一覽無余,盡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挨得最近的兩棟是建于1922年的居安樓和建于1926年的安廬。</p> <p class="ql-block">建于1919年的養(yǎng)閑別墅。</p> <p class="ql-block">無論是碉樓,還是居廬,它們的共同特點就是樓頂裝飾藝術非??季?,幾乎囊括了意大利四大建筑風格(哥特、拜占庭、羅馬、巴洛克)樣式與元素,還有維多利亞以及伊斯蘭式風格的標識。</p> <p class="ql-block">自力村碉樓和居廬群不僅建筑精美,保存完好,布局和諧,錯落有致,而且與四周蓮花水塘、萬頃良田相伴,綠樹修竹成蔭,荷香習習,稻香陣陣,踏著鄉(xiāng)間小道直入村內,頓生世外桃源之感。</p> <p class="ql-block">碉樓主要分布在村后,與四周的竹林、村前的水塘、村口的榕樹,形成了根深葉茂、平安聚財、文化昌盛的和諧環(huán)境。</p> <p class="ql-block">新年剛過,村里還沉浸在節(jié)日的喜慶氛中。</p> <p class="ql-block">馬降龍景區(qū)距自立村有13公里,車子駛過百合大橋,橋下的潭江是珠江水系的支流,過了橋就是馬降龍村了。</p> <p class="ql-block">馬降龍碉樓群坐落在由5個自然村組成的村落,堪稱是廣東最美的鄉(xiāng)村。主要居住著黃氏和關氏兩個家族。馬降龍碉樓群背靠百足山,面臨潭江水,村中的碉樓主要建于20世紀30年代以后,至今保存完好的7座碉樓和8座西式別墅,像一串珠鏈錯落有致地分布在古林修竹間。</p> <p class="ql-block">這個最早建于清乾隆年間的村落,建村之初原為河灘地,故名“豐歲蓢”,寓意歲歲豐收。1949年后更名“馬降龍”。</p> <p class="ql-block">法欽黃公祠位于馬降龍古村落永安村的南村口,是為了紀念黃氏家族第十七世祖黃法欽而建的祠堂。</p> <p class="ql-block">村落里黃、關兩族的海外鄉(xiāng)親眾多,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和澳大利亞。</p> <p class="ql-block">馬降龍村錯落有致地分布在青山綠水之間,身臨其境,翠竹撲面,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生態(tài)環(huán)境十分優(yōu)美。</p> <p class="ql-block">馬降龍村最具代表性的碉樓天祿樓于1925年由29戶村民集資興建,為典型的眾樓。樓高7層,鋼筋混凝土結構。1至5層共有29個房間,每個集資戶各有1間。當時每到傍晚,集資戶男丁均入住樓里以防匪盜綁架。6層為公共活動空間,7層為瞭望亭。</p> <p class="ql-block">登上天祿樓,視野越過林海,頓覺開闊,可以一覽馬降龍村全景。</p> <p class="ql-block">碉樓是村中最高的建筑,一幢幢獨立于翠林之中,背靠著百足山,依山畔水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茂密的樹林之上,幾幢有著濃郁西洋風格的上世紀碉樓隨意散落著,猶如一幅美麗的畫卷。</p> <p class="ql-block">順著馬降龍村落中的最佳旅游路線指示牌一路前行,馬降龍是一座生活著的村莊,現在還有村民171戶、506人,80%為僑戶,村旁還有大片的田地,不像自力村、立園等開平碉樓景點,已經完全商業(yè)化。</p> <p class="ql-block">村民的果園。</p> <p class="ql-block">駿廬是旅居加拿大華僑關崇駿于1936年回鄉(xiāng)建筑的居樓。坐東向西,占地面積113.97平方米。樓高四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平屋頂。首層面闊11.63米,進深9.8米。外墻紅褐色抹漿,窗套裝飾講究。</p> <p class="ql-block">駿廬后面是昌廬,一座三層高的碉樓,也是建于1936年。窗戶上是傳統(tǒng)的中國紋飾,窗戶下是青天白日徽章,馬降龍的碉樓大多建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華民國的黃金時期。</p> <p class="ql-block">藏匿在竹林中林廬也是建于1936年,全樓只有一個不到一米的狹小正門,各樓層都有射擊孔,樓頂還有向下射擊的燕子窩。</p> <p class="ql-block">穿過一片百年楊桃林,只見枝干虬曲蒼勁,疏密錯落,地面散布落葉,透著自然古樸意韻。</p> <p class="ql-block">這株楊桃樹齡114年,是國家三級保護古樹。</p> <p class="ql-block">獨門獨院的敏廬,建于1918年,典型的兩層小洋樓,是馬降龍碉樓群中8座別墅之一。</p> <p class="ql-block">慶臨里是村口的一座小碉樓,有點像帶著一頂官帽的人頭。是村民于清末民初集資建筑的更樓,是村落防御放哨的首要門戶,一樓為進村門道,二樓為瞭望亭。</p> <p class="ql-block">從馬降龍古村落出來已是下午3點,我計劃中的最后一處景點是是錦江里,下車后走了很長一段路,才看到錦江里村口一座牌坊。村口牌坊是一座小小的彷古建筑,也是景區(qū)大門,大概很少有人在傍晚時分來到這里吧,此時大門售票站已人跡稀少。</p> <p class="ql-block">走入大門,便是一條筆直的寬闊的石道,石道右邊是綠色植被的防洪大堤,登上大堤便看到清新的河流,左邊是坐北朝南排列整齊的民居,村后并列著的瑞石樓、升峰樓、錦江樓 3 座碉樓,這是錦江里景區(qū)的看點。錦江里屬開平蜆岡鎮(zhèn),距開平市22公里。清朝光緒年間由黃氏家族按規(guī)劃建成此村。</p> <p class="ql-block">開平碉樓是僑鄉(xiāng)民眾構建和諧的生存環(huán)境的重要手段,錦江里碉樓群以單體點式的碉樓與成片的居廬相結合的方式,在平原地區(qū)宛如全村的靠山,滿足了村民需要安全保護的心理。由民居到碉樓與居廬的從低到高過渡,表達了村民們“步步高升”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瑞石樓是錦江里碉樓群中最著名的碉樓,是中西建筑風格完好結合的典型,也是開平現存最高、最美的碉樓,有"開平第一樓"之稱。它以樓主黃璧秀(號瑞石)的名字命名,反映出碉樓主人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與向往。</p> <p class="ql-block">瑞石樓高9層,全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外部總體造型是西式風格,有羅馬穹窿頂、拜占庭穹窿頂等充滿異國風格的建筑造型,門窗上都是雕龍附鳳,有“富貴吉祥”、“延年益壽”等中國傳統(tǒng)的祝福寓意,充分體現樓主對西方文化所表現出的從容自信、大膽接納,以及洋為中用、兼容并蓄的心態(tài),整體建筑呈現出中世紀意大利城堡風格。</p> <p class="ql-block">升峰樓位居村后左側,樓高 7 層,僅次于瑞石樓,修建年代最晚。取樓名為“升峰”,寄寓樓主黃峰秀祈求家庭幸福、事業(yè)騰升的意愿。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碉樓,造型精致秀麗,充滿南亞印度建筑的情調,為典型的居樓。</p> <p class="ql-block">錦江樓建于1918 年,為村民集資興建于村后中部。錦江樓是典型的眾樓,樓高 5 層,修建年代最早,鋼筋混凝土結構,頂層為懸挑出來的平臺,女兒墻外有中西融合的灰塑圖案,正中為一懸山頂的樓屋,墻體密布槍眼,窗口狹小,置有鐵門、窗。建筑形體簡潔,樸實無華,為防御性顯著的碉樓。</p> <p class="ql-block">錦江里碉樓群依次由升峰樓、錦江樓、瑞石樓3座碉樓組成,坐落在錦江里民居后方,左右兩側均有池塘。碉樓群在西洋的外表下蘊涵著濃郁的傳統(tǒng)文化氣息。</p> <p class="ql-block">帶養(yǎng)一絲惆悵,將與開平說再見。行走在開平的鄉(xiāng)野間,空置的碉樓依舊沉默的矗立。這些昔日的安身之所,放在如今,又何嘗不是精神與記憶的家園呢?</p><p class="ql-block">鄉(xiāng)愁還在,歷史還在,碉樓還在,獨秀嶺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