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退出日記星球特戰(zhàn)隊的那兩年,“發(fā)朋友圈”這件事,成了我心中一塊柔軟卻沉重的石頭。曾經(jīng)每日必須發(fā)布10條朋友圈的任務,對被生活節(jié)奏填滿的我而言,幾乎是“遙不可及的高山”。清晨七點要趕地鐵上班,途中還得思索主業(yè)的安排;夜晚七點到家,剛放下包,匆匆吃完飯,陪孩子入睡、處理完主業(yè)的收尾工作,墻上的鐘早已指向十一點,連點開朋友圈的力氣都快耗盡。</p>
<p class="ql-block">福橙星姐從未放棄過我,她每年11月寄來的贛南臍橙,像一份溫暖的約定,準時敲響我的家門。箱子里的便簽內容雖有變化,但總繞不開“等你”兩個字:“知道你要陪娃又忙工作,別硬扛,特戰(zhàn)隊的位置一直給你留著”“要是想寫日記了,哪怕只發(fā)一句,我也幫你點贊”。有一次,我在朋友圈發(fā)了張孩子畫的“媽媽在寫日記”的畫,她立刻私信我:“你看,孩子都懂你喜歡寫,慢慢來,我們等你找到節(jié)奏。”</p>
<p class="ql-block">今年年初,我在日記星球合伙人群里看到第一期讀書會的通知,抱著“放松兩小時”的心態(tài)報了名,卻沒想到,這竟成了我轉變想法的契機。那天與老搭檔小梅老師閑聊,她突然說:“對了,你知道嗎?特戰(zhàn)隊改規(guī)則了!朋友圈不用每天發(fā)10條,一天5條就行,還能發(fā)陪娃、工作的日常,不用特意湊內容!”</p>
<p class="ql-block">我當時手里的杯子差點沒拿穩(wěn),反復確認:“真的?一天5條?不用全是干貨?”小梅老師笑著點頭:“當然是真的!就是知道大家大多是媽媽,要顧家里又忙主業(yè),才改的規(guī)則。你想啊,陪娃時拍張他玩積木的照片,配句‘今天陪娃的小確幸’,就是一條;下班路上看到晚霞,發(fā)句‘今天的夕陽治愈了疲憊’,又是一條——多輕松!”</p>
<p class="ql-block">這句話像一束光,穿透了我心頭的陰霾。原來我一直擔憂的“發(fā)圈壓力”,早已被團隊理解并調整。還沒等我完全消化這個好消息,邢玉玲老師便主動聯(lián)系了我——她平時比我更忙,既要帶團隊又要照顧兩個孩子,我一直以為她沒精力參加特戰(zhàn)隊。收到她的邀約時,我既驚訝又感動。</p>
<p class="ql-block">“我看特戰(zhàn)隊新規(guī)則特別適合你,來我組吧!咱們都是帶娃的媽媽,能互相理解,肯定不用趕進度!”玉玲老師的語氣滿是熱情。我握著手機,心里既暖又堅定,沒有繞彎子,直接回應:“玉玲老師,真的特別謝謝你,但我不能去你的組。福橙星姐叫了我兩年,當初我退出時就跟她保證過,要是回特戰(zhàn)隊,第一時間肯定回她的組——這話我得算數(shù)?!?lt;/p>
<p class="ql-block">玉玲老師不僅沒生氣,反而笑著回:“你這丫頭還挺重情義!福橙星姐確實值得,那你趕緊跟她聯(lián)系,別讓她等急了!”</p>
<p class="ql-block">當天晚上,等孩子熟睡后,我終于鼓起勇氣給福橙星姐發(fā)了消息,連標點都沒敢多改:“星姐,小梅老師跟我說特戰(zhàn)隊朋友圈改到一天5條了,特別輕松。玉玲老師邀我去她組,我跟她說我肯定回你的組?,F(xiàn)在我想回來試試,行嗎?”</p>
<p class="ql-block">消息發(fā)出去的瞬間,我還在緊張,沒想到她秒回了——先是一個蹦跳的表情包,接著是一段語音,聲音里滿是雀躍:“傻丫頭!我等你這句話等了兩年了!一天5條就是為了讓你們能輕松點,你想發(fā)什么就發(fā)什么,想什么時候發(fā)就什么時候發(fā),不用有壓力!明天我就拉你進群,咱們慢慢寫,不急!”</p>
<p class="ql-block">掛了語音,我看著桌角那箱還沒吃完的臍橙——是去年星姐寄的,果皮上的標簽還沒撕。突然覺得,這兩年的等待像一場溫柔的約定:她沒逼過我,只靠一箱箱橙子、一句句體諒,幫我攢著“回來的勇氣”;而特戰(zhàn)隊改到一天5條的朋友圈規(guī)則,就是幫我推開“歸隊之門”的鑰匙。</p>
<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在星姐的組里打卡快一個月了。每天的5條朋友圈,全是生活里的小碎片:早上陪孩子吃早餐時拍的煎蛋,配句“今日份親子早餐”;午休時寫兩句日記片段,發(fā)句“忙里偷閑的小確幸”;晚上陪孩子讀繪本,拍張他認真的側臉,寫句“被娃的專注治愈了”。星姐會在每條朋友圈下點贊,還會跟我聊“這樣的日常特別打動人”;組里的伙伴也會分享自己的帶娃發(fā)圈技巧,沒人催進度,沒人比高低。</p>
<p class="ql-block">原來,回歸特戰(zhàn)隊從不是“逼自己硬扛”,而是在一群懂你的人里,慢慢找到“陪娃”“工作”和“自我成長”的平衡點。而這份踏實,是福橙星姐用兩年的等待和信任給的,也是那句“回你的組”的承諾,終于落地的溫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