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揚州休閑自由行“大明寺”

方世平

宋夾城景區(qū)游覽結(jié)束,我們直接打車到大明寺。<br><br>沿著舒緩的石階徐徐而上,我們來到了大明寺的正門。抬頭望去,“大明寺” 三個大字蒼勁有力,感覺即將穿越千年的禪意之境。踏入寺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天王殿,殿內(nèi)彌勒佛袒胸露腹,笑容可掬,仿佛在迎接每一位前來的游客。兩旁的四大天王威風(fēng)凜凜,他們手持法器,守護(hù)著這方凈土。過了天王殿,便是開闊的庭院,古木參天,香煙繚繞,讓人瞬間感受到一種寧靜與祥和。<br><br>首先我們參觀平山堂,平山堂北是谷林堂,建于北宋元祐年間,系蘇東坡由潁州徙知揚州時,為紀(jì)念他的老師歐陽修而建。平山堂西有康熙御碑亭、乾隆御碑亭,見證了康熙、乾隆南巡,多次游歷平山堂,留下諸多詩詞匾額。歐陽祠又名歐陽文忠公祠、六一祠,是揚州人民為紀(jì)念歐陽修而建,“六一宗風(fēng)” 匾額為中國當(dāng)代著名書法家武中奇手書,“賢守清風(fēng)” 匾額為清康熙皇帝御筆親題。<br><br>爾后到了西園,西園又稱御園,是一座富有山林野趣的古典園林。園內(nèi)古木參天,怪石嶙峋,池水瀲滟,亭榭典雅。正中央的一片湖水是放生池,湖中有許多魚兒在自由自在地游弋。湖東有乾隆御碑亭,立著三塊乾隆御碑,上面刻著乾隆皇帝的詩詞。沿著湖邊漫步,我來到了天下第五泉。據(jù)唐人張又新《煎茶水記》所載,這里的泉水在當(dāng)時被品評為天下第五。如今,雖泉水已不如往昔那般清澈,但依然吸引著許多游客前來駐足觀賞。<br><br>接著我們來到了鑒真紀(jì)念堂。鑒真,這位唐朝的律學(xué)高僧,曾為大明寺住持。他六次東渡日本,歷經(jīng)磨難,雖雙目失明卻矢志不渝。他不僅將中國的佛學(xué)、醫(yī)學(xué)、語言文學(xué)、建筑、雕塑、書法、印刷等文化成就傳播到日本,還在奈良東大寺設(shè)壇傳戒,創(chuàng)建唐招提寺,成為日本律宗初祖。鑒真紀(jì)念堂由著名建筑專家梁思成先生設(shè)計,模仿日本奈良唐招提寺的風(fēng)格而建。紀(jì)念堂前的碑亭里,立著刻有郭沫若題寫的 “唐鑒真大和尚紀(jì)念碑” 的漢白玉碑。院子中央,有一個石燈籠,這是日本唐招提寺長老所送,與唐招提寺中的另一個石燈籠是一對,象征著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情誼源遠(yuǎn)流長。走進(jìn)紀(jì)念堂,正中供奉著楠木做的鑒真坐像,他面容安詳,雙目微閉,仿佛在訴說著那段波瀾壯闊的東渡歷程。<br><br>大明寺的東部,是棲靈塔所在。這座塔始建于隋朝,歷史上曾多次被毀又重建。如今的棲靈塔為仿唐式建筑,共 9 層,總高度為 70 米。塔身方形,每面四柱三間,一門二窗,平座腰檐,出檐深遠(yuǎn),屋面平坡,腰鼓形柱,直欞形窗,古樸典雅。我們時間有限,就沒有登塔了。<br><br>這座千年古剎,承載著歷史的記憶,見證了歲月的變遷,宛如一部無言的史書,向人們訴說著過去的故事。<br> 大明寺位于揚州市市區(qū)平山堂東路 8 號,是集佛教廟宇、文物古跡和園林風(fēng)光于一體的游覽勝地,有 “揚州第一名勝” 之稱。 2002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景區(qū)。2006年5月25日,揚州大明寺作為清代古建筑,被國務(wù)院批準(zhǔn)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名單。<br><br>大明寺初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 年),因此得名。<br><div><br></div><div>寺前東西院墻上分別嵌著兩塊石碑,東為蔣衡山 “淮東第一觀”,西為王澍書 “天下第五泉” 大字。</div> 牌樓,四柱三楹,下砌石礎(chǔ),仰如華蓋,中門之上面南有篆書 “棲靈遺址” 四字,為清光緒年間鹽運使姚煜手書。牌樓前面南而踞的一對石獅,造型雄健,是揚州名剎重寧寺的古老遺物。<div><br></div><div>楹聯(lián):千年寶剎崇德高范正道般若大明寺,百代文宗華章妙詞風(fēng)流宛在平山堂。</div> 大雄寶殿,為清代建筑,面闊三間,前后回廊,檐高三重,漏空花脊。屋脊高處嵌有寶鏡,陽有 “國泰民安” 四字,陰有 “風(fēng)調(diào)雨順” 四字。 <div>仙人舊館是揚州重要的文化遺跡之一,是蜀岡之標(biāo)志性文化景觀,也是影響深遠(yuǎn)的歐陽修遺跡,它承載了豐富的歷史文化記憶,積淀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div><div><br></div>仙人舊館 ,是北宋文學(xué)家歐陽修任揚州太守時所建,建造時間:慶歷八年(1048 年)。<div><br></div><div>歐陽修在此宴客賦詩,盡顯文人雅趣,后世將平山堂周邊區(qū)域視為文人雅士聚集的風(fēng)雅之地,“仙人” 一詞便是對歐陽修等先賢的贊譽,寓意他們才情超凡,猶如仙人 ,“舊館” 則表示這是昔日文人活動的場所。</div> 平山堂,始建于宋仁宗慶歷八年(1048 年),由當(dāng)時的揚州知府歐陽修所建。元代曾一度荒廢,明代萬歷年間重新修葺,清代咸豐年間毀于兵火,清同治九年(1870 年)重建。<br><br>坐此堂上,江南諸山歷歷在目,似與堂平,故得名 “平山堂”。清代貴州巡撫林肇元題寫的 “遠(yuǎn)山來與此堂平” 匾額,很好地詮釋了堂名之意。<br><br>平山堂為敞口廳,面闊五間。堂前有石砌平臺,名為行春臺,臺前圍以欄桿,欄下為一深池,池內(nèi)修竹千竿。<div><br></div><div>楹聯(lián):六一清風(fēng),更有何人繼高躅;二分明月,恰於此處照當(dāng)頭。</div> 堂內(nèi)高懸 “平山堂” 三個大字的匾額,堂北檐掛著林肇元題 “遠(yuǎn)山來與此堂平” 匾額,堂前朱漆紅柱上有清代知府伊秉綬所作的楹聯(lián) “過江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與眾賓歡”,被譽為平山堂楹聯(lián)之冠。<div><br></div><div>楹聯(lián):曉起憑欄,六代青山都到眼;晚來對酒,二分明月正當(dāng)頭。</div> 前楹聯(lián):詩意豈因今古異;山光長在有無中。<div><br></div><div>后楹聯(lián):過江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與眾賓歡。</div> 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fēng)。休言萬事轉(zhuǎn)頭空,未轉(zhuǎn)頭時皆夢。<br><br>此詞是蘇軾為追憶恩師歐陽修而作。平山堂為歐陽修任揚州知州時所建,蘇軾曾多次到訪。詞中 “老仙翁”“文章太守” 均指歐陽修,既抒發(fā)了對恩師的深切懷念,也暗含對人生時光易逝、世事如夢的感慨,情感沉郁而曠達(dá),是蘇軾婉約詞風(fēng)的代表作之一。<br> 賢守清風(fēng)外包柱楹聯(lián):<div>幾堆江上畫圖山,繁華自昔。試看奢如大業(yè),令人訕笑,令人悲涼。應(yīng)有些逸興雅懷,才領(lǐng)得廿四橋頭簫聲月色;<br>一派竹西歌吹路,傳誦于今。必須才似廬陵,方可邀游,方可嘯詠。切莫把秾花濁酒,便當(dāng)作六一翁后余韻流風(fēng)。<br></div><div><br></div><div>這副楹聯(lián)是揚州大明寺平山堂的名聯(lián),它以精妙的筆觸描繪了揚州的歷史與文化,高度贊揚了歐陽修(號六一居士 ,世稱 “歐陽文忠公”,曾任廬陵太守 )的才情與品格,同時也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和哲理。</div> 賢守清風(fēng),是康熙皇帝南巡揚州時御筆題寫的匾額,懸掛于平山堂內(nèi),用以贊譽歐陽修等賢官的清廉政績。該匾額與“平山堂”共同構(gòu)成揚州廉政文化的重要載體,現(xiàn)作為平山堂廉政教育基地的核心展示內(nèi)容。<div><br></div><div>包柱楹聯(lián):六一居士到今俎日豆,三千世界如此江山。</div><div><br></div><div>堂上楹聯(lián):萬卷圖書集成部,千秋風(fēng)雅始?xì)W陽。<br></div> 谷林堂, 宋元祐七年(1092 年),蘇軾由潁州徙知揚州,為紀(jì)念恩師歐陽修而建此堂,取自己詩句 “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 中的 “谷”“林” 二字為堂名。谷林堂原在大雄寶殿后,宋后久廢,清同治九年(1870 年)鹽運使方浚頤在真賞樓舊址重建,建國后多次維修。 “風(fēng)流宛在” 匾額是清光緒初年兩江總督劉坤一為追念曾在揚州主政的歐陽修所題 ,其特別含義在于,“流” 字右邊頭上少了一點,“宛在” 的 “在” 字右下方卻多了一點。歐陽修在揚州任太守時,常與賓朋飲酒賦詩,留下諸多風(fēng)流韻事。劉坤一通過這一巧妙書寫,意在提醒后人, 希望人們在生活中能夠少一些浮躁的風(fēng)流,多一些腳踏實地的實在。<br><br>其實,書法是一種藝術(shù),漢字書寫中的夸張現(xiàn)象十分常見。并且,漢字中的“流”與“在”,這種寫法由來已久,并不是劉坤一的“發(fā)明”。<br>“流”字的演變:<br>“流”字,最早見于金文。在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等文字字形變化過程中, “流”字本來就有加點與不加點的,這兩種“流”字的寫法,都是正確的,而漢字的規(guī)范是現(xiàn)代的事。<br><br>北魏、南朝、唐、元名家書作<br>“在”字加點,古碑帖中同樣常見,無任何寓意?!霸凇弊旨右稽c,是書寫者為了駐筆收鋒。書法是一種藝術(shù),不是僅僅把單個漢字寫好就行,還要考慮到謀篇布局。劉坤一在書寫“風(fēng)流宛在”時,將“在”字加一點是為了與右邊三字相呼應(yīng)。道理,就這么簡單,搞書法的人都懂。<br><div><br></div><div>楹聯(lián):曉起憑欄,六代青山都到眼;晚來對酒,二分明月正當(dāng)頭。</div> 放生池,位于大明寺西園的中心位置,池旁古木參天,怪石崚峋,池之南北點綴著水榭、船廳等建筑,池西有真賞軒,整體布局呈現(xiàn)出江南園林的特色,假山、亭臺樓閣與湖水相互映襯,營造出清幽雅致的氛圍。 西園:在平山堂之西,是一座富有山林野趣的古典園林,又名御苑、芳圃。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 年),園中古木參天,怪石嶙峋,池水瀲滟,亭榭典雅,山中有湖,湖中有天下第五泉。 天下第五泉,是大明寺重要的旅游景點之一,游客不僅可以欣賞到這一歷史名泉的風(fēng)貌,還能在周邊感受江南園林的美景,品味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天下第五泉水質(zhì)清澈甘冽,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zhì)和微量元素,用此泉水煮茶,茶香四溢,滋味醇厚。泉水四季不涸,水溫較為恒定,即使在炎熱的夏季,泉水也清涼沁人。 古往今來,眾多文人墨客慕名而來,留下了許多詩詞佳作。如宋代歐陽修曾多次來此汲泉煮茶,賦詩作文 ;清代王士禎也在此留下詩篇,這些作品豐富了第五泉的文化內(nèi)涵。 在第五泉附近,存有不少碑刻文物。比如清雍正年間,揚州知府高士鑰在泉邊題刻 “天下第五泉”,字體雄渾有力。此外,還有一些記載著與泉水相關(guān)故事和歷史的碑刻,成為人們了解第五泉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康熙御碑亭,為四角方亭,單檐歇山屋頂,架空花脊,覆蓋灰色小瓦。亭子四面有廊,廊內(nèi)磚砌到頂,南、北、西三面設(shè) “∩” 形門,南、北墻上分別對稱開設(shè)兩扇扇面形透空窗,西面墻上設(shè)兩扇透空窗,可觀賞 “天下第五泉” 等景色。廊墻內(nèi)外涂白色,外設(shè) 12 根紅色亭柱及坐欄,坐欄下有透空磚砌基礎(chǔ),地面鋪設(shè)水磨青磚。 東面廊墻壁上嵌有長方形康熙御詩碑,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 年)圣祖南巡時,賜給揚州知府高承爵的御制《靈隱》詩。高承爵后來將此詩勒石建亭以奉。<br> 御碑文:靈山含秀色,鷲嶺起嵯峨。梵宇盤空出,香云繞地多。開襟對層碧,下馬撫煙蘿。羽衛(wèi)閑來往,非同問法過。<br><br>此詩原為康熙題詠杭州靈隱寺之作,后摹刻于揚州大明寺御碑亭內(nèi)。碑文以"靈山""鷲嶺"喻佛門圣地,描繪寺院莊嚴(yán)氣象,末句"非同問法過"暗含帝王巡游與高僧問道之別。碑刻上方陰刻方形"康熙御筆之寶"印,碑首雕雙龍戲珠紋飾,現(xiàn)存于大明寺西花園第五泉東側(cè)<br><br>御碑高 155 厘米、寬 75 厘米,碑首雕刻有雙龍戲珠圖案,正碑刻有康熙所作《靈隱》五言詩,其內(nèi)容為 “靈山含秀色,鷲嶺起嵯峨”,上方還有一正方形康熙御印。<br> 圓柏,柏科圓柏屬,樹齡: 145年,二級保護(hù)。 乾隆御碑亭,坐北朝南,為單檐歇山頂,檐下置掛楣。亭柱有 16 根,涂紅色油漆,周邊設(shè)透空坐欄,欄面為黑色,透空坐基為白色,色彩對比鮮明。地面采用正方形水磨青磚鋪地,整體建筑風(fēng)格古樸典雅。<div><br></div><div>據(jù)《平山堂圖志》記載,乾隆皇帝六次南巡,曾九次登臨平山堂,在平山堂賦詩計 38 首,亭中所置的三塊御石碑,就銘刻著乾隆皇帝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南巡揚州時吟誦平山堂的御制詩。</div> 右邊的石碑刻有乾隆辛未(1751)春仲第一次南巡時所作的《平山堂》詩,中間的石碑刻有乾隆壬午(1762)第三次南巡時寫的《四月朔日游平山堂》詩,左邊的石碑刻有乾隆丁丑(1757)仲春第二次南巡時所寫的《平山堂》詩。這些詩作多表達(dá)了乾隆對平山堂景色的贊美以及對歐陽修等歷代賢人的緬懷之情。<div><br></div><div>乾隆十六年(1751年)第一次南巡間所作:</div><div>梅花才放為春寒,果見淮東第一觀。馥馥清風(fēng)來月牖,枝枝畫意入云欄。蜀岡可是希吳苑,永叔何曾遜謝安。更喜翠峰馀積雪,平章香色助清歡。</div><div><br></div><div>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第二次南巡時所作:</div><div>西寺西頭松竹深,歐陽舊跡試游尋。江南山色秀無盡,二月韶光美不禁。四字檐端垂圣藻,千秋座右揭官箴。春巡處處前徽仰,到此尤廑吁俊心。</div><div><br></div><div>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第三次南巡時所作:</div><div>畫舫輕移邗水濱,人思六一重游巡。陰陰葉色今迎夏,袞袞花光昨餞春。巧法底須夸激水,淳風(fēng)惟是慚投薪。江南山可平筵望,望豈因山因憶民。<br><div><br></div></div> 石階蜿蜒,被綠植、頑石簇?fù)恚A旁石柱覆著青苔,上方有怪石堆疊成拱門,四周樹木繁茂,綠意彌漫,透著清幽古樸,似藏著歲月沉淀的禪意 。 初心堂,始建于清代同治年間,現(xiàn)存建筑多為清代遺存。<br><br>初心堂曾是能修法師舉辦初心茶會的地方,茶會分為三巡:初巡品龍井悟清凈心,二飲普洱思平等心,三啜老君眉得慈悲心。<div><br></div><div>楹聯(lián):明月清風(fēng)歐蘇典范,平山綠水憂樂情懷。<br></div> “真賞” 匾額與真賞樓有關(guān),真賞樓原址在平山堂后,初建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由知府金長真與舍人汪懋麟同建,取歐陽修 “遙知為我留真賞” 的詩句命名。咸豐年間毀于兵火,后未在原址重建。 "唐鑒真大和尚紀(jì)念碑",正面(郭沫若題寫)。 公元一千九百六十三年,為我國唐代律學(xué)高僧日本追謚過海大師鑒真和尚入寂二十周甲之歲。中日兩國佛教文學(xué)藝術(shù)醫(yī)藥各界人士共同倡議,隆重紀(jì)念。自春徂秋,氣求聲應(yīng),香華禮敬,稱贊功德,闡為論著,播以詠歌。十月復(fù)集會于大師生前行化所居大明寺故址(今揚州法凈寺),用申崇敬景慕之忱。<br><br>大師以中華之耆彥,弘大法于扶桑。其東行也,排眾沮、冒風(fēng)濤、跋涉十年,終成始愿;其施教也,體大規(guī)宏,綱目畢具,建戒壇以立僧本,啟臺學(xué)以開義門;伽藍(lán)營構(gòu)、雕繪工巧之外,兼及于藝文醫(yī)藥,此皆盛唐文化之菁華,中土千年涵育之所成就。大師矻矻盡其形壽,一一傳播于彼邦,魏晉以來中日人民互助友好之宿愿乃得以圓滿實現(xiàn)。自是厥后,兩國文明互注交流,繁榮滋大,如雙星并耀于東亞之太空者垂千余年。大師辛勤辟創(chuàng)之遺澤,豈唯百世不斬而已哉!<br><br>(后附頌辭節(jié)選)<br>惟我大師,法門之雄。三學(xué)五明,乘桴而東……慧燈無盡,法云永垂。<br>落款:鑒真大和尚逝世一千二百周年紀(jì)念委員會主任委員趙樸初謹(jǐn)撰并書<br> 鑒真紀(jì)念堂,1963 年鑒真圓寂 1200 周年,中日雙方舉行隆重紀(jì)念儀式,并決定在大明寺建造鑒真紀(jì)念堂,1973 年動工,1974 年竣工,成為中日友好的象征。<div><br></div><div>鑒真紀(jì)念堂是由我國著名建筑學(xué)家梁思成參照鑒真在日本主持建造的唐招提寺金堂設(shè)計,保持了唐代的建筑藝術(shù)風(fēng)格。紀(jì)念堂坐北朝南,由門廳、碑亭、正殿和陳列室組成,正殿和碑亭東西兩側(cè)由長廊相抱,形成一個闊敞的庭院。</div> 鑒真楠木坐像,是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內(nèi)的鑒真干漆夾纻坐像,是鑒真大師圓寂前,其弟子們按照他的模樣塑造 。<br><br>鑒真大師圓寂于公元 763 年,坐像高約 80 厘米,采用干漆夾纻工藝制作,這種工藝極為復(fù)雜,先以泥土塑成胎模,再用苧麻布和漆逐層裱糊,待干后去掉泥胎,再加以彩繪等處理 。這尊坐像雙目閉合,神態(tài)安詳,面容和藹,盡顯大師的慈悲與智慧。<br> 鑒真紀(jì)念堂院子中央,有一個石燈籠,這是日本唐招提寺長老所送,與唐招提寺中的另一個石燈籠是一對,象征著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情誼源遠(yuǎn)流長。 山川異域,風(fēng)月一天。這幅筆法遒勁的楷書石刻,是晚清名臣、開明士紳、抗日楷模,也是中國近代史學(xué)家韓國鈞先生寫的,石刻在大明寺鑒真紀(jì)念堂前 趙樸初半身雕像 <p class="ql-block">趙樸初先生追憶唐鑒真大師<span style="font-size:18px;">《夢揚州》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br></span></p><p class="ql-block">暮天開,望片云江上飛來。振衣蜀岡,千古高蹤長懷。當(dāng)年舍生弘道,涉風(fēng)濤遠(yuǎn)渡蓬萊。奈良代,招提寺,風(fēng)流懿無休哉。兩國宗師共推,算詩酒歐蘇,只合追陪。明月?lián)P州多少雄姿英才。東風(fēng)換卻無城面,報群功挹注江淮。排險阻,津梁重任留與吾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九六三年三月訪揚州法凈寺舊名大明寺,唐鑒真大師傳律講學(xué)之處, 時有所成,未暇命筆 。返都后,日本大法論雜志索稿,因拈此調(diào)寄之。 趙樸初</p> 終于找到了趙樸初先生《夢江南》的原稿,這是2019年北京保利秋季拍賣會展出的立軸。 棲靈塔,始建于隋朝,歷史上曾多次被毀又重建。如今的棲靈塔為仿唐式建筑,共 9 層,總高度為 70 米。塔身方形,每面四柱三間,一門二窗,平座腰檐,出檐深遠(yuǎn),屋面平坡,腰鼓形柱,直欞形窗,古樸典雅。 1980 年,鑒真大師坐像從日本回?fù)P州 “探親”,重建棲靈塔提上議事日程。1987 年開始籌建,1991 年奠基,1993 年破土動工,1995 年最終建成現(xiàn)在的九級仿唐古塔。 塔內(nèi)第二層塔心中四立柱之間,設(shè)置仿唐佛龕及須彌座,佛龕內(nèi)貯有 15 公斤重的舍利金塔和舍利水晶塔,現(xiàn)共供奉著 6 粒珍貴的舍利。 楹聯(lián):大唐勝跡歷歷可鑒尊者來樓弘佛法,明性佳處孜孜求真眾生托靈悟禪機。 大明寺棲靈塔匾額上 “棲靈塔” 三字,是由趙樸初先生題寫。 鼓樓房為仿鑒真大師在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所建的鼓樓樣式,建成于 1996 年,與棲靈塔的重建工程同步完成,體現(xiàn)了中日佛教文化的交流與傳承。 許愿樹,樹上掛滿了紅色許愿絲帶,這些絲帶通常承載著游客們的美好愿望 ,比如祈愿家庭幸福、事業(yè)順利、學(xué)業(yè)有成等。 千佛燈,和佛教文化相關(guān),有祈福祈愿的寓意 ,屏幕上面有 “掃碼點燈”,掃碼操作后,為佛像前點燈祈福,表達(dá)對平安、健康等美好愿望的祈盼 。 大明寺鐘樓是在 1996 年與鼓樓房同步建成的,與重建后的棲靈塔相互映襯。<div><br></div><div>鐘樓為仿唐建筑,整體外觀莊重大氣,采用深色調(diào),與鼓樓房風(fēng)格一致,展現(xiàn)出唐代建筑的古樸與雄渾。其造型規(guī)整,斗拱、飛檐等細(xì)節(jié)設(shè)計精巧,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筑特征。</div> 大明寺作為中國佛教律宗的 “祖庭” 之一,鑒真戒壇院是這一身份的核心象征。它不僅還原了唐代佛教 “傳戒” 的核心場所,更承載著律宗 “持戒修行、清凈身心” 的教義,是研究中國佛教戒律史、唐代佛教制度的重要實物參考。 大明寺戒臺(核心為鑒真戒壇院中的 “鑒真戒壇”)是佛教中專門用于舉行 “傳戒儀式” 的核心場所,承載著佛教戒律傳承、僧眾受戒的宗教功能。 <div>妙應(yīng)無窮亭是寺內(nèi)一處融合禪意與詩意的建筑,其名寓意佛法妙理應(yīng)化無窮。該亭位于西園禪茶區(qū)域,與曲橋流水、假山亭榭相映成趣,成為文人雅士品茗論道的靜心之地?。</div> 臥佛殿位于揚州大明寺棲靈塔北側(cè),建成于 1996 年秋季。<div><br></div><div>檐下正中處高懸 “臥佛殿” 金字匾,出自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手書。<br><div><br></div><div>臥佛殿為單檐殿廡式建筑,坐北朝南,翹角飛檐,氣勢雄偉。它建在高高的臺基上,臺基闊 24.9 米,進(jìn)深 16.8 米。正面、背面各有立柱八根,東西兩側(cè)各設(shè)立柱四根,十一架梁,顯得十分壯觀。殿宇開間五楹,中間一間偏大,闊 4.5 米,左右各兩間,分別闊 3.6 米;進(jìn)深三間,每間深 3.6 米;四周設(shè)走廊,廊寬 1.8 米,廊外有月臺,寬 1.2 米,總高近 12 米,建筑面積為 324 平方米。</div></div> 臥佛殿內(nèi)為方磚地面,靠后居中位置設(shè)石榻一座,長 6.9 米,寬 1.8 米,高 0.9 米,上臥一尊釋迦牟尼玉佛。玉佛長 5.8 米,重 18 噸,為緬甸仰光市市長吳哥禮 1996 年所贈。 善女龍王堂,是國內(nèi)第一座以 “善女龍王” 為供奉對象的殿堂。<div><br></div><div>善女龍王堂為全斗拱式唐式建筑,高 5.4 米、長 6.9 米,造型精巧新穎。其斗拱、鴟尾、真棱窗等具有典型的唐代風(fēng)格,共使用了 40 組大小斗拱,有 8 厘米、12 厘米、30 厘米等多種樣式,體現(xiàn)了中國古建筑的變化之美與結(jié)構(gòu)之巧。</div><div><br></div><div>位于弘佛亭北面的土坡上,緊鄰日湖,與遠(yuǎn)處的棲靈塔、近處的弘佛亭以及鑒真紀(jì)念堂等建筑相互映襯,山水風(fēng)光獨好,環(huán)境幽深靜謐。</div><div><br></div><div>善女龍王是真言宗里特別專有的守護(hù)神,被認(rèn)為是如意輪觀音菩薩的化身,住在北印度無熱池,尊相于胸前左手持如意寶珠,奉釋迦如來之命護(hù)持正法,具有祈雨防火、息災(zāi)解厄、開智啟慧等職能。堂內(nèi)尊像雕刻、佛龕制作及壇上供養(yǎng)具皆依唐代風(fēng)格,體現(xiàn)了盛唐佛教文化內(nèi)涵精髓。</div> 弘佛亭北立面,阿彌托福。<div><br></div><div>2007 年 5 月,日本友人池田和夫先生將其珍藏 30 多年的中國西晉時期漢白玉佛首捐獻(xiàn)給大明寺。為紀(jì)念佛首回歸,同時與鑒真大師東渡弘揚佛法相呼應(yīng),突出鑒真在中日友好中的特殊地位,寺內(nèi)修建了此亭,原名 “佛歸亭”,后定名為 “弘佛亭”。</div> 弘佛亭南立面,《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經(jīng)文。<div><br></div><div>弘佛亭為仿唐建筑,亭檐高 6 米,加上寶頂總高達(dá) 10 米,體量巨大。其斗拱嚴(yán)格按照宋代《營造法式》制作,采用唐式六作斗拱,包括四組角科、四組鋪間兩種制式,都是 6 鋪作,結(jié)構(gòu)復(fù)雜,梁柱之間通過榫卯相連,受力均勻,是全國新建的第一座純木斗拱結(jié)構(gòu)制作的亭閣,在現(xiàn)存寺院亭閣建筑中非常難得。</div><div><br></div><div>主要由整塊的石材、紅木以及磚細(xì)組成。亭柱和亭梁用珍貴的金山石建造,這種石材目前已禁止開采,是在蘇州找到的 “存貨”。碑文用石是專門從泰山尋得的 “泰山石”,木料則采用美國進(jìn)口、年輪 70 年以上且在水中浸泡十幾年的花旗松,木質(zhì)堅實,不易開裂。</div><div><br></div><div>亭上的蓮花葫蘆寶頂由上千塊大青磚經(jīng)仔細(xì)打磨后鑲嵌而成,高達(dá) 3 米,重達(dá) 43 噸,工藝精湛。</div> 弘佛亭是全國新建的第一座純木斗拱結(jié)構(gòu)制作的亭閣,亭檐高 6 米,加上寶頂總高達(dá) 10 米,體量巨大。<br><br>其斗拱嚴(yán)格按照宋代《營造法式》進(jìn)行制作,包括四組角科、四組鋪間兩種制式,都是 6 鋪作,結(jié)構(gòu)復(fù)雜,梁柱之間通過榫卯相連,受力均勻分散,是原汁原味的唐代斗拱做法<br> “入解脫門”是佛教中的一個重要術(shù)語,它指的是通往涅槃境界的道路或門戶。解脫門主要由空、無相、無愿三種禪定修行構(gòu)成,這三種禪定被視為達(dá)到涅槃的關(guān)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