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我的書柜 坐擁書城天地寬

三宜散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的書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坐擁書城天地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李壽平 文/ 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最大的業(yè)余愛好是讀書兼藏書,這是受家庭影響的。我祖父母及父親、姑姑都當過老師,我家中在1949年以前還是有不少藏書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剛懂事時,老家的樓上就有四大竹箱的書,另還有兩個立柜也裝滿了書。書上都蓋有藍色“壽陽書屋”的圓形藏書印,一部分是古典文學,大多是小說、散文、詩詞之類。另有許多是四十年代由生活書店、三聯(lián)書店等出版的書籍,如《柴霍夫(現(xiàn)譯為契訶夫)短篇小說集》、郭沫若的《蘇聯(lián)紀行》、《人是怎樣變成巨人的》等。還有一部分是洋裝書,包括英漢辭典等英文書及畫冊、樂譜等。隨著時代的變遷和不停的政治運動,藏書越來越少,一部分被悄悄燒掉,一部分變成了手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1956年前后,我父親和二叔從藏書中選出來一籮筐的書,有的是民國時期王云五主編的《萬有文庫》的多種書,抬到廚房的大灶燒掉,我偷偷將幾本紙質很好的書拿走,被父親發(fā)現(xiàn)后奪回扔進灶中,看著幾本書在火焰中慢慢地化為灰燼,心中升起一股莫名的恐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8年后,我五叔李林楓轉業(yè)到陽朔文化館工作,家中將一百多本小說等捐給陽朔文化館圖書室,記得有《安娜’卡列林娜》、《日日夜夜》、《旅順口》、《鋼鐵是怎樣練成的》、《被開墾的處女地》、《驅魔記》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后來的每一次“運動”過后,家中的書就消失一部分,直到文革結束,老的藏書基本損失殆盡。劫后余存的僅有老版《辭源》、《康熙字典》及一部小型《英漢辭典》等十幾本老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上中學時,也會用父親給的零花錢買一些書,大多為連環(huán)畫(小人書),裝在一個木書箱里。約在1963年,新華書店的王本鑒(陽朔人,畢業(yè)于廣西藝術學院版畫專業(yè)),見我經(jīng)常在書店看書,便推薦我買一本叫《龍鳳藝術》的書,打折價五分錢,這是沈從文1960年前的發(fā)表的一些研究中國古代服飾的文章。我買來看了一下不大懂。我因當時學習繪畫,他還叫我買一本是日本高島北海著的《寫山要法》,當時因錢不夠沒買,后來我五叔(在文化館工作)幫買了一本長形的《國畫寫生集》畫冊,2元4角。非常昂貴,里面多是名家畫,只有兩彩頁,收的是顧坤伯和潘天壽作品,此書至今仍保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原來在老家住時,用家中的一個四層的老書柜,可放前后兩排。1979年做了一個小型三格書柜。1980年冬,我自費建了一座小房,搬新居后小書柜不夠用了,于1982年做了一套組合家具(五件套),其中三個柜用于放書。1983年又做了6個五格敞開無門的立式書柜。隨著收入增加,我買書和訂報刊逐漸增多,幾年后書柜又不夠用了。1986年請木工做了四個書柜,接著又去家具店買一整套組合柜,放在一樓當作書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書柜增加至19個,一樓房間變成藏書室,二樓工作室兼大藏書室,至此,很多人知道我的藏書是名列前矛的。早在1986年,桂林圖書館(即廣西笫一圖書館)館長陽劍宏,與我同為市政協(xié)委員而相熟,了解我的藏書后,曾策劃幫我做一個有關藏書的專題片,后來因故沒能完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時間進入新世紀后,我購書相對少了,但卻在2002年,又增加了6大件組合書柜,因當時臺商江文豪開發(fā)的“世外桃源”景區(qū)內(nèi)的“淵明山莊”時,我?guī)瓦M行系列的文化策劃,江先生買了這一套組合書柜送我作為答謝。這套書柜表面光鮮,上半部有玻璃門,下半部是門柜,用來堆放少用的書和一部分刊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07年,我又買了一套組合書柜,放于三樓一小客廳,將不常用的《二十四史》加《清史稿》、《資治通鑒》、《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10卷本),《大英視覺藝術百科全書》(12卷)等放在這套書柜中。至此,我的書柜達到29個,分別放置在一樓、二樓和三樓,藏書約9000多冊,可謂坐擁書城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藏書比較雜,在信息時代之前,買的是各類工具書,以方便學習。早1979年買了《辭?!泛嫌啽?,后送與農(nóng)村一學生了。繼而又買了新版《辭?!房s印本,《辭源》4卷本。1985年買了一部臺灣編香港版的《中文大辭典》(40卷)。后來買了新的《漢語大字典》(8卷),《漢語大辭典》12卷本(主編羅竹風簽名版)。為了學習古典詩詞,還買了《全唐詩》(精裝25卷本)、《全宋詞》(精裝5卷本)、《佩文韻府》(4卷本)、《駢字類編》(10卷本)、《分類辭源》(4卷本)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藏書多,也經(jīng)常讀書,多抱學以致用的態(tài)度,能將一些零散知識綜合成小文章,也為地方的文化事業(yè)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02年,我負責編輯注釋《陽朔風光詩詞選》。2005年編注《碧蓮峰里住人家——歷代詩人詠陽朔》,這是我多年來搜集歷代詩人詠陽朔風景的詩詞共800多首,這都得益于我收藏諸多的文史工具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在2001年前,曾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閱讀欣賞》專欄寫過一篇文章,名為《簪山帶水最奇處——歷代詩人詠陽朔》,介紹歷代詩人歌頌陽朔漓江風光的詩篇,由著名播音大師方明先生朗誦播放,時長約24分鐘,至今在網(wǎng)絡上仍可搜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藏書有相當一部分是歷代的詩話和筆記小說,如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于1983年影印的《筆記小說大觀》(16冊),還有《清稗類鈔》(12卷本),《太平廣記》(8卷本)等。這些所謂的“稗官野史”也為我日后寫散文隨筆增加了內(nèi)容。我2006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家在陽朔山水間》,收有66篇文章,其中許多歷史資料都來自這類雜書。另外我還著有詩詞《閑云集》,還有《山水清音集》、《東奔西走集》(待出版),攝影畫冊和書法篆刻集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91年,教育家魏書生偕夫人到陽朔時,曾到我的書房參觀,他瀏覽了一遍我的藏書后,然后笑著說: “我估計您是地方上的小鄧拓了(意為雜家)!”我答道,要是以前說這話我可要倒大霉了!大家都笑起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書柜的功能就是藏書,如果用來擺看就成家具店了。我小時看到家中藏書的竹箱,后來知道古代收藏書籍的一種竹箱叫“笥”,不知是否類似。曾看過一則成語典故叫"五車腹笥",典出《后漢書·邊韶傳》,比喻人腹中知識如同裝滿典籍的竹笥。??邊韶是漢桓帝時的文學名人,曾教授弟子數(shù)百人。一日因瞌睡為弟子嘲道:“邊孝先,腹便便;懶讀書,但欲眠。”邊韶聽到后即高聲應道:“邊為姓,孝為字;腹便便,五經(jīng)笥;但欲眠,思經(jīng)事;寐與周公通夢,靜與孔子同意。師而可嘲,出何典記?”嘲者大慚。這位邊孝先也實在利害,自己睡和醒的狀態(tài)都能說成是與圣人交流,難怪故事能流傳下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書柜又稱書櫥,也有一典故叫“兩腳書櫥”,原指南朝時的學者陸澄,雖博覽群書卻三年未解《易經(jīng)》文義,被王儉戲稱為行走的“書櫥”。諷刺機械記憶而缺乏實踐能力的讀書人。即“記誦日多,多益為累”的不正?,F(xiàn)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日常工作多是書畫、篆刻、攝影和寫點文章之類,較多的藏書通過各式書柜展現(xiàn)在我工作和生活的空間,既方便學習又營造一種典雅的氛圍。由眾多藏書和書柜襯托的環(huán)境,使得一些電視臺在攝制我工作時,書柜成了一道特殊的背景。如桂林電視臺,廣西電視臺,南方衛(wèi)視,德國電視二臺等。另有許多的國內(nèi)名家和外國友人到我家時,都對我的藏書予以贊賞,這也離不開書柜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道具”所立的“功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我已是“喜壽”之年,旅居異邦,眼看著社會進入人工智能時代,只要帶上平板或手機,在網(wǎng)上就能查到你想要的各種資料,個人似乎又成“兩腳書櫥”了,其內(nèi)涵卻是翻天復地的變化。時光荏苒,當年坐擁書城的歲月仍然令人懷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5年8月21日夜于巴黎東隅)</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2年夏,我的一樓工作室,背景的小書柜。當時窗戶尚未安裝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4年,二樓的工作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4年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4年,二樓的工作室。外國朋友來參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6年二樓工作室全家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6年二樓工作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5年廣西電視臺到我的工作室拍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90年與朋友在二樓工作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90年,朋友在我的工作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91年,教育家魏書生夫婦(左一、二)在我的工作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02年馬來西亞書協(xié)主席黃愛君(右二)來訪,左二為馬會秘書長,左一為桂林市書協(xié)主席周兆召,在二樓工作室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02年美國摩爾海德大學的朋友來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0年法國朋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樓的藏書室書柜(一)</span></p> <p class="ql-block">(二)</p> <p class="ql-block">(三)</p> <p class="ql-block">(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樓的書柜(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span></p> <p class="ql-block">(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七)</span></p> <p class="ql-block">(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樓的書柜(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格為《全唐詩》25冊,二、三格的大部分書冊收有我的作品及文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自著和編注的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03年,德國電視臺攝制組在我家拍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同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3年,我姑姑李榕珍在廣西昭平縣購的《暴風雨》小說,由時代出版社出版,上面有李榕珍簽名。圖書館藏章是后來蓋的。1958年后,我家中將一百多本小說等捐給陽朔文化館圖書室,記得有《安娜’卡列林娜》、《日日夜夜》、《旅順口》、《鋼鐵是怎樣練成的》、《被開墾的處女地》、《驅魔記》等,文革時有的書又流入社會,此書僅余上冊,被我保留。</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