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贛江中游的江西省豐城市杜市鎮(zhèn),一座青冢靜臥于蒼松翠柏之間。這里安葬著明代抗倭名將鄧子龍——一位以血肉之軀筑起國防長城的英雄。鄧子龍墓不僅是一座歷史遺跡,更是一方凝聚著愛國情懷的精神圣地。當我們駐足于這座古樸的墓前,仿佛能聽見四百年前金戈鐵馬的回響,看見一位老將"馬革裹尸"的壯志豪情。</p> <p class="ql-block"> 鄧子龍(1528年-1598年),字云卿,號武橋,別號虎冠道人,江西省豐城市杜市鎮(zhèn)鄧家村人,是明代杰出軍事家、抗倭名將、民族英雄。生于嘉靖年間,卒于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p><p class="ql-block">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鄧子龍在恩師羅洪先(江西吉水人,嘉靖八年狀元,大儒王陽明的徒孫,在詩詞文章、天文地理、術數(shù)兵法以及武藝等方面成就頗高,堪稱通才式人物)建議下參加武鄉(xiāng)試并高中武舉人,同年因樟樹賊亂應募從伍。歷任把總、守備、都指揮僉事、參將、總兵官等職。這位出身微寒的將領,憑借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堅定的報國信念,從普通士卒成長為獨當一面的邊關大將。他鎮(zhèn)守云南邊陲抵御緬甸入侵,平定江西匪患安定地方,尤其在萬歷朝鮮戰(zhàn)爭中,以六旬高齡率三千贛軍跨海援朝,與日軍展開殊死搏斗。在露梁海戰(zhàn)中,鄧子龍身先士卒,雖不幸壯烈殉國,卻為明軍主力合圍贏得了寶貴時間。鄧子龍以一生征戰(zhàn)沙場、捐軀報國的壯舉,在歷史長河中鐫刻下不朽的豐碑。</p> <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4日,新年時節(jié),我懷著敬仰之情,來到鄧子龍墓園所在地豐城市杜市鎮(zhèn)茂溪獅子鄧家村前“落星橋”,<span style="font-size:18px;">拜謁抗倭名將、民族英雄</span>鄧子龍。</p> <p class="ql-block"> 一進村,便見村口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廟堂,這是鄧氏家廟,鄧子龍的靈位安放在這里。廟門立柱上刻著鄧子龍親筆題寫的詩句:“月斜詩夢瘦,風散墨花香?!遍T板上還刻有鄧子龍幾首詩作。</p> <p class="ql-block"> 家廟東側有一對石獅昂首挺立,威風凜凜地注視著每一個進出村子的人。</p> <p class="ql-block"> 家廟對面,是江西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鄧子龍墓園。墓園的入口,是一座高大的牌樓,上刻“劍掃風煙”的匾額,兩旁的對聯(lián)寫著:“千金散盡唯余湖上青山,百戰(zhàn)歸來贏得鬢邊白發(fā)”。</p> <p class="ql-block"> 墓前立有大理石保護標志及青石刻說明牌,刻有鄧子龍將軍生平事跡簡介和保護范圍說明文字。1987年,墓園被列為江西省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更成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墓冢以磚石壘砌,水泥鋪蓋,高2.5米,長8米,寬6米,墓碑上鐫刻“愛國將軍鄧子龍”七個大字,蒼勁有力。</p> <p class="ql-block"> 墓園周邊廣植蒼松翠柏,它們靜靜守護著鄧子龍這位民族英雄</p> <p class="ql-block"> 真正的愛國,從來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危難時刻的挺身而出。鄧子龍用生命詮釋的愛國情懷,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成為我們面對任何挑戰(zhàn)時都能從中汲取力量的精神源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