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個暑假,三代人同去上??凑埂?l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往,我寒暑假、大節(jié)都不出門,不想?yún)⑴c人潮的卷吖!但六月初,我在巴黎奧賽博物館看美展時,反復尋找米勒《拾穗者》的那幅鎮(zhèn)館之寶未果,回國后發(fā)現(xiàn)它被借往浦東美術館開展,勾起了我要來上海的碎碎念。恰好,媳婦的領導帶娃去了上??凑够貋矸答伭己茫阌上眿D策動了滬上三天之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月二十五號,早上七點多,我們便到佛山機場飛虹橋機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機后,乘地鐵直達浦東陸家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浦東三件套:492米高的上海環(huán)球金融中心(開瓶器)、420.5米高的上海金茂大廈(注射器)、632米高的上海中心大廈(打蛋器)。上海中心到目前為止,仍然是中國第一、世界第二的高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忙看展,先逛逛迪士尼專賣店,給小朋友來點開胃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打卡上海中心大廈52層的朵云書院旗艦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進朵云書院要預約,免費,但出陽臺觀景則需購買飲品、點心。一杯拿鐵咖啡49元,但達不到“品”的水準;若單純?yōu)榱顺鲫柵_,建議買32元入門級美式咖啡(118層的上海之巔觀光廳要180元)。</p><p class="ql-block">節(jié)假日人氣旺,到了中午時間仍然要排長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書店按裝修的顏色分為黑、白兩區(qū)。白區(qū)觀景臺稱為南角,可以俯瞰黃浦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黑區(qū)觀景臺稱北角,可以看到挨近高樓的東方明珠。但景觀一般,我就沒有再進北角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食過麥當勞,就轉(zhuǎn)入正題,來到浦東美術館觀展。</p><p class="ql-block">反觀走過的路線,應從地鐵陸家嘴站9A出口,先到上海中心,再轉(zhuǎn)迪士尼店,然后過浦美參觀,就是條?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浦美奧賽展在2、3層。打出的標題為“締造現(xiàn)代:來自巴黎奧賽博物館的藝術瑰寶”,意即展示法國藝術如何從古典向現(xiàn)代轉(zhuǎn)變的過程。</p><p class="ql-block">展覽涵蓋了從學院派——現(xiàn)實主義派——自然主義派——印象派——后印象派——新印象派——納比派等多個流派的演進脈絡,時間跨度從19世紀40年代到20世紀初,這正是現(xiàn)代藝術形成的關鍵時期。</p><p class="ql-block">巴黎的奧賽博物館,上接盧浮宮,下啟蓬皮杜現(xiàn)代藝術中心,上海奧賽展的展程與巴黎的一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展覽時間:2025年6月19日至10月12日。</p><p class="ql-block">通用門票(含陳逸飛畫展):平日白天票100元,夜場票80元;周末白天票150元,夜場票120元。老人學生八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展廳前來張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學院派:畫面像高清照片一樣細膩,人物穿著華麗的古裝,要么在講一個古希臘神話故事,要么在還原一段歷史場景——這基本就是“學院派”繪畫。</p><p class="ql-block">這幅《玩斗雞的希臘年輕人》,人物的皮膚像會反光的瓷器,衣服的絲綢質(zhì)感能看出“垂墜感”,連背景里的柱子、地毯花紋都清晰到能數(shù)出紋路。斗雞的眼睛血紅,爪子張開,伸頭攻擊對手,<span style="font-size:18px;">刻畫太細致傳神了</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63年,卡巴內(nèi)爾的《維納斯的誕生》艷驚四座,拿破侖三世以2萬法郎藏購這幅畫。這種體態(tài)性感撩人,極富形式感和音樂感。</p><p class="ql-block">歷史上,曾經(jīng)畫過無數(shù)個版本的同一題材,最具代表性的至少有十二幅。我看過最開創(chuàng)性的是,收藏在意大利佛羅倫薩的波提切利《維納斯的誕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14年法國戰(zhàn)役》,像紀錄片一樣還原<span style="font-size:18px;">歷史現(xiàn)場:</span>“1814。陰沉的天空,一片荒蕪的景致。不是從俄羅斯撤退,而是法蘭西之役。(眾將)低著頭,臉上寫滿了失望,嘗到了眾叛親離的滋味。(拿破侖的)戰(zhàn)馬走得很慢,像是被他沉重的思緒壓垮?;实酃常币暻胺降难凵褚琅f深邃而有洞察力。一切都還在,一切都將再回來,如果這些追隨者仍然保持對他的信仰?!边@是畫家梅索尼埃對這幅畫的自我描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學院派存在著一條<span style="font-size:18px;">鄙視鏈:</span>歷史畫/神話畫——肖像畫——風俗畫/風景畫——靜物畫。</p><p class="ql-block">附加鄙視:以安格爾為代表的“線條派”鄙視魯斯本風格的“色彩派”;“理想化寫實”鄙視細節(jié)瑣碎的“自然主義”。</p><p class="ql-block">但學院派繪畫歷史已有三四百年了,已經(jīng)達到了古典主義的天花板,再難以有新的突破。</p><p class="ql-block">這時,有一群逆叛者提倡“走出畫室,面向自然,對景寫生”,這就是現(xiàn)實主義畫派。</p><p class="ql-block">而方便攜帶的調(diào)色軟管顏料發(fā)明,助了戶外作業(yè)的現(xiàn)實主義一臂之力。注意看迪埃的《于利斯·比坦》畫中的顏料盒。</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斯塔夫·庫爾貝,現(xiàn)實主義繪畫的奠基者,《受傷的男人》是反映他心境變化的自畫像。庫爾貝將自己描繪為受傷的決斗者,畫中原本繪有一位靠在男子肩上的女人,畫家失戀后,女人的位置被一把劍取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米勒的《拾穗者》,作為農(nóng)民題材繪畫的典范,它打破了19世紀法國藝術界對貴族和神話人物的傳統(tǒng)偏好,首次將普通勞動者的尊嚴與勞動之美提升至藝術殿堂的高度。曾入選我們的小學課本。</p><p class="ql-block">畫面中三位農(nóng)婦的姿態(tài)與色彩對比(紅、藍、黃頭巾與黃色麥田的呼應),既傳遞了勞動的沉重感,又賦予其神圣的詩意。羅曼·羅蘭稱農(nóng)婦為“女神”,贊其展現(xiàn)了“人性的崇高”。《拾穗者》不僅是巴比松畫派的象征,更啟發(fā)了印象派對光影與自然的探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多比尼也是“巴比松七星”之一,他的 《春天》展現(xiàn)了萬物復蘇、生命綻放的季節(jié),麥苗仍是綠色,蘋果樹已然開花?!斑@幅畫,就像透過窗戶看到的春之微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然主義創(chuàng)作方法系19世紀法國的文藝潮流,它與現(xiàn)實主義在追求客觀、精確地反映現(xiàn)實生活上有著共同點,但自然主義更強調(diào)現(xiàn)象的真實性,反對通過藝術形象的典型化來揭示生活的本質(zhì)。</p><p class="ql-block">這幅瑪麗的《一次碰頭》,曾在沙龍上獲得了榮譽獎。 女畫家畫的是表弟和一群巴黎貧民窟男孩。黑色罩衫的校服表明他們是學生,男孩們圍在一起討論,他們表情不一,似乎各有想法,非常生動。磨損的衣服、指甲縫的黑泥、木柵欄上的刻劃符號和破掉的海報刻畫得細致入微,也說明他們來自貧窮的街區(q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勒帕熱雖然師從卡巴內(nèi)爾(《維納斯的誕生》的作者),但他將古典繪畫技巧運用于大眾主題?!陡刹荨樊嬅嫔鲜且粚r(nóng)民夫婦,躺在草地上的是扎草垛的農(nóng)夫,破舊衣服下顯露出瘦骨嶙峋的軀體,那雙鞋則沾滿污泥。最傳神的是妻子,她面容憔悴,眼神發(fā)怔,腰背彎曲,可以看出她也是同樣的疲勞困乏。她那麻木發(fā)呆的神情,在網(wǎng)上已被做成了各種表情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羅丹,對現(xiàn)代雕塑語言重大突破的頂級雕塑大師?。和印象派為盟友,與莫奈舉辦過雙人聯(lián)展,與德加互相欣賞。</p><p class="ql-block">上圖為羅丹的《達盧胸像》。雕塑家達盧因參加巴黎公社活動被判處流亡,身心疲憊。羅丹決意為他創(chuàng)作了這一尊胸像。胸像是以裸著上身,昂揚起脖子的悲憤形象來展現(xiàn)的,以強調(diào)達魯在為自己的理想與事業(yè)而斗爭中表現(xiàn)的不屈意志。胸像背景為學院派的畫家亨利?方丹 - 拉圖爾。</p><p class="ql-block">下圖為羅丹的《維克多. 雨果》半身像?。他以印象派手法,捕捉法國大文豪雨果(文學名著《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的作者)的沉思神態(tài),頭頸前傾,突出文學家的深邃思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學院派最著名的“對手”,就是印象派。印象派不畫歷史神話,專畫日常風景;不追求“超寫實”,反而故意留下筆觸;不用傳統(tǒng)的黑色或灰色、棕色來畫陰影,而用顏色的對比表現(xiàn);注重捕捉瞬間的光影變化;表現(xiàn)物體的動態(tài)變化和光色的斑斕絢麗;筆觸自由、松散、短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三幅差不多2米高的肖像畫,可以看出十九世紀后半段,法國裙子流行樣式的變化,女性表情也是由以往的嚴謹?shù)街饾u自信、輕松、自在。</p><p class="ql-block">第一幅的戈迪貝爾夫人,來自莫奈早期繪畫,雖能看到學院派的影子,但也展現(xiàn)了他向印象派風格的轉(zhuǎn)變。畫中戈迪貝爾夫人側(cè)面而立,華麗的金色長裙曳地,但畫面具有一種獨特的生動感和朦朧感。</p><p class="ql-block">第二幅的比涅夫人,身著時尚服裝,畫家熱爾韋運用柔和的色調(diào)和細膩的筆觸,具有古典主義美感,同時又擅于捕捉光影變化,色彩搭配和諧。</p><p class="ql-block">第三幅的茹爾丹先生的夫人,身著白色長裙,面部表情恬靜淡然,非常動人。作者貝納爾使用雙光源的創(chuàng)新手法,以冷色天光與室內(nèi)暖色燈光交織,在裙擺褶皺處藍紫與橙黃的碰撞,形成豐富的色彩變化和光影效果。</p><p class="ql-block">三幅畫都斜側(cè)身構(gòu)圖,若第一幅換成莫奈的《撐洋傘的女人》更妙,形成白裙系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莫奈,印象派代表人物,擅長光線的變化與色彩的交融、隱約的細節(jié)與意象的模糊以及自然與情感的結(jié)合,是一種光影朦朧美。</p><p class="ql-block">莫奈最具全球影響力的三幅代表作為《日出·印象》《睡蓮》系列和《干草堆》系列?,這三組作品分別體現(xiàn)了印象派的核心藝術理念與莫奈對光影研究的極致追求。</p><p class="ql-block">莫奈的《干草堆》系列由25幅作品組成,每一幅畫作都在不同的季節(jié),不同的光線和時刻,捕捉了同一主題的變化,打破了傳統(tǒng)繪畫對細節(jié)和固有色彩的執(zhí)念。在1890年,其中一幅《干草堆》以驚人的1.1億美元成交,這不僅讓藝術界為之震驚,也證明了他從平凡事物中發(fā)現(xiàn)美的能力。</p><p class="ql-block">浦東展出的這幅名為《夏末的干草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驟眼看,以為在畫威尼斯水城;細看原來是西斯萊的《馬爾利港洪水中的小舟》。印象派可以把1876年春天那場可怕的大洪水,通過色彩的微妙變化,表現(xiàn)出水汽彌漫的效果,讓畫面看起來安靜又放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德加對芭蕾題材非常癡迷,這幅《佩列蒂埃街歌劇院的舞蹈教室》,用色粉筆的堆疊表現(xiàn)舞裙的質(zhì)感,光影處理帶有強烈的劇場效果,用不對稱構(gòu)圖和動態(tài)捕捉,打破傳統(tǒng)繪畫的靜態(tài)平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印象派以 “天真”“真誠”和“自然”的方式,真實地再現(xiàn)當代的風俗、服飾和時代背景。而學院派覺得印象派“畫得不像”、“沒格調(diào)”,拒絕他們參加沙龍。</p><p class="ql-block">這幅馬奈的《女人和扇子》,畫的是鋼琴家兼詩人妮娜?德?卡利亞斯。她身穿阿爾及利亞風情的服裝,在繪有扇子的日式屏封前,<span style="font-size:18px;">斜躺在沙發(fā)上,</span>直視觀眾,面孔展現(xiàn)出難以言喻的表情。她<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身姿,腳下的黑色繡花鞋,</span>心不在焉的神態(tài),甚至有人認為畫中帶有風塵女子的暗喻。其實,非議最大的還是馬奈早期的《草地上的午餐》、《奧林匹亞》,它們才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妓女題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左圖為馬奈《上啤酒的女招待》,他舍棄傳統(tǒng)輪廓線、分層著色處理光影,折射印象派對現(xiàn)實片段的捕捉。</p><p class="ql-block">右圖為德加《在咖啡館》。德加同樣喜歡描繪酒館、咖啡館中的女性、音樂會的歌手……,畫面中,女人面前放著一杯苦艾酒,男人面前放著一杯啤酒,互不理睬,各懷心事。當時的藝術家群體中,人們的關系往往處在曖昧不清、難以定義的狀態(tà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雷諾阿,逐步擺脫印象派對瞬間之美的追求,嘗試運用更具線條感的輪廓、更薄的顏料層,以及更平滑細膩的筆觸,重返學院派的“安格爾風格”。</p><p class="ql-block">這幅應法國政府邀請而創(chuàng)作的《鋼琴前的女孩》,繪制過不下六件,而本幅最為知名。畫作兼具精致線構(gòu)與細膩色彩,即使跨越百年,傳遞出來的溫暖甜美依然能直抵人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塞尚則提出"讓印象主義變得堅實并持久",他試圖把線、面、色這三種元素重新組合,將印象派那些變化莫測的色彩凝固成一個個清晰的面。</p><p class="ql-block">在畫展中,我選擇塞尚的這幅《有洋蔥的靜物》,桌子上的瓶子和桌子的裝飾帶是正面視角的,而桌面的視角則更為傾斜。在同一畫面中,塞尚用不同視角描繪其中的物體,淡化了西方繪畫傳統(tǒng)空間觀念,其繪畫作品在概念上符合邏輯,但視覺上不真實。作品運用了?之字形構(gòu)圖?,通過將洋蔥表面和桌布處理成幾何形狀,形成動態(tài)的線條延伸感,預示了末來立體主義的發(fā)展方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印象派強調(diào)對自然光色的客觀捕捉,后印象派則轉(zhuǎn)向主觀情感與畫面結(jié)構(gòu)的表達。每位后印象派畫家都發(fā)展出極具辨識度的視覺符號系統(tǒng):梵高熾熱的色彩與扭曲線條揭示內(nèi)心激蕩,高更的象征性用色與原始圖騰傳遞神秘主義,塞尚的結(jié)構(gòu)性筆觸則展現(xiàn)對形體本質(zhì)的哲學思考。</p><p class="ql-block">梵高,初看他的畫就如同中小學生的習作,所以他生前只賣出過一幅畫,不被世人認可,這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傳統(tǒng)審美觀念仍然強勢的時代。實際上,他的畫可以看作是表現(xiàn)主義的先驅(qū)。</span>他不追求逼真,而是通過夸張和變形來表達個人的情感和心境(如這次來展的《臥室》,用黃色和紫色,表達梵高對平凡生活、對精神歸宿的渴望;而偏離三維透視畫法,卻為畫面注入了一絲不安的情緒)。他的畫作以厚重的顏料層和明顯的筆觸著稱(代表作有《自畫像》系列),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動態(tài)感。他的作品和技法,對20世紀的表現(xiàn)主義、野獸派以及許多其他藝術運動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F(xiàn)在梵高畫作的拍賣價都可過億美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梵高的曾經(jīng)朋友高更,從道德上講,也許是個渣男;但在藝術上,他使用平涂且夸張的色彩,更加主觀,更加簡化,從而多了那么一點神秘性和象征主義。他<span style="font-size:18px;">追求原始質(zhì)樸之美,</span>選擇前往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這幅《塔希提的女人》,在黃色的沙灘和寫意式的波浪之間,有兩個沉默的女人,一個穿著當?shù)氐呐晾讱W裹身裙,另一個穿著一種由傳教士引入的連衣裙,表達出一種深入內(nèi)心的隔絕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更也創(chuàng)作非洲風格的木雕。這個《蒂呼拉/夏娃》,?雙面雕刻?,通過同一塊木質(zhì)材料呈現(xiàn)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象征:正面:蒂呼拉,原型為高更在塔希提島的13歲原住民妻子,雕刻風格充滿原始主義特征,展現(xiàn)當?shù)厣倥馁|(zhì)樸形象??。背面:夏娃?,采用西方宗教經(jīng)典形象,通過簡練的線條重構(gòu)圣經(jīng)敘事,體現(xiàn)高更對“原始與文明”的對比探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喬治·修拉,作為新印象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發(fā)展出了一套完整的色彩分析繪畫體系,即點彩法。他直接把混合前的純色小點點排列在畫布上,而觀眾的眼睛會自動把這些顏色“混”在一起。這種繪畫使畫面看起來格外亮麗,甚至像水彩一樣輕盈透亮。</p><p class="ql-block">左邊為修拉的《模特背影》。</p><p class="ql-block">右邊為呂斯的《圣米歇爾堤岸與巴黎圣母院》。他跳出了嚴格幾何分割的點彩框架,用更自由的色點堆疊出光影流動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涅克的《井邊的女人》。他使用的色塊是馬賽克式的,而非小色點。畫作以藍色、綠色、粉色、黃色等為主色調(diào),整體色彩清新明快。他與修拉共同奠定了新印象派的理論基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海奧賽畫展的最后一個板塊是納比派,存在只有十年時間。這個美術學院學生組成的先鋒藝術團體,他們受保羅·高更象征主義與日本浮世繪藝術影響,多以平面化的表現(xiàn)手法,營造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的裝飾效果,以日常居家生活等私密場景作為主要創(chuàng)作題材,熱衷于繪制裝飾家庭空間的壁畫。</p><p class="ql-block">維亞爾的《在床上》,是納比派的代表作。畫中人的臉龐幾乎被床單吞沒,大片床單隨身體起伏呈曲線,與墻面直線形成鮮明對比。 整體色調(diào)暗沉呈灰色,但整個畫面和諧統(tǒng)一,極具平面化、單純化和裝飾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瓦洛東常用幽暗的光線展現(xiàn)私密生活的瞬間。在《脫睡裙的女人》中,衣物潔白的光輝在畫面其他部分的柔和色調(diào)中尤為突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形變”是東方美學的特征,浮世繪、中國畫、佛山“石灣公仔”都常以變形夸張的手法達到神似的境界。</p><p class="ql-block">“形變”也是納比派的美學標志。博納爾的《白貓》(下圖左),以簡化的輪廓捕捉了白貓的動態(tài),采用垂直收縮構(gòu)圖,通過夸張的肢體語言(如弓背、瞇眼、拉長腿部)塑造出幽默的動物形象。</p><p class="ql-block">到了十八世紀后期,貓已從貴族手里變成法國大眾的寵物,上海這個展廳就藏了5個小貓。下圖右上為博納爾的《格紋襯衫》,下圖右下為《女人與貓》。貓是博納爾筆下的常客,被稱“貓式戲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展場的后部分,有馬約爾的兩尊雕塑。他重拾并革新古代傳統(tǒng)雕塑的語言,體現(xiàn)為一種陽光、感性,甚至帶有情色意味的藝術追求。這尊名為《地中?!返牡裣?,女子右手支撐身體、左手托舉低垂頭顱的姿態(tài),象征地中海表面平靜卻內(nèi)蘊生命律動的特質(zhì)。據(jù)說,馬約爾在法國雕塑界與羅丹齊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們?nèi)说乃囆g細胞都不多,所以重金從網(wǎng)上請來一個學建筑的講解員,每人100元/2小時,8人共800元。</p><p class="ql-block">其實不只是我們?nèi)?,國人大約都缺少美學教育,就算有,審美觀念大概也停留在歐洲的十八世紀中期,即新古典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所以對抽象前衛(wèi)的現(xiàn)代藝術很難接受,即使要認識從古典過渡到現(xiàn)代的奧塞作品,也必須借助媒介的解釋。</p><p class="ql-block">前幾天看到一篇專門收割韭菜的“艾鍋體”文章,這個自媒體人并不具備世界美術史的知識,卻以自己的無知,再亂貼“公知”、“冷戰(zhàn)”、“陰謀論”的標簽,上綱上線狠批現(xiàn)代藝術來忽悠中低層人士,可笑可悲。</p><p class="ql-block">與網(wǎng)絡非黑即白的二元化極端不同,來看奧賽展的人流,還是蠻旺場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個嘴邊老是掛著奧特曼的小不點,你瞧她的認真勁,能看懂嗎?難得的是,她在展場內(nèi)連看三個小時都不睡不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出了展場外,就恢復了神獸的本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樓有個東方明珠的鏡窗,需要排隊打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樓鏡廳,放置著陳逸飛的雕塑作品《東方少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4樓陳列的是“時代逸飛:陳逸飛回顧展”。陳逸飛給自己的定位是視覺藝術家,他的跨界作業(yè)為:電影導演、畫家、設計師、商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當然,他最成功的是油畫家。我略約將他分成三個時期:七十年代的紅色經(jīng)典、八十年代的水鄉(xiāng)風韻、九十年代的海上舊夢。</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世紀七十年代,他創(chuàng)作出一批“高大上”的紅色經(jīng)典畫作,留下鮮明的時代印記。這幅《占領總統(tǒng)府》(復制品,原作收藏在軍事博物館,從未借出過),奠定了陳逸飛在中國美術史上的歷史地位。作品采用獨特的俯視構(gòu)圖,氣勢恢宏,生動地描述了1949年解放軍攻入南京總統(tǒng)府后紅旗升起的瞬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工農(nóng)兵都是當年的熱門題材。</p><p class="ql-block">左圖是充滿活力的農(nóng)民形象,</p><p class="ql-block">右上圖是《黃河頌》,畫面中一位紅軍戰(zhàn)士挺拔地站在黃河旁的山崖上。作者以巨幅電影寬銀幕樣式,賦予畫面浪漫主義與英雄氣質(zhì)。</p><p class="ql-block">右下圖為《開路先鋒》,也是由陳逸飛與魏景山的合作創(chuàng)作。作品采用仰視視角,展現(xiàn)出工人階級的豪邁氣概,傳遞出頂天立地的壯闊感與生命激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大地,喚起了全社會的深刻反思。這幅名為《踱步》的畫作,是陳逸飛對民族命運與時代能量的敏銳捕捉。我特別欣賞他善于借鑒電影寬銀幕構(gòu)圖和蒙太奇的手法,將畫中的自己,與空座椅共同徜徉于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0年,陳逸飛到美國紐約亨特學院攻讀藝術碩士。上世紀八十年代,新古典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浪漫主義的畫風在歐美早已落伍,陳逸飛回到江南故鄉(xiāng)尋求突破。他運用直涂畫法與罩染法結(jié)合,創(chuàng)作了以《周莊》為代表的水鄉(xiāng)系列,將江南拱橋、黑瓦白墻與水面倒影融合,細膩肌理與柔和光影交織出江南古鎮(zhèn)特有的氤氳朦朧之美。意外的收獲是,推動了中國水鄉(xiāng)游的熱潮。</p><p class="ql-block">下面的兩幅圖均為水彩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陳逸飛以周莊雙橋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最著名的油畫作品?為《故鄉(xiāng)的回憶——雙橋》(1984年),是推動周莊成為文化符號的關鍵作品。1984年,美國石油大亨哈默把拍賣所得的《雙橋》作為禮物送給了鄧小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左上《蘇州的黃昏》,左下《晨曦》,右上《周莊》,右下《太陽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旅美期間,陳逸飛創(chuàng)作水鄉(xiāng)系列的同時,也嘗試創(chuàng)作了音樂家系列。他通過大面積的深色背景,與女樂手、樂器形成強烈的冷暖色調(diào)對比,突顯出人物的高貴氣質(zhì)。</p><p class="ql-block">右上圖為《穿藍裙的女孩》,右下圖為《小提琴手》。</p><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51歲的他娶了25歲的年輕模特宋美英后,以古典唯美江南仕女主題,將西方古典寫實畫風推向極致,營造出一個獨特的東方美學。左圖《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陳逸飛的仕女系列,創(chuàng)造出一種時空拼圖:盛唐時期的風韻,民國時代的服飾,90年代的妝容,當代舞臺的燈光效果,古典唯美的繪畫技法。</span>陳逸飛的繪畫作品,成為了東西方精神融合的典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幅《潯陽遺韻》,</span>以唐代白居易《琵琶行》為主題,幾個衣著華麗的仕女執(zhí)扇吹簫撥弄琵琶,散發(fā)出極具東方韻味的古典氣質(zhì)。1991年在香港佳士得秋拍以137萬港幣成交,首創(chuàng)中國油畫作品過百萬元的紀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陳逸飛作品中流露出強烈的懷舊氣息,彌漫著古典與純凈。這幅《麗人行》,以宋美英的四個不同的人體角度來組合,顧盼流連的體態(tài)神韻則明顯參照了唐代的《簪花仕女圖》,刻意制造出一種圓潤柔和、清麗朦朧感,體現(xiàn)出濃郁的東方韻致和東方靈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浦東美術館參觀完畢已經(jīng)天黑,去正大廣場吃過晚飯,順便到河堤上看對岸外灘的夜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國各地,由一線特大城市到五線小縣城,夜晚的燈光秀從不缺席。當然,黃埔江兩岸是必殺光線,即使紐約、巴黎、倫敦等國際大都會也在必殺之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懼眾路人,在東方明珠下凹個造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外灘的萬國建筑,在五彩斑斕的燈光勾勒下,哥特式的尖頂、巴洛克式的雕花、羅馬式的廊柱等細節(jié)清晰可見,燈光色彩交相輝映,燦爛輝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去上??凑股霞Y(jié)束。</p><p class="ql-block">欲觀中下集,待移玉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