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習慣了王躍文官場小說的文字風格,猛然間讀這本散文隨筆集,還真有點不習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長篇官場小說里,作者筆下的人物都是心思玲瓏,行為舉止也是深思熟慮的。讀的時候自然會有一種身在官場的約束感和自我壓抑感,有幾個人能夠顯露真性情,恣意妄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兩三年前,在一次和文學挨邊的會上,遠遠地看見過坐在主席臺上的王躍文。當時的感覺就是這個人悶悶的,墩墩的,成熟穩(wěn)重的典范。說起話來也是語速非常慢,三思而后言的慎重。我就想,難怪他能夠寫出入木三分的官場小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應該是去年,讀過他最新的散文集《喊山應》。讀到他寫自己的故鄉(xiāng),那個叫做溆浦的地方,溫柔又深情。就想著,作家真是作家,能夠寫出來這么感人的文字。很喜歡那個褪去了官場圓融與緊繃感的作家,內心的純粹與善良閃閃發(fā)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喊山應》里,很多部分都是故鄉(xiāng)的山水與作者的情思,關于作者你年少的經歷、左鄰右舍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瑣碎,印象中并不太多。所以,對作家王躍文,我頭腦里的影像依然是固化的,也是虛幻的。再說,每一位作家,也不可能隨時隨地地在他人面前回憶往昔,追憶似水年華。他已經講述過了,不曾了解的人,只是因為還沒有遇見曾經的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這本《幽默的代價》里,作家王躍文一點點地豐滿起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躍文還沒有出生,他的父親就因言獲罪。這個變故多年后已成為一個笑談。在與書名同名的小短文《幽默的代價》里,作者寫了此事。二十三歲就是區(qū)委書記的父親,有一次和同樣年輕的縣委書記與夫人開玩笑,寫了一首打油詩。沒成想,曾經可以嬉笑怒罵無拘束的區(qū)委書記與縣委書記,在黨風運動中,成了傷害對方的一把利劍。1957年,作者的父親,因為這首打油詩成為了右派。自此,個人前途重大轉變,家庭又怎么不受影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篇《幽默的代價》在這本書里是非常短小的一篇文章,才幾百字。讀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想:王躍文能夠深諳官場規(guī)則,做到時刻謹言慎行,也有家族血淚的教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第一篇《融入大地》中,作者就寫父親因言獲罪之后家庭陷入水深火熱。物質與精神都是壓力重重,父母能夠有什么好臉色?王躍文說自己聽著父母的咒死聲,感覺是麻木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恐懼死亡似乎與生俱來,只是這種恐懼來得太早,糾纏得太深?!彼苄【烷_始失眠,躺在床上胡思亂想。他寫自己六七歲的時候就真切地感受過死亡的近在咫尺。直到三十多歲之后,再看待死亡,心情已經平靜且平淡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凡事回過頭來看,心態(tài)都會不同,總歸都會趨向平和。但是,幼小時候如此深刻的死亡恐懼,即便再聰慧的孩子,也是稚嫩的心靈。讀這本書,作者的語氣已經完全沒有了抱怨,自怨自憐也都隱而不見,我卻依然為那個曾經擔驚受怕的小孩憐惜不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或許,真如那句話所說:那些殺不死你的,終將使你變得更強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讀這本書,也終于明白王躍文的官場小說為何如此精彩。他自己是實實在在在官場里浸營(這個詞似乎不那么妥)了好幾年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是筆桿子出身,官場文章寫了好幾年。這和前幾天讀的《朝夕之間》里關隱達前期的經歷非常相似?;蛟S,每位作家在自己的作品里,總會留下自己的影子。即便王躍文說自己的官場小說都是虛構作品。但如果不貼近現(xiàn)實,源自于生活,小說又如何能夠引人共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來,內心對文學的熱愛,以及對官場的不喜愛(這一點是我推論的),王躍文選擇了棄官從文。這一個選擇,要是放在現(xiàn)在,不知道讓多少人惋惜。好在,他自己是遵從內心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在《在路上》里寫:我早已從鏡子的一面走到另一面了。我再也不是原先的自己,因而有人說我有些堂吉柯德的意思。我不在意這是贊賞還是揶揄。盡管有時迷茫,但我知道自己只能走在自己的路上。我沒想過重新回到鏡子的另一面,再去虛構一次別樣人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類似的自白、自審在這本書里很多。還有比較多的是對實事熱點、社會新聞的看法與評論。這中間,很多和他開設的博客相關。我沒有關注過他的博客,所以一直以來,他這真實、恣意且豁達幽默的一面,我并不曾見過。原來,他并只是一個老官場之人,他是一個真性情中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讀這本書的感覺,很贊同書后頁的評論家——《幽默的代價》,實在比他卷帙浩繁的長篇小說還要嫵媚,還要難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