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D26天 12月5日</p><p class="ql-block"> 今天行攝景區(qū)是開平雕樓群與村落。當車輪碾過珠三角的沃土,駛向開平的方向,一段關于僑鄉(xiāng)記憶與時光鐫刻的旅程便正式啟程。這里的雕樓群與古村落,是大地寫給歲月的詩 —— 那些矗立在田野間的碉樓,帶著西洋的尖頂、羅馬的柱式,卻牢牢扎根在嶺南的紅土地上,像一群沉默的守護者,見證過僑民遠渡重洋的鄉(xiāng)愁,也抵御過亂世的風雨。</p> <p class="ql-block"> 開平碉樓與村落主要包括世界文化遺產地自力村碉樓群、馬降龍古村落和立園。 位于廣東省江門市下轄開平市境內,是集防衛(wèi)、居住一體的多層塔樓民居,因其建筑風格融合了中西方建筑藝術民居,有古希臘、古羅馬及伊斯蘭等風格多種。成為我國鄉(xiāng)土建筑的一個特殊類型。</p> <p class="ql-block"> 【自力村】是一個充滿嶺南僑鄉(xiāng)特色的村落。它以其獨特的碉樓建筑群而聞名遐邇,是開平碉樓興盛時期的杰出代表。自力村現(xiàn)存碉樓和別墅有銘石樓、云幻樓、振安樓等15座,以銘石樓最為有名,并且對外開放。每一座都有其獨特的故事和歷史背景。</p> <p class="ql-block"> 作為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 2007 年6月28日,“開平碉樓與村落” 正式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首個華僑文化世界遺產,也是廣東省第一處世界文化遺產,自力村碉樓群列入世遺名列。被國務院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 開平碉樓的誕生,源于一段交織著血淚與榮光的華僑史。自明朝起,開平人便漂洋過海謀生,清末民初時,華僑們攜財富歸鄉(xiāng),卻飽受匪患與水患侵擾。于是,他們從國外運回了建筑材料,在故土上筑起兼具防御與居住功能的碉樓。最早的碉樓可追溯至1917年,最晚的建于1948年,短短三十余年,1833座碉樓如繁星般散落在這片土地上?。</p> <p class="ql-block"> 這些建筑不僅是財富的象征,更是游子對家園的深情寄托。他們將國外的羅馬柱、巴洛克山花、伊斯蘭穹頂與中國傳統(tǒng)灰雕共冶一爐,形成“洋味十足”的獨特外觀?。而碉樓內部,神龕與咖啡機并置,雕花大床與留聲機共處一室,無聲訴說著主人“半生漂泊,一生守候”的故事?。以及室內的精美壁畫和典雅家具等,則彰顯了主人的生活品質和審美情趣。</p> <p class="ql-block"> 當你踏入開平這片土地,仿佛瞬間走進了一個建筑藝術的奇幻世界,碉樓便是這個世界的主角。開平碉樓,是集防衛(wèi)、居住和中西建筑藝術于一體的多層塔樓式建筑,它們不僅是獨特的建筑景觀,更是一部部生動的史書。成為了百年后的世遺建筑,</p> <p class="ql-block"> 沿著石板路行走,仿佛每一步都能踏出一段塵封的往事。這里不是普通的民居,而是歲月的見證者,每一磚每一瓦都訴說著開平的故事。我站在池塘邊的竹制圍欄旁,看著水中的倒影,仿佛能看見那些曾經(jīng)在這里生活的人們,有他們的笑容,有他們的思念。</p> <p class="ql-block"> 繼續(xù)前行,我來到了一座融合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元素的建筑前。綠色的瓦片在陽光下泛著柔和的光澤,周圍的熱帶植物讓這里顯得生機勃勃。屋頂?shù)牡窨桃琅f清晰可見,窗戶的設計別具一格,仿佛走進了一座時光交錯的庭院。在這里仿佛能聽見百年前的風聲,吹過那些遠渡重洋的華僑們的心頭。</p> <p class="ql-block"> 我們漫步在田間小道,感受百年前的僑鄉(xiāng)特色。四周還有不少稻田、竹林和池塘,碉樓與山水田園完美融合,勾勒出一派別具風情的人文景觀。這里的建筑外墻潔白,拱形窗戶和欄桿透露出歲月的痕跡。這些碉樓不僅僅是建筑,更是一種精神的寄托。這片土地承載了多少離散與守望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一座磚砌建筑吸引了我的目光。深色的磚塊上布滿了花紋和圖案,窗戶的設計獨特,鐵藝欄桿依舊堅固。我站在樓前,仿佛能聽見當年工匠們敲打磚石的聲音,那是他們用雙手,為家人筑起的一座座堡壘。</p> <p class="ql-block"> 一條狹窄的石板小巷吸引了我的注意。兩側是高大的磚墻,墻上有窗戶,地面鋪著灰色的石板。我走在巷子里,看著右側的竹籬笆圍成的小花園,仿佛能看見當年的村民,在這里種花種菜,過著寧靜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碉樓建筑的時期雖過去久遠了,但是現(xiàn)在看上去它們依然是很有韻味,它們反映出僑鄉(xiāng)文化,也體現(xiàn)了中國人骨子中那種對家鄉(xiāng)的眷戀和對這片土地的熱愛。當?shù)氐拇迕窠榻B說,這個季節(jié)來俏晚了些,如果水稻還沒有收割的時候來到這里,金黃色的稻田簇擁著小樓,那時才是更美的”。</p><p class="ql-block"> 自力村行攝結束,前往立園。</p> <p class="ql-block"> 【立園】位于開平市塘口鎮(zhèn)庚華村,是旅美華僑謝維立先生自1926年開始動工建設,占地約19600平方米,歷時十年,耗資26萬銀元修建。以主人之名命名的一座私人園林。立園將中國古典園林與歐美別墅建筑風格融匯,既有嶺南風情的山水寫意,又有歐美別墅式的奢華,呈現(xiàn)出獨特的建筑藝術風格。是中國較為完整的中西結合的名園。</p> <p class="ql-block"> 立園可分為三部分:別墅區(qū)、大花園區(qū)、小花園區(qū)。三個區(qū)用人工河或圍墻分隔,又巧妙地用橋亭或通天回廊將三個區(qū)連成一體,園中有園,景中有景,亭臺樓榭,布局幽雅,獨具匠心,令人有巧奪天工之感。整個立園不但在建筑物構圖獨異,而種植花草樹木也構思獨特、新穎,各種名花異草、風景樹等,應有盡有。</p> <p class="ql-block"> 沿著蜿蜒小徑前行,別墅區(qū)率先鋪展開一幅奇妙的建筑長卷。這里的每一棟別墅都是一場文化碰撞的實驗:羅馬式立柱撐起哥特式尖頂,而頂端卻覆蓋著中國古式琉璃瓦,黃墻與綠瓦相映,曲線與直線交織,仿佛東西方建筑師在此達成了默契的和解。</p> <p class="ql-block"> 園內花木蔥郁,草坪漂亮,穿過回廊進入立園別墅,內有6幢別墅和一座碉樓,其中:"泮立"與"泮文"兩幢別墅最為壯觀,其屋頂是中國的"重檐"式建筑,鋪綠色琉璃瓦,百看不厭。</p> <p class="ql-block"> 泮立樓,是立園最為華麗壯觀的建筑,曾是園主謝維立與他的夫人居住過的地方,現(xiàn)在是游客的一座小型博物館。泮立,是父子聯(lián)名所得,占地面積146平方米,樓高三層半,無論從外到里,都體現(xiàn)了中西合璧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 整個立園的建造材料大部分都從美國、英國、意大利等國家采購,園內還設有自己獨立的供水系統(tǒng)和現(xiàn)代化的衛(wèi)生設施,每個房間都裝有美國產的抽水馬桶和淋浴設施,這在當時堪稱奢侈。</p> <p class="ql-block"> 泮文樓,立園代表別墅之一,與“泮立”別墅齊名。建筑投影面積146平方米,樓高三層半。是園主的親兄弟謝維文及夫人生活起居的別墅。其結構與命名均與“泮立”樓相似。</p> <p class="ql-block"> 樂天樓為雕樓,它坐落在幾座別墅之間,面對村前的開闊地,建于1926年,樓高五層,鋼筋混凝土結構,門窗設有厚鋼板,窗戶安裝粗鋼筋,異常堅固,各層均設有對外、對下射擊孔,備有彈藥庫,是為防洪水、盜匪而建的公眾避難所,故取名“樂天樓”。</p> <p class="ql-block"> 立園內的水道是人工開挖的運河,將園外河水引進來,從而主人可以乘船而出,沿河兩側建有晚香、玩水、觀瀾、挹翠四座橋亭。</p> <p class="ql-block"> 立園有“小觀園”的美譽,它的意境是“小橋、流水、人家”,可謂園中有園,景中有景,耐人尋味。名家書法楹聯(lián)有濃郁文化內涵,富有浪漫傳奇色彩的精美灰塑、壁畫,使人恍如感覺時光倒流。</p> <p class="ql-block"> 云眉是立園里幾憧小建筑,建于1928年,共有五座,是當時開平僑鄉(xiāng)一帶的傳統(tǒng)民居。立園的“云眉”是取自父子輩分所得,每幢建筑面積、式樣統(tǒng)一,表示父親對其兒子一視同仁的態(tài)度;二樓走廊相互連通,寄托園主希望兒子們兄弟同心、手足相連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 立園,不僅展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園藝的韻味,同時融合了西洋建筑的精致,還散發(fā)著江南水鄉(xiāng)的柔美。當你踏入這個綠意盎然的園林,仿佛走進了一個如夢如幻的世外桃源,令人流連忘返。</p><p class="ql-block"> 走出立園前往赤坎華僑古鎮(zhèn),繼續(xù)我們今天的行攝旅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