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圖片拍攝:閑人 文字編輯:閑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華為手機:Hi暢享 70 Plus</span></p> <p class="ql-block">九色甘南環(huán)線游第二十八站:天水麥積山石窟</p> <p class="ql-block">8月18日,星期一,天氣陰。今天主要游覽三個景點,即:麥積山石窟,伏羲廟,天水古城。早晨5點起床洗漱,6點20分吃早餐,7點從濱河大酒店出發(fā)前往麥積山石窟。酒店距離麥積山石窟27公里,大巴行駛約半小時。今天為什么起的早?出發(fā)的也早?導游說這個時期來麥積山石窟的游客非常多,不早點去,到了景區(qū)要排很長時間的隊。</p> <p class="ql-block">上午8點到達麥積山景區(qū)停車場,然后購票乘坐擺渡車到達景區(qū)大門。這個時間景區(qū)大門外已排了很長的隊伍。刷票進入景區(qū)后還要再乘坐電瓶車到麥積山石窟景區(qū)再次刷票進入。在排隊等待的時候天氣突然下起了雨,即使這樣進入景區(qū)的人并沒有停下腳步,不來天水,不知麥積山石窟如此火熱。雨越下越大,隊伍排的越來越長,等待的時間越來越久。</p> <p class="ql-block">這次甘南環(huán)線游,從蘭州出發(fā)途徑劉家峽水庫、甘加秘境、瑪曲阿萬倉濕地、蓮寶葉則大峽谷、黃河九曲第一灣、郎木寺、扎尕那、臘子口、官鵝溝、李家龍宮到天水已經是第十天,一路風塵仆仆,高反、疲憊伴隨其中。沿途只有阿萬倉濕地,去阿壩縣的途中,以及從瓦切塔林到黃河九曲第一灣的途中下過雨,其它地方都是晴空萬里,天高云淡的好天氣。今天來到了天水麥積山石窟天氣突然下起了雨,這與天水市的名字非常吻合,天上來水。這是老天爺對我們的眷顧,在天水洗去一路的浮塵和旅途的疲憊,干干凈凈,平平安安的結束這次甘南行。</p> <p class="ql-block">關于天水名稱的由來,我上網查了一下資料,普遍認為與天河注水的傳說有關。據說,在東漢武帝元鼎三年的時候,今日的天水經歷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大旱災。在人們虔誠祈求下,有一天夜里,突然雷電交加,山動地裂,天河的水傾瀉而下,注入地面裂開的大縫中,形成了一個大湖,被稱為天水湖。漢武帝在聽到天河注水的傳說后,決定在今日的天水設一個郡,并命名為天水郡。從此啟開了天水這個名稱,天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2017年我和愛人來過麥積山石窟,這是第二次來。中國有四大石窟,即:大同云岡石窟,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其中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都是去兩次。麥積山位于天水市東南45公里秦嶺山脈西段北麓。麥積山因山形酷似農家麥垛,故名。麥積山原名叫麥垛山,當地人以面食為主,家家戶戶種小麥,到了收獲的季節(jié),都希望自家收上來小麥堆的像麥積山那么高,所以起名:麥垛山。</p> <p class="ql-block">麥積山景區(qū)很大,屬于國家森林公園。麥積山石窟始建于后秦(384年―417年),大興于北魏。西魏文帝元寶炬皇后乙弗氏死后,在這里開鑿麥積崖為龕而埋葬。北周的保定、天和年間(561年―572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為亡父建造七佛閣。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年)在麥積山建塔“敕葬神尼舍利”,后經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不斷的開鑿擴建,遂成為中國著名的石窟群之一。</p> <p class="ql-block">麥積山石窟在唐開元二十二年(734年)的時候,因為發(fā)生了強烈的地震,石窟的崖面中部塌毀,窟群分為東、西崖兩個部分?,F(xiàn)存窟龕194個,其中東崖54窟,西崖140窟,泥塑、石胎泥塑、石雕造像7800余尊,最大的造像東崖大佛高15.8米,壁畫1000余平方米。洞窟內部及外部大多仿木結構建筑。</p> <p class="ql-block">天水主產小麥,當地人以面食為主。在麥積山石窟景區(qū)內,有很多當地特色小吃,這些小吃的名字聽起來很怪異,什么漿水面、辣子面、牛肉面、刀削面、手撕面、呱呱、嘫嘫、撈撈等等,<span style="font-size:18px;">用當地話說起很好聽,就像講單口相聲。</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