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3日 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qū)</p> <p class="ql-block"> 有事來到泉城濟南,打算用3日一個下午時間參觀完山東博物館,然而沒成想,山東博物館的藏品太豐富、太珍貴,以至于一個下午根本不夠。正好兩周后我們還得再來,于是我們于16日下午再次進入博物館,用了兩個下午才參觀完畢。</p><p class="ql-block"> 山東博物館是國家一級博物館,館藏品有40余萬件/套,其中珍貴文物超過5萬件/套。山東博物館展館眾多,我數(shù)了數(shù),可免費參觀的展館達到19個,雖然展館多,但是博物館條理清楚、主題突出、介紹透徹,游覽起來非常清晰明了。</p><p class="ql-block"> 一樓的1號展廳為“佛教造像藝術展”,2號展廳為“山東漢畫像石藝術展”,兩個展廳的展品基本都是石頭藝術品。</p><p class="ql-block"> 石頭是紀錄的最好載體,紙張、布帛、銅鐵、雕塑、建筑等等載體都會被時間摧毀,唯有刻在石頭上的記憶、想法、想象才會長久的保存下去。正是由于石頭的這種堅韌,人們在石頭上雕刻、書寫、繪畫,將自己的故事、信仰、圖騰、審美、藝術追求傳承下去,以達到永恒。</p><p class="ql-block"> 山東是古代中國佛教文化與藝術的興盛之地。東漢永平年間佛教正式從古印度傳入中國,東漢晚期山東畫像石中開始出現(xiàn)與佛教相關的藝術圖像。公元351年,著名僧人朗公在濟南近郊琨瑞山金輿谷建立了朗公寺,即今濟南歷城神通寺,是山東現(xiàn)存最早的一座古代寺院。山東佛教歷經(jīng)北朝、隋唐和北宋三個重要的發(fā)展時期。山東北朝佛教與齊魯文化不斷融合,創(chuàng)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的佛教造像風格,其中以背屏造像的祥龍嘉蓮裝飾和圓雕佛像的"薄衣貼體"風格最具特色,在中國佛教造像藝術史上獨樹一幟。隋唐和北宋是山東佛教藝術發(fā)展的另外兩個繁榮時期,以摩崖造像、佛塔地宮和彩繪泥塑最具代表性,均有著較高的藝術成就。</p><p class="ql-block"> 山東地區(qū)佛教文物類型眾多,有背屏造像、單體圓雕、佛塔、經(jīng)幢、石函、碑刻等,材質(zhì)有石灰石、漢白玉、金銅等,時間跨度從北魏到明清一千多年,反映了山東不同地區(qū)、不同時代的造像風格。豐富的文物種類與造像形式,是山東佛教藝術興盛的充分例證,更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p> 比丘道休造彌勒佛像<div> 北魏孝昌三年(527年)造像,從底座題刻可知佛像為山東廣饒皆公寺內(nèi)的彌勒像。</div> 背屏三尊像(北魏)<div> 背屏式造像是山東地區(qū)北魏至北齊時期流行的一種佛教造像樣式,通常是在圭形、矩形或蓮瓣形的背屏前,以高浮雕、淺浮雕或線刻相結合的手段,雕刻出以主佛、脅侍菩薩、弟子或供養(yǎng)人以及飛天等構成的佛教場景,多為一佛二菩薩的三尊像,也有單尊或多尊的背屏式造像。</div><br><br> 比丘惠輔造彌勒佛像(北魏)<div> 山東北朝早期背屏式造像,屏和座多為一體,屏部較厚,在其側、背面鑿刻千佛等其他內(nèi)容,體量較大,氣勢雄偉。造像底座上大都有題刻,內(nèi)容多為供養(yǎng)人姓名,以及發(fā)愿文等。北朝后期,漸漸形成了屏座分離的榫卯結構。山東地區(qū)尤以青州地區(qū)出土的背屏三尊像藝術水平最高。</div> 孫寶憘造背屏三尊像(北魏,518年)<div> 孫寶憘造背屏三尊像原為山東金石保存所舊藏,造像為一佛二菩薩,主佛跣足(光著腳)立于臺基上,左手施與愿印,右手及頭部缺失,身著雙領下垂式袈裟,左右雕兩株高大的蓮花。二菩薩頭部殘缺,手持蓮蕾、法器。原背屏邊緣刻有火焰紋,頂部一龍頭,主佛頭光兩側各一飛天。</div> 造像基座中間刻博山爐,兩側各一跪姿供養(yǎng)人和護法獅子,其間題刻造像記與供養(yǎng)人姓名,原文為:"大魏神龜元年歲次戊戌,三月丙辰朔,廿日乙亥,青州高陽郡安次縣人孫寶僖,敬造尊像一軀。仰資父母,又愿居家眷屬,現(xiàn)世安吉,一切群生,同歸彼岸。像主孫寶憘恭敬供養(yǎng)佛時。清信女佛弟子房令妃供養(yǎng)佛時。"<br> 該造像為"早期形態(tài)的飛天奉龍背光式三尊像"之一,此類雕飾存世稀少,極具研究價值。 賈智淵造背屏三尊像(北魏,525年)<div> 賈智淵造背屏三尊像通高2.24米、寬1.41米。造像正面雕一佛二菩薩、主佛法相端莊,面帶微笑,內(nèi)著僧衹支,外披褒衣博帶式袈裟,左手施與愿印,跣足立于覆蓮座上。舟形背光內(nèi)刻九尊化佛,正上方飾“倒龍”圖案。背屏上部雕十一身形態(tài)各異的伎樂飛天。主佛兩側立脅侍菩薩像,供養(yǎng)人像則位于主佛與脅侍菩薩之間,手持蓮花,面佛而立。</div> 賈智淵造背屏三尊像背面<div> 背屏左右兩側及背陰雕規(guī)整的方龕,刻196尊坐佛,是為“千佛式”。造像長方形基座上陰刻題記,記載了道像主要捐助人賈智淵、其妻張寶珠及當時益都賈氏大族成員姓名及發(fā)愿文。賈智淵造像是一尊典型的融合了南朝風格和青州本地特點的“褒衣博帶”“秀骨清像”式道像,具備了背屏三尊像成熟期的各類元素和典型特點,且保存比較完整,供養(yǎng)人像和題記齊全,是北魏佛教造像中最杰出、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div> 背屏三尊像殘件(北魏) 彩繪佛像<div> </div> 貼金彩繪佛像<div> 貼金彩繪石雕佛立像是1996年山東省青州市龍興寺遺址窖藏出土的佛教造像之一 。該造像所屬窖藏共出土北魏至北宋時期佛教造像400余尊,其中北齊時期造像以"曹衣出水"風格著稱,衣紋疏簡流暢,融合了古印度笈多藝術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造像表面采用貼金彩繪工藝,大部分保留完整貼金層與礦物顏料彩繪,展現(xiàn)了青州佛教造像特有的"薄衣貼體"雕刻技法。這批造像的確立使"青州風格"成為佛教藝術史的重要流派,被學界評為"改寫東方藝術史的重大發(fā)現(xiàn)"。</div><div> “青州風格”具體體現(xiàn)在北朝時期的背屏三尊像和單體圓雕造像上。背屏三尊像中間主尊多為佛像,兩側各一脅侍菩薩,造像神態(tài)安詳,面露微笑,俯視眾生。主尊兩側雕刻雙龍,口銜蓮花,托舉脅侍菩薩。龍與蓮花雕刻玲瓏剔透,成為青州風格的標志性特征。背屏上部正中多為一單層塔,兩側對稱雕飾飛天,其他部位飾火焰紋。薄衣透體的單體圓雕佛像、菩薩像是青州風格的另一方面,這類造像體態(tài)修長健美,服飾輕薄,表現(xiàn)出比例準確、身體勻稱的造型之美。</div> 菩薩裝束<div> 菩薩造型源于釋迦牟尼出家之前的太子形象,其裝束繁復精巧,雍容華貴,不同朝代各有特征。北魏時期菩薩造像飄逸俊秀。多服天衣、帔帛,較少裝飾。東魏時期菩薩面相清秀,彎眉細長,口含微笑,輕衣薄裙貼體,裝飾更加復雜,瓔珞、珠鏈等刻畫精致。北齊時期菩薩豐腴健碩,服飾愈加精巧華麗,佩飾也更加豐富多樣,多頭戴寶冠,著項圈,佩手釧、臂釧。</div> 貼金彩繪佛頭像(北齊)<div> 佛像面相的多樣性也是山東造像開放性和包容性的體現(xiàn)。長方臉,高鼻,體現(xiàn)的是中亞地區(qū)因素;長圓形臉,體現(xiàn)的是中國南方因素;圓形臉,五官緊湊,體現(xiàn)的是中國北方剛剛興起的審美思潮。</div> 北魏時期的佛像一般肉髻高顯,面相清秀,東魏、北齊時期的佛像面相又轉(zhuǎn)為豐滿圓潤,肉髻逐漸變得低矮。尤其是北齊時期佛像,肉髻低至近平,螺發(fā),雙目低垂,嘴角上揚,面帶微笑,神情莊嚴祥和。同時期菩薩像頭戴寶冠,也呈此風格。 張海波造三尊像(北齊,562年)<div> 這是一尊漢白玉造像。山東地區(qū)北朝時期漢白玉造像主要發(fā)現(xiàn)于境內(nèi)北部地區(qū),腹地偶有出土。漢白玉造像質(zhì)地潔白、形體較小,造型雅致,施主多為普通百姓。漢白玉造像自銘為"白玉像",河北古代定州是其流行的中心區(qū)域,與以山東古青州為中心的石灰石造像(俗稱"青石造像")成就一樣卓著,是中國佛教雕塑中的兩枝奇葩。山東北部既有漢白玉造像,也有青石造像,是河北與山東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div><div> 張海波造三尊像以主尊菩薩的“思惟狀”坐姿為顯著特征,展現(xiàn)了北齊佛造像藝術的精湛技藝與深厚文化內(nèi)涵。主尊菩薩呈“半跏思惟像”坐姿:左腳下垂撐地,右腳曲腿搭于左膝,右手支下頜,左手撫右腳踝。這種姿態(tài)表現(xiàn)了悲憫、憂思之情,常見于佛教造像中的“太子思惟像”或“彌勒思惟像”,源于釋迦牟尼佛成佛前目睹眾生相食的悲憫場景。三尊像布局嚴謹和諧,主尊居中,兩側脅侍菩薩或弟子像(具體身份需結合實物細節(jié)判斷)。每尊佛像神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展現(xiàn)了北齊佛造像藝術的生動性與感染力。佛像衣著采用“半披式”或“褒衣博帶式”佛衣,衣紋流暢自然,體現(xiàn)北齊時期佛衣樣式的本土化特征。面部飽滿圓潤,五官娟秀,神情親和,可能流露孩童般的稚氣,符合北齊造像“秀骨清像”的審美風格。</div> 浮雕塔紋背屏造像殘件(北朝,推測為東魏)<div> 石灰石造像。背屏部分殘缺,但佛塔紋飾保存完整。采用正側面表現(xiàn)手法,即從正中雕刻佛塔的兩個面交角,塔基為折角線,形成立體感。塔身分上下兩部分,下層為蓮花蓮葉裝飾的塔基,上層為覆缽形塔身,覆缽外圍飾山花蕉葉或圓形花紋,頂端有多重相輪和三根塔剎。雕刻技法為高浮雕,線條流暢,細節(jié)精致,展現(xiàn)北朝晚期佛教造像的精湛工藝。</div> 佛塔是佛教中象征“圣樹”和“佛陀”的建筑形式,背屏頂部的佛塔紋飾體現(xiàn)了北朝時期佛教信仰的普及與深化。北朝時期,此類背屏頂部的佛塔被稱為“寶塔”,如北齊天統(tǒng)五年(569年)造像碑上銘有“寶塔空懸”,其頂部雕刻由飛天奉托的單層塔,與山東博物館藏殘件形制一致。<br> 佛塔紋飾常與飛天、龍紋、蓮花等元素結合,形成豐富的視覺層次。背屏式造像中,佛塔由飛天托舉,兩側對稱分布,強化了神圣與莊嚴的氛圍。 <div>背屏式佛造像</div><div> 這尊造像由佛像、背屏和基座三部分構成。</div> <div>辟支佛像(唐朝)</div> 隋唐時期,佛教藝術經(jīng)過南北朝長時期的發(fā)展,不再亦步亦趨模仿外來藝術風格和手法,而是呈現(xiàn)出高度理想化、典型化的新模式。造像豐腴肥美,風格成熟,技法高超,形式多樣,展現(xiàn)出生機勃勃的盛世氣象。<br> 貼金彩繪佛像(唐朝) 彌勒信仰<div> 唐代凈土宗盛行,彌勒和阿彌陀佛信仰是其中比較重要的兩支,相關的彌勒、阿彌陀佛像風行。唐代彌勒信仰以武周時期最盛,彌勒像以倚坐式為典型,著褒衣博帶式漢裝,形體豐圓,與唐代世俗化審美觀相通。</div> 菩薩造像(唐朝)<div> 唐代是我國佛教造像藝術發(fā)展的又一個高峰時期,尤其是菩薩造像,表現(xiàn)出典型的世俗化與女性化傾向。唐代菩薩像多臉龐圓潤,曲眉豐頸,五官秀美,身體呈S型,上身袒露至腹,帔帛斜掛;下穿羅裙,腰部有束帶。服飾華美,帔帛環(huán)統(tǒng),瓔珞小巧精致,衣服輕薄透體,紋線流暢自然。<br></div> 羅漢像(北宋)<div> 宋代,佛教藝術繼續(xù)走向民族化和世俗化,全國范圍內(nèi)造像風格漸趨一致,逐漸擺脫了對神靈氣質(zhì)的刻畫,而著重形體和人性的展現(xiàn)。濟南市縣西巷考古發(fā)掘的開元寺舊址遺存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山東隋唐佛教造像數(shù)量最多、形象最精美的佛教寺院遺址。濟南長清靈巖寺千佛殿27尊宋代泥塑羅漢形象逼真、姿態(tài)各異,被譽為“海內(nèi)第一名塑”。</div> 造像碑<div> 中國佛教發(fā)展經(jīng)過了南北朝、隋唐和兩宋三個高潮時期,這也是佛教藝術逐漸中國化的歷程。山東雖為儒家思想的發(fā)源地,但其佛教的發(fā)展幾乎與全國其他地方同步,同時也有著自己鮮明的地方特色。除造像藝術之外,山東境內(nèi)還保存了其他眾多古代佛教文物和遺存,如古寺殘跡、佛塔、經(jīng)幢、舍利石函、碑刻等,是了解山東古代佛教信仰狀況的重要資料。古代寺院建筑雖早已化為塵土,但寺院廢墟中破土而出的佛教文物,延續(xù)著"晨鐘暮鼓"的千年余音。<div></div></div> 龍興寺銅鐘(唐朝天寶年間)<br> 鐘身高1.3米,口徑0.9米。上有螭龍鈕,鐘體近直筒形,下口圓而平。鐘身外壁原有唐代長篇銘文,但被鑿去,僅"開元""益都"等字依稀可辨,現(xiàn)存"大元天歷二年歲次己巳庚午月己未日/益都路總管府建"等為元人后刻。據(jù)鐘壁"佛日增輝"等銘文,可知其屬寺院佛鐘。 馬鳴寺碑<div> 又名馬鳴寺根法師碑,通高1.7米。碑文正書約600字,詳述根法師生平。其字筆意精到,渾厚有力,乃魏碑作品之代表,對后世書法影響深遠。該碑是北魏時期有關佛教文化的重要石刻,具有重要的歷史、書法和藝術價值。</div> 左:舍利石棺 右:舍利石函<div> 舍利有兩種,一是真身舍利,指佛涅槃火化后的遺骨;二是法身舍利,指佛經(jīng)。一般所說的舍利指佛骨舍利,以其靈驗和瑞祥為中國皇帝貴戚和一般民眾所信奉。舍利一般埋藏在塔內(nèi),埋藏舍利的葬具有的叫函,有的叫槨,有的叫棺,以石、鐵或金銀等做成,這些葬具往往有多重,套裝在一起,最多的有九重,和古代天子之禮等同,是完全按照中國傳統(tǒng)的埋葬習俗而埋藏的。<br></div> 石幢<div> 石幢大多立于寺院建筑前側,為守院建筑的重要標識或附屬建筑。石幢一般為多棱柱形,其上刻小像和經(jīng)義,也有刻文紀事的??探?jīng)文的石撞稱為經(jīng)幢。石幢還有受福辟邪的功效,常立在路旁,有澤被行人之意。</div> 龍虎塔殘件(唐朝)<div> 塔源自古印度,多用來供奉舍利、經(jīng)卷或法物。塔傳入中國后,結合本土建筑形式和傳統(tǒng)觀念,形成極具中國特色的塔文化。不但樣式、大小、建筑材質(zhì)不一,而且表現(xiàn)方式不同。我國的佛塔按建筑材料可分為木塔、磚石塔、金屬塔、琉璃塔等,漢晉南北朝時以木塔為主,唐宋時磚石塔得到了發(fā)展。</div> 銀塔(北宋) 銅佛像<div> 金銅造像即鎏金銅質(zhì)佛教造像。與石刻和泥塑造像不同,金銅造像多鑄造而成。金銅造像作為一種重要的佛教藝術造型,分布在南亞、中亞、東亞和東南亞佛教流行的廣大地區(qū),在人們的佛事活動中曾扮演過重要角色。我國漢魏時期即有制作金銅造像的記載,此后歷代均有發(fā)展,其中的漢地造像與藏傳造像各成系統(tǒng)。</div> 明代金銅造像神態(tài)優(yōu)美,工藝精湛,其中永樂和宣德年間,出現(xiàn)了一批漢藏藝術因素巧妙結合、水乳交融的佛教造像類型,稱作“永宣造像”。<br><br> 左:銅菩薩像 右:銅佛像<div> 此類造像題材以當時藏傳佛教樣式為藍本,面部寬平,軀體結構勻稱,寬肩細腰,造型端莊大方。肌肉飽滿,細部刻畫精細入微。優(yōu)美流暢、質(zhì)感頗強的衣紋,胸前及腰部的聯(lián)珠式瓔珞,則體現(xiàn)了中原地區(qū)傳統(tǒng)的審美情趣。整體雍容而不失秀逸,渾厚之中透著溫文爾雅。</div> 十一面千手觀音銅像(明朝)<div> 千手觀音又稱千手千眼觀世音、千眼千臂觀世音等,是我國民間信仰的四大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之一?!扒А睘闊o量及圓滿之意,千手表示遍護眾生,千眼則表示遍觀世間。<br> 山東博物館館藏明代十一面千手觀音銅像,高達2.12米,通體鎏金,是金銅造像中難得的珍品。觀音結跏趺坐,頭戴寶冠,共有十一張面孔,分五層排列。全身共計四十八手,身前雙手合十,其下雙手施神定印,其余各手或執(zhí)法器或施手印,手中刻有法眼,左右巧妙分布。</div> 佛像手印<br> 說法印,象征佛說法之意,教化大眾,佛教新圖的發(fā)愿紋中常有“值佛聞法”之句。 佛像手印 <p class="ql-block">山東省漢畫像石出土地</p><p class="ql-block"> 漢代畫像石是漢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木闕和廟闕等建筑上雕刻畫像的建筑構石。</p><p class="ql-block"> 漢畫像石誕生于燦爛輝煌的漢代文明, <span style="font-size:18px;">漢代人以石為地,以刀代筆,描繪出漢代現(xiàn)實生活、喪葬習俗和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被譽為“漢代歷史的畫卷”。漢畫像石</span>承載著深厚的齊魯儒學底蘊,全景式展現(xiàn)了漢代社會的生活風貌與禮儀習俗,古樸而宏大的民族審美,開放而自信的時代精神,賡續(xù)兩千余載,歷久彌新。</p><p class="ql-block"> 山東地區(qū)漢畫像石起源最早,延續(xù)時間最長,分布最廣,發(fā)現(xiàn)數(shù)量最多,內(nèi)容題材最豐富,雕刻技法最多樣,建筑形制最齊全,被眾多金石學家著錄,歷經(jīng)千年的摹寫與考述,傳承至今,成為全國漢畫像石發(fā)現(xiàn)與研究的先驅(qū)。</p> 石獅<div></div><div> 東漢,淄博市臨淄區(qū)出土。青石圓雕,頭大身小,昂首口張,目視前方,雙耳豎起,頸粗腰細,臀部隆起,身形矯健。頸部浮雕長鬣(lie),并刻有隸書銘文一行:"雒(洛)陽中東門外劉漢所作師(獅)子一雙",記載了工匠姓名及籍貫。</div> 此尊石獅是國內(nèi)現(xiàn)存最早的石獅之一。 <p class="ql-block">漢瑯琊相劉君墓表</p><p class="ql-block"> 神道是指墓前開辟的貫通式道路。西漢時期已開始在陵墓地面放置具有禮儀守護、吉祥辟邪等功能的石刻。及至東漢,神道石刻制度逐漸完善,中軸排列、對稱設置石柱、石闕、石獸、石人、石碑,展現(xiàn)出漢代石刻氣魄深沉雄大、極具視覺沖擊力的藝術之美</p><p class="ql-block"> 山東是漢代墓地建筑類型最為齊全的地區(qū),各類陵墓石刻均有發(fā)現(xiàn),尤以嘉祥武氏墓地為代表,呈現(xiàn)了東漢神道石刻的典型布局。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漢瑯琊相劉君墓表</span> <span style="font-size:18px;">,山東歷城發(fā)現(xiàn)。該墓表是東漢時期的石刻文物,因其殘存篆書“邪相劉”三字而得名,是研究漢代陵墓制度與書法藝術的珍貴實物資料。</span></p><p class="ql-block"> 柱身為圓柱形,高約2.16米,表面雕刻有縱向凹棱(模擬竹節(jié)紋),體現(xiàn)漢代仿束竹柱的裝飾風格。接近頂部處有石額(刻文方石),原可能刻有墓主身份或銘文,但現(xiàn)存殘石僅余“邪相劉”三字。柱身下部刻有繩索紋,模擬竹子捆綁的痕跡,與南朝石柱的“凹槽棱”形成對比,彰顯漢代石刻的獨特審美。</p> 石獅(東漢)<br> 灰色石灰?guī)r圓雕而成。昂首仰視,張口露齒,鬣須微卷,臀部隆起,尾部殘斷仍壯碩有力,身形動感矯健。<br> 獅子非中國原有動物,是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由外邦進貢到中國的。漢代石獅造型雄壯靈動,展現(xiàn)出氣魄深沉、雄偉浪漫的藝術風韻,是漢代雕塑藝術的杰作。 孫氏闕<br> 東漢章帝元和二年(85年),莒南東蘭墩村出士。闕整體為方形屋頂、梯形闕身的重檐單闕。闕身為漢代碑碣造型。正面雕刻人物拜謁、樂舞雜技、六頭人面獸等,左側有人首蛇身者等。闕右側刻隸書一行"元和二年正月六日孫仲陽仲升父物故行喪如禮刻作石闕賈值萬五千"。該闕是現(xiàn)存最早刻有紀年的漢代石闕。 捧盾石人<div> 東漢,山東曲阜陶洛村出土。石人呈立姿,躬身站立,雙目平視,面容憨態(tài)可掬,給人以質(zhì)樸之感。頭戴巾幘武冠,身穿大領長袍,衣紋簡潔流暢,體現(xiàn)漢代服飾的典型特征。雙手合抱捧盾,盾形物雕刻細致,與石人整體造型相協(xié)調(diào)。捧盾石人多為墓前守護墓主的門吏、亭長、卒之類,是東漢喪葬禮儀中重要的神道石刻之一。其造型和布局反映了漢代墓葬制度的等級性和禮儀性,為研究東漢喪葬文化提供了實物資料。捧盾石人造型樸拙,頭大、臉大、脖子短、臉扁平,與真實人物相差較遠,但正是這種夸張的表現(xiàn)手法,賦予了石人獨特的藝術魅力。</div> 麃(biao)孝禹碑 <br> 西漢,1870年發(fā)現(xiàn)于山東平邑,為墓前之碑。碑呈圓首長方形,碑陽陰線刻豎向三欄界格,頂端陰刻房檐形裝飾。左、右界格上方各刻一鳥,下方刻隸書,右為"河平三年八月丁亥",左為"平邑成里麃孝禹"。可知此碑立于西漢河平三年(前26年),是我國目前發(fā)現(xiàn)年代最早的漢碑。<br> 碑陽左側界格外刻有"同治庚午揚州官本昂,官昱,任城劉恩瀛訪得此碑于平色。江曙、高文保來觀"題記。 梧臺里石社碑<div> 東漢,臨淄安樂店村出土。</div> 梧臺里石社碑示意圖和介紹 漢畫祠堂<br> 漢畫像石祠堂為形似房屋而前部不設門扉的建筑,又稱"食堂""齋祠"等,是子孫后代祭祀、追思祖先的地方。祠堂畫像除了彰顯孝心,接受人們的祭拜外,路人也能觀瞻,兼具紀念和教化功能。<br> 山東是漢畫像石祠堂最為盛行的地區(qū),其祠堂建筑發(fā)現(xiàn)數(shù)量最多,大、中、小各種形制皆備,內(nèi)涵豐富,制作精美。漢畫像石祠 堂建筑的復原研究,也以山東地區(qū)開始最早,最為系統(tǒng)深入。 <p class="ql-block">朱鮪祠堂</p><p class="ql-block"> 朱鮪石室是一座單檐雙開間懸山頂式房屋建筑,是至今保存下來的最為高大的漢代畫像石祠堂,綜合運用建筑、雕刻、繪畫等多種技藝,極具藝術代表性。石室主人舊說為扶溝候朱鮪,如今考古材料日益增加,研究者多認為其年代在東漢中晚期之后,與兩漢之際的朱鮪無關,今依舊說,仍命名為"朱鮪石室"。</p> "朱鮪石室"坐北朝南,面闊兩間,懸山頂。從東、西內(nèi)壁中央凸雕的立柱可知,其進深亦是兩間。復原后的"朱鯖石室"室外面闊4.36米,高約3.4米左右(加上蓋頂石和脊石的厚度),是目前所見東漢祠堂中體量最大的一例。石室由高大而整齊的石板拼砌而成,門敞開,無門扉。三面墻壁立石側面的凹槽加工一絲不茍,銜接扣合嚴密。蓋頂石不僅外面加工成仿瓦壟狀,里面還刻出仿木構的椽形棱。建筑構件包括后壁五石、東西壁各四石、中間立柱一石、長條橫梁石與三角隔梁石各一石、屋頂石前后坡各八石、屋脊石和承檐枋各一石以及鋪底石。<div> 2024年山東博物館通過數(shù)字化復原技術,首次完整呈現(xiàn)該祠堂建筑的宴飲、祭祀場景畫像,揭示其兼具喪葬祭祀與道德教化的文化功能。</div> 宋山一號祠堂<div> 東漢晚期,山東嘉祥宋山出土的漢代小祠堂。宋山一號祠堂為小祠堂,空間窄小,人無法進入。祭祀時,祭品被擺放在祠內(nèi)基座石上,體現(xiàn)了漢代墓祀的實用性和儀式感。祠堂現(xiàn)存東、西、后三壁石,以及蓋頂石、屋頂殘石、基座石共六塊畫像石。東、西壁及蓋頂石外立面皆刻有五層邊框,中間飾有绹(tao)紋、水波紋及連孤紋。</div><div> 最下部基座石上層刻畫菱形紋穿五銖錢裝飾;下層刻畫狩獵,獵人牽犬、持弩、張畢、騎馬在山間捕獵,兩側裝飾卷云紋。</div> 宋山一號祠堂——后壁石<div> 后壁石畫像有兩層。</div><div> 一層:刻二層樓閣,外側有重檐雙闕,樓閣屋脊刻有仙人飼鳳;畫面中心為樓閣拜謁圖,樓下男主人坐于矮榻之上接受跪拜,其身后一侍者持棒,面前二人免冠叩拜行禮,樓外有人物持笏站立;樓上為女主人端坐,左右有侍女侍奉;闕外有大樹,樹上有鳥,樹下有一車一馬。<br> 二層:刻畫車馬出行圖,兩輛軺車、二導騎肩扛棨戢(qǐ jǐ),二伍伯持便面導行,其后一輛軺車。<br><div> </div></div> 宋山一號祠堂——東壁石<div> 東壁石畫像有四層。</div><div> 一層:刻畫東王公,左右兩側有羽人侍奉,另有人首鳥身、鳥首人身的侍者,上有環(huán)繞獸頭和鳥頭祥云。<br> 二層:刻畫樂舞圖,左側有女子撫琴、聽琴,右側為盤鼓舞。<br> 三層:刻畫庖廚圖,左側燒灶,上方懸掛豬頭、兔、魚、雞等肉食,左側有女子在汲水。<br> 四層:刻畫車騎出行。<br><div> </div></div> 宋山一號祠堂——西壁石<div> 西壁石畫像有四層。</div><div> 一層:刻畫西王母,端坐于正中,有仙人侍奉在側;左端為蟾蜍、玉兔搗藥;畫面上方刻畫獸頭、鳥頭祥云紋。</div> 二層:刻畫周公輔成王,成王端坐正中,頭戴山形冠;周公頭戴進賢冠居于一側;其余人物戴進賢冠或武冠,皆著交領曳地長袍。<br> 三層:刻畫驪姬殺申生,正中右側人物頭戴類似進賢冠的通天冠。<br> 四層:刻畫車騎迎賓。 <p class="ql-block">孝堂山石祠——東西壁畫像</p> 孝堂山石祠——后壁畫像<div> 畫像布局繁密,內(nèi)容豐富。祠堂內(nèi)部東、西、后三壁和支撐屋頂?shù)母袅菏娑嫉窨塘水嬒?。主要?nèi)容包括祠堂中央上方的日月、北斗、織女等天象;東、西兩壁山墻的伏義女媧、西王母、風伯等神話人物;東、西兩壁山墻下部、后壁上部畫像共同構成的一幅連貫的車馬出行圖,并銘刻"大王車"西壁榜題。此外還描繪了庖廚樂舞、戰(zhàn)爭狩獵、樓閣拜謁等現(xiàn)實生活場景以及孔子見老子、周公輔成王、泗水撈鼎等歷史故事。</div> 左:東王公畫像石 西:西王母畫像石<div> 東漢,棗莊山亭區(qū)西戶口出土。<br><div> 漢代很多石室祠堂都有東王公和西王母的畫像石,且除了東王公、西王母兩大主角外,其石像周邊人物、場景,不同的石室祠堂都不一樣,體現(xiàn)了先民不同的精神信仰和身后宗教想象。</div><div> 在道教興起的漢末,東王公和西王母同時被吸納進道教的神祇系統(tǒng)中。在漢代民間,東王公代表“陰陽”中“陽”的神祇,與西王母相對應,一起作為學道之人得道升仙后的世界里的主要神明,具有接引成仙者的神性。</div></div> <p class="ql-block">上:九頭人面獸畫像石 </p><p class="ql-block">左:西王母、伏羲女媧畫像石</p><p class="ql-block">右:西王母畫像石</p><p class="ql-block"> 九頭人面獸畫像石,東漢,棗莊山亭區(qū)黃安嶺村出土。上有邊欄兩重,內(nèi)飾雙菱紋。一層:前端為九頭人面獸,后隨一龍做回首狀,其后是兩條翼龍拉車,車上坐三人。二層:虎、熊、兔、鹿、羽人騎鹿及鹿車等。</p><p class="ql-block"> 西王母、伏羲女媧畫像石,東漢,棗莊山亭區(qū)西戶口出土。一層:西王母戴勝端坐正中,兩側為手持便面的伏羲、女媧,蛇尾相交貫穿三層,左右有羽人、玉兔、九尾狐、蟾蜍等。伏羲、女媧是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創(chuàng)造人類的始祖,在漢畫像石中一般為人首蛇身的形象,手持掌管天地法則的規(guī)和矩,亦有手持便面者。二層:男女各四人左右坐。三層:左側為一牛車,一犬跟隨,右側兩人抬一捆綁的獵物,一人荷弩。</p><p class="ql-block"> 西王母畫像石,東漢,棗莊山亭區(qū)西戶口出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西王母畫像石示意圖</p> 嘉祥五老洼祠堂畫像石 宋山四號祠堂<div> 東漢晚期,嘉祥宋山出土。宋山四號祠堂現(xiàn)存東、西、后壁以及蓋頂?shù)犬嬒袷?lt;/div><div> 東壁,一層:東王公正面端坐在矮榻上,雙肩各有一鳥;左右是鳥首、豬首、馬首者執(zhí)笏跪侍;左側兩個玉兔相對搗藥,一蟾蜍前肢托藥臼;畫面上端飾人頭、鳥頭、獸頭祥云。二層:庖廚。墻上掛滿宰殺好的豬頭、雞、兔、魚等肉食,旁邊二人正在準備剝案上之魚,其側還放置酒樽、耳杯。下側一人燒灶,一人在盆中勞作,一人汲水,一人剝狗。三層:車騎出行。一軺車和一從騎前行</div><div> 后壁,一層:刻二層樓閣,外側是重檐雙闕,樓頂脊上飾仙人飼鳳、猴、貓頭鷹,闕頂脊上飾猴、雀鳥;二樓女主人正面端坐,左右有侍者;一樓男主人憑幾端坐在矮榻上,面前二人跪拜,身后一人執(zhí)棒恭立;樓外右側一人執(zhí)笏恭立,左側一人執(zhí)笏跪地;左側闕下層脊上坐著人;樓闕外刻一大樹,樹上有飛鳥,樹下一馬,一人執(zhí)弩欲射。二層:車騎出行。一軺車、二導騎、二執(zhí)便面步卒、一輛四維軺車魚貫而行。</div><div> 西壁,一層:西王母正面端坐于榻上,右側有三仙人侍奉,左側侍立一人首鳥身者,周圍環(huán)飾鳥頭、獸頭祥云。二層:歷史故事,分別為邢渠哺父、季札掛劍。三層:二桃殺三士。四層:送行。一軺車駛出,車后屋外二人執(zhí)笏恭送,屋內(nèi)一人擁彗而立。</div><div> 蓋頂:畫面中雙龍昂首張口,回首相望,尾部交纏,龍一側刻一魚,左右兩圓形圖案象征日月。</div> 滕州弘道院祠堂畫像石 漢畫像石中的歷中放事,包括帝王將相、圣賢人物、義士刺客、孝子列女等多個類別。歷史故事類畫像以生動的情節(jié)、栩栩如生的人物、數(shù)量眾多的榜題贊詞,再現(xiàn)了漢代儒家忠孝仁義等社會道德規(guī)范。<br> 山東地區(qū)歷史故事類漢畫像石出土數(shù)量最多,內(nèi)容最為豐富,僅武梁祠三壁就刻畫歷史人物故事四十余幅,彰顯了山東作為孔孟故鄉(xiāng)和儒家文化發(fā)源地的獨特地位和深厚底蘊。 <div>左:孔子見老子、驪姬故事畫像石 右:孔子見老子畫像石</div><div> 左側東漢畫像石,嘉祥宋山出土。凹面線刻。<br> 一層:一人執(zhí)笏而立。二層:孔子見老子。左側拄曲杖者為老子,身前孩童為項 橐,伸手指向手捧大雁的孔子。右側為頭冠雄雞、袍袖張揚的子路。三層:驪姬殺申生。右二人,前是申生,面前一犬死于地;左三人分別是晉獻公、奚齊、驪姬。四層:中間一大樹,樹上有飛鳥,樹下一車一馬。<br></div><div> 右側東漢畫像石,嘉祥洪家廟出土。凹面線刻。</div><div> 上層為孔子見老子。持鳩杖者為老子,孔子手捧大雁,躬身面向手拉小車的項橐(tuo)。下層為一車一馬。項橐是春秋時期的一位神童,雖然只有7歲,孔子依然把他當作老師一般請教,后世尊項橐為圣公。</div> 周公輔成王、泗水撈鼎畫像石<div> 東漢,嘉祥五老洼出土。凹面線刻。</div><div> 一層:周公輔成王。成王站在矮榻上,周公、召公和其他大臣在兩側跪拜、恭立。</div><div> 二層:車騎出行。兩輛軺車、一騎前行。</div> 三層:泗水撈鼎。中間一高大魁梧的人物跪坐,當為秦王,身后跪坐三個侍者,面前一人跪拜,三人躬身執(zhí)笏側立。橋上豎立四根桿,兩旁各有四人拉繩撈鼎,鼎至半空,其內(nèi)伸出龍頭,咬斷繩索,意味著撈鼎失??;橋下一船,船上一人撐船,一人叉魚。 樂舞六博畫像石和介紹 紡織畫像石 <p class="ql-block">左:許安國祠堂畫像石題記 右:陽遂富貴畫像石</p><p class="ql-block"> </p> 左:宋山畫像石題記<div> 東漢永壽三年十二月(公元157年)所制,1980年出土于山東省嘉祥縣螨洞鄉(xiāng)宋山村。平面淺浮雕技法。<br> 包含兩件帶題記刻石(第28/29石),其中第29石(祠堂題記畫像石,上圖)寬0.68米、長1.07米,左側刻有隸書十行共490字銘文。右側銘28字:國子男,字伯孝,年適六歲,在東道邊。孝有小弟,字閏得,天年俱去,皆隨(國)</div><div> 第28石(陽遂富貴畫像石,下圖)右側銘16字:陽遂富貴,此中人馬,皆食大倉,飲其江海。</div><div> 銘文記載墓主許安國家世、卒年及造墓過程,提及招募工匠采石造堂、雕刻交龍猛虎等圖案細節(jié)。內(nèi)容涉及永壽二年泰山地區(qū)農(nóng)民起義史實,為研究漢代畫像石墓葬制度及社會動蕩提供實物資料。其銘文未預先書丹而直接刻制,書法風格突破隸書規(guī)范,被視為東漢民間石刻隸書典型實例。<br><div><br></div></div> 宋山畫像石題記<div><br><div> </div></div> 漢畫像石墓是指在漢代廣泛流行的一種以石刻畫像裝飾的石結構墓葬,主要包括石槨墓、石室墓、磚石合建墓等多種類型。西漢晚期,漢畫像石墓形制從石槨墓向注重空間設計的石室墓轉(zhuǎn)變,墓室的營建逐漸向宅第化方向發(fā)展。前堂后室的平面布局,秩序井然的畫像內(nèi)容,重疊環(huán)繞的藻井結構,共同表達出對理想幸福家園和生命永恒的不懈追求。山東漢畫像石墓發(fā)現(xiàn)數(shù)量眾多,形制多樣。其中石槨墓數(shù)量居全國之首,石室墓制作工藝精湛,磚石合建墓規(guī)模宏大、結構復雜。本單元展出了墓室畫像、墓室建筑,對金鄉(xiāng)香城堌堆西漢石槨墓的實物復原,沂南北寨漢畫像石墓的數(shù)字化漫游,對東平后屯漢代壁畫墓、臨沂吳白莊漢畫像石墓的展示,以及長清大街漢畫像石墓墓室結構的場景復原等五個具有代表性的漢畫墓室,使觀眾直觀地感受到不同類型石墓的特點。 金鄉(xiāng)石槨側板畫像石<div> 西漢晚期,山東金鄉(xiāng)香城堌堆出土。凹面線刻。</div><div> 內(nèi)外兩側皆刻畫像。外側畫像四周有邊欄,圖像分為三格,從左到右依次為人物格斗、懸璧、武士。</div> 百獸率舞畫像石<div> 東漢,1972年出土于滕州龍陽店。淺浮雕工藝。</div><div> 為東漢時期墓室壁畫遺存,該畫像石縱97厘米、橫275厘米、厚16厘米,與同墓另一畫像石共同構成縱寬三米的石刻,是目前發(fā)現(xiàn)型制最大的漢畫像石之一,兩塊巨型畫像石采用整石雕刻,畫面未出現(xiàn)拼接痕跡,證明東漢工匠已具備大型石刻創(chuàng)作能力。該畫像石整體分上下兩層構圖。上層為"百獸率舞圖",刻畫虎、鹿、熊等十余種瑞獸或奔騰跳躍,或交頸嬉戲,穿插以云氣紋表現(xiàn)天界意境。與《漢書·禮樂志》記載的雅樂名相呼應,為研究漢代祭祀樂舞提供實物例證;下層為"車馬出行圖",描繪四馬拉車、騎士護衛(wèi)的隊列行進場景,對復原東漢輿服制度具有參考價值。右側建筑內(nèi)端坐人物表現(xiàn)宴飲活動 。畫面左側設雙層樓閣,下層門洞外有一持盾人物作擊鼓狀,上層憑欄者似為迎候賓客的主人。該構圖通過分層敘事將神話傳說與現(xiàn)實生活相結合,展現(xiàn)出東漢石刻藝術"天人之際"的創(chuàng)作理念。</div> <div>左:人物畫像石</div><div>上:三羊開泰畫像石</div><div> 東漢,濰坊出土。高浮雕技法雕刻。</div><div> 整體尺寸為縱47厘米、橫212厘米、厚20厘米。核心圖案"三羊開泰"由三只羊構成,形態(tài)生動各異,或昂首站立,或回首顧盼。羊角采用夸張表現(xiàn)手法,呈現(xiàn)蜿蜒卷曲的造型特征,體現(xiàn)漢代工匠對動物形態(tài)的精準把握。"羊"與"祥"在漢代音同義通,三羊組合寓意"三陽開泰",象征冬去春來、陰消陽長的時序更替與吉祥祈愿 。畫像石通過羊群造型與空間布局,直觀呈現(xiàn)漢代驅(qū)陰迎陽的節(jié)氣觀念與趨吉避兇的民俗信仰。該畫像石構圖飽滿,線條粗獷渾厚,呈現(xiàn)出典型的東漢石刻藝術特征。 </div><div>下:雙鹿畫像石</div><div> 東漢,1951年福山縣東留公村出土。高浮雕技法雕刻。</div><div> 整體呈長方形石板,主體尺寸縱47厘米、橫212厘米、厚20厘米,屬中型石刻作品。兩只梅花鹿呈對稱式對臥姿態(tài),鹿角分叉自然,軀干肌肉線條飽滿,四肢蜷曲收于腹下,呈現(xiàn)出靜謐和諧的構圖特征。因“鹿”與“俸祿”諧音,古代將其視為祥瑞象征,反映了漢代祈福納吉的社會文化觀念。</div><div> </div><div> </div><div> </div> 左:樓閣雙闕畫像石 <div>右:樂舞雜技畫像石</div><div>上:車馬出行畫像石<br><div> 東漢,出土于山東濟南歷城區(qū)全福莊,淺浮雕石刻。</div><div> 左側石刻以一樓雙闕為主體構圖,樓上主人端坐,樓下門扉開啟,門環(huán)鋪首雕琢精細,闕外侍者恭立,直觀呈現(xiàn)漢代建筑形制與貴族生活場景。闕一般建在門兩側,是漢代建筑的典型裝飾標志,用以區(qū)分等級的高低,因其時代的特點,故后人常謂之漢闕。</div><div> 右側畫面共分兩層,一層:瑞獸圖。四獸作回首奔走。二層:樂舞雜技圖。中心一建鼓,右側一人跳丸飛劍。飛劍跳丸是一種以雙手拋接數(shù)量不等刀、球的雜技技巧,是古代雜技表演時最主要的項目之一。</div><div><br></div><div><br></div></div> 石柱<div> 東漢,濟南長清大街一號漢畫像石墓出土。</div> 四神畫像石<div> 東漢,濟南長清大街二號漢畫像石墓出土。</div><div> 畫面中部刻有榜題“左青龍右白虎”,榜題左側刻兩青龍,右側刻似在相斗的二白虎,上部刻一對展翅的朱雀,下部為玄武。除四神之外,還雕刻了其他的仙人、神獸,上部祥云繚繞。在漢代民俗中,四神被賦予祛除災禍、納福迎祥的文化功能。它們既是鎮(zhèn)守四方的星宿神獸,又象征四季輪回與天地秩序。</div> 左:宴飲樂舞、方相氏驅(qū)疫畫像 右:人物、生活畫像<div><div> 東漢早期,山東東平后屯出土。</div><div> 左側畫像為一號墓西壁南側壁畫,畫面分為三層:上層為兩兩對坐而飲的四人;中間為樂舞雜技;最下層繪方相氏驅(qū)疫。方相氏相貌魁梧,右手執(zhí)斧,左手持盾,發(fā)須箕張。</div><div> 右側畫像為一號墓北壁壁畫,畫面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繪三人,最左側為一女子,高髻藍衣,寬袖長裙,后面男子俯身叩拜、雙手遞冊,身后侍從側身拱手,似是墓主在向仙人投函報名,隨后仙人騰云而行,主仆二人緊隨其后。下層繪有人物拜謁、雞狗等生活場景。</div></div><div> 漢代彩色畫像生動逼真,對了解和研究兩漢時期人物著裝款式及顏色、禮儀、生活場景具有最為直觀準確的實證。</div><div> </div> 云紋、金烏畫像<div> 東漢早期,山東東平后屯出土。</div><div> 一號墓前庭頂部壁畫,由四塊石板拼接而成。畫面繪滿白色云氣紋,云紋之中繪有一輪艷麗的紅日,紅日內(nèi)金烏展翅翱翔,營造出天空之中舒展、變幻的天象之美。</div> 糧囤畫像石<div> 東漢,南長清大街二號漢畫像石墓出土,凸面線刻。</div><div> 上層:有七個大酒甕、人物及禽鳥。甕口上有老鼠,一人在喂食家禽。</div> 下層:左側有四個大糧囤,中間有人手拿量、斗等器具正在收糧食,上方刻題記"量穀"。糧倉上有數(shù)只老鼠,倉下有狗正對著老鼠狂吠,十分生動。畫像右側為雙層樓閣人物。整個畫面緊湊飽滿,日常生活氣息濃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