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8月17號中午奶奶和外婆帶著小寶到徐家匯公園里的百代小樓參觀。那天陽光正好,不冷不熱,我們一行人沿著徐家匯公園的林蔭小道慢慢走著,小寶蹦蹦跳跳地走在最前面,嘴里還哼著剛學會的小調。百代小樓就在不遠處,紅磚外墻在綠樹掩映下顯得格外醒目,仿佛時光倒流,回到了那個音樂剛剛開始影響人們生活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走進小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塊展板,上面寫著“蕭友梅 | 中國現(xiàn)代音樂之父”。蕭友梅先生是中國現(xiàn)代音樂教育的奠基人,早年留學德國,回國后創(chuàng)辦了上海國立音樂院,主張“中西合璧”,倡導用西方音樂技法來表達中國音樂精神。他不僅推動了中國音樂教育的現(xiàn)代化,還提出了“音樂救國”的理念,認為音樂可以喚醒民眾、凝聚民族精神。展板上還有一張他在1935年南京演奏會的照片,神態(tài)專注,仿佛仍在指揮那場跨越時空的音樂會。</p> <p class="ql-block">繼續(xù)往里走,墻上一塊關于“樂動山河 豐碑永駐”的展板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展板上展示了從1935年到2017年間中國音樂發(fā)展的歷程,有黑白老照片,也有珍貴的歷史資料,每一張照片背后都是一段動人的故事。小寶站在展板前,聽奶奶講起那段音樂與革命交織的歲月,眼神里充滿了好奇。</p> <p class="ql-block">進門免門票,小樓不大,但每一寸空間都充滿了音樂的痕跡。墻上掛著許多音樂家的介紹,每一塊展板都像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音樂人的理想與堅持。</p> <p class="ql-block">其中一塊展板上寫著“瞿秋白 | 以音樂點燃革命之火”。瞿秋白不僅是革命家,也是一位熱愛音樂的人。展板上附有他的肖像和生平簡介,還有一張他與友人在戶外的合影。小寶指著照片問:“他是唱歌給誰聽的?”奶奶笑了笑,說:“是唱給所有為理想奮斗的人聽的?!?lt;/p> <p class="ql-block">在一間展廳里,我們看到了關于“民族號角 民族化音樂的現(xiàn)代探索”的展覽。展板上展示了不同音樂作品,如“山歌洋火”,還有相關的海報和介紹。小寶在一塊展板前駐足良久,似乎在思考音樂與民族之間的聯(lián)系。</p> <p class="ql-block">小虎也跟著認真看和聽。他坐在一張木椅上,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墻上的展板,仿佛被那些音符和故事吸引住了。外婆輕輕拍了拍他的肩膀,他才回過神來,繼續(xù)跟著我們往樓上走。</p> <p class="ql-block">然后趟在長櫈上聽音樂。小樓的二樓和三樓是展陳區(qū)域,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主線,介紹了這首國歌從創(chuàng)作到傳唱的全過程。小寶躺在長椅上,閉著眼睛,聽著展廳里播放的旋律,仿佛在與那段歷史對話。</p> <p class="ql-block">一張紀念性的海報掛在墻上,背景是黑白照片,左側寫著“義勇軍進行曲”,右側是紅色背景,上面寫著“樂耳”和“1935-2025”,紀念聶耳同志逝世九十四周年。聶耳是這首國歌的作曲者,他的音樂至今仍在激勵著我們。</p> <p class="ql-block">在一塊展板上,我們看到了“百戲樂典”的介紹。它用中英文雙語介紹了這一傳統(tǒng)藝術的珍貴錄音,是中華文化的重要遺產。小寶一邊看一邊念著上面的字,奶奶在一旁輕聲教他識字,畫面溫馨極了。</p> <p class="ql-block">走出小樓,門口的墻上有一個圓形標志,寫著“百代小樓”,下方用中英文寫著:“《義勇軍進行曲》灌制地紀念館”。我們在這里合影留念,記錄下這段充滿音樂與歷史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臨走前,我們在衡山路811號的門牌前停下腳步,這里就是百代小樓的地址。小寶指著旁邊的“上海旅游咨詢服務”標志問:“我們下次還能來嗎?”我笑著點頭,心里想著,這座小樓不僅承載著音樂的記憶,也承載著我們一家人的溫馨時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