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題記: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80 年前,貴州作為戰(zhàn)略大后方,內遷學校、圖書館在此續(xù)燃文脈;萬畝茶園在烽火里抽枝發(fā)芽,托舉戰(zhàn)時經濟;二十四道拐千回百轉,成為國際援華“生命線”;貴州健兒出黔抗戰(zhàn),寫就“一寸山河一寸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湄潭給予浙大的,遠不止烽火中一方安寧的書桌。它承載的,是一個民族危難之際守望相助、共護文明火種的永恒記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湄潭浙江大學舊址,位于貴州省遵義市湄潭縣湄江鎮(zhèn)和永興鎮(zhèn)境內,是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至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期間,浙江大學在湄潭的校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湄潭縣城浙大廣場后面,一座紅墻灰瓦的院落靜靜矗立,這里是浙江大學西遷歷史陳列館。1940年,在烽火連天的歲月里,浙江大學師生跨越千山萬水,歷經2600多公里的艱難跋涉,輾轉西遷至湄潭辦學七年,譜寫了一曲“文軍長征”的壯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如今,八十五年過去,這段因戰(zhàn)火而結緣的歷史,已演變成一場跨越時空的深度交融——浙大的精神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fā)芽,而湄潭的發(fā)展也深深烙上了浙大的印記。</span></p> 烽火中的“東方劍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為了給國家保留一批“讀書的種子”,時任浙江大學校長的竺可楨帶領師生踏上西遷之路,歷時兩年半,輾轉六省,終于在1940年初抵達貴州湄潭。當時的湄潭雖地處偏遠,卻以淳樸的民風和安寧的環(huán)境,為跋涉至此的師生提供了難得的治學凈土。這座黔北小城,也因此成為浙大堅持辦學7年的“第二故鄉(xiāng)”。</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當時的湄潭就是一個一面靠山、三面環(huán)江的小縣城,人口也不多。得知浙大要來,湄潭成立了歡迎浙大遷湄校舍協助委員會,在全縣范圍騰挪了270余間公房、祠堂、寺廟,再加上一些空閑的民房,共計3萬多平方米給浙大辦學使用。此外,湄潭人民免費提供木材協助浙大師生修建教室和宿舍,并劃出土地200多畝供浙大建設實驗室和操場……在那個烽火連天的年代,這座西南小城用最樸素的善意滋養(yǎng)著中國的學術火種,讓浙大師生在戰(zhàn)火紛飛中依然能安心治學。以稻草為床,以桐油為燈。在艱苦的條件下,浙大師生堅持教學科研,學科也得到擴展與完善,學生由西遷前的613人增加到2171人,為中華民族保留和培養(yǎng)了一批科學精英,取得一批令人矚目的科研成果,因此被譽為“東方劍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除了學術成就,七年時間里,浙大師生與湄潭百姓也結下了深厚情誼,流傳下諸多佳話。其中,一段關于茶與知識的記憶,跨越八十五年依然鮮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曾回憶,難忘湄江河邊的茶館:“那時湄潭的生活條件和學習環(huán)境都十分艱苦。為了節(jié)省桐油,我每天晚上夾著書本到外面一家茶館看書。茶館坐滿茶客,我就靜靜找個空位坐下。老板娘照常為我泡一碗茶端過來,擺在我面前,且不收茶錢。茶館再鬧也不管,我只是找個位置讀書?!?lt;/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這段回憶真實地再現了當時浙大師生在艱苦環(huán)境下堅持學習的場景,也體現了湄潭當地百姓對師生們的善意。如今,這抹茶香穿越時空,飄進現代茶園。</span></p> 從茶館到萬畝茶園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浙大老師從茶葉的種植、加工到品牌打造,都進行了系統(tǒng)的培訓和幫助。這些寶貴經驗讓企業(yè)在發(fā)展中少走了許多彎路。近年來,浙江大學持續(xù)深化與湄潭的合作,不僅在茶葉種植技術上提供支持,還通過各類培訓和交流活動,幫助湄潭的茶企提升品牌影響力,拓展市場渠道。如今,湄潭擁有60萬畝的生態(tài)茶園、茶葉產業(yè)也成為湄潭經濟的支柱。</span></p> 求是”薪火代代相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茶葉產業(yè)之外,浙大對湄潭的幫扶更體現在教育領域,形成了跨越世紀的人才培養(yǎng)接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湄潭學校有專門的西遷課程,從高一開始,老師就講浙大西遷辦學的故事。浙大在湄潭留下的精神文化印記。浙大的名聲在湄潭家喻戶曉,從浙大小學到求是高中,從“浙大路”到“可楨路”,湄潭的每個角落似乎都有著浙大的影子。也因此,許多湄潭學子從小就對浙大充滿了向往。每年都有學生考上浙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湄潭學子的求學路,是浙大與湄潭教育羈絆的生動縮影。自2008年起,浙大在湄潭設立支教點,一批又一批的浙大學子帶著知識與熱情來到這里,年復一年地傳遞著知識薪火。浙大研究生支教團更是堅持多年開展“三下鄉(xiāng)”活動,他們還深入鄉(xiāng)村,幫助當地改善教學設施、開展科普活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從烽火中的西遷辦學,到如今的產業(yè)幫扶、教育接力,浙大與湄潭的八十五年羈絆,早已不是簡單的互助共贏,而是血脈相連的精神傳承。當秋風吹過湄江河畔,激蕩的不只是江水的漣漪,更是兩地人民用智慧與汗水共同書寫的時代華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湄潭,和貴州老師一起重走長征路時,在浙大廣場與浙江大學西遷歷史陳列館漫步,感受著那份厚重的歷史底蘊。這里曾是湄潭人民朝拜的神圣之地,這里也曾是浙大學子們烽火中求學的精神家園。每一塊青磚、每一片瓦礫,都承載著那段不屈不撓的歲月記憶??箲?zhàn)時期,湄潭以博大的胸懷庇護了烽火中避難的浙大;如今,浙大用知識反哺這片土地;新時代里,雙方正共同探索鄉(xiāng)村振興的深層路徑。如今,湄江依舊奔流,而兩岸早已換了人間。浙大與湄潭的事跡告訴我們,最好的感恩不是重復過去,而是一起創(chuàng)造未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