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華不注山,這座立于濟南東北部的孤山,自古便載于典籍。李白曾揮毫“茲山何峻秀,綠翠如芙蓉”。如今,一場跨越四季的攝影活動,正以鏡頭為筆、以文字為墨、以講述為橋,讓這座山的風(fēng)光與文脈在時光里流轉(zhuǎn),讓濟南的文化故事走向更遠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春到華不注,山櫻初綻如霞,山徑旁的連翹綴滿金黃,晨霧漫過山腰時,古寺的鐘聲與鳥鳴相和。攝影愛好者們舉著相機,定格下新綠初萌的生機,也拍下山腳下村民侍弄菜園的身影——那彎腰勞作的姿態(tài),藏著濟南人世代與山水共生的溫情。他們不僅記錄風(fēng)光,更蹲在老樹下聽老人講“齊晉鞌之戰(zhàn)”的典故,看山巖間留存的古人題刻,讓鏡頭里的春景多了層歷史的厚度。</p><p class="ql-block"> 盛夏的華不注被濃綠包裹,山風(fēng)穿過松柏送來清涼,山腳下的小清河波光粼粼,漁船劃過水面留下漣漪。此時的鏡頭開始聚焦“人文交響”:拍晨練老人打太極時衣袖翻飛的弧度,拍山腰茶攤攤主遞出大碗茶的熱忱,拍孩子們在山間追逐蝴蝶的笑靨。參與者們將這些畫面寫成短文,字里行間滿是“濟南瀟灑似江南”的煙火氣,讓“山水城林”的城市特質(zhì)在文字中鮮活。</p><p class="ql-block"> 秋日的華不注最是濃烈,楓葉染紅山徑,銀杏鋪就金毯,登高遠眺可見黃河如帶、鵲華同輝。攝影者們踩著落葉上山,鏡頭里既有層林盡染的壯闊,也有古廟里僧人掃落葉的靜謐。他們圍坐在一起分享照片背后的故事:那株百年銀杏曾見證多少代人的成長,那處摩崖石刻藏著怎樣的歲月密碼。講述聲里,濟南的“山水文化”“名士文化”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成了可觸可感的記憶。</p><p class="ql-block"> 冬雪落時,華不注銀裝素裹,孤山如黛,雪枝似玉,靜謐中透著蒼茫。鏡頭下,雪地里的足跡延伸向山巔,屋檐下的冰棱折射陽光,更有攝影者守在山腳,拍下村民掃雪時互幫互助的暖人場景。這些冬景照片配上“濟南雪后如詩畫”的文字,在網(wǎng)絡(luò)上流轉(zhuǎn),讓更多人讀懂這座城市的溫情與堅韌。</p><p class="ql-block"> 這場華不注山四季攝影活動,從來不止于“拍”。當(dāng)鏡頭對準(zhǔn)山水,是與自然對話;當(dāng)文字寫下感悟,是與歷史共鳴;當(dāng)故事被講述傳播,是讓文化生根。從古人筆下的“峻秀芙蓉”,到今日鏡頭里的四季流轉(zhuǎn),華不注山承載的不僅是濟南的山水之美,更是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文脈。而每一次快門的按下、每一段文字的書寫、每一個故事的分享,都是在挖掘歷史的底蘊,都是在為文化自信添磚加瓦——這正是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路上,最動人的文化注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