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情懷時光</p><p class="ql-block">——讀《時光·連安藝術(shù)攝影作品集》</p><p class="ql-block">黃 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位從影一生的攝影人,從數(shù)十年的海量作品中精選出一本影集,《時光》以豐富的表達內(nèi)容和深刻的藝術(shù)內(nèi)涵,淋漓盡致地呈現(xiàn)出攝影作為一種藝術(shù)形式,在表現(xiàn)時間與空間、記錄與創(chuàng)造之間的無限可能性,以及美,純粹的藝術(shù)之美。</p><p class="ql-block">時間流逝,光陰荏冉,不同的時空階段,人,以及人生存的地方或不適合生存的地方,都在呈現(xiàn)不同的變幻,在寬廣的視角、深邃的情感和對光影變化的敏銳捕捉下,影集中的近五百幅照片,包羅萬項,精彩紛呈?!稌r光》的技法技巧是多元的,畫面空間的精巧裁剪,符合審美節(jié)奏的主次構(gòu)圖,色彩濃淡的唯美選擇,聚焦與留白的無痕光影,粗獷與細膩的和諧搭配,光影與時間的精準把握……《時光》風(fēng)格是多樣的,有的如凝重油畫,有的如水墨丹青,有的像版刻般黑白分明,有的似水彩畫五色繽紛……多種藝術(shù)元素的融入,多種表現(xiàn)手段的雜交,完美展現(xiàn)了作者對攝影藝術(shù)從外到內(nèi)、從客觀到主觀的全方位實踐,盡顯中國傳統(tǒng)美學(xué)和現(xiàn)代攝影藝術(shù)的獨特魅力。</p><p class="ql-block">觀賞《時光》,似乎是一次欣賞、觀察、審美的視覺體驗,你可以感受到某種氣息,樂享到某種快感,每一幅作品都像在訴說著各自的故事。在作者的視覺中(作者筆名就叫視覺),不管攝影的對象有多廣多雜,不論體裁題材有多么豐富浩瀚,無不是時光留下的造化,在視覺、空間和意境的層層遞進渲染中,都能讓它如詩如畫,天地人一體。</p><p class="ql-block">影集分為“天地萬象”“歲月春秋”“蕓蕓眾生”三章。在“天地萬象”部分,作者展示了許多奇麗恢宏的山川地貌,山有山的風(fēng)骨,水有水的靈性,無論是山的凌云,還是谷的清幽,抑或千姿百態(tài)的大河小流、森林原野、花鳥蟲魚,原汁原味的大自然,神妙震撼,傲視人倫。這不是司空見慣的立此存照,而是通過拍攝對象的選擇,加上最適宜表現(xiàn)其本質(zhì)的手段,去呈現(xiàn)出本真的原始,傳達大自然的生命張力。技巧似乎無處不在,卻又風(fēng)過無痕,所有攝入鏡中的風(fēng)物,都被賦予了人的情感,你熟悉的景觀,會更加親切,你不熟悉的物體,則被賦予了新的況味,你會驚嘆,原來生活中真的是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p><p class="ql-block">在“歲月春秋”部分,我們看到的是歷史沉淀如何成就了建筑之美。經(jīng)典的宮殿樓閣,平凡的民居村落,古老的寺廟祖屋,現(xiàn)代的熣燦樓廈,每一座建筑似乎都有靈魂,充盈著時間的質(zhì)感,傳遞著歲月的真誠。皇宮神殿與民居村舍,摩天大樓與市井塵世,古時的斑駁相依于今時光鮮,中正守成對峙于標新立異,反差鮮明,各領(lǐng)風(fēng)騷,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作者用鏡頭捕捉的不僅是建筑的形式美,更抓住了歷史、文化和社會變遷,對此來一次入微的審美梳理,它讓人回味,回味歷史的延續(xù)與變遷、傳承與創(chuàng)造。人們常說,建筑不僅僅是物質(zhì)的存在,更承載著人的全部記憶和無限情感。作者把這種認知,通過作品感性展現(xiàn),使人在娛悅欣賞的同時,也引領(lǐng)人去認識攝影藝術(shù)與自然條件、古今建筑與社會環(huán)境的深刻影響和深厚聯(lián)系。</p><p class="ql-block">在“蕓蕓眾生”部分,作者用眾多或靜或動的人物形象,展示了各個時代人的表情與內(nèi)心,無論是官人貴人,抑或是凡人下人,皆是平凡而真實的存在,皆是有血肉有故事的人,有人的原生欲求,有人的愛恨情仇,它讓我們清晰看到,時代的物質(zhì)環(huán)境,是如何作用于人的精神和情感,人性的復(fù)雜與多樣,是如何成為“蕓蕓眾生”的生命印記。作者似乎有一種非凡的敏感度與同理心,能夠捕捉到人瞬間的情感波動,他的鏡頭穿透表象,觸及到每個人內(nèi)心深處。通過無聲的影像描述,讓人感受時光變化帶來的人的變化,每個人都是歷史的參與者,在建構(gòu)歷史,書寫歷史。 </p><p class="ql-block">從愛好到追求,從記錄到審美,從技術(shù)到藝術(shù),這是連安攝影生涯的三部曲。從少年時的單純愛好,演變?yōu)閷ψ晕覍崿F(xiàn)的執(zhí)著追求;從紀實拍照、以此為業(yè)的操控相機,衍化為求真求美的主動自覺;從跟風(fēng)逐浪、崇尚浮華的舍本求末,回歸到創(chuàng)意創(chuàng)靈的藝術(shù)本源……可以說,作者本身就是一個傳奇影像,在探索和升華的過程中蛻變,成長、成熟、成就。</p><p class="ql-block">攝影是一種時間藝術(shù),通過定格瞬間來延續(xù)時空的短暫,而這一點恰恰是攝影的魅力所在。在這個視覺信息充斥泛濫的時代,攝影已成為心靈與世界對話的方式。通過鏡頭,表達內(nèi)心的感受與對生活的理解,攝影者是講述者,講述自己對攝影藝術(shù)價值的判斷與實踐,攝影者也是傾聽者,傾聽著每一個拍攝對象所表達的那些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情感,如果把這些共同的情感歸納出來,定格于瞬間,就會隨時光的流淌而愈加濃烈,最終形成一種久置的溫度,永恒不散。</p><p class="ql-block">連安的《時光》用對自然的摯愛與思考,端正著人與世界的關(guān)系,重拾對自然的敬畏與關(guān)懷,呼喚攝影藝術(shù)的返樸歸真,睿顯了作者的不老情懷,時光情懷,情懷時光。</p> <p class="ql-block">客家搖籃 文鄉(xiāng)詩國 連安攝</p> <p class="ql-block">易堂真氣 連安攝</p> <p class="ql-block">李騰蛟故里 連安攝</p> <p class="ql-block">藝術(shù)至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溫談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年深秋,我踩著解放路落下的梧桐葉走進縣文化館。穿過木質(zhì)回廊時,一幅掛在“翠微園”文化長廊盡頭的照片突然攫住我的目光,皚皚白雪將翠微峰裹成了銀裝素裹的世界。巍峨的主峰頂著蓬松雪冠,草木像須根,蜿蜒的雪線幻化成白發(fā)老翁,以一種跨越時空的姿態(tài),在鉛灰色天幕下靜默屹立。我的呼吸不自覺地停滯。整幅畫面純凈得如同未經(jīng)雕琢的璞玉,滄桑里沉淀著千年歲月的厚重,高潔中又透出不沾纖塵的孤傲,恍惚間竟生出種觸摸到天地脈搏的錯覺。這是我第一次見到被冰雪重塑的翠微峰,快門定格的不僅是自然奇觀,更像一把鑰匙,悄然開啟了我對攝影藝術(shù)的無限遐想。目光下移,照片右下角 “連安 攝” 的落款讓我心頭微動。這個在小城攝影圈如雷貫耳的名字,此刻正以這般震撼的方式與我相遇。</p><p class="ql-block">此后,我常在各級黨報見到他的“新聞圖片”,每一幅都“與眾不同”,不僅僅是“新聞表現(xiàn)”,更多的是“藝術(shù)再現(xiàn)”。比如他發(fā)表在《江西日報》頭版的養(yǎng)鵝專業(yè)戶新聞圖片,以簡潔而有力的構(gòu)圖和光影處理,生動傳達出那個年代農(nóng)村養(yǎng)鵝專業(yè)戶的日常生活與勞動場景。養(yǎng)鵝人的動作表情細節(jié),以及鵝群的活動狀態(tài),無不彰顯著農(nóng)村改革開放勢不可擋的活力。?</p><p class="ql-block">時光斗轉(zhuǎn),往事如昨,四十年彈指一揮間。連安老師從意氣風(fēng)發(fā)的壯年到如今的耄耋之年,始終視攝影為生命。這門藝術(shù),讓他的人生愈發(fā)爛漫,充盈著青春的氣息。無論身處東西南北,無論年歲幾何,他都做到與時俱進,深入生活,扎根基層,在最有“富礦”的地方探尋礦床,將一幅幅“精彩瞬間”化為永恒,凝聚成人類的“活化石”。去年初冬,他雙肩挎著鼓鼓的攝影包,像少年出游,打車來到 70 公里外我駐村的古村落。一踏入村子,他的眼睛瞬間亮了起來,宛如發(fā)現(xiàn)了一座沒有圍墻的客家博物館,古祠堂、古亭子、古驛道、古井、古功名石、古拱橋,都成了他鏡頭里的寶貝,興奮始終掛在臉上。當(dāng)他得知村里有一棵450多年的古紅豆杉時,更是來了精神。為了找到“切入點”,他在樹周圍來回踱步,選擇了多個角度拍攝都不滿意。他要的,是讓古紅豆杉挺拔的主干與遒勁的枝干,能透出“脊梁”般的骨力,乃至動脈血管般的生命張力,這份意境之美,非一般人是聯(lián)想不到的。他仰著頭聚焦,身子卻徐徐往后靠,那姿態(tài)真像芭蕾舞演員踮腳舒展。一個近八旬的老人,動作間的靈活與專注,比年輕人還要有活力。 </p><p class="ql-block">《時光》這本影集,將眾多攝影作品歸入“天地萬象”“歲月春秋”“蕓蕓眾生”三大主題,涵蓋家鄉(xiāng)及祖國大江南北乃至境外的山水田園、城鄉(xiāng)風(fēng)光、古韻底蘊、萬物眾生,讓歷史與時代的鏡像在此交相輝映,讓定格的藝術(shù)與時代對談、與人類共情。? 連安老師作品最突出的共性是“真”。每一幀每一幅都沒有圖層剪切的增添,沒有掩飾實際的擺拍,沒有拔高主題的裝模作樣。就像那幅“田園照”,田埂的曲線如巨龍脊背般蜿蜒曲折,賦予畫面動感與韻律;左下角,農(nóng)民在田間勞作的身影與廣闊梯田形成鮮明對比,他手中的農(nóng)具、勞動的動作細節(jié),既展現(xiàn)了農(nóng)耕生活的質(zhì)樸與艱辛,又彰顯了農(nóng)民開墾土地時的智慧與勤勞。照片細節(jié)豐富,既有宏觀的壯麗景觀,又有微觀的人物活動,完美捕捉到田園風(fēng)光的寧靜與美麗。?</p><p class="ql-block">連安老師對攝影藝術(shù)的駕馭早已輕車熟路,雖年事已高,卻從未懈怠,將所學(xué)融于實踐,又在實踐里生出新的感悟,這是他多年養(yǎng)成的習(xí)慣。光影運用、構(gòu)圖技巧、紀實風(fēng)格、創(chuàng)意與人文內(nèi)涵及技術(shù)特點,傳統(tǒng)膠片拍攝與現(xiàn)代數(shù)字技術(shù)的融合,都與細節(jié)的美藝術(shù)的真緊密相連,通過真實場景反映社會現(xiàn)實和人生百態(tài)。而他的德藝雙馨,在其作品與平時為人中盡顯。于藝,以其本真從不隨波逐流,用嚴謹?shù)膽B(tài)度對待每一次按下快門的瞬間。他深知,攝影不僅是技術(shù)的展現(xiàn),更是對生活的敬畏與解讀。這幾十年,他不斷精進技藝,無論是早期的膠片拍攝,還是如今的數(shù)字技術(shù)運用,都力求完美,將藝術(shù)的種子播撒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于德,他淡泊名利,將心血傾注于捕捉生活中的美好與真實。善于與各行各業(yè)各個階層打交道,用鏡頭記錄他們的喜怒哀樂,他的作品里沒有虛假的粉飾,只有對生活最真摯的熱愛。他以行動詮釋著藝術(shù)家的社會責(zé)任,用一幅幅作品傳遞著向上向善的能量,具有生活的溫度與時代的脈搏。?</p><p class="ql-block">《時光》不僅是他藝術(shù)成就的見證,更是他高尚品德的寫照。?</p> <p class="ql-block">金精山晨曦 連安攝</p> <p class="ql-block">翠微丹崖倚碧穹(1980)連安攝</p><p class="ql-block">文化大山翠微峰</p><p class="ql-block">金精山與懸空寺并列,易堂九子與佛道相伴。融三教于一體,和衷共濟。最干凈的山,最干凈的水,住著最干凈的一批人!是這一批文化精英把寧都經(jīng)營成了文鄉(xiāng)詩國山水畫。</p> <p class="ql-block">“時光”里的寧都記憶</p><p class="ql-block"> 文/王德敏</p><p class="ql-block">翻開連安第二本攝影作品集“時光”,像推開了一扇通往舊時光的門,門后是寧都的山河歲月,是客家人的煙火人間,每一縷光影都帶著溫度,每一幅畫面都藏著故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八十至九十年代的寧都風(fēng)光,在鏡頭下竟有了水墨畫的意韻?;蛟S是晨霧漫過青山的朦朧,或許是夕陽染紅河面的溫潤,那些照片褪去了色彩的喧囂,只剩黑白灰的層次交織,像極了宣紙上暈開的墨痕。山是靜默的,水是流動的,樹影婆娑間,仿佛能聽見風(fēng)穿過竹林的輕響,能嗅到稻田里泥土的芬芳。原來鏡頭也能作筆,將寧都的靈秀山河,描摹成了可觸摸的詩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時光記憶”里的客家風(fēng)情,是最動人的篇章。八十年代的人物面孔,帶著那個年代特有的質(zhì)樸——老阿婆坐在門檻上納鞋底,線繩在指間翻飛;孩童們在曬谷場上追逐,笑聲落進金燦燦的稻堆里;墟日里的叫賣聲仿佛穿透紙頁,挑著擔(dān)子的鄉(xiāng)親們背脊上淌著汗珠,眼里卻閃著生活的光。這些照片像一把鑰匙,打開了許多人藏在心底的記憶,那些漸漸模糊的日常,忽然在光影中清晰起來,原來最平凡的瞬間,也能成為歲月里的珍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而寧都文化藝術(shù)的人與事,則刻著鮮明的時代印記。舞臺上的唱腔、畫室里的專注、筆墨間的豪情,鏡頭捕捉到的不僅是藝術(shù)家的身影,更是一個時代對文化的熱忱。那些專注的眼神、飛揚的神采,隔著數(shù)十年的時光看過去,依舊能感受到那份對藝術(shù)的執(zhí)著。這或許就是影像的力量,讓瞬間成為永恒,讓熱情跨越歲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最讓人動容的,是每幅照片旁的詩文。鏡頭記錄光影,文字訴說心曲,兩者相映,讓每一個畫面都有了更深的注解。這哪里是一本作品集,分明是一位創(chuàng)作者用一生心血,為家鄉(xiāng)寫就的影像史詩。那些隨著時光流逝再也無法重現(xiàn)的畫面,那些漸漸遠去的人物身影,都在這些照片里獲得了永恒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合上書頁,心頭仍有暖流涌動。寧都人的真誠善良,早已刻在骨子里,無論是風(fēng)光里的沉靜,還是人物臉上的淳樸,都藏著這份底色。而像連安這樣的創(chuàng)作者,用鏡頭為家鄉(xiāng)存檔,讓歲月有跡可循,本身就是一種動人的風(fēng)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感謝這本作品集,像為我打開了另一扇藝術(shù)之窗。原來最美的風(fēng)景,不在遠方,而在被時光珍藏的記憶里;最動人的藝術(shù),不在殿堂,而在對家鄉(xiāng)、對生活最真摯的熱愛里。</p> <p class="ql-block">翠微峰青龍巖 伏虎巖</p> <p class="ql-block">赤面群峰</p> <p class="ql-block">翠微秋夜靜如屏</p> <p class="ql-block">旭日映照翠微峰</p> <p class="ql-block">夏令營</p> <p class="ql-block">水城</p> <p class="ql-block">水城水竹幽居</p> <p class="ql-block">仙女的淚珠</p> <p class="ql-block">云臺觀</p> <p class="ql-block">《時光.連安藝術(shù)攝影作品集》作品選</p> <p class="ql-block">鷹嘴石</p> <p class="ql-block">大山深處</p> <p class="ql-block">靜謐</p> <p class="ql-block">昔日龍變溪</p> <p class="ql-block">寧都水口塔一州人永遠的記憶</p> <p class="ql-block">大布百年水榭</p> <p class="ql-block">裊裊炊煙迎朝陽</p> <p class="ql-block">搭班車</p> <p class="ql-block">夏糧入庫</p> <p class="ql-block">碾米機</p> <p class="ql-block">觀眾</p> <p class="ql-block">入戲</p> <p class="ql-block">寧都采茶戲</p> <p class="ql-block">石井老人</p> <p class="ql-block">作家羅榮</p> <p class="ql-block">寧都老圓盤張麗英雕像的作者一章圣藝</p> <p class="ql-block">光榮敬老院的老人們</p> <p class="ql-block">孤獨</p> <p class="ql-block">洪災(zāi)過后</p> <p class="ql-block">客車進村</p> <p class="ql-block">割魚草的女孩</p> <p class="ql-block">照泥鰍</p> <p class="ql-block">羞澀</p> <p class="ql-block">落花生</p> <p class="ql-block">倫昌生</p> <p class="ql-block">跋 </p><p class="ql-block">這塊店牌匾是我父親留給我的唯一遺產(chǎn)。當(dāng)年寧都縣城只有中藥舖沒有西藥舖,父親首開西藥舖,倫昌生三字是我父親親筆題寫的。</p><p class="ql-block">就是這塊匾牌成了我前半生背負的精神十字架。事情是這樣的:新中國成立后,城市開始了公私合營,父親店鋪的藥品和藥柜以198元作價搬走了,這塊匾牌被父親取下丟棄在樓角里。在我小學(xué)二年級的時候,有一天老師當(dāng)著全班同學(xué)的面點著我的鼻子訓(xùn)話:“你是資本家的兒子,你得老老實實的學(xué)習(xí)啊。”回家后我問父親:“老師說我是資本家的兒子,資本家是什么?”父親哭笑不得地說:“因為我開了倫昌藥房”。</p><p class="ql-block">從此以后,這塊倫昌生匾牌就等同資本家!背著精神十字架,我只能老老實實的學(xué)習(xí),也不敢跟其他同學(xué)成群結(jié)伙的玩,生怕他們罵我是資本家的兒子。小學(xué)畢業(yè)時,我以全年級最好的成績,卻被排除在公辦學(xué)校之外,只能就讀民辦中學(xué)。民辦初中畢業(yè)以后,我沒資格考高中,因為倫昌生,政審?fù)ú贿^。父親語重心長的說:你也長大了,一定要做一個誠實本分自食其力的人,去學(xué)門手藝吧!因我讀小學(xué)時父母就要求我每天練寫毛筆正楷,美術(shù)老師帶我去練水彩畫寫生。我想了想去買了幾本美術(shù)書籍自學(xué)繪畫二年后,拿著齊白石、趙丹、王曉棠等人的炭筆畫肖像和寫的毛筆字,找到電影院領(lǐng)導(dǎo)是否需要畫畫的人,就這樣我順利進了電影院干臨時工。那年省電影公司領(lǐng)導(dǎo)見我會畫會寫,要報送我去省文藝學(xué)校讀書,因為倫昌生,政審?fù)ú贿^,路堵死了。那年支左部隊一位軍代表見我會畫會寫,還能唱能跳,要帶我去部隊當(dāng)兵,因為倫昌生,政審?fù)ú贿^,路又堵死了。有一天我想起父親說的“學(xué)門手藝吧”,忽然心血來潮找父親商量:爸,我想買個照相機。</p><p class="ql-block">買照相機干啥?</p><p class="ql-block">有照相機,相片登報得稿費,以后開個照相館,這都不需要政審的!</p><p class="ql-block">父親心動了,問我要多少錢?</p><p class="ql-block">要120塊。</p><p class="ql-block">父親說全部家檔也不到五十哇。</p><p class="ql-block">我說向四個舅舅借哇。</p><p class="ql-block">原來這是一條繞過政審的謀生之道,父親同意出面,并取得了四個舅舅的支持,湊足了120塊。</p><p class="ql-block">終于我有了相機!如獲至寶,就這樣我把一生交給了攝影藝術(shù)。</p><p class="ql-block">到了改革開放的年代,文化館面向社會公開選聘館長,我立馬去投標,因為中標的把握非常大,寫字畫畫照相我都會啊!誰知這個時候卻有人出面擋駕,暗中叫我撤標,我當(dāng)然不服氣,這時候全國撥亂返正,政治清明,不要政審了。我堅持參加公選并中標館長。爾后三年任職中,我秉持“大文化”理念,館內(nèi)實行以優(yōu)化組合、量化管理等為主要內(nèi)容的改革舉措,開展了多種形式的以文補文活動,群眾文化活動異彩紛呈,廣告設(shè)計與制作、歌舞廳、錄像廳、餐廳、照相館等項目效果非常顯著,成了全國先進文化館。三年試用期滿,我提升為文化局副局長兼文化館長。幾年后調(diào)任贛州地區(qū)冶金工業(yè)總公司黨支部書記,誰知半年不到,改革的風(fēng)潮將總公司作破產(chǎn)處理,向社會招標。此時我年近花甲,己無路可走,遂投奔了北漂的兒子!“十年一覺皇城夢”,在京城站不穩(wěn)腳,寧都老家房子又被強拆,最后勉強將補償費在贛州買了個窩。</p><p class="ql-block">“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蒼州”。兩鬢斑白余生不多,除了這一本畫冊就剩兩袖清風(fēng)!父親留給我的唯一遺產(chǎn)是倫昌生,我留給兒女的唯一遺產(chǎn)是這本畫冊。逃不過的因果報應(yīng)啊,這些照片似可追溯到父親懸壺濟世的倫昌生。沒有倫昌生,哪有伴我終生的照相機?沒有照相機,哪里會有這本《時光》?</p><p class="ql-block">六十年的攝影生涯,離不開家人、朋友、同行以及每一位被攝者和讀者的陪伴和支持。是你們的鼓勵與啟發(fā),讓我在創(chuàng)作的道路上不斷前行;是你們的批評與建議,讓我在藝術(shù)的探索中不斷成長。在此,我向每一位曾經(jīng)幫助過我的人致以最誠摯的感謝!</p><p class="ql-block">連安</p><p class="ql-block">記于2025.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