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進入叛逆期,獨自去各類劇場看演出的本文作者)</p> <p class="ql-block">小學三年級以后,一直到上中學喜歡一個人去劇場看京劇和其他文藝演出。我認為自己長大了,對于需求的娛樂方式應該有自己的選擇。對于京劇的認識和姥姥、媽媽出現(xiàn)了分歧。</p> <p class="ql-block">(照片左側是四姨,中間是姥姥,右側是媽媽。)</p> <p class="ql-block">姥姥和大多數(shù)北京人一樣,喜歡傳統(tǒng)京劇,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老戲”,劇情他們都知道,看的是角,聽的是唱腔。我在學齡前和上學后跟著姥姥或者是跟著媽媽去看戲,就喜歡看武打戲,他們喜歡聽唱,我喜歡看打,隔代人在看戲上已經出現(xiàn)了嚴重的分歧。社會上也出現(xiàn)了演出傳統(tǒng)戲和現(xiàn)代戲的矛盾,我個人認為演的故事是民國之前的都應該算作傳統(tǒng)戲,民國開始沒有皇帝了,講述民國至今的故事都是現(xiàn)代戲。</p> <p class="ql-block">這老戲也就是傳統(tǒng)戲必須要照老規(guī)矩辦,一絲不茍,包括上臺都要從左臺口出來,右抬口下場;現(xiàn)代戲自然不同,想從哪邊上場都可以,只要不走對面撞上就行。趕上打日本鬼子的戲撞上更好,直接就摔……。</p><p class="ql-block">古戲臺兩側的門框上“出將”、“入相”在文革紅八月時,被紅衛(wèi)兵用油漆給蓋住了。</p> 人民劇場陽春白雪,地攤唱戲一通忙活 <p class="ql-block">護國寺廟會是當時北京占地面積最大的廟會,每當護國寺辦起廟會的時候,甚至于在沒有廟會的時候,從護國寺的北門進入,不遠的地方有一片很大的空場,那里有拉洋片的、變戲法的、撂跤的,各行民間藝人在此掙個嚼谷(吃食)??請錾线€有一個用舊藍布嚴嚴實實包裹起來,固定在四周大約兩米高的木樁子上的場地,民間戲班的藝人就在這撂地演出京戲,既有傳統(tǒng)京戲《烏盆記》,也有現(xiàn)代戲《槍斃小老媽》……</p> <p class="ql-block">(護國寺正門)</p> <p class="ql-block">場地的正南面留了一個觀眾進出的門,有兩三個穿著怪異的人在門外粘園子(吸引觀眾),過路人只要交兩分錢就可以進來看戲。舞臺四面用碎磚頭砌了一圈,兩三塊磚頭的高度,磚框中間就是用黃土夯成的舞臺。演出場地沒有觀眾座椅,都是坐長條板凳聽戲,前面的板凳很矮,后面的板凳稍微高一點,“劇場設計”很合理,一條長板凳上可以坐三個成年人或四個孩子。</p> <p class="ql-block">(故國寺的守門天王)</p> <p class="ql-block">演員中有一個侏儒,觀眾都稱他“小人國”,還有一個裝扮怪怪的人,觀眾稱他為“大妖怪”。演出到一段時間,那個“小人國”和“大妖怪”就拿著一個柳條編織的小笸籮,向觀眾收取下一節(jié)的演出費用兩分錢。如果有的觀眾一次給一毛錢,當錢落入笸籮之后會聽到他們說一聲“謝您嘞!”不再繼續(xù)交錢的觀眾會很自覺地離開現(xiàn)場。那年月北京人很規(guī)矩,護國寺廟會既沒有保安維持秩序,更沒有警察和城管。</p> <p class="ql-block">(清朝末年時的護國寺廟會)</p> <p class="ql-block">姥姥不允許我去護國寺廟會看地攤京戲,也不允許別人帶我去護國寺廟會看戲,姥姥說看戲,要在正規(guī)的戲園子里看正規(guī)劇團演的正規(guī)戲。</p> <p class="ql-block">(護國寺建設早于隆福寺,護國寺有不少建筑古跡,這是護國寺后院的垂花門)</p> <p class="ql-block">我在護國寺廟會花兩毛錢,買了一把木刀,星期天,媽媽休息的時候還在姥姥家的院子里教我如何背刀花。長大一點,我去學習武術,發(fā)現(xiàn)京劇中的背刀花和傳統(tǒng)武術是一樣的。</p> 劇場有三六九等,戲也分好壞優(yōu)劣 <p class="ql-block">什么是“正規(guī)戲”?我上了小學之后才知道,有些戲是不適合少年兒童看的。媽媽因為工作關系需要訂閱一些雜志和報紙,其中就有《文藝報》,這可不是報紙,是月刊雜志,每期都有整個文藝界最新動態(tài)的報道。作為一個已經認識了一些字的小學生,我從這些雜志中,看到了開始清除京劇中的“糟粕”,先是批判傳統(tǒng)京劇《殺子報》和《麻風女》……幾年后就是批判“賣國主義京劇”《四郎探母》, 同時以傳統(tǒng)戲中不避鬼神,固守“有鬼無害論”,作為文藝黑線的表現(xiàn)形式,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開展了一系列過火的批判。此前不久,我還陪媽媽在長安戲院看過傳統(tǒng)京戲《紅梅閣》。</p> <p class="ql-block">再過兩年就是批判《海瑞罷官》了,到了1966年,也就是我初中畢業(yè)那一年 接下來就是一段長達十年之久的傳統(tǒng)京劇演出的空白期。</p> <p class="ql-block">我年幼時,既在護國寺廟會看過“地攤京戲”,也在人民大會堂正經八百地看過“豪華陣容京劇”《楊門女將》。那是1960年3月8日慶?!叭恕眿D女節(jié)晚會,招待全國各界的婦女代表、女英雄和女勞模,以及駐華使領館的女官員和大使夫人……。母親因公務在身,不能陪姥姥看戲,便由我代勞。</p> <p class="ql-block">人民大會堂,一個承載著中國歷史與未來的神圣之地,京劇在這樣的國家級場所演出,傳播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與文化,無疑賦予了這場表演非凡的意義。演出結束后,演員謝幕時,姥姥站起來鼓掌,退場時,她老人家走到大門口回過頭說了一句話,“萬壽山(頤和園)和那個故宮給西太后唱戲的戲臺都是四面漏風的,這大戲園子多好啊,這可是(京戲)終于登上大雅之堂了!”</p> 沒有導演就叫“戲”,有了導演“戲”變“劇” <p class="ql-block">“戲”(繁體字:戲)最早見于金文 ,其本義為古代宮中的殘酷娛樂,即讓死囚或奴隸手持戈戟,在鼓號聲中與虎豹猛獸搏斗,后引申為有鼓樂伴奏的舞臺表演,又引申為逗樂、開玩笑、娛樂。</p> <p class="ql-block">“劇”(戲?。┯勺骷野褎”揪帉懗鰜?,利用舞臺由演員化裝演出。導演是創(chuàng)作影視作品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是借助演員表達自己思想的藝術家,是把戲劇、影視文學劇本搬上舞臺或銀幕的總負責人。導演的任務是組織和團結劇組內所有的創(chuàng)作人員、技術人員和演出人員,使他們充分發(fā)揮才能,讓眾人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融為一體。</p> <p class="ql-block">解放前沒有國家管理的京戲演出團體,過去的京劇班社都是來自民間,像梅蘭芳、尚小云、程硯秋、荀慧生、金少山、馬連良、李萬春……每一位京戲大腕、真正的“角兒”都有自己的劇社或劇團,但幾乎每一個劇社都沒有專門的導演。每一場戲如何演,只是由舊戲班里拿著戲本主持排戲的先生和會戲多的、經驗豐富的師父、演員說戲,通過說戲和“攢戲”來完成排練過程。</p> <p class="ql-block">“導演”這一術語是從話劇中引進的,一般戲劇史公認的第一位導演是德國的梅寧根公爵?!皩а荨币辉~與京戲的淵源從文字記載上看,始于20世紀20年代中期。</p> <p class="ql-block">1925年周信芳在演出連臺本戲《漢劉邦統(tǒng)一滅秦楚》時,廣告上打出了“周君信芳主編導演”的字樣。1930年梅蘭芳赴美國訪問演出,為了適應外國觀眾的欣賞習慣,特聘請正在美國講學的南開大學教授張彭春幫助整理和修改演出劇目,并對有些場面調度、表情動作乃至演員之間的相互配合進行排練,實際上擔任的就是導演的工作。</p><p class="ql-block">30年代北京中華戲校也排演過由校長焦菊隱導演,根據莎士比亞的名作《羅密歐與朱麗葉》改編的京劇《鑄情記》,這個名字起的還挺有中國味。</p> <p class="ql-block">戲劇家焦菊隱</p> <p class="ql-block">新中國成立后國家許多政策學習蘇聯(lián),包括文化藝術。蘇聯(lián)話劇有導演,電影、芭蕾舞也有導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系逐漸深入到國家院團,實施的是社會主義國家導演制度(責任制)。參照這個經驗,時任文化部戲曲改進局局長的田漢,在1950年《新戲曲》月刊召開的“如何建立新的導演制度座談會”上,提出在戲曲劇團建立“有效的導演制度”的意見。</p> <p class="ql-block">1952年12月26日文化部正式發(fā)文:“戲曲劇團應建立導演制度,以保證其表演藝術上和音樂上逐步的改進和提高?!贝撕?,各大劇院、劇團相繼設置了專職導演。也許正是在京戲中增加了導演崗位,并逐漸實行了“導演責任制”,一些話劇導演被組織安排進入京劇團體,這才完成傳統(tǒng)“京戲”向“京劇”華麗轉身的“關鍵一步”。</p> <p class="ql-block">我個人感悟京劇不同于話劇、電影和現(xiàn)在的電視劇,不是導演說了算的事,京劇靠的是“角兒”,京劇的導演只是“角兒”的幫襯。戲劇家汪曾祺就曾說過,馬(連良)、譚(富英)、張(君秋)、裘(盛戎)、趙(燕俠),是北京京劇團的“五大頭牌”,雖然他本人參加北京京劇團工作多年,但始終自認是個“外行”(京劇界把不是唱戲的都叫做“外行”)。</p> <p class="ql-block">如果說話劇的靈魂是劇本,電影導演是第一負責人,而一出京戲好與不好,要看“角兒”,也可以說,京劇是“角兒”的藝術。汪曾祺說:“裘盛戎睡得很晚,晚上他一個人盤腿坐在床上抽煙,一邊好像想著什么事,有點出神,有點迷迷糊糊的。不知是為什么,總覺得他的許多唱腔、唱法、身段,就是在這么盤腿坐著的時候想出來的”。京劇演員排戲,幾個人走位的時候,就把大路子全拉出來了,而“角兒”的唱腔,是京劇的精髓,只有好的唱腔才能打動人。</p> 多劇種抓階級斗爭,京劇難唱傳統(tǒng)老戲 <p class="ql-block">1963年,一場“以階級斗爭為綱”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在全國展開,隨著“四清運動”的開始,不少戲曲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放棄傳統(tǒng)戲,站出來為階級斗爭站腳助威,不同劇種大力宣傳階級斗爭的現(xiàn)代戲如日中天,評劇《南海長城》、《奪印》、曲劇《箭桿河邊》、話劇《千萬不要忘記》、《青松嶺》……在北京一時成為黨政機關、學校組織觀看的劇目,票房勢頭一度趕超京劇。</p> <p class="ql-block">為了更好地繼承和弘揚國粹,周恩來總理提出既要演傳統(tǒng)戲,又要演現(xiàn)代戲的“兩條腿走路”的方針,他說“古裝戲曲也可以演現(xiàn)代戲……京劇要有生命力,要不斷傳下去,就不僅要演歷史故事,還要推陳出新,演新人新事。”擔負文化部領導工作的周揚也有類似指示,文化部決定,1964年在北京舉行全國京劇現(xiàn)代戲觀摩匯演。</p> <p class="ql-block">北京市市長彭真親自抓京劇改革,副市長劉仁,市委宣傳部部長李琪等諸多領導關注北京京劇團現(xiàn)代劇的創(chuàng)作。</p> <p class="ql-block">北京京劇團總支書記薛恩厚不僅要主管《蘆蕩火種》(后改名“沙家浜”)和《杜鵑山》兩部現(xiàn)代京劇的創(chuàng)作和排練,同時根據市委組織部的指示,還要在五位副團長中發(fā)展黨員。</p> <p class="ql-block">1964年,在蘆葦蕩中的汪曾祺參與現(xiàn)代京劇《蘆蕩火種》的改編和排演工作。</p> <p class="ql-block">(趙燕俠在現(xiàn)代京劇《蘆蕩火種》中飾演阿慶嫂)</p> <p class="ql-block">此前,北京京劇團全5大頭牌,馬連良是團長,譚富英、張君秋、裘盛戎、趙燕俠是副團長。其中沒有一個是黨員,黨的核心作用無法體現(xiàn),上級決定從中發(fā)展兩個人入黨。馬肯定不行,社會關系太復雜,譚是一個沉悶的人,在政治上沒有要求,張一心放在自身的藝術完善,裘、趙愿意加入組織為黨工作。</p><p class="ql-block"> 在討論二人入黨的會議上,收到了一封匿名信(后查明是誣告信),趙燕俠率先加入組織,無論從業(yè)務還是從政治審查,兩部現(xiàn)代戲擔當女主角無可非議。</p> <p class="ql-block">1964年京劇《杜鵑山》劇照</p> <p class="ql-block">1964年5月初,北京京劇團的《蘆蕩火種》(后更名《沙家浜》,趙燕俠飾演的“阿慶嫂”被洪雪飛替代),和《杜鵑山》都參加了在首都舉行的全國京劇現(xiàn)代戲觀摩大會,并受到了熱烈歡迎和好評,特別是《杜鵑山》,在戲曲界影響很大。這部戲演員陣容強大,劇中趙燕俠演黨代表賀湘(后改名柯湘),裘盛戎演烏豆、馬連良演農民鄭老萬,馬富祿演老地保、馬長禮演溫七九……傳統(tǒng)京劇名流演繹現(xiàn)代革命故事,京劇藝術推陳出新,逐漸走向與現(xiàn)代社會相適應、相結合的表演形式,得到觀眾的認可,創(chuàng)作出的優(yōu)秀現(xiàn)代戲受到大家的喜愛。</p> <p class="ql-block">《杜鵑山》編劇、導演張艾丁</p> <p class="ql-block">張艾丁編寫劇本時的手稿。</p> <p class="ql-block">然而隨著黨內出現(xiàn)的階級斗爭擴大化的政治失誤,給一些野心家造成了可乘之機,一場工農兵占領京劇舞臺,徹底埋葬才子佳人的滔天巨浪超越了白素貞的水漫金山之勢,淹沒了全中國的文化市場,等待潮水退去,那是十年以后的事了。</p> “年年有余”為備荒,吉祥劇院“雪花飄” <p class="ql-block">1966年1月21日是農歷丙午(馬年)春節(jié),也是有史以來罕見的春節(jié)最早的一年。</p><p class="ql-block">早在1961年,吳晗發(fā)表的歷史劇《海瑞罷官》,用藝術手段再現(xiàn)了歷史的真實,宣傳了海瑞精神。戲演出后,曾受到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和贊揚。</p> <p class="ql-block">1964年上半年,“旗手”江青插手全國京劇會演,同年下半年,她就在北京找人寫批判《海瑞罷官》的文章,但是她的陰謀未能得逞,于是就到上海找了張春橋、姚文元共同策劃。 1965年11月10日,由姚文元執(zhí)筆寫成的《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一文,首先在上?!段膮R報》發(fā)表,之后,全國各報相繼轉載?!度嗣袢請蟆?1月30日轉載時,加了周恩來修改過的按語,強調作為學術問題展開討論,“既允許批評的自由,也允許反批評的自由……實事求是,以理服人”。但江青一伙把此文作為發(fā)動“文化大革命”的導火線。</p> <p class="ql-block">1966年的春節(jié)前,為了繁榮節(jié)日文化市場,推出更多高水準現(xiàn)代京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市長彭真通知北京市的幾個京劇團體,排了一些小戲,安排春節(jié)期間在吉祥劇院輪流演出五天。北京京劇團推出了裘盛戎、馬富祿演的《雪花飄》和馬連良、張君秋演的《年年有余》。</p> <p class="ql-block">根據毛主席的指示“備戰(zhàn)備荒為人民”編寫劇本《年年有余》是北京京劇團1966年創(chuàng)編的現(xiàn)代戲,主題圍繞集體儲糧與家庭矛盾展開的現(xiàn)代戲,馬連良和張君秋演出的《年年有余》劇照。</p> <p class="ql-block">《雪花飄》演的是大年三十的晚上,下著大雪,雪花兒飄飄,某工廠在加班生產中出現(xiàn)技術問題,要找個技術員去解決技術上的問題。一個看公用電話的老頭兒,在風雪中尋找技術人員,傳達電話的經過。很小的戲,時長只有50分鐘。裘盛戎飾演傳達電話的老頭兒,汪曾祺編劇、劉雪濤導演,舞臺上就是看裘盛榮。</p> <p class="ql-block">1966年春節(jié)期間在北京吉祥劇院上演《雪花飄》劇照,右側是裘盛戎。左側是馬福祿。</p> <p class="ql-block">排戲前,裘盛戎去拜訪了政協(xié)禮堂附近看公用電話的60多歲老頭,并體驗了傳送電話的過程。</p><p class="ql-block">戲排得很快,一個星期左右戲就出來了。幕一打開,裘盛戎唱了四句散板,“打罷了新春六十七喲,看了五年電話機。傳呼一千八百日,舒筋活血,強似下棋!”他的表演使整個舞臺都充滿了張力。</p> <p class="ql-block">五年后,1971年裘盛戎患肺癌去世,年僅56歲,臨走前他說了一句話,“我這病是憋出來的”。</p> <p class="ql-block">看完這場京劇演出后,彭真市長再看下一場京劇就是十年以后,他走出秦城監(jiān)獄,獲得平反,擔任全國人大委員長之后的事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