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1日 <p class="ql-block"> 2021年5月,我隨親友到云南旅游,途經(jīng)海曼海村。經(jīng)導游介紹,到這個村一游。當時這個村的知名度并不高,但熱帶果樹、荗密花草掩映著的竹樓,卻令我記憶猶新,至今難以忘懷。</p> <p class="ql-block"> 曼海村位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罕鎮(zhèn),是典型的傣族聚居村落。北靠橄欖壩,南鄰瀾滄江支流。村里保留著傣族傳統(tǒng)干欄式竹樓建筑群。干欄式竹樓以“天人合一”為理論,融合自然智慧與人文匠心,形成獨特的建筑風格。竹樓以當?shù)厥a(chǎn)的大青竹為骨架,輔以木材加固,墻體釆用竹篾編織而成。底層由20一24根方形木柱支撐。方形棱角設計可防毒蛇攀爬。柱基常用石墩或混凝土,既穩(wěn)固又防潮。竹樓呈方形,分上、下兩層:底層四面無墻,通風透氣,用于飼養(yǎng)牲畜、堆放農(nóng)具或人停放車輛。上層樓梯相接,布局遵循“前廊、堂屋、臥室”順序,前廊為開放式空間,設竹制桌椅,供休息、待客及婦女紡織;堂屋中央鋪設大塊竹蓆,灶房置于一個側,是烹飪、家庭集會之地;臥室以竹籬分隔,僅容家人居住。屋頂采用人字形陡坡設計,利于雨水傾瀉。</p><p class="ql-block"> 頂梁柱被視為“墜落之柱”,裹以紅綢子,象征守護家人平安,禁止倚靠或堆放雜物。橫梁雕刻常見卷草紋、蓮花紋等佛教元素。官家竹樓屋脊飾有火焰狀陶飾,彰顯身份等級。前廊與曬臺伸出的空間,既滿足晾曬盥洗等生活需求,又以竹制圍欄裝飾,形成通透輕盈的視覺效果。竹樓選址多為依山傍水,周圍遍植鳳尾竹、檳榔、芒果等植物,形成綠蔭掩映的生態(tài)群落。隨著時代發(fā)展,部分竹樓在保持傳統(tǒng)外觀的基礎上,釆用混凝土基礎,金屬或玻璃屋頂,提升穩(wěn)固性和舒適度,實現(xiàn)傳統(tǒng)體制十現(xiàn)代功能和諧統(tǒng)一。承載著“人宅相扶,感通天地”的哲學思想,成為民族文化的活態(tài)載體。</p> <p class="ql-block"> 曼海佛寺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其建筑風格和結構特點根植于傣族傳統(tǒng)文化與南佛教文化的深度融合,是傣族“以佛為尊”的信仰體系、濕熱氣候適性智慧與跨境文化交融的物化表達。其重檐屋頂?shù)膶蛹壷刃?、干欄木構的生態(tài)智慧、多元符號的共生共存,共同構建了“神圣空間”與“世俗生活”的統(tǒng)一場域。其作為傣族文化基因庫與當代社會適應樣本的價值值得深入研究。</p><p class="ql-block"> 曼海佛寺的屋面從中心向兩面依次降低高度,形成三層重疊的坡面,既增強了排水功能,又通過起伏的輪廓營造莊重的儀式感。正脊中央立有華蓋式小塔,象征著佛教的至高境界;脊角鈰以吉祥鳥雕塑,翹首欲飛的姿態(tài)寓意佛法的靈動與永恆。</p><p class="ql-block"> 曼海佛寺不僅是宗教場所,也是傳統(tǒng)教育中心。傣族男孩歷史上需入寺學習傣文、佛經(jīng)及禮儀,但現(xiàn)在學校教育普及,入教學習人數(shù)減少,佛寺更多承擔文化傳承功能。部分青年更關注佛教的倫理價值,而非嚴格的修行戒律。</p> <p class="ql-block"> 曼海村經(jīng)濟以農(nóng)業(yè)為主,輔以鄉(xiāng)村旅游。橡膠種植是主要收入來源,全村橡膠種植面積達2782畝。2010年占經(jīng)濟總收入的76、01%。曼海村還盛產(chǎn)芒果、菠蘿蜜、香蕉等多種熱帶水果。芒果品種豐富,有果肉細膩、香甜多汁的貴妃芒,還有個頭大、纖維少的金煌芒。這些水果,不僅滿足了當?shù)鼐用竦男枨?,還成為對外銷售的重要農(nóng)產(chǎn)品,為村民帶來了可觀的經(jīng)濟效益。</p><p class="ql-block"> 曼海村還依托橄欖壩傣族風景區(qū)的輻射效應,村民將閑置的房屋改為民宿,提供傣族飲食、手工藝體驗等服務。2024年,村內新增6家特色民宿,客房28間,年接待游客超過5000人次。</p> 熱帶的樹木、花草 <p class="ql-block"> 曼海村村民勞作、生活、休閑的老人、婦女和孩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