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8 與周公廟民俗村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到周公廟訪徐老師</b><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div><div style=";"><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孫江林</span></div> 一<br> <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見到徐岳老師,是這次岐山之行的意外收獲。回到縣城,約請韓曉敏、程圩和縣電視臺副臺長魯東、岐山作家楊智文小聚,智文說,明天上午周公廟有個活動,徐岳老師要給岐山作家開會,布置宣傳周公廟文化的事。</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徐岳?哪個徐岳?我腦子里閃現(xiàn)出一個記憶中的徐岳:個子不高,人很清瘦,發(fā)型二八開;眼睛細(xì)小而充滿睿智,眉毛淺淡,微笑中透露著職業(yè)作家的審視與探究,但不失熱情與友善。</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智文說,徐老師做過《延河》主編,是國家一級作家,退休多年,去年回岐山組織本地作家出了一本《周公廟的風(fēng)花雪月》,現(xiàn)在準(zhǔn)備編第二本。</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正是我記憶中的徐岳老師。想起多年前的一個暑假,我聽說蒲村有位作家 —— 早年在縣文化館做事,后來調(diào)去省作協(xié)編《延河》—— 就拉上兩個老同學(xué)(趙乃元和朱生堂):我們曾一起在范家營中學(xué)復(fù)讀,最后又一起考上大學(xué)。三人揣著碰運氣的心思,去蒲村徐家拜訪,想請教寫作的事。沒成想,真遇上回家休假、正忙著辦家屬調(diào)動的徐老師。面對我們這伙不速之客,他沒半分反感,反倒熱情地招呼我們坐下。具體聊了啥早記不清了,只記得徐老師談寫作時,打了個和鞋子有關(guān)的比方:寫文章要努力,也得有天分,別硬著頭皮蠻干。當(dāng)時只覺得這比方實在貼切,一下就記住了。</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暑假后,我回南京大學(xué)讀書,心里依然做著與文學(xué)有關(guān)的夢,想再試試寫作對于我是不是那雙“合腳的鞋子”,于是抽空寫了一篇小文《塔》,寄給《延河》編輯部的徐岳老師。沒有想到,兩個月后,我居然收到徐岳老師的回信。信箋是編輯部的,不大,用毛筆書寫,龍飛鳳舞,字體相當(dāng)瀟灑漂亮。信中兩句話我記憶猶新:“大作拜讀!文章是發(fā)表線以上的文章,但不適合《延河》采用,建議投旅游類雜志一試?!蔽耶?dāng)時很激動,激動之余,把徐老師的話,理解為鼓勵和委婉謝絕。第二年暑假回家,拜訪在范家營中學(xué)曾給我們上語文課的王西老師。我提及此事,王西老師說,既然徐岳這樣說,那我把你的文章推薦給《陜西日報》試試,報社有個編輯我熟。后來,那篇不足千字的小文章,居然在《陜西日報》登了出來。寒假回家,又發(fā)現(xiàn)登有那篇小文章的報紙竟貼在我家炕墻上。叔父望著那篇文章對我說,要沒有你這篇文章,報紙這里就是白紙呢!此事對我激勵很大,以后,從事的雖是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但一直喜歡閑暇寫作,一路竟也在省市級以上報紙,發(fā)表散文小說200多篇,撰寫或編寫了好幾本書,業(yè)務(wù)類稿子寫得更多,十多年前還解決了正高職稱。</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工作的理性定位與寫作的動力之源,正來源于徐岳老師的“鞋子理論”和一箋勉勵。</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最后,我問智文,明天的活動幾點開始?智文回答說,是上午九點。</span></div></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二</div> 第二天上午,我與太太打的,到周公廟,想在會前見徐岳老師一面。<br> 到了周公廟門口,見三棵唐槐漢柏古枝崢嶸,生機盎然;歇山屋頂,紅柱彩額的門頭上掛著“熱烈歡迎各地作家蒞臨周公廟”的橫幅。門前沒有幾個人。有兩位著正裝打領(lǐng)帶的工作人員在門口迎候嘉賓。我是不速之客,非會議邀請代表,在門口一面拍照,一面琢磨,是買票進(jìn)去,還是以參會代表名義進(jìn)去?<br> 周公廟我以前來過幾次,什么甘棠、臥桑,石刻、玉像,我已非常熟悉,印象更深的是“潤德泉”。此泉被視為周公的化身,“泉非周公無以示其靈,周公非泉無以表其瑞”。但現(xiàn)在此泉已處干涸狀態(tài),龍嘴無水,闊口的井底散落著游人投入的錢幣;六邊型石欄石柱上的石猴望眼欲穿、苔痕斑斑。一次我陪父親來玩,我問父親,這個泉什么時候干涸的?父親說,小時候你爺帶我來玩,就是這樣了。<br> 進(jìn)門需要買門票的。門票以前是50元,現(xiàn)在漲到80元,兩人花160元進(jìn)去,為一次短暫的拜訪,似乎顯得不倫不類。我知道楊智文是此次活動的組織者之一,便打電話給智文,未打通。這時,門口有人問我,是參加文聯(lián)會議的嗎?我說,是的。門口的工作人員便迎我入門,指著右手的辦公樓說,會議室在二樓。我問,徐岳老師在這里嗎?工作人員客氣地說,在,在辦公樓一層。并領(lǐng)我到徐岳老師的住所。<br> 徐岳老師的房間有一些早到的作者。我不認(rèn)識。我一眼認(rèn)出坐在書桌前正忙著整理會議材料的徐岳老師。我說,徐老師,您好!徐岳老師站起來,帶著微笑,用那雙細(xì)小但有神的眼睛打量著我,也許是覺得我面熟,但又不是他熟悉的作者的緣故,在與我握手之時,依舊微笑如初,努力翻找記憶。我忙說,徐老師,你大概不記得我了!我立即給徐老師遞上一張名片,以化解彼此的尷尬。徐老師一生接觸的業(yè)余作者太多了,讓徐老師想起30多年前的不期之遇,顯然難度太大。就座后我給徐老師介紹以前的兩次交往。徐老師果然想不起來了。徐老師笑著說,我真的記不起來了,甚至想不起為那篇小文章給我寫過的回信。但徐老師熟悉我提到的王西老師,熟悉大學(xué)畢業(yè)以后差一點把我調(diào)到陜西省文聯(lián)的文聯(lián)主席方之老師,更何況我們是蒲村老鄉(xiāng)。我們的談話非常投機。<br> 與徐老師交流期間,有人陸續(xù)來到徐老師的宿舍,最后有人進(jìn)來說,徐老師,人都到齊了。徐老師對那人說,你們先到樓上去吧。繼續(xù)與我交談。我對徐老師說,您馬上要開會,我就不打擾了。徐老師看到告別在即,說,我中午請你們吃飯?我知道徐老師要應(yīng)對作者的筆會事宜,便說,后會有期,徐老師不用客氣。徐老師讓我在一張寫滿名字和電話號碼的紙上留下電話,并把自己的手機和家里的電話告訴我,說,以后多多聯(lián)系。<br> 徐老師把我和太太送到門外,繼續(xù)握手相談。我提醒徐老師,您開會吧,我不打擾了。<br> 下午,我和太太到鳳鳴湖散步,觀看岐山的諸多變化,接到徐岳老師的電話。徐老師在電話里說,孫老師,我是徐岳,你住哪里?這邊的活動才剛剛結(jié)束,明天我去看你!<br> 我本來打算第二天回魯家莊一趟的。我怎么能讓七十七歲的徐岳老師來看我呢!從周公廟往縣城走,車也不好乘的。我當(dāng)即決定改變我的行程。我告訴徐老師,我回老家的時間,可以推后一天,我明天到周公廟看您吧,上午九點到。<br> 徐老師在電話那頭猶豫片刻,高興地說,那也好,咱們明天上午見!<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div> 第二天上午,我與太太如約到周公廟再會徐岳老師。<br> 周公廟入口處的工作人員已經(jīng)認(rèn)出我了,說,徐老師已在等你們了!<br> 我很珍惜與徐老師的這次見面機會。就像寫文章的伏筆與照應(yīng)一樣,在人生的舞臺上,并不是所有的“伏筆”都會有完美的“照應(yīng)”的。我與徐老師三十年前的交往,將會在這里產(chǎn)生一個完美的照應(yīng)。一段交往,能被人一生牽掛的,并不很多。<br> 一直記著徐岳老師,是因為人生旅途的一次點撥?一次投稿之后的回信鼓勵?還是因為我與徐老師本是地道的岐山老鄉(xiāng)?是因為對徐老師這個文學(xué)大家的崇拜?還是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呢?我私下在內(nèi)心叩問自己。<br> 現(xiàn)在,徐老師就坐在我面前,我終于有機會弄明白這些了。<br> 徐老師在周公廟臨時居住的房子,也就20余平米,臥室?guī)б粋€衛(wèi)生間,是典型的招待所房間的臨時改用。臥室兩張單人床,一張靠西邊衛(wèi)生間的墻,另一張靠東窗,中間靠北墻有一張類似于過去中學(xué)課桌的簡陋辦公桌,中間空出來的,可以叫“客廳”;在靠窗的床腳前,擠著一對沙發(fā),沙發(fā)前擠著一張小茶幾。<br> 徐老師讓我和太太坐到沙發(fā)上,自己將辦公桌前的椅子轉(zhuǎn)過來坐。<br> 我注意到徐老師房間南墻腳用圖釘釘著滿滿一溜鋼筆畫,八開的復(fù)印紙,畫的是各種形狀的樹木。我問徐老師,這是您畫的?徐老師笑笑,不無自豪地用陜西話說,那你說是誰畫的?就是我畫的!我知道徐岳老師是作家,不知道他還是畫家!我立即起身離開沙發(fā),蹴在地上一張張欣賞這些畫作:幾乎全是百千年以上的松柏,蒼勁、古樸、虬曲,讓我想到童年看過的小人書。<br> 徐老師起身,彎腰指著畫,給我講每一幅畫作后面的歷史故事。<br> 徐老師指著三棵老樹說,這是唐柏漢槐,柏樹有1700年了,槐樹有1300年。<br> 這是周公廟門口的三棵古樹!形象至極,真韻盡傳。<br> 徐老師帶我到門口看四幅柏樹畫,說,這是華清池旁邊四棵樹,我給它命名叫春、夏、秋、冬,是楊貴妃栽的,這四棵樹,我寫過兩篇文章,其中一篇叫《數(shù)字楊貴妃》,從零開始,一直到十,楊貴妃一生是零生育,寫過一首詩,在《全唐詩》里,是寫伺候她的一個丫鬟的,是美國人翻譯出來的;有過兩個丈夫,一個是壽王,第二個丈夫就壽王的父親唐明皇;三是……。徐老師娓娓道來,如數(shù)家珍。<br> 徐老師起身,指著門框上的一幅柏樹說,這是南山里的一棵樹,那地方叫酒務(wù)頭村,李世民曾到南山玩,抬轎子的人到此要歇歇腳,喝點酒,到了宋代這里成了國家收酒稅的一個機構(gòu),說明宋代,酒業(yè)已很興盛。徐岳老師說,畫一幅畫,要用近一個月時間,我是拍了照片,帶回來再畫的。<br> 談到畫,徐老師非常開心。徐老師指著旁邊的一幅畫說,這棵柏樹叫臥龍柏,活了1100年了,你看彎的,那是從城墻底下鉆出來的,現(xiàn)在城墻沒有了,但這棵柏從城墻底下掙扎著求生的樹留了下來,成了村里人祈福的神樹。這棵樹在扶風(fēng)的小留村,這塊石頭是我畫上的,叫靈感石,現(xiàn)場沒有,真正的靈感石在長安附近的長寧宮,李世民他媽到那邊去,進(jìn)廟上香,碰上強盜,強盜不知道是李世民他媽,以為是富婆,提了很高的條件,有人就想,怎么不從山上滾下一顆石頭,把強盜砸死呢?這時山上真的滾下來一顆大石頭,把強盜給砸死了,李世民他媽得救。李世民后來到那邊建寺。石頭被叫作靈感石。那塊石頭后來被人搬走了?,F(xiàn)在的那塊石頭,是后人找來的一個石頭,在亭子旁邊放著。我把這塊石頭搬到我的畫中來了,畫到小留村的臥龍柏旁邊了。徐老師笑著說,這就是搞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人畫畫的優(yōu)勢,就像魯迅給夏瑜的墓前畫了一個花圈一樣。<br>徐老師的每一幅鋼筆畫,都是用心之作,而且選擇的每一個畫畫對象后面都有很豐富精彩的歷史故事。讓徐老師談畫,怕三天三夜也不夠用的。<br> 我對徐老師說,我還真不知道您是個畫家。<br> 徐老師說:要問我什么時候?qū)W畫的,以前上美術(shù)課時學(xué)過,以后從來沒有畫過。唐柏漢槐是我的第一幅畫,是去年來這里才畫的。<br> 徐老師說,我現(xiàn)在準(zhǔn)備畫黃帝陵的一棵老柏樹,是皇帝手植柏,我把紙都買下來,半面墻大,照片我看過很多,實地去看過兩次,今年秋天再去,準(zhǔn)備畫一幅大鋼筆畫。徐老師一面說,一面站起來激動地在墻前比劃??吹贸鰜恚凰臉?gòu)思和激情深深激勵著。<br> 徐老師說,到冬天,畫畫畫不成的時候,我就寫文章,這些畫,我基本上都寫過文章了。<br> 徐老師作為職業(yè)作家和業(yè)余畫家,雖已退休,依然借助手頭的筆,在尋找、挖掘、描繪、書寫著周原文化的根,這使我對徐老師肅然起敬。<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div> 漸漸聊到我好奇的事。<br> 我試探著問,徐老師,您咋住到周公廟來了?<br> 這個問題的拋出,有一定的風(fēng)險。但我對此充滿好奇。<br> 徐老師笑笑,向我介紹起他到周公廟的幾個小故事。<br> 徐老師說,這是一個巧合。我這人有個毛病,一到夏天,頭吼氣悶,燥熱難熬,居不宜城,逛不宜市,就想起小時候給我留下美好印象的周公廟,想起一個農(nóng)民作家,是這里的人,叫祝喜堂,我有他的電話。以前我在縣文化館工作時,祝喜堂愛寫詩,找人討教,別人嫌他臟,不愛收拾,但我不嫌,經(jīng)常與他一起討論,他沒有成過家,一人住,有時候,我就住在他家,與他睡一個土炕,經(jīng)常談到深夜。我給老祝打過電話后,老祝找到周公廟風(fēng)景名勝民俗管委會主任楊慧敏,楊慧敏很快同意了,讓我住到周公廟的程潛別墅,去年7月22日到后,怕別墅碰到下雨不安全,就改住周公廟中院,“維鵲有巢,維鳩居之”,我住了楊主任騰出來的房子,楊主任住到隔壁共用的書畫辦公室去了。<br> 是曾經(jīng)關(guān)注、扶植過的一個文學(xué)青年,幫了徐岳老師的忙。<br> 徐老師說,哈,說起來故事多得很,我到周公廟后,問人家,這山上有沒有動物?回答是,什么都沒有,只有兔子。我有個愛好,喜歡爬山,早上5點多就起來爬。第一天早上居然在半山腰看到一只鹿,在垃圾桶旁邊找東西吃,我想走近看,小鹿跑了。幾天后,縣電視臺播放一個片子,說有人在附近水渠里發(fā)現(xiàn)一只受傷的小鹿,后來給小鹿救傷,最后送到救治站去了。我想,是不是就是我看到的那只鹿呢,后來我找電視臺要那個片子,魯東臺長就把那個片子發(fā)給我,看了看,就是那只小鹿。”<br> 徐老師說,到周公廟住下來后,他每天爬山、散步、畫畫,不知道是我摸了幾次玉石爺頭的緣故,還是周公顯靈,一周后,我腦清氣爽,耳朵窟窿忽然通了,能聽清話了!<br>一天,楊慧敏對徐老師說,徐老師,你能不能給咱辦個周公廟散文筆會,最后再出版一本書?徐岳老師笑著對我說,楊部長提出這個建議,我一口答應(yīng)了下來,咱這一輩子,就弄的是這個事,這有啥難的嘛!<br> 徐老師從椅子上站起來,到墻腳從剛剛拆封的一只牛皮紙包里拿出兩本書,給我和太太一人一本。<br> 我接過這個剛剛出版的米黃色封面的書。書名是《周公廟的風(fēng)花雪月》,主編徐岳。<br> 封面的字是豎排,書名的右側(cè)上方寫著“岐山周公廟文化叢書”,左側(cè)下方寫著“陜西省名家周公廟散文筆會”。我翻開這本裝幀典雅的編著,聞到淡淡的墨香。注意到,書稿編輯既靈活隨意,又匠心獨具,生面別開。分“潤德泉美文”“飄風(fēng)自南說”“周公河板話”“游記大散文”“程潛別墅敘舊”“甘棠樹下表”“鳳鳴岐山記”“周公廟生態(tài)報告”“箭括嶺搜救傳說”等十六個子欄目,收了60篇文章,其中有幫徐岳老師聯(lián)系到周公廟采風(fēng)的祝喜堂的四篇文章。<br> 《后記》是岐山縣宣傳部副部長、岐山周公廟管理處主任楊慧敏寫的。<br> 楊慧敏在《后記》中寫道:<br> “我到周公廟工作已經(jīng)一年多了,從一踏進(jìn)廟門,就一直在思考,周公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圣地,怎么才能把它的文化內(nèi)涵挖掘出來,傳承下去,弘揚出去?”<br> “2014年7月的一天下午,一位中年學(xué)者來到周公廟,走到我跟前打問。他的聲音太熟悉了,似乎在自己的耳畔時常響起,我隨即叫出聲了:‘你是老祝,祝喜堂?’他連忙說:‘就是就是,我就是祝喜堂,你怎么認(rèn)識我的?’我說:‘我不僅認(rèn)識你,你的文章我都能記起!’我隨口說出了他的一篇文章,他連連稱是!知音相見.自然分外高興。隨即他告訴我他是為徐岳老師到周公廟采風(fēng)來提前聯(lián)絡(luò)的。我大喜過望,連說求之不得!徐岳老師是文學(xué)大師,也是我崇拜的偶像。雖未曾謀面,但他清新雋永的散文隨筆,已影響了我半輩子,我早已深為他的文品所折服!”<br> “徐岳老師來了,祝喜堂老師陪著。第一次見他,好像是多年就認(rèn)識在一起從來未離開過的朋友,彼此之間.沒有寒暄,沒有奉承。一天,我提出請徐岳老師能組織一些作家來周公廟,搞一個散文筆會,出一本有關(guān)周公廟的散文集子,他很痛快地答應(yīng)了?!?lt;br> 短短一年時間,這本書已經(jīng)出版,就拿在我的手里。徐岳老師沒有讓楊慧敏失望,為周公廟文化,做出了第一個階段性成果。<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div> 與徐岳老師交流過程中,徐岳老師的手機多次響起,手機一響,徐岳老師就到走廊上去接電話。徐老師已在忙第二本周公廟文化的編著了,任務(wù)是昨天剛剛布置下去的。<br> 交流斷斷續(xù)續(xù),但我對徐岳老師的人生經(jīng)歷,還是有了一個大致完整的了解。<br> 徐岳老師在岐山縣文化館干過,是1980年調(diào)到西安《延河》編輯部工作的。此前,大學(xué)畢業(yè)后,徐老師在周至教過書?!拔母铩币院蠡蒯?,當(dāng)時縣里有所謂“三大組”,其中的“政工組”下面有教育組,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教育局。當(dāng)時在建制上,將中學(xué)下放到公社辦,每個公社都必須有中學(xué),但缺乏教師。徐岳老師遂即到蔡家坡中學(xué)教書一年。<br> 徐老師說,我很喜歡蔡家坡,我給自己買的墓地也在蔡家坡。<br> 聽起來有點突兀,聽完徐岳老師的介紹,便知道,在蔡中一年里,他做過文學(xué)青年常做的夢,他為這個夢付出了努力,他的命運由此而發(fā)生變化。<br> 徐岳老師說,我愛好文學(xué),上大學(xué)期間,在報紙上發(fā)過兩首詩,在岐山報上還登過畫,是五七年上半年的岐山報,現(xiàn)在找不到這張報紙了。我在蔡中教的是語文。教語文,但距離我的文學(xué)夢,距離依舊遙遠(yuǎn),于心不甘。我期待能有一個出頭之日,但這需要機會。在期待中,我終于等來了機會。那年蔡中開運動會。當(dāng)時蔡中有位教音樂的老師,姓朱,是周公廟人,會譜曲,但在中學(xué)每天只能教“東方紅,太陽升”等幾首大家耳熟能詳?shù)母枨?,和我一樣,總覺得才能發(fā)揮不出來。開運動會前,我冒出一個念頭,寫個歌劇,請朱老師譜曲,讓學(xué)生演,蔡中的學(xué)生都是廠子里的,活躍得很。我對朱老師說,開運動會有三天時間,咱兩個不參加,我寫個歌劇,你來譜曲,怎么樣?朱老師當(dāng)即同意。當(dāng)時正好碰上縣里搞文藝調(diào)演。學(xué)校開運動會,學(xué)生是運動員,每個老師都要當(dāng)裁判員。我找到學(xué)校的李校長,說,李老師,開運動會,我和朱老師就不當(dāng)裁判員啦,我想寫個歌劇,讓朱老師譜曲,參加縣上的調(diào)演。李校長聽后說,好啊,當(dāng)即表示同意。于是我沒黑沒明的寫歌劇,寫教育革命。寫好劇本后,朱老師跟著譜曲,然后找學(xué)生排練。最后參加縣上調(diào)演,竟給學(xué)校拿回一塊獎牌!為學(xué)校爭得榮譽,校長非常高興。接著寶雞市組織人來評各縣的調(diào)演,選出好的要拿到市上去演??h文教局長親自出面,讓我修改劇本,決定讓縣劇團來演??h劇團要演秦腔,我只好改劇本,改成秦腔。演出很成功,最后又弄到省上去演。這件事,為縣里爭得榮譽,縣教育局長非常高興,決定在縣上成立一個文藝創(chuàng)作組,讓我任組長,讓文化館代管。我對文化館領(lǐng)導(dǎo)說,咱就是文化館的創(chuàng)作組,你說咋弄就咋弄!文化館能有個創(chuàng)作組,領(lǐng)導(dǎo)當(dāng)然很高興。徐老師說,當(dāng)時在文化館,咱又不是搞演唱的,經(jīng)常與劇團發(fā)生矛盾,寫的東西,人家演不成。那時年輕氣盛,我站在文化館院子里,大聲說,我發(fā)誓,從今往后,我不再寫劇本了!后來我改寫小說。寫小說要深入生活,我就到縣委辦公室找領(lǐng)導(dǎo),自我介紹說我是文化館的,叫徐岳,要求下鄉(xiāng),希望縣委抽人下鄉(xiāng)時,把我派下去。領(lǐng)導(dǎo)聽后很高興,說,平時安排人下鄉(xiāng)難得很,你要求下鄉(xiāng),好啊。讓我把名字留下。第一次下鄉(xiāng),徐岳被安排到青化公社鳳家村大隊駐隊。徐岳老師說,我總和群眾站在一起,和群眾關(guān)系好得很,不整群眾,關(guān)心群眾。<br> 說到這里,徐岳老師沉浸在當(dāng)年與群眾打成一片的陶醉之中。<br> 徐岳老師說,鳳家村農(nóng)民窮得很,那里的人會編簸箕,但當(dāng)時割資本主義的尾巴,老百姓不敢公開編簸箕,有人就在地下打個窨子,躲在里面編。我住的那家主人編好要借我自行車出去賣簸箕,我就借給他騎。我那時吃的是派飯,這家主人到了晚上總要問我,喜歡吃點啥你盡管說,我給我做。<br> 有一個隊有個駐隊干部,是復(fù)員軍人,處理事情比較急躁,結(jié)果給群眾趕跑了,把鋪蓋卷給扔到外面去了。組織上叫我到那個村子去駐隊。我去了。一天早上,一個小伙跑來說,土壕里的胡基上出現(xiàn)了一個反標(biāo)。我說,你去擦了就對啦。如果查,會牽連很多群眾。我說我不去看啦,擦了,不要聲張,就沒事了!后來再沒有出現(xiàn)過寫反標(biāo)的事。<br> 有一天,隊里的干部給我出了個難題。干部給我說,村里有人親戚在陜棉九廠,有一批活,可以掙錢,這可是明顯的資本主義尾巴啊,怎么辦?我總是同情農(nóng)民,那里的農(nóng)民連洋火(火柴)都買不起,窮得叮當(dāng)響。我就說,第一條不要在外頭宣傳,第二條,給隊上該交的交,做活的,該照顧的照顧,但要保密,不保密,我下不了臺,你們以后也不好弄。<br> 徐老師沉浸在喜悅的回憶之中,娓娓道來,我沒有打斷他的回憶。<br> 徐老師說,我對農(nóng)民好,農(nóng)民對我好,不是給我吃臊子面,就是臊子干面,或者油餅。一天我騎車回家,廣播上說,蒲村給硬雨(冰雹)打啦。走時,隊長在路上把我擋住,說,你們那邊玉米給冰雹打啦,我給你扳幾個棒棒,你拿回去給娃娃伙吃。一定要我拿。我是工作隊成員,整天給別人說道理,哪能拿這個?我不拿,騎車走,人家硬是追上來要我拿,最后沒有辦法,只好拿上。回到家后,我老婆說,你怎么敢拿這個?把我講了一通。那個隊長是復(fù)員軍人,叫歲民,對我好得很。多少年以在路上看到我,老遠(yuǎn)就喊老徐老徐的。<br> 后來,徐岳老師又住過一個隊。那個隊有個老人,會背老三篇,人們都叫他“老三篇”。徐老師說,隊上把我安排到“老三篇”家住。與農(nóng)民朝夕相處的經(jīng)歷,給徐岳老師的寫作打下很好的生活基礎(chǔ)。徐老師在那兒寫了好幾篇小說,如《鳳家村記事》、《愛情故事》等,都在《延河》發(fā)表;還寫了《電視婆》,發(fā)表在《上海文學(xué)》;寫了《山羊和西瓜的故事》,在文匯報登了一個整版,趕上小說評獎,巴金是評委會的主任委員,徐岳老師《山羊和西瓜的故事》居然獲獎!“而且獲獎的總共只有五人,我當(dāng)時被排在第二名!”<br> 徐岳老師談到這里,頓住問我,你知道第三名是誰嗎?<br>我當(dāng)然不知道。<br> 徐岳老師說,是蔣子龍!那時人家已經(jīng)是大名人,咱只是一個小縣城的小作者!<br> 徐岳老師說,《文匯報》文藝部主任徐開壘,是我一生碰到的最好的編輯。他給我寫過很多信!從來不提與評獎有關(guān)的事。那次評獎總共收到三千多篇小說,那時,“四人幫”被打倒啦,傷痕文學(xué)火得很。后來我到上海感謝徐開壘。那時真是幼稚得很,我給人家拿去一瓶西鳳酒,認(rèn)為西鳳酒是咱陜西最好的酒,一直送到人家家里,那時一瓶酒才幾塊錢。后來我才知道,上海人不吃烈性酒。老兩口當(dāng)時對我熱情得很,給我管了一頓飯。第二天,徐開壘帶我到他弟弟家吃了一頓飯,做得很豐盛;第三天,徐開壘帶我到政協(xié)餐廳吃了一頓飯。<br> 徐岳老師不知道是第幾遍贊嘆徐開壘了。他說,當(dāng)編輯這么好,這么負(fù)責(zé)任,這么善待作者,給我的啟發(fā)確實很大。人家是大報的編輯,是文藝部的主任,又是政協(xié)委員。徐開壘在《文匯報》給我發(fā)過四篇小說,幾乎都是整版。他是我在創(chuàng)作道路上,遇到的最好的一個人。<br> 接下來,徐岳老師談到他調(diào)往西安去的事兒。他說,那時,“四人幫”剛打到,有的作家年齡大了,有的生病,陜西作協(xié)“文革”以后的作家青黃不接,這樣,省作協(xié)批了十個作家指標(biāo)。徐岳老師說,作協(xié)在太白縣開了個會,參會的有陳忠實、賈平凹、路遙、我,總共去了八個人,后來調(diào)人時調(diào)了七個,把我調(diào)進(jìn)去了。<br> 徐老師說,調(diào)我到《延河》,讓我進(jìn)編輯部,領(lǐng)導(dǎo)對我說,你不要再創(chuàng)作了,一是你年齡最大,我那時已四十三;二是你有學(xué)歷的,你去編稿子,做出一點犧牲。徐老師笑道,我說行,那時我女子都十七歲了,十七歲以后就不能帶了,你叫我到作協(xié)掃院子都行,只要把家屬問題解決掉。再說寫作,下班時間你還能不讓我寫?八三年,我的家屬問題就解決了。那時家屬調(diào)動,不用捅關(guān)系,走后門,咱都沒有管。八三年我的家屬問題就解決了。<br> 徐老師說,搬家的時候,公社有兩個干部也來了。我有一包書擺在門口,就像那包書那么多。徐老師用下巴指指擺在地上的那包新書,說,一個干部看到那包書說,啊,這么多書?其實也就幾十本書;另一個干部說,嗨,人家就憑該(那個)弄事呢哈!<br> 說到這里,徐老師爽朗地笑了起來。<br> 與徐老師聊到這里,我心里亮堂了許多。一個真實、善良、熱心、勤奮,接地氣,一直有夢,一直追尋夢想的前輩作家的形象,豐滿在我的眼前。我似乎已經(jīng)能撲捉到什么了。我想到徐岳老師寫給我的那份短信,想到徐老師與祝喜堂的促膝談心……<br> 我的文學(xué)夢能延續(xù),祝喜堂的文學(xué)夢能堅持,還有許多曾經(jīng)的文學(xué)青年能圓夢,都得益于徐岳老師的熱心扶持;而對徐岳老師一生影響至深的,是徐開壘老師;那么徐開壘老師的高貴品質(zhì),又源自何處呢?<br> 優(yōu)良品質(zhì)的傳承,會逐步發(fā)揚光大。若論及文化基因,往前追溯,終究有其源頭,只是這些源頭的梳理,需依托文字資料與考古發(fā)現(xiàn),可文字與考古資料終究有限。就像徐岳老師正牽頭梳理的周公廟文化,很多時候更像一場緊急的搶救,有些珍貴的文化遺存,恐怕會成為永遠(yuǎn)的謎。<br> 期盼著下次回岐山,既能看到徐岳老師主持編著的第二本周公廟文化散文筆會集,也能親眼欣賞到他筆下的《皇帝手植柏》。<br><br> 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