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英國國家美術(shù)館?(The National Gallery)是位于倫敦市中心特拉法加廣場北側(cè)的世界級藝術(shù)博物館,收藏了13世紀至19世紀的2300余件歐洲繪畫珍品。???1</p><p class="ql-block">?成立時間?:1824年以38幅畫作起家,現(xiàn)為英國國家級藝術(shù)收藏機構(gòu)。??1??</p><p class="ql-block">?館藏規(guī)模?:覆蓋13世紀至1900年的歐洲繪畫史,包含達芬奇、梵高、倫勃朗等大師作品。????</p> <p class="ql-block">導(dǎo)覽圖</p> <p class="ql-block">《酒神與阿里阿德涅》:創(chuàng)作于1520-1523年,現(xiàn)藏于倫敦國家美術(shù)館。畫面描繪了酒神巴克斯和阿里阿德涅在納克索斯島上的第一次相遇,酒神從獵豹拉的戰(zhàn)車上跳下來,與被情人拋棄的阿里阿德涅目光相遇,呈現(xiàn)出一見鐘情的場景。</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幅表現(xiàn)圣母與圣嬰題材的油畫。畫中圣母身著服飾,溫柔地抱著圣嬰 ,圣嬰正在哺乳,畫面營造出一種溫馨、靜謐的氛圍,傳遞出母性的慈愛與親子間親密的情感聯(lián)系。</p> <p class="ql-block">提香</p><p class="ql-block">活躍于約1506年;卒于1576年</p><p class="ql-block">《審慎的寓意》</p><p class="ql-block">約1550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三個人類頭顱代表人生的三個階段:青年、成熟與老年。三個動物頭顱(狗、獅子和狼)象征審慎的美德以及時間的流逝。拉丁文文本翻譯為:“以昨日為鑒,今日行事審慎,以免行動毀掉明日?!?lt;/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p><p class="ql-block">由貝蒂和大衛(wèi)·科澤爾捐贈,1966年</p><p class="ql-block">編號NG6376</p> <p class="ql-block">卡洛·克里韋利(Carlo Crivelli)</p><p class="ql-block">約1430/5年—約1494年</p><p class="ql-block">《燕子圣母》(La Madonna della Rondine ,The Madonna of the Swallow )</p><p class="ql-block">1490年之后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這幅祭壇畫來自奧托尼家族小教堂,其資助人是一名士兵和一位神職人員。圣塞巴斯蒂安和圣杰羅姆分別是這兩個職業(yè)的主保圣人 。祭壇臺座(祭壇畫底部)展現(xiàn)了他們以及亞歷山大的圣凱瑟琳和圣喬治生平中的場景。燕子是復(fù)活的象征。</p><p class="ql-block">材質(zhì)為木板蛋彩畫(含部分油彩)</p><p class="ql-block">1862年購入</p><p class="ql-block">編號NG724.1 - 2</p> <p class="ql-block">這兩幅畫作的作者是卡洛·克里韋利(Carlo Crivelli)。</p><p class="ql-block">左側(cè)的畫作是《圣凱瑟琳》(Saint Catherine ),圣凱瑟琳手持棕櫚枝(象征殉道)和輪子(代表她受刑時的輪子,輪子在行刑時奇跡般破碎 )。右側(cè)的畫作是《抹大拉的馬利亞》(Mary Magdalene ),抹大拉的馬利亞手持的容器,通常象征著她用來為耶穌涂抹香油的香膏盒。</p><p class="ql-block">卡洛·克里韋利是15世紀意大利文藝復(fù)興時期的畫家,以其細膩的細節(jié)描繪和富有裝飾性的風(fēng)格著稱。</p> <p class="ql-block">皮埃爾·米尼亞爾(Pierre Mignard)</p><p class="ql-block">1612 - 1695年</p><p class="ql-block">《塞涅萊侯爵夫人與其兩個兒子》</p><p class="ql-block">1691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新近守寡的凱瑟琳 - 泰蕾茲·德·馬蒂尼翁 - 托里尼(1662 - 1699年)被描繪成海神忒提斯。她的一個兒子身著華麗鎧甲、頭盔,手持盾牌,扮成阿喀琉斯;另一個則扮成有翼的愛神丘比特。</p><p class="ql-block">她的丈夫塞涅萊侯爵(1651 - 1690年)曾是法國海軍統(tǒng)帥,在這幅肖像畫創(chuàng)作前不久離世,畫中的大海、貝殼和珊瑚暗示了這一點。遠處可見一座冒煙的火山,可能是維蘇威火山。</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p><p class="ql-block">由約翰·默里·斯科特爵士于1914年遺贈</p><p class="ql-block">編號NG2967</p> <p class="ql-block">這幅畫是英國畫家托馬斯·勞倫斯(Thomas Lawrence)創(chuàng)作的,畫作名稱是《紅衣少年》(The Red Boy), 全名為《威廉·阿格紐爵士之子亨利·阿格紐》 (Henry Ainslie, Son of Sir William Ainslie)。</p><p class="ql-block">這幅作品創(chuàng)作于1794年,是托馬斯·勞倫斯的代表作之一,以細膩的筆觸和對色彩出色的把控而聞名。畫中少年身著華麗的紅色天鵝絨服飾,姿態(tài)優(yōu)雅閑適,整體畫面充滿了貴族氣質(zhì)與浪漫主義色彩。</p> <p class="ql-block">這幅畫是保羅·德拉羅什(Paul Delaroche)創(chuàng)作的《簡·格雷女士的處刑》(The Execution of Lady Jane Grey)。</p><p class="ql-block">保羅·德拉羅什是法國畫家,以歷史題材畫作著稱,擅長營造戲劇性氛圍,強調(diào)情感表達。《簡·格雷女士的處刑》描繪了英國歷史上“九日女王”簡·格雷在倫敦塔被處決前的悲慘時刻。畫中簡·格雷身著白色長裙,蒙著雙眼,在旁人攙扶下摸索著尋找行刑的砧板,周圍人物表情悲痛,整個畫面充滿悲劇色彩,深刻地表現(xiàn)出命運的無常和人性在生死面前的脆弱 。這幅作品也因其對悲劇場景的生動刻畫,成為德拉羅什的代表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讓 - 奧古斯特 - 多米尼克·安格爾</p><p class="ql-block">1780 - 1867年</p><p class="ql-block">《莫瓦鐵雪夫人》</p><p class="ql-block">1856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1844年,金融家保羅 - 西吉斯伯特·莫瓦鐵雪(1799 - 1870年)委托畫家為其妻子瑪麗·克洛蒂爾德 - 伊內(nèi)斯·德·富科(1821 - 1897年)繪制肖像。兩人于1842年結(jié)婚。這幅肖像畫歷經(jīng)數(shù)次修改,直到1856年才最終完成。安格爾最初讓畫中人穿著黃色連衣裙,后來更新為當時新款的、帶有花卉圖案的里昂絲綢長袍。他借鑒了一幅羅馬壁畫中的手勢動作。1851年,他開始并完成了莫瓦鐵雪夫人的第二幅肖像畫,那是一幅全身像(現(xiàn)藏于華盛頓國家美術(shù)館 )。</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p><p class="ql-block">1936年購入</p><p class="ql-block">編號NG4821</p> <p class="ql-block">克里斯滕·科普克(Christen K?bke)</p><p class="ql-block">1810 - 1848年</p><p class="ql-block">《藝術(shù)家表親之子 P. 萊德的肖像》</p><p class="ql-block">1848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一位面包師穿著工作服,在一天結(jié)束時,抽著小雪茄放松。在他身后可以看到一籃椒鹽卷餅。這幅姿態(tài)隨意的肖像體現(xiàn)了藝術(shù)家與畫中人之間的熟稔。丹麥藝術(shù)家科普克以哥本哈根為創(chuàng)作基地,主要繪制風(fēng)景畫和肖像畫。描繪家人讓他得以擺脫社會肖像畫的刻板形式。</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p><p class="ql-block">借自私人收藏</p><p class="ql-block">編號L1101</p> <p class="ql-block">克勞德(Claude)</p><p class="ql-block">1604/57 - 1682年</p><p class="ql-block">《磨坊》(The Mill)</p><p class="ql-block">1648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這幅描繪以撒和利百加成婚場景的畫作取材于《圣經(jīng)·創(chuàng)世記》,不過經(jīng)文中并未描述舞蹈和慶典活動。畫中的風(fēng)景靈感源自羅馬周邊的鄉(xiāng)村景色。這幅畫是與《示巴女王登船的海港》(在附近展出)成對委托創(chuàng)作的,委托人為法國將軍布永公爵(1605 - 1652年 )。</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p><p class="ql-block">1824年購入</p><p class="ql-block">編號NG12</p> <p class="ql-block">圭多·雷尼(Guido Reni)</p><p class="ql-block">1575 - 1642年</p><p class="ql-block">《牧羊人的崇拜》(The Adoration of the Shepherds)</p><p class="ql-block">約1640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在昏暗的馬廄里,圣嬰耶穌身上散發(fā)著神圣的光芒,牧羊人聚集在此向他敬拜。頭頂飛過的小天使,被耶穌的光芒從下方照亮,同時也被云層間透出的天堂之光從上方照亮。在遠處的山坡上,天使們向牧羊人宣告耶穌的誕生。</p><p class="ql-block">這是國家美術(shù)館中最大的畫作。它創(chuàng)作于雷尼的晚年,在他去世后可能一直留在他的工作室里。那不勒斯還有另一幅版本的畫作。</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p><p class="ql-block">1957年購入</p><p class="ql-block">編號NG6270</p> <p class="ql-block">圭爾奇諾(Guerccino)</p><p class="ql-block">1591 - 1666年</p><p class="ql-block">《薩米恩女先知與丘比特》(The Samian Sibyl with a Putto)</p><p class="ql-block">1651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女先知是異教的預(yù)言家,預(yù)言了基督的降臨。這位女先知是希臘薩摩斯島的阿波羅神諭者。她關(guān)于基督將由處女所生的預(yù)言,被銘刻在卷軸上:“歡呼錫安,飽受苦難的貞潔少女” 。畫框由建筑師詹姆斯·“雅典人”·斯圖亞特(1713 - 1788年 )為倫敦的斯賓塞府設(shè)計。</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p><p class="ql-block">英國政府于2012年接受此畫,以抵遺產(chǎn)稅,并將其分配給國家美術(shù)館</p><p class="ql-block">編號NG6618</p> <p class="ql-block">喬瓦尼·巴蒂斯塔·提埃坡羅(Giovanni Battista Tiepolo)</p><p class="ql-block">1696 - 1770年</p><p class="ql-block">《維納斯與時間的寓言》(An Allegory with Venus and Time)</p><p class="ql-block">約1754 - 1758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愛神維納斯朝著一個嬰兒做出手勢,這個嬰兒很可能是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嬰兒由長著翅膀的時間形象抱著,時間腰上掛著沙漏,卻把鐮刀放在了一旁。美惠三女神從上方撒下花朵。</p><p class="ql-block">這幅作品是為裝飾威尼斯孔塔里尼家族宮殿的天花板而創(chuàng)作的。它可能是為慶祝家族新生兒誕生而委托創(chuàng)作的。</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p><p class="ql-block">通過特別撥款及朝圣者信托基金的捐助購得,1969年</p><p class="ql-block">編號NG6387</p> <p class="ql-block">地面冷氣口</p> <p class="ql-block">梵高向日葵??</p> <p class="ql-block">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p><p class="ql-block">1853 - 1890年</p><p class="ql-block">《向日葵》(Sunflowers)</p><p class="ql-block">1888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梵高被友人、藝術(shù)家保羅·高更昵稱為“畫向日葵的畫家” 。他將黃色與希望和友誼相聯(lián)系。他明確希望用向日葵畫作裝飾自己在阿爾勒的“黃房子” ,并在1888年8月創(chuàng)作了四幅向日葵畫。這幅作品是為1888年10月高更在阿爾勒停留期間,布置其臥室而作,當時它與一幅藍色背景的《向日葵》(現(xiàn)藏于慕尼黑新繪畫陳列館)一同懸掛。1889年1月,梵高復(fù)制了三幅原作,期望創(chuàng)作出“一打(十二幅)畫板……一曲藍與黃的交響樂” 。</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p><p class="ql-block">由考陶爾德基金購得,1924年</p><p class="ql-block">編號NG3863</p> <p class="ql-block">莫奈的畫</p> <p class="ql-block">皮埃爾 - 奧古斯特·雷諾阿(Pierre - Auguste Renoir)</p><p class="ql-block">1841 - 1919年</p><p class="ql-block">《小船》(The Skiff ,La Yole )</p><p class="ql-block">1875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兩位穿著時尚的女子在小船上劃船。雷諾阿對主題和技法的選擇具有典型的印象派風(fēng)格。這幅畫很可能是在沙圖繪制的,沙圖是巴黎西郊塞納河畔的一個小鎮(zhèn),也是熱門的劃船勝地。雷諾阿經(jīng)常造訪這一區(qū)域,描繪巴黎人在河畔餐廳享樂以及沿河翠綠植被的場景。</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p><p class="ql-block">1982年購入</p><p class="ql-block">編號NG6478</p> <p class="ql-block">阿爾弗雷德·西斯萊(Alfred Sisley)</p><p class="ql-block">1839 - 1899年</p><p class="ql-block">《馬爾利勒魯瓦的 watering place(注:此處“watering place”指一處水景設(shè)施,暫譯“汲水處” ,或保留原名)》(The Watering Place at Marly - le - Roi )</p><p class="ql-block">約1875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馬爾利城堡的汲水處是其宏大水上花園中留存至今的最后幾處特色景觀之一。這座城堡是17世紀晚期為路易十四建造的,于18世紀90年代被拆除。西斯萊1875年至1877年期間居住在附近。他創(chuàng)作了近20幅關(guān)于這個汲水處的作品,從不同視角、在不同環(huán)境條件下展現(xiàn)這一地點。</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p><p class="ql-block">由考陶爾德基金購得,1926年</p><p class="ql-block">編號NG4138</p> <p class="ql-block">新收購作品</p><p class="ql-block">希萊爾 - 熱爾曼 - 埃德加·德加(Hilaire - Germain - Edgar Degas)</p><p class="ql-block">1834 - 1917年</p><p class="ql-block">《芭蕾舞女》(Ballet Dancers)</p><p class="ql-block">1888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芭蕾舞女是德加畢生關(guān)注的創(chuàng)作主題。為創(chuàng)作這幅作品,他對每個人物都進行了研究,然后將她們組合起來,使其看起來像一幅飾帶(一種水平長條狀的裝飾性藝術(shù)品 )。</p><p class="ql-block">在薄紗舞裙之下,舞者們笨拙、扭曲的姿態(tài),展現(xiàn)出這份高難度且常具剝削性工作給身體帶來的損耗,從事這類工作的年輕女子在巴黎的舞蹈學(xué)校接受訓(xùn)練。</p><p class="ql-block">紙上粉彩畫</p><p class="ql-block">英國政府接受此作品以抵遺產(chǎn)稅(通過混合安排 ),并分配給國家美術(shù)館,2025年由國家美術(shù)館信托基金支持購得</p><p class="ql-block">編號NG6705</p> <p class="ql-block">這是法國象征主義畫家奧迪隆·雷東(Odilon Redon,1840 - 1916 )作品《花叢中的奧菲莉亞》(Ophelia among the Flowers )的介紹牌,創(chuàng)作時間約為1905 - 1908年 。介紹提到雷東1895年前只用黑白創(chuàng)作,此作用未混合的純粉蠟筆呈現(xiàn)色彩爆發(fā);畫中奧菲莉亞是莎士比亞《哈姆雷特》里溺亡的悲劇女主人公,這幅畫經(jīng)后期添加類似草圖的人物,將花卉構(gòu)圖轉(zhuǎn)化為對早逝青春的沉思,且雷東曾目睹友人溺亡。作品材質(zhì)是紙上粉蠟筆畫,1977年由藝術(shù)基金出資購入,編號NG6438 。</p> <p class="ql-block">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 - 1890年</p><p class="ql-block">《有柏樹的麥田》,1889年</p><p class="ql-block">梵高描繪了典型的普羅旺斯風(fēng)景:金色麥田里的綠色柏樹,背景是藍色的阿爾皮勒山脈。梵高對高大的柏樹尤為著迷,將它們比作埃及方尖碑。這幅作品是他所繪三幅復(fù)制品中的第二幅,他在畫室里重新創(chuàng)作,將構(gòu)圖修改為更具風(fēng)格化的版本 。</p><p class="ql-block">紙上油畫</p><p class="ql-block">1923年以考陶爾德基金購入</p><p class="ql-block">編號NG3861</p> <p class="ql-block">喬治·修拉(Georges Seurat)</p><p class="ql-block">1859 - 1891年</p><p class="ql-block">《阿尼埃爾的浴者》(Bathers at Asnières)</p><p class="ql-block">1884年</p><p class="ql-block">修拉完成這幅展現(xiàn)巴黎郊區(qū)青年群像的宏大畫作時,還不到25歲。這類大幅畫布通常用于歷史題材繪畫,然而修拉描繪的是工人階級的休閑場景。</p><p class="ql-block">下班的成年男子和男孩們在塞納河畔休憩,遠處工廠的煙囪正冒著煙。畫中人物如古典浮雕般和諧地以側(cè)面排列,他們簡潔、靜態(tài)的身體形態(tài),讓人聯(lián)想到15世紀(1400年代)的繪畫作品 。</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p><p class="ql-block">1924年以考陶爾德基金購入</p><p class="ql-block">編號NG3908</p> <p class="ql-block">這幅畫是喬治·斯塔布斯(George Stubbs,1724–1806 )所畫,畫名為《Whistlejacket》(《棗紅馬》 )。他是英國畫家,以畫馬著稱,是當時馬匹肖像畫領(lǐng)域的領(lǐng)軍人物 。這幅畫是受羅金厄姆第二代侯爵查爾斯·沃森·溫特沃斯委托創(chuàng)作,1997 年被英國倫敦國家美術(shù)館以 1100 萬英鎊收購。斯塔布斯對馬的解剖學(xué)理解深刻,曾花18個月解剖和研究馬匹,并出版了《馬的解剖學(xué)》。</p> <p class="ql-block">大衛(wèi)·威爾基爵士(Sir David Wilkie)</p><p class="ql-block">1785 - 1841年</p><p class="ql-block">《切爾西退役軍人閱讀滑鐵盧戰(zhàn)報》(Chelsea Pensioners reading the Waterloo Dispatch)</p><p class="ql-block">1822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這幅杰作誕生于威爾基藝術(shù)造詣巔峰時期。他將17世紀荷蘭和佛蘭德斯繪畫的影響,與當時對風(fēng)俗場景畫的需求相融合,創(chuàng)作了這幅慶?;F盧戰(zhàn)役(1815年)勝利的作品。1822年,該畫在皇家美術(shù)學(xué)院展出時引起轟動,助力重新定義了“歷史繪畫”的范疇 。</p><p class="ql-block">板面油畫</p><p class="ql-block">藏于阿普斯利宅邸惠靈頓藏品系列</p><p class="ql-block">編號L1371</p> <p class="ql-block">彼得·保羅·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p><p class="ql-block">1577 - 1640年</p><p class="ql-block">《密涅瓦保護和平女神免受戰(zhàn)神侵犯(‘和平與</p><p class="ql-block">1629 - 1630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畫面中央,裸體的“和平”(Pax )形象由“智慧”(密涅瓦,Minerva )守護,密涅瓦正推開“戰(zhàn)神”(Mars )。佛蘭德斯藝術(shù)家魯本斯身兼畫家與外交官兩重身份。他代表西班牙在倫敦與英格蘭商談和平條約期間,將這幅畫呈獻給查理一世國王。畫面右側(cè)是安特衛(wèi)普外交官兼微型畫畫家巴爾塔薩·熱爾比耶(Balthasar Gerbier,1592 - 1663 )的孩子們,熱爾比耶是魯本斯在倫敦期間的東道主。</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p><p class="ql-block">1828年由薩瑟蘭公爵捐贈</p><p class="ql-block">編號NG46</p> <p class="ql-block">柯勒喬(Correggio)</p><p class="ql-block">活躍于1494年;逝世于1534年</p><p class="ql-block">《維納斯、墨丘利與丘比特(‘愛之學(xué)堂’)》(Venus with Mercury and Cupid (’The School of Love’) )</p><p class="ql-block">約1525年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丘比特的父親墨丘利在教他讀書,而他的母親維納斯握著兒子的弓箭。這幅畫最初是為尼古拉·馬費伯爵(約1487 - 1536年)繪制的,后來進入曼圖亞公爵的收藏,查理一世從該收藏中購得此畫??吕諉痰漠嬜饕恢眰涫茏放?,這幅畫是國王去世后,共和政體時期拍賣中售價最高的作品之一 。</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p><p class="ql-block">1834年購入</p><p class="ql-block">編號NG10</p> <p class="ql-block">這幅畫是彼得·保羅·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的作品,畫名為《蘇珊娜·倫登肖像(?)》,也被稱為《草帽》(‘Le Chapeau de Paille’ ) 。魯本斯是佛蘭德斯巴洛克畫家 ,他的作品以豐富的色彩、動感的構(gòu)圖和飽滿的情感著稱。</p><p class="ql-block">從畫作本身來看:</p><p class="ql-block"> ? 人物形象:畫中女子面容姣好,眼神溫和,表情寧靜且略帶淺笑,給人一種溫婉的感覺 。她頭戴一頂寬邊黑帽,裝飾有羽毛,增添了幾分優(yōu)雅與華貴。</p><p class="ql-block"> ? 服飾細節(jié):身著的服飾也展現(xiàn)了當時的時尚風(fēng)格,衣服的紅色與黑色搭配沉穩(wěn)而又不失明艷 ,袖口和領(lǐng)口處的細節(jié)處理精致,體現(xiàn)了魯本斯在描繪服飾質(zhì)感上的高超技藝。</p><p class="ql-block"> ? 構(gòu)圖與技法:構(gòu)圖上,人物居于畫面中心,突出主體地位。魯本斯運用了他擅長的巴洛克繪畫技法,色彩濃郁飽滿,光影對比雖不像卡拉瓦喬那樣強烈,但也微妙地塑造出人物的立體感 ,讓人物形象更加生動鮮活。</p><p class="ql-block">這幅作品不僅是魯本斯肖像畫中的佳作,也反映了17世紀歐洲上層社會的審美與風(fēng)尚。</p> <p class="ql-block">這幅畫是拉斐爾(Raphael,1483 - 1520 )的作品,名為《大公爵的圣母》(The Grand Duke's Madonna )。畫面中央是圣母瑪利亞抱著圣嬰耶穌,左側(cè)是施洗約翰,右側(cè)是一位女性圣徒 。拉斐爾是意大利文藝復(fù)興時期的杰出畫家,以優(yōu)雅、和諧的構(gòu)圖和理想化的人物形象著稱,這幅畫也體現(xiàn)了他在宗教題材繪畫上的高超技藝和獨特風(fēng)格。</p> <p class="ql-block">這幅畫是伊麗莎白·路易絲·維熱·勒布倫(Elisabeth Louise Vigée Le Brun,1755 - 1842 )的作品,畫作名稱是《戴草帽的自畫像》(Self Portrait in a Straw Hat ),創(chuàng)作于1782年。</p><p class="ql-block">在這幅畫中,畫家將自己描繪成一位優(yōu)雅的女士和技藝高超的藝術(shù)家,手中拿著她的繪畫工具。這幅作品模仿了魯本斯的《蘇珊娜·倫登肖像(?)》,這幅畫也被稱為《草帽》(‘Le Chapeau de Paille’ ),且就掛在附近。實際上,魯本斯畫中人物戴的是氈帽,而勒布倫在她的這幅自畫像中幽默地引用了這個錯誤的標題。這幅畫是布面油畫,于1897年購入,編號NG1653 。</p> <p class="ql-block">這幅畫是小漢斯·霍爾拜因(Hans Holbein the Younger ,約1497 - 1543 )的作品,畫名為《大使們》(The Ambassadors )。畫中人物從左至右分別是讓·德·丁特維爾(Jean de Dinteville),他是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的大使 ;右邊是喬治·德·塞爾夫(Georges de Selve),是利摩日的主教,同時也是一名外交官。這幅畫展現(xiàn)了文藝復(fù)興時期的豐富細節(jié)和象征意義,畫面中的各種物品,如地球儀、魯特琴等,都具有深刻的寓意 。</p> <p class="ql-block">這幅畫是提香(Titian,約1488 - 1576 )的作品,名為《圣母、圣子與圣哲羅姆和施洗約翰》(The Madonna and Child with St Jerome and St John the Baptist ) 。畫面上方是圣母瑪利亞抱著圣子耶穌,下方左側(cè)是施洗約翰,右側(cè)是圣哲羅姆。提香是意大利文藝復(fù)興時期威尼斯畫派的杰出代表,此畫展現(xiàn)了他在宗教題材繪畫上對色彩和人物塑造的高超技藝。</p> <p class="ql-block">休閑度假的英國人</p> <p class="ql-block">國家美術(shù)館(The National Gallery)?位于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成立于1824年,收藏了超過2300幅。館內(nèi)免費開放,著名藏品包括達芬奇的《巖間圣母》、梵高的《向日葵》和揚·凡·??说摹栋栔Z非尼夫婦像》。??</p><p class="ql-block">?整個美術(shù)館 名畫云集 2個小時也只是是快速瀏覽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