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暮色四合時,我常立于江邊看船。淺灘處的舟楫總在礁石間打轉(zhuǎn),為一尺水深爭得不可開交;而江心的巨輪,早借著長風(fēng)掠過浪頭,把兩岸燈火拋成模糊的星子。這情景總讓我想起那句老話:格局決定選擇,選擇決定命運。</p><p class="ql-block"> 生活里的礁石,往往是我們自己砌就的。鄰家大伯總為菜攤少給的半兩蔥蒜折返三趟,卻在單位分房時因猶豫錯失良機;舊時同窗日日盯著同事的考勤表算計加班費,卻在行業(yè)轉(zhuǎn)型時固守舊業(yè),最終落得倉皇。他們像棋盤上只顧拱卒的棋手,看得見眼前的兵卒,卻看不見整盤棋局的走向。人這一生,計較的篩子篩得過細,漏掉的往往是更重要的東西——就像捧著細沙的手,握得越緊,流失得越快。</p><p class="ql-block"> 真正的格局,是在取舍間顯露出的氣象。敦煌藏經(jīng)洞的守護者王圓箓,曾因幾卷經(jīng)文的蠅頭小利,讓無數(shù)國寶流散海外;而同樣面對誘惑的常書鴻,卻放棄巴黎畫室的流光溢彩,在戈壁風(fēng)沙里守了一輩子莫高窟。前者計較的是眼前的銀錢,后者看見的是文明的星火。歷史的天平從不會辜負那些肯“吃虧”的人:韓信忍胯下之辱,換得百萬兵甲;蘇軾在黃州東坡墾荒,種出千古詞章。他們懂得,一時的屈伸,是為了更遠的奔赴。</p><p class="ql-block"> 格局從不是天生的稟賦,而是在天地間慢慢修來的眼界。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其實是在說兩種修行:書頁間的墨香能拓開精神的疆域,路途上的風(fēng)塵能磨亮洞察的眼睛。見過雪山的人,不會為丘陵爭論高低;讀過《史記》的人,不會因瑣事消磨心神。那些與智者對談的夜晚,那些在陌生街巷里的駐足,那些在挫敗中重新站起的清晨,都在悄悄重塑著我們的格局。就像老茶經(jīng)過歲月的發(fā)酵,褪去了青澀,沉淀出醇厚的底色。</p><p class="ql-block"> 修格局,要先學(xué)會“放下”。放下對雞毛蒜皮的執(zhí)念,就像掙脫纏繞的藤蔓,忽然發(fā)現(xiàn)天空原來很寬;放下與爛人爛事的糾纏,如同清理門前的雜草,才能看見通往遠方的小徑;放下固守的舊思維,好比推開窗欞,讓新風(fēng)帶著花香進來。有人總說“身不由己”,其實困住我們的,往往是自己畫的圈。</p><p class="ql-block"> 站在山巔的人,不會在意山腳的流言。當一個人有了大格局,就像登上觀景臺的旅人,之前爭執(zhí)的岔路已在腳下,遠方的山河卻在眼前鋪展開來。此時的選擇,不再是困于得失的盤算,而是順著心之所向的自然。就像溪流懂得繞開頑石,不是妥協(xié),而是知道終要奔向大海。</p><p class="ql-block"> 暮色更深時,江面上的船漸漸稀疏。那艘曾在淺灘掙扎的小舟,不知何時已調(diào)整方向,正借著漲潮的勢頭緩緩駛遠。原來命運從不是預(yù)設(shè)的軌道,而是在每一次選擇里鋪就的前路。你若有容山納海的格局,自會有乘風(fēng)破浪的征途。</p>